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麼叫沉沒成本?通俗來講,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戶關系,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維護客戶,比如拜訪、請客吃飯、送禮,結果突然這個客戶公司破產了,那麼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這些投入,已經發生了,也追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
具體來說,很多人創業想去開奶茶店,開店需要投資,其中一部分投資用來裝修,另一部分投資用來購買機器、原材料等。當這家店關門的時候,機器轉讓賣給同行,成本就能收回來一部分,而裝修店面的錢,如果轉讓時沒人願意出錢補償你,那麼所有的裝修錢就都打水漂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很多製造業企業全都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周轉,初期買設備不用買新的,不用投入50萬,沒准35萬就能把廠開起來,倒閉之後沒准30萬又能把設備賣給同行,沉沒成本非常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原因。我們今天在講沉沒成本,所以只在這里點了一下而已。
書本上講機會成本,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沉沒成本是一種過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既然已經過去,就別再糾結。
還是以開奶茶店舉例,你投資的奶茶店如果倒閉,至少有30萬打水漂。現在這家店經營得不好,你想找個網紅來店裡試吃宣傳。面對這個決策,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店倒閉要虧30萬,現在趕快放手一搏,萬一能救活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在這個決策面前,無論你做還是不做,沉沒成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無法收回來的。無論是否找網紅來宣傳,30萬都一樣收不回來。既然怎麼決策都一樣,那這個信息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你就不應該把它納入考慮范圍,否則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繞進去。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用機會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慮每個選項將要失去什麼,這種「將要」代表著未來。沉沒成本則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哪些,這種「已經」是指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必要盯著過去看。
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總會遇到買錯的時候,尤其是女生喜歡逛街買衣服,買回來發現穿不了,然後又捨不得扔,只好在衣櫃里掛著,這個就是沉沒成本在影響你。那我再追問一句,假設你有一個東西是花1萬元買回來的,你用不了,轉賣只能轉出去2000元,是否要轉賣呢?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你們開始有想法了。
20世紀,英、法兩國有段時間聯合研發飛機,研發到一半的時候,波音的新型飛機先一步研發成功。經過對比,這種飛機即便研發出來,運營成本也要遠高於波音新型飛機,所以大概率不會有人願意買,很明顯這個項目應該趕快停掉。但是,因為飛機已經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億,大家不願意就這么退出,於是繼續追加研發經費,繼續開發,終於做出了新飛機。結果,新飛機真的沒人買,後面追加的錢全都打了水漂。
沉沒成本在家庭關系、戀愛關系、人際關系當中,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人處在一種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當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給了另一半,但只要這個關系是你不喜歡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無法追回這失去的5年,所以在決定你未來時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賭徒效應」的名詞,說的是一個賭徒連輸幾把後,很容易輸急眼,開始加大賭注,想要翻盤。這其實也是沉沒成本,一樣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誦的內容,其中有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多麼有哲理啊!這就在告訴我們,不要糾結沉沒成本。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沉沒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還不夠,我希望大家再回憶一下,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沉沒成本的現象?你還能總結出哪些規律來?
在我學過經濟學很多年後,漸漸有了以下這些感悟。
第一點,普通人容易忽視機會成本,並容易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一個命名的話,我要叫它「沉沒成本第一定律」。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房子想要對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種情況是,有個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講條件。你一聽,不想出租了,然後房子就隨之閑置一個月。
另一種情況,房子3000元租掉了,結果過了沒多久,租客沒交房租逃跑了。
兩種情況,想像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種情況時,都會很坦然地說,無所謂,空著就空著。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絕對是氣得直拍大腿,這個人,欠我3000元。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但實質上損失是一樣的,都是3000元。前一種是損失了機會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讓機會成本損失了。經濟學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視它,你就不會遭受損失。而後一種是沉沒成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沉沒成本,並且大部分人都在糾結沉沒成本。經濟學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東西已經打水漂了,已經找不回來了,已經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這樣,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響。
第二點,為什麼人們更容易忽視機會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沒成本呢?我覺得這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人就是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條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沒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棄了機會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這種損失-我願意,用你管,空著不賺錢我也願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難用自己願意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承認自已當初眼瞎。然而我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會如此痛苦。
賭徒效應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果賠了大筆錢之後收手離開,豈不是證明自己錯了嗎?只能繼續賭下去,萬一贏回來翻盤了,不就沒事兒了嗎?
