Ⅰ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 這幾個如何解釋 有何區別
1、歷史成本一般指發票金額,比較定向
2、重置成本:按照當前的市價購買該項資產的價值,適用於盤盈的固定資產,當然用當時評估出來的市價乘以盤盈資產的成新率
3、可變現凈值:期末存貨採用可變現凈值和成本孰低計量,可變現凈值=持有以備生產的存貨對應的產品的市價-至完成該產品的發生的加工成本-銷售燃灶產品發生的相關費用
4、現值:一般涉及到長期應收款項目時使用,按照預計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作為長期應收款項的入賬價值;
5、公允價值:熟悉交易雙方在自願的情況下,按照公平、公開的原則進行交易的價格。
區別,五者的區別在於應用的情況不同。
(一)歷史成本,一般購入資產均適用本計量方式。
(二)重置成本,適用於盤盈資產的價值確定。
(三)可變現凈值,一般適用於存貨減值的認定。
(四)現值,適用於准則特別要求返豎的資產價值確定,如融資租賃資產入賬價值漏段大、分期付款(一般大於3年)購買資產價值、分期收款(一般大於3年)銷售商品收入的確定等
(五)公允價值 ,適用於准則特別要求的資產價值確定,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投資者投入資產、債務重組取得的資產等。
Ⅱ 歷史成本原則是什麼
歷史成本原則又稱實標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對價,而且即使物價變動,一般也不進行調整。
其主要內容是:企業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應以其購進或建造時發生的原始成本即實際成本人賬,並以此作為分攤和轉作費用成本的依據。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按實際成本計價,能防止隨意性,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便於了解和比較。
實際成本原則主要用以確定財產物資的入賬金額。
(2)存貨歷史成本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會計上,企業資產價值通常以歷史成本為基礎,以公允價值為輔,這是真實、准確、完整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要求。
企業持有資產的價值,可能因為自然環境、技術革新、市場環境等因素而發生變化,比如企業持有的股票因股價上漲導致賬面值比取得成本高、亦或者持有的存貨因技術革新而無人問津,從而導致存貨可變現凈值小於成本......這些都可能導致資產的歷史成本和賬面價值出現差異。
實施條例從企業會計准則中引入了資產計稅基礎的概念:歷史成本為本。一般情況下不得調整計稅基礎,減少資產價值變動對所得稅的影響,以不變應萬變。考慮到實務中的需要,計稅基礎並非一成不變,符合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可以調整計稅基礎。
Ⅲ 歷史成本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歷史成本,什麼是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就是實際成本,是指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採用歷史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時所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為保持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財務部門業績,要求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口徑一致,包括買價、運雜費和相關的稅金等。
(3)存貨歷史成本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實際成本概念主要是針對產品或勞務而言的,但實務中也包括原材料采購的實際成本和銷售實際成本等,所以實際成本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是指實際發生的耗費代價,相對於估計成本而言,實際成本是指已經發生,可以明確確認和計量的成本。
將企業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定額成本或上期成本及同行業成本等進行比較,便可以進行成本的分析和考核,了解成本定額和計劃的完成情況,掌握成本變化的特徵和發展趨勢,揭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便於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
Ⅳ 請問如何計量歷史成本
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一)按照購置資產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1.《存貨具體准則》規定:存貨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
存貨成本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和借款費用。
(1)存貨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用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
(2)存貨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製造費用。
(3)存貨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購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其他支出。
(4)按照《借款費用具體准則》規定,應計入存貨成本的借款費用。
2.《固定資產具體准則》規定,固定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
(1)外購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於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
(2)自行建造固定資產的成本,由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構成。
(3)按照《借款費用具體准則》規定,應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借款費用。
(二)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對價是指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都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和非企業合並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都以付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
(三)負債的計量
負債的計量主要包括預收賬款、接受勞務按合同應付款項和購進貨物應付賬款等。
歷史成本,是取得資源和確認負債的原始交易價格,因而具有可靠性,並且其計量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很豐富。
但是,在物價變動明顯和資產發生減值時,其可比性、相關性下降,收入與費用的配比缺乏邏輯統一性,經營業績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出現低估,難以真實揭示企業的財務狀況。
Ⅳ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
一、定義不同
1、歷史成本
又稱實際成本,是指企業取得或者建造某項財產物資時實際支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2、重置成本
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
3、可變現凈值
又稱為預期脫手價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凈值。
4、現值
也稱折現值,是指把未來現金流量折算為基準時點的價值,用以反映投資的內在價值。
5、公允價值
即市場價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常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即脫手價格。
二、會計應用范圍不同
1、歷史成本
使用范圍最廣,會計要素在計量時一般均採用歷史成本,如原材料采購入賬價值、固定資產初始入賬價值等。
2、重置成本
主要使用在固定資產盤盈中。
3、可變現凈值
用在存貨期末價值計量中
4、現值
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測試。
5、公允價值
主要用於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公允價值模式下的投資性房地產等計量。
聯系:
一般來說,歷史成本可能是過去環境下某項資產或者負債的公允價值,而在當前環境下某項資產或者負債的公允價值也就是未來環境下某項資產或者負債的歷史成本。
公允價值可以是重置成本,也可以是可變現凈值和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的的現值,但必須同時滿足公允價值的三個條件。
(5)存貨歷史成本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可變現價值是一種交換產出價值,它與清算價值的不同在於它們得之於不同的市場條件。可變現凈值是處於正常銷售經營交通常有正常利潤情況下的價格,而清算價格則是一種迫售價格,即按大大降低的價格出售給顧客,或通常按大大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給顧客。
可變現價值只適用於計價那些為銷售而持有的資產,例如商品、特定特造口、投資以及企業經營上不再使用的機器設備等。此外,由於企業不可能將所有資產都按現行售價來計價,這就需要運用其他計價方法,而用不同的計價方法計價所加出的資產總額,缺乏解釋意義。
會計實務中,除特殊項目和特殊情況外,一般不採用可變現凈值這種計量屬性。
Ⅵ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怎麼理解區分
歷史成本:原來買的時候花了多少錢
重置成本:現在再買一個需要花多少錢
可變現凈值:現在把它賣了,扣除費用和交的稅,剩多少錢。
現值:將它投入生產,增加的凈現金流量按資金成本折現後的價值。
公充價值:熟悉交易信息的雙方或多方自願接受的價格
區別:
1、歷史成本,一般購入資產均適用本計量方式。
2、重置成本,適用於盤盈資產的價值確定。
3、可變現凈值,一般適用於存貨減值的認定。
4、現值,適用於准則特別要求的資產價值確定,如融資租賃資產入賬價值、分期付款(一般大於3年)購買資產價值、分期收款(一般大於3年)銷售商品收入的確定等
5、公允價值,適用於准則特別要求的資產價值確定,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投資者投入資產、債務重組取得的資產等。
(6)存貨歷史成本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以上這些名詞」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都和價值的具體含義有關,而價值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繼承和發展了古典主義尤其是亞當斯密以及大衛李嘉圖的價值概念。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基本因素之一。
商品的價值表明:
①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才會有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存在的物質承擔者。
②價值是由抽象勞動而不是具體勞動形成的,具體勞動和自然物質相結合創造出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才成為價值。
③價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只有在商品交換中,通過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相互對等、相互交換的關系才能表現出來;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④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互相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
參考資料:網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