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為什麼機會成本這么高
擴展閱讀
利用社會資源做什麼好 2025-05-14 10:45:20
怎麼查詢中石油價 2025-05-14 10:42:22

為什麼機會成本這么高

發布時間: 2023-06-01 12:52:19

㈠ 機會成本

我們時常會感嘆,八九十年代產生了那麼多的企業,他們的創始人大多並沒有特別高的學歷和專業水平,憑著滿腔的熱情就讓企業茁壯成長,很多已經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這些企業創立時,他們的創始人大都一窮二白,看不到前途,抱著愛拼才會贏的勇氣,得益於當時山褲還不夠完善的法律體系、社會爆發出的各種市場需求、人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同類企業少競爭不激烈,展現在這些企業面前的是一片片藍海,讓這掘搏些企業迅速的發展壯大。

經過幾十年迅猛的發展,科技含量不高的行業,市場競爭充分,初創公司難以生存。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對資金需求多、人才要求高,普通的創業者難以進入。

為什麼我們的近鄰日本,年輕人既不願意創業也不願意跳槽。在一個成熟的社會,各方面的法律都已十分健全,企業的福利高,而跳槽和創業都面臨放棄原有福利和待遇,投入競爭激烈的不確定中,投入巨大成功的機會渺茫,沒有人想這么做。

在機會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也降低了創業的激情。如果一個班30人,大多進入頭部企判唯祥業,在可見的十年後,都會達到年薪30-50萬的級別,而一旦創業,首先的投入是巨大的,成功率不足5%,如果不成功,將與同學形成較大差距,在創業之初就面臨家人的阻力。

現在的畢業生對穩定的工作興趣更大。是不是工作一段時間就有創業激情了,那時已結婚生子,每年的開銷只增不減,工作穩定,收入還有增長空間,這些都放棄,從頭再來,談何容易。

機會成本越高,社會結構越穩定,社會的階層也越穩定。

怎麼突破階層,那當然是保住現在的階層,不要出岔子掉下來,再通過兩代人的努力,在教育上投入,通過教育向上突破。所以現在條件越好的家庭越重視教育,在教育上投入也多,他們的子女也都知道肩負的使命,站在父母的肩上超越他們。也只有中國的父母是這樣無私偉大,每個人都懂得家國天下。

㈡ 為什麼你寫作業花的時間越多,它的機會成本就越高

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指任何決兄鄭旦策,必須作出一定的選擇,被舍棄掉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即是這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機會成本往往無法用貨幣衡量的。比如:在看書學習寫作業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

在看書學習寫作業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那麼看書學習寫作業的機會成本是少享受電視叢衡劇帶來的快樂,享受電視劇的機會成本是失去了在圖書館看書學習所得羨擾到的東西。

而花在寫作業上的時間越多意味著可以用作其他活動的事項就越多,放棄的事項帶來的快樂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寫作業的機會成本就越高。

㈢ 為什麼機會成本對生產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機會成本是指為晌悄笑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你選擇做一件事,必然會放宴含棄另外一件,那個被放棄的所帶來的收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根據這段話你可以理解一下機會成本。由於你想買運滾新車,那麼賣掉舊車的40元就是機會成本。而賣掉的成本是-100(支出)+40(收益)=-60不是機會成本。

假設你有一大片空地,你把它賣出去可以賺五萬
你也可以把它租給別人建停車場,每月收取租金

你把它租出去的話,在租用期就不能再賣了,那賣地的五萬就是你租地的機會成本
你把它賣掉的話,所有權不屬於你了,就不能再租給別人了,每月可以收取的租金就是你賣地的機會成本

也就是說,有兩件事可以選擇,這兩件事都可以給你帶來效用
你選擇了其中一件事,那麼另一件事的效用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㈣ 聊聊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什麼?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稱為「替代性成本 (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語的「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例如某人現在有1小時時間,可挑選A、B、C三件同樣都需要花費1小時才能完成的三件事之一來做,他若選擇了A,就得放棄做B、C二事的機會;若選擇了B,就得放棄做A、C兩事的機會。