在我當交易員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心高氣傲、自尊心比較強的男交易員,越容易犯賭徒效應的錯誤。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出現巨額的虧損,原因就是出現了一筆虧損之後,往往急於翻盤,結果越虧越多。
所以要想開,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誰這一輩子不會做點錯事呢?錯了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再錯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夠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生活中的失誤和不如意,達到一種淡定的狀態,那麼即便沒學過經濟學,也能比較少受沉沒成本的影響。
第三點,當我們了解了前面兩個原理時,我們就可以用沉沒成本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的判斷,這也是「沉沒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時候事無巨細,隨叫隨到,但鞍前馬後地服務女神好幾年,最終人家也不理你,這種男生在網上被嘲諷叫作「舔狗」。學完這一節我們會知道,不斷付出這種行為,得到的是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導致他很難放棄,陷了進去,他很可能最終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這樣追求,究竟是真的愛女神,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很有可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說這就是為了愛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響自己,你要想改變對方,那麼就需要讓對方付出,讓對方增加沉沒成本。當你鞍前馬後了一段時間後,趕快趁機讓對方幫你做一些細微的事兒,比如讓對方幫忙擰瓶蓋等。想要改變態度,索取會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老江湖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個人說,自已一生之中幫助過很多人,也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那麼誰才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為那些受到過自己幫助的人,會更願意把自己當朋友,結果當自己遇到事之後,發現曾經受過自己幫助的人,基本都求不著,而那些曾經幫過自己的人,基本都還會願意再次幫助自己。我當時聽完這個感悟,頓時覺得,這不就是沉沒成本嗎?
㈡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
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人往往因為考慮到在一件事物上的沉沒成本而採取一些非理性行為。
例如,發現一個電影不好也要堅持看完,或者發現東西不好吃也要吃完,因為錢已經花了。
在商業上的應用可以通過給談判對手製造沉沒成本而增加對手對於達成交易的渴望,因為對手渣宏此認為達成了交易,之前的沉沒成本就沒有白白付出。
各種押金,拍賣違約金也都是沉沒成本,讓對方更加渴望成交。商家在客戶有意願的時候會收取定金,因為客戶回家後,思考後可絕或能購買意願減退,但是由於存在沉沒成本,因此還是很如迅可能成交。
沉沒成本往往是時間成本,比如談判所花費的時間,討價還價所花費的時間等,有意識的製造沉沒成本的一方,由於沒有這種心理負擔,因此在博弈中往往會得到更多議價權。
中國婚禮繁瑣,西方婚禮簡單,所以對西方來講,在婚禮這件因素上,沉沒成本更小,所以東方婚禮更容易維持穩定的婚姻。
㈢ 如何提高男人在戀愛中的沉沒成本,讓他離不開你
不管是戀人之間也好,還是朋友之間也罷,沒有付出的感情就會不被珍惜。在感情中投入多的那個人,往往會更珍惜這段關系,而付出的少的那個人,則覺得就算失去這段關系,自己也沒什麼損失。所以,如果想要和戀人、朋友之間的關系更穩固,就不能一味的付出,你還要給對方付出的機會,這樣,對方的沉沒成本高了之後,才不會隨意對待你們之間的關系。這不是教你算計,而是告訴你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法則。
提高沉沒成本不一定單指金錢方面,這裡面還可以包括精力的付出、感情的投入,以及時間的成本。當然,這個度要掌握好,不能讓對方覺得你在計較。只有讓對方在這些地方付出了成本,他才會珍惜你,珍惜這段感情。
㈣ 沉沒成本在凈增效益原則下具體是怎麼應用的
沉沒成本的概念是凈增效益原則的一個應用:凈增效益原則是指財務決策建立在凈增效益的基礎上,一項決策的價值取決於他和替代方案相比所增加的凈收益。應用的領域是差額分析法,也就是在分協投資方案時只分協有區別的部分,而省略其相同的部分。另一個應用是「沉沒成本的概念」。
比如你買了一塊土地,花了100萬元,這100萬元當你己經付出去的時候,你就沒有可能再收回來了。你只享有土地了,所以,這100萬元就是沉沒成本。再比如,一個人買了一台自行車,花了1000元,把1000元交給別人的時候,你就擁有了這台自行車,然後你騎了2個月後以800元又賣給了另外一個人,這1000元就是賬面價值(先不考慮折舊),這800元就是公允價值,差額200元就是沉沒成本,這200元你己經收不回來了,未來也收不回來了,所以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在凈增益效益原則下的具體應用:
某工廠有5000件積壓的甲產品,總製造成本為50000元,如果花20000元再加工後出售,可得銷售收入35000元,該批產品也可賣給某批發公司,可得銷售收入8000元。分析這兩個備選方案過程中,沉沒成本是 ?
