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攤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區別是什麼
與攤余成本法不同,市值估值法同時考慮了投資債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於市值波動帶來的估值損益;市值法的使用更有利於大家認識到產品潛在的波動和投資的風險。
目前攤余成本法是採用實際利率進行攤銷,所以如果是折價或溢價買入債券,那麼每天的收益計算會復雜一些,並不是每天收益為固定值,但還是可以近似理解為「將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貨幣基金每日單位凈值都是1,是沒有變動的,變化的是每日萬分收益和七日年化來反應基金收益。
1、攤余成本法
(1)定義:
攤余成本法是指計算基金凈值時,可不使用基金投資標的的市場價值,而將投資標的以買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考慮其買入時溢價或折價,在其剩餘期限內平均攤銷,每日計提收益的估值方式。
(2)舉例:
大家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過去基本都是使用的攤余成本法,也正是攤余成本法的使用讓大家有了理財收益絕對保證的錯覺。假設你買了一個100塊,票面利息4%的債券,持有滿一年的話,本息和一共104塊。按照攤余成本法的計算方法,大家每天的收益是怎麼計算的呢?用4%除以365,乘以100元,算出每天的收益。按照這種演算法,大家每天能拿到的收益都是固定的。
然而,現實並沒有那麼美好。債券的價格事實上隨著利率的變化有波動,可能漲,也可能跌。單純的使用攤余成本法會讓各位忽略掉潛在的風險,事實上大家也確實忽略掉了。於是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在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下,理財使用市值法計價成為各家銀行必須要做的事情。
2、市值法
相對於於攤余成本法,市值法在考慮票面利率的同時,也考慮了由於市值波動帶來的公允價格的波動。同樣的100元,4%票面收益的債券,攤余成本法在計算每天的收益時,先用4%除以365,乘以100元,然後在加上當天的市值波動。這樣,你每天的收益就不是固定的了,市值可能高,也可能低,波動性加大了。極端情況下,你可能要承擔收益為負的風險!相信大家已經有了體會,現在各家銀行推出的很多凈值型理財產品波動性確實大了,並且不會再出現預期收益的字樣了。
總體來說,市值法的使用更有利於大家認識到產品潛在的波動和投資的風險。
2. 請問投資: 股票攤薄成本是指不斷的降低持有股票的成本價。投資者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攤
因為你不是全部賣完的,所以15元賣出的200股除了成本的2000元以外,贏利的1000元繼續留在這只股票賬上,於是留下的200股成本就變成5元一股了。當你再以10元的價格買進200股時,你持有的400股中200股成本是5元一股,200股成本是10元一股,一平均每股成本就成為7.50元了。
3. 攤余成本怎麼算
問題一:請問攤余成本怎麼計算?謝謝!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息率-本金*票面利息率-計提減值-已收回本金
問題二:會計中攤余成本的概念是什麼?期初的攤余成本怎麼計算 我給你兩個公式,你自己套就可以了。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按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現金流入-收回的本金-已計提的減值准備
最早一期的攤余成本一笑攔般等於實際的付現金額
再給你解釋一下攤余成本,攤余成本實際上是由於發行債券、貸款等金融資產採用溢價或折價方式所造成的,由於當時是溢價或折價罰行,那麼發行價和面值之間就產生了差異,以後各期是對該差異的調整,最終是攤銷到面值的。這個是個財務管理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發行價攤銷了本期利息調整金額後的余額就是攤余成本,就是攤銷過後的成本
問題三:期初攤余成本如何計算 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的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
期初攤余成本就是實際支付的款項加另外支付的交易費用,但是應該扣除應該確認為應收利息的部分。從如下分錄可以看出: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應收利息
貸:銀行存款(實際支付的所有的款項)
問題四:持有至到期的攤余成本是什麼?具體怎麼計算? 攤余成本,要考慮資產減值損失,不考慮公允價值變動。
攤余成本就是未來現金流入現值。
例如,企業投資三年期債券,面值100萬,票面利率10%,支付90萬,實際利率i.分期付息,到期一次還本.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企業購買這個債券,三年的現金流入是第一年利息收入,第二年利息收入,第三年利息收入+本金收回.