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認為只要有選擇、取捨存在,機會成本便存在。理性的經濟人力求把機會成本降至最少,這意味著為了現行選擇所放棄或犧牲的代價也是最少。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概念,不僅在個人決策中應用到,還可擴展至商品財貨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等經濟領域。

機會成本可以是主觀,例如某人決定買水果,從他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排序依次是香蕉、蘋果和葡萄,如果他購買了蘋果,機會成本便是香蕉而非葡萄;此後,若他的口味產生轉變,例如排序為葡萄、香蕉和蘋果,他購買蘋果的機會成本便不是香蕉而是葡萄。 機會成本有時可以較客觀地衡量,比如用貨幣。例如一名農民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則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養雞的機會成本便會是放棄養豬的收益。

機會成本是一個很有用的概念,可以被廣泛用來解釋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現象。例如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選擇節假日出遊,而不選擇工作日出遊一樣。雖然節假日到處都是人擠人,但還是絕大多數人選擇出行的機會。在工作日出行,你的機會成本就是工作日的工資,而節假日出行的機會成本是在節假日做其他事情的最高收益,例如你能在節假日給企業培訓能賺很多錢,也會使得你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機會成本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假如在周末有三個事情可以選擇去做,一個是給企業做內訓,10000元/天;一個是去一個大型論壇做公開演講,5000元/天;還有一個是陪家人小孩玩,0元。你會如何選擇呢?如果單純從顯性成本來考慮,選擇去給企業做內訓是最佳選擇,畢竟10000元的收入比後兩者要好很多,但如果加上隱性成本的選擇就未必會是第一個了。因為大型論壇的公開演講,給你帶來的業界知名度和影響力要比給企業做內訓大很多,而陪家人小孩帶來的家庭和諧以及心情愉悅,是花錢買不來的。如何決策還是需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以及當下的處境進行更理性地分析。

如何利用機會成本進行選擇?

從人們的選擇來看,當機會成本顯而易見的時候,相信都會做出機會成本更優的選擇。但世間的真實情況是未來是未知的,特別是在投資和職業方面的選擇,就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如何能准確理解和判斷當下選擇的機會成本呢?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手裡可用來投資的資金是有限的,來找投資的項目則是趨於無限的,有限的資金去投資那麼多項目,只能選擇一部分來投入,選擇了這些則意味著放棄了其他所有的項目(當然其他的項目有些也未必能讓你投資)。那如何來選擇項目呢,或者說選擇投資標的呢?昨天寫的那篇文章關於風險的,其實也提到一部分類似的內容,盡可能選擇風險小的投資。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接受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論,雖說沒有什麼是絕對沒風險而之後純收益的投資(其實是有的,不要只考慮股票)。作為普通的我們,如何去甄別在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內有最高收益的投資標的呢?投資應該不僅僅是把資金投入去買股票、買項目,而是有更大的范圍。如你有10000元,可以放入股市去買阿里、騰訊的股票(如果今年年初進場,則現在市值已經過20000元了);也可以拿來投資到追女朋友身上,或許多花了這10000元,可以讓你早半年讓目標美女變成女朋友呢;也可以拿這10000元去投資到自己的健康、學習上,或許通過一門課程的學習,讓你找到一份薪水、潛力都更高更大的工作呢?這些都是需要根據個人自身的因素和環境等綜合來考慮的。

從職業選擇上來說,相比投資會更難一些,畢竟投資是可以分散,職業大部分的選擇都需要All in(全部投入),大概很少有老闆願意接受你在公司上班同時還在外面兼職吧。這樣就更需要有理性分析和敏銳的眼光,但未來是未知的,就算基於當前的情況選擇了最佳的項目,未必就能笑到最後。當年騰訊起家的時候,QQ那時候還叫OICQ(跟國外的ICQ有同名風險,後來才改的QQ),同期做類似業務的有好多家,而且騰訊在當時並不是最好的一家,記得當年騰訊資金緊張,馬化騰差點以50萬元把公司賣掉,多虧對方覺得騰訊那時候還不值50萬(別說我們普通人沒有那麼敏銳的眼光,大佬其實也有很多看走眼的時候不是),同期投資了其他即時通訊公司的投資機構,項目基本都死掉了。所以從個人職業上來說,選擇那些自己感興趣的、自己有能力做的、並且能給自己成長帶來積累的項目,應該會更有價值一些。

那如何才能正確評價機會成本呢?