已經發生的總製造成本5萬元,即為沉沒成本。方案一預計毛利=35000-50000-20000=-35000方案二預計毛利=8000-50000=-45000因此選擇繼續加工。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公司虧損經營也要繼續加工產品的原因。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考慮這件事情。如果你後悔買票了,那麼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後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受冤枉罪。
㈤ 感情不順的原因有哪些
1、性格不好,不能容忍男人的錯誤。可能對於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總是斤斤計較,男人犯點錯誤,不能用正確的思維來思考,不能原諒他,導致錯過了最好的緣分。
在兩個人在一起之後,因為雙方的習慣和忍耐都不同,同居的生活就是在磨合,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了什麼問題派或,很可能導致兩個人懷疑自己的決定,從而產生冷戰等感情問題。
2、兩個人能一起走進婚姻的殿堂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這種美好持續的時間不長,在正式進入到實際的生活中之後,很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年輕的小兩口如果沒有充分的思想准備來面對這一切,可能就會產生不順的後果。
3、無論是在哪一個階段中,人與人之間實際上都是在不斷的深入了解,相處幾十年的老夫老妻,可能最終也不敢說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另一半,何況是在一起短短幾個月甚至幾年的人。
4、感情是兩個人的事情,順與不順在於兩個如何去經營,經營這個詞可能在談戀愛的人看來有些違背感情的原理,但事情就是這樣,經營感情這段感情才能長久,就像當初費盡心機去把女朋友追到手,那也是一種經營。
5、失戀次數太多,不相信愛情。當你情感非常不順,就不相信美好的愛情會降臨在你的頭上。所以也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好的緣分,梁爛自己的生活圈子也非常狹窄,導致感情不順。
(5)怎麼增加另一半沉沒成本擴展閱讀:
很多人對於戀愛中的理解就是保持一定的個人空間感,就是不去完全掌控你的生活,讓對方有獨立的生活空間,有獨立的交際圈。
但是很多戀愛中的人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橡羨漏點,因為個人的佔有慾望太強,會導致想要掌握對方生活的一切,但是往往這種戀愛的壓迫感會讓雙方變得劍拔弩張。
每個人對於愛情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戀愛中對於愛情的做法也就截然不同。有的人會用無微不至的照顧去溫暖對方的心,有的人會選擇吃遍每個城市去征服她的胃,而有的人會選擇無時無刻的陪伴來融化她的內心。
㈥ 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素
綜述
由於沉澱成本(sunk costs)被定義為,一項投資無法通過轉移或銷售得到完全補償的那部分成本。具體來說,沉澱成本的大小取決於資產的初始價值(扣除折舊)與其打撈價值(轉移或再銷售價格)之間的差額。換言之,沉澱成本與增加初始投資成本或減少打撈價值的因素相關。通過研究,發現影響沉澱成本的因素如下:
投資影響
這些投資專用於給定的場址、時間、企業或者產業,有可能是沉澱成本最重要的來源。當投資是場址專用性「資產」時,其物質特徵使其難以安裝、移動或者重新尋找位置,就像基礎設施等,當投資是時間專用性「資產」時,即投資的價值在給定一段時間後迅速下降,如時間密集型投入品,當投資是企業或產業專用性「資產」時,其物質特徵難以再轉移到其他企業或產業。在許多情況下,甚至較小的產品或勞務的調整很可能需要減少其打撈價值的顯著調整成本。按照威廉姆森的分類,資產專用性可以劃分為:(1)設廠位置專用性。例如,在礦山附近建立煉鋼廠,有助於減少存貨和運輸成本,而一旦廠址設定,就不可轉作他用。若移作他用,廠址的生產價值就會下降;(2)物質資本極強的專用性。設備和機器的設計僅適用於特定交易用途,在其他用途中會降低價值;(3)人力資本專用性。在人力資本方面具有特定目的的投資。當用非所學時,就會降低人力「資產」的價值;(4)特定用途的資產。是指供給者僅僅是為了向特定客戶銷售一定數量的產品而進行的投資,如果供給者與客戶之間關系過早結束,就會使供給者處於生產能力過剩狀態。