企業做出這個投資,實際的收益收回的錢是1)第一年末利息(100X10%)10萬,2)第二年末利息10萬,3)第三年末利息10萬,4)還有第三年末本金收回(100-90)
那麼企業實際賺的上面4部分錢,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折現)
我們用實際利率折現,也就是真實的收益率。
折現後的金額,假設為90萬,也就是期初的攤余成本(未來現金流入.)
正是因為攤余成本=未來可收回金額。
所以,如果未來可收回金額減少,持有至到期投資,確認減值,攤余成本也要把減值考慮再內。下一期計算實際收益時,要把(上一期的攤余成本-減值)X實際利率。
如果是未來公允價值減小(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照公允價值確認賬面價值),賬面價值隨之減少。但是攤余成本=未來可收回金額,公允價值減少,並不一定未來可收回金額減少,所以攤余成本不考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稻丁特訓804401818
問題五:請問期末攤余成本的計算公式: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應收利息,這個公式是怎樣來的? 首先,這個公式不成立哈: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應收利息
正確的應該是,無論是折價發行還是溢價發行還是平價發行: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應收利息
=期初攤余成本(1+實際利率)-應收利息
如果是平價發行的話,實際利率和票面利率一致,攤余成本就是票面價值。
為什麼該期的投資收益=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呢?不是應該是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來計算嗎?這樣算好像不符合原理啊。
兩種演算法應該是殊途同歸的哈。用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來計算,這是財務管理現金流的觀念,而用攤余成本*實際利率,個人覺得是財務會計的觀念,兩個方法算出來的梗額應該是一致的。
問題六:攤余成本怎樣計算 1、長期應付款按照攤余成本計量,並按照攤余成本列報。就是例題中攤余成本一列,金額等於長期應付款總賬余額減去未確認融資費用總賬余額。實際利率就是財務管理中的內含報酬率。這里需要注意一下的就是實際利率攤銷法。基本思路可以參照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額攤銷方法卜升御,基本是異曲同工。實際利率的選擇一般會給出,不需要考生計算。和持有至到期投資相互參照:長期應付款是相當於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明細科目,未確認融資費用是相當於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明細科目。那麼長期應付款的攤余成本=長期應付款的賬面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型岩2、關於具有融資性質的理解。一般如果分期的年限超過三年的就可以理解為是具有融資性質的。如果是少於三年的分期付款購買基本上不需要折現來考慮。對於分期收款銷售來說,按照收款額度來確認銷售。分期付款購買也是按照實際的付款額來確認入賬價值。3、不管是融資租入固定資產還是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付款購買,如果是有安裝工程的,那麼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攤銷都需要計入到在建工程中,也就是資本化處理。這個需要記住。另外安裝期完成的,為確認融資費用的攤銷就全部確認為當期的財務費用。這個實際上就是企業確認的融資利息支出。對於融資出租方來分期收款銷售方來說,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攤銷其實就是屬於企業的融資利息收入,要沖減企業當期的財務費用。但是為實現融資收益的攤銷並不是徵收營業稅的范圍。因為不管是融資租出固定資產還是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收款銷售產品來說都是實質上的分期收款銷售行為,那麼稅法上都是作為銷售增值稅應稅產品來處理的,那麼作為混合銷售徵收增值稅。如果能合理區分利息收入的可以按照含稅價格處理。一般情況收到的租金都是無法區分融資性質的利息收入的。
問題七:債券的攤余成本怎麼算 應付債券的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參考內容:dongao/....shtml
問題八:如何理解攤余成本 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一)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二)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三)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的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投資收益-應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該攤余成本實際上相當於持有至到揣投資的賬面價值
攤余成本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它是某個時點上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
①實際利率法攤銷是折現的反向處理。
②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期末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現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③應付債券的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④未確認融資費用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
⑤未實現融資收益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
問題九: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怎麼算。 在資產負債表日做分錄:
借:應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差額)
貸:投資收益(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差額)
年末的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折價攤銷額/-溢價攤銷額(分錄的借放差額表示「折價攤銷額」,貸方表示「溢價攤銷額」)
問題十:請問攤余成本怎麼計算?謝謝!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息率-本金*票面利息率-計提減值-已收回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