首先,得確認你所認為的選擇是一定可以做,並且可以做成的。不能說我去上班打工了,所以放棄創業的機會(創業如果早期加入阿里巴巴,現在肯定也是千萬富豪了),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

其次,客觀理性地分析出你所選擇的事情,能給你帶來的收益(不僅僅是資金上的回報),潛在可能的部分要打個折扣,得分析能獲得潛在收益到手的概率有多少,這里也會涉及到樂觀評估和悲觀評估。假設你在一家公司佔有10%的股權,而這家公司剛被投資商以1個億的價格注資1000萬占股10%,你覺得你有可能拿到這市值1000萬的股票兌現嗎?答案其實是未必,甚至很多時候都是拿不到的。

第三,除了顯性成本的分析,還需要分析隱性成本,你選擇其中一個工作所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是多少,跟其他選擇相比會有大多的差異。我們知道,所謂的財務自由是不需要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時間,所謂的成功則是能有效地放大自己的時間、釋放更多的可能性。那麼在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相同收益的情況下,我所需要投入的時間是多少。

最後,從各方面綜合考慮這個選擇能給自己帶來的成長有多少,因為個人成長才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在同等情況下,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快更高的選擇,將是機會成本最優的選擇。

理性准確地分析機會成本,是我們做出最優選擇的一種方法,不分析直接跟風做選擇是最不合適的。

㈤ 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你了解多少

在經濟學定義中提過資源是稀缺的,你不可能擁有一切,所以必須做好取捨?換句話說,你每做一個選擇,背後都會有放棄。你放棄的其他選項中,最高的價值,就是這個選擇是機會成本?

濃縮成一句話——機會成本就是你放棄的最高價值。

教科書經常會用時間或者金錢的分配來進行舉例。我們先看一個時間分配的例子。

你晚上回到家後,有兩小時空閑時間。這兩小時你可以有很多種選擇,看電影或者讀書,但因為時間有限,兩種樂趣不可兼得。在這里,看書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電影的樂趣,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就是看書的樂趣。

如果你覺得看電影更有樂趣,就說明看書的機會成本高。成本高的事,不要選,選成本低的。從經濟學的角度,哪怕你很閑,時間也一樣有成本。

巴菲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因為就算是免費的午餐,不花錢也一樣花了時間,時間也有成本。

但是很不幸,國內認可時間機會成本的並不多。舉個例子,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是多少?如果按照會計的演算法,就看花出去的錢有多少。從出生開始,要花的錢有奶粉、尿布、服裝、搖籃、玩具等;上學之後,有學費、書本費、伙食費等。把所有這些錢加在一起,看花銷高低,成本大概幾十萬。

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我們考慮成本,從來不是按照支出多少錢來算的,而是看放棄了多少。上面這幾十萬直接花出的錢,是一種放棄,所以要計入成本中。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放棄,比如說孩子出生後,有可能家裡的老人來幫忙照顧,那麼老人就放棄了他們娛樂或者工作的時間。再說孩子父母,為了陪伴和教育小孩,他們減少了自己工作或者加班的時間,減少了工作晉升的機會,減少了出去遊玩、娛樂的時間,犧牲掉了很多享受。

再進一步,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卧室,父母不會收孩子的房租。但是如果沒有孩子,那麼可能會把這個空房間租出去收一份租金,也有可能把它改造成書房或者影音娛樂室,獲得一份享受。有了孩子之後,這個房間的價值也放棄了,這種放棄的成本也要計入。

養孩子的過程中,肯定還有很多很多的放棄。所以在經濟學視角下,這種成本是非常高的。

以上是關於時間的機會成本的例子,再說一個錢的分配的例子。

在我准備讀MBA之前,面臨一個選擇。MBA分為兩種:一種是脫產班,周一到周五上課,這個時間你不能再去工作;另一種是在職班,周六、周日上課,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脫產班的學費是15萬,在職的學費是30萬。所以我們怎麼衡量這兩個班的成本高低呢?直接按價格來衡量嗎?我們不是學會計的,所以按照經濟學,我們要去衡量機會成本,去考慮自己放棄了什麼。

脫產班首先放棄的是學費15萬;其次要放棄工作脫產兩年,就等於放棄兩年的年薪。所以,當我們考慮放棄的年薪之後,就會發現,即便一個年薪只有10萬的人,他讀脫產班的成本也已經達到了35萬,已經略微超過了在職班的學費。如果年薪更高的話,那麼讀脫產的成本只會大幅高於在職班。

放棄的只有這兩項嗎?應該還不止。越高端的工作,就越會考慮候選人的職業連貫性以及累計的工作年限。工作年限短或者是中間有斷檔,都屬於求職過程中的瑕疵,這種瑕疵有可能讓你無法進入最好的企業,而最好的企業和次好的企業之間,同樣的崗位可能還會存在著10%的年薪差異。多年累積,這種損失也是巨大的。

綜合以上種種,可以算出來,讀脫產班的機會成本可能超過50萬,對高收入的人來說,甚至超過100萬。相較之下,當然是在職班便宜,所以上海的名校MBA,在職班一年能招400個人,脫產班一年只能招30來個人。

聽完這兩個例子,相信你大概已經有點懂什麼叫機會成本了,但是這還不夠。

如果我拿出四張錢,一張100元、一張50元、一張10元、一張1元,你有一個選擇,可以從中選一張。這時候如果你選1元,就要放棄另外三張。另外三張中面值最大的是100元,所以你選1元的機會成本就是100元,選10元或者50元也是同理。只有選100元的時候,機會成本最低,因為你放棄的最大價值是50元,這是教科書教給我們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沒有這么容易、清晰的選項,以下幾種情況更為常見。

第一種情況:你面前有一個選項,但因為眼界問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還隱藏著一堆選項。

講一個20世紀90年代貧民窟美少女的故事,女孩生在窮鄉僻壤,學習不好但唱歌非常有天賦,中學老師推薦她去參加藝考,藝考的老師看到她以後,覺得她長得好看,唱歌又好聽,是一個寶貴的苗子,不管是學音樂還是學表演,前途都不可限量。藝考老師告訴這個孩子,一定要報北京的學校,去改變命運。結果考完後,女孩銷聲匿跡,老師上門去找才發現,村長家到女孩家說了親,彩禮收完,親事已定。老師不忍心她放棄大好前途,反復勸說,但這家人從來沒見過那種生活,在他們看來,嫁給村長家的兒子就等於榮華富貴了,站在門口就能實現理想生活,為什麼要去遙遠的城市呢?

故事講完,大家心裡應該會有各種感慨,記住現在這種情緒和唏噓的感覺。因為直覺是一種感覺記憶,就像人看到黑暗,會感到很害怕,之後當你做選擇的時候,如果有要唏噓的直覺,就說明你開始有了機會成本思維的底子。

第二種情況:商業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洗腦,比如有商家跟你說,看這里有1元,它超級有價值,你趕快來拿,然後你就被眼前的1元吸引了,別的都忘了,這叫洗腦成功。

假如有一個物品,我們預期它會持續地漲價,每年增長10萬,2020年它值50萬,到2024年會值90萬。那麼,2020年讓你花80萬買,你怎麼計算你的盈利和虧損呢?在商業社會中,商家會天花亂墜地給你宣傳,說5年後它肯定值90萬,你現在花80萬買,5年後就能賺10萬。如此一來,很多人真的就沖過去買了。然而我們在經濟學上要算機會成本,要算放棄的東西。如果你本來能用50萬買到,結果你非要花80萬不可,等於你多放棄了30萬,這就是虧了30萬。你本來能賺40萬,現在只賺10萬,這就是虧損30萬。

我們再回到這4張錢,前面已經說了兩種情況,一是眼界問題,二是洗腦問題。

還有第三種情況:預見性的問題。

比爾·蓋茨在大學期間,輟學去創辦微軟。我們事後當然能看到,當時他選擇繼續讀書的機會成本,就是失去微軟。去創辦微軟的成本,是要中斷學業。我們現在知道微軟很牛,所以知道失去微軟的成本最高,所以不能選成本高的,退學創業是對的。然而在當時結果沒發生的時候,兩個選項是透明的,你根本就看不清楚每張錢到底是什麼價值,所以有可能預判錯誤。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機會成本是最難以讓人理解的,因為它未必是真實發生的,因為你放棄的東西,往往只是一種可能性,能不能預見得到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取決於你的想像力、預見性、規劃能力,以及你的膽量和野心。

茨威格寫過一本書,叫《斷頭王後》。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這個王後出身名門,一生最愛玩樂,她大修宮殿,每天舉辦舞會,買最奢華的衣服珠寶,花光了法國的國庫。20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了斷頭台,史稱「斷頭王後」。

茨威格寫到她早年的奢侈生活時,無比感慨,寫下了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個價格是什麼啊-機會成本。

㈥ 機會成本高好,還是機會成本低好

機會成本是一個絕對概念,只描述客觀事物的基本事實,不夠成好不好的判斷,他不是一個相對數,不能用好不好來定義,衡量好不好的標准不能考慮機會成本,還是要考慮項目本身的成本,風險與收益。

㈦ 孫陶然為什麼說創業機會成本很高

「越優鋒拆秀的人選擇創業放棄的東西就越多。如果以創業的勁頭去打工,很多人可能會迅速成為出色的員工甚至中高層管理者,但一旦選擇了創業,就會陷入一場拆液持久的苦戰,從最低點開始爬坡,單打獨斗,當然一旦創業成功,你獲得的成就感和物質及精神收獲也是旅基物打工永遠不可能達到」

㈧ 請問有人能解釋一下機會成本是什麼嗎為什麼要取價值最大的還有我搞不清誰是誰的機會成本。。

1. 機會成本是什麼?
機會成本:選擇某一個機會,而放棄的其他機會所能帶給你的最高價值。
2. 為什麼是最高價值?
我是這么理解的。
假設是在兩個項目中做選擇,即你放棄的只有一個項目,則其機會成本就是這個項目的預期收益率。這個很簡單。
但如果是多個項目,假設你選擇了A項目,必須得放棄掉BCD這三個項目(你要有錢你都投也行,我不阻止你),這三個項目的預期收益率分別是30%,40%,50%;你反向的想一下,如果我不去選擇A項目,那麼我會損失什麼,就是會損失這BCD這三個項目中的任意一個項目的未來收益,由於人的趨利性,你投資的時候肯定會選裡面預期收益率最高的項目,對吧(因為你不會明明預測了在BCD中B的收益最高,還傻乎乎的把錢投到其他的項目去,你肯定會想賺更多的錢,所以就都把錢往B投,其他的你是不會考慮的。)。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選擇最高價值的原因。因為低預期收益率的項目你會看嗎?一般來說你是不會看的對吧。而且假設預期收益率真的很低,低於市場平均利率,你真的會覺得不選它是你的損失嗎?
(PS:當然我說了,你有錢,你都投,或者想做做慈善什麼的我也沒什麼話好說。不知道講清楚了沒有,哪裡不清楚你再問。)

㈨ 機會成本太高是什麼意思

比如有兩件事,事情A和事情B,你做B事情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金錢很多,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不如做A事情劃算。這就是說做B事情的機會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