成本來源
交易成本也是沉澱成本的重要來源,特別是當交易成本增加初始投資支出以及減少打撈價值時更是如此。例如,解僱工人、培訓、談判成本、運輸成本、在買賣間信息不對稱等都會進一步減少再出售價格。因此,盡管生產要素不是產業或企業專用性的,但經常也是部分沉澱的,一般是由於「檸檬」問題(Aker1of,1970)而使出售的資產價值大打折扣,就像汽車市場的舊車問題那樣。即使是全新的汽車,只要買到手之後,再出售價格就會下降,也會帶來沉澱成本。
投資網路
當一項投資對其他投資的打撈價值至關重要時,這一效應便會產生。因此,盡管這項投資的打撈價值很高,但是其流動卻受限於其他投資的找撈價值的影響。
相關政策
政府的折舊政策、規制或制度安排(顯性或隱性契約),以及解僱或僱傭培訓成本乃至社會保險等,都會產生沉澱成本。例如,可以自由買賣的生產要素因不允許買賣而帶來的沉澱成本。
由於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全性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沉澱成本也具有普遍意義。我們發現,不考慮沉澱成本的新古典競爭經濟模型(包括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實際上都假設企業進出產業沒有沉澱成本是一種過度的簡化,沒有涉及沉澱成本。但是考慮沉澱成本的經濟模型則是現實經濟的一種擴展和延伸。
由於沉澱成本的存在會形成在位企業的退出壁壘,所以在位企業一旦虧損,因沉澱成本的存在而導致其不能順利退出市場或產業,造成企業之間過度競爭,進而引發通貨緊縮。如果沒有沉澱成本,信息完全與否與沒有沉澱的投資行為沒有關系,即使虧損導致投資失敗,也不會帶來任何資本損失,因為它可以順利退出市場。這些情況適合沒有固定資本投資的產業中,例如,農業、服務業和輕工業等,它們與有固定資本投資的工業不同,因為前者的長期固定資本投資都很少,其資產從流通的難易程度上看很容易易手。然而,與巨額固定資本投資的工業相比,這些假設是不現實的。當有固定資本投資以及發生沉澱成本時,就會出現過度競爭,即相對於有限需求市場的供給過度,使虧損企業不能順利退出的一種現象。
㈦ 當婚姻讓你迷茫,女人怎樣做到「沉沒成本效應」
當婚姻讓你迷茫時,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不要太浮躁,對婚姻、對生活要多一點耐心。
㈧ 男人感情中的沉沒成本有哪些
一個男生在追你的時候的時間,相信很多仙女都知道,我們需要拉長考察期,也就是放慢你的發育進度。這樣不僅會發現哪個男生更真誠,還會增加男生的時間成本。則扮沒同時在後期的溝通過程中,和你溝通的時候,放慢開發進度。....
當你難過的時候,他盡力逗你笑;你月經的時候,他跑遍葯店,給你煮紅糖孫納水;當你考試不及格時,他專注於你的輔導...這些都是他耗費的精力。他每一次把心思花在你身上,每一次對你痴迷,每一次來接你約會,都是慢慢積累的。....
金錢的代價「一個人的錢在哪裡,他的心就在哪裡。」至於錢的成本,我想各位小仙女都很熟悉了。從追求期的一束花,到戀愛紀念缺悉日的一支口紅,甚至求婚的時候。
㈨ 愛情里的沉沒成本效應是什麼
愛情里的沉沒成本效應是不甘心自己付出過的一切白白打了水漂,哪怕不愛了,哪怕在互相傷害,哪怕看不到未來,都仍要緊緊抓著不放。
花了幾年時間和大量的金錢終於追到了女神,但在戀愛期間,總是有小摩擦、小別扭,甚至冷戰,可誰都不願意輕易放棄這段感情。家裡衣櫃里總有一些衣服,捨不得扔,但卻一次也沒有穿過。
這都是沉沒成本的心理效應在作怪。沉沒成本效應告訴我們,人們決策時會受到沉沒成本影響而產生的非理性決策現象。如果人們已為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成本,那麼便會增加該商品或勞務的使用頻率。
沉沒成本效應的定義:
經濟學定義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時間、金錢、精力等。
例如:如果你看音樂會,已經付了500元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後覺得很不好看,此時你付的錢已經不能收回,音樂會門票的價錢就是沉沒成本。
㈩ 沉沒成本要怎麼解決,可以怎麼利用
我朋友處了多年的對象又跟他鬧分手了。每一次鬧分手,都是我朋友先認錯,再賠禮道歉,最後買買買,然後才平息風波。
可是,只要他私下跟我談論這事時,就會說他倆是多麼的不合適,他多麼不喜歡對方,他對這段戀情毫無憧憬,一心只想脫身離開。
可當我問他為什麼不分開時,他卻回了我一句「好不容易追到手,又花了這么多錢,捨不得讓我的努力打水漂啊,再忍忍吧!」
人們決定是否去堅持做一件事情時,考慮的不僅僅是這事對他有沒有好處,還考慮了在這件事情,他到底投入了多少的時間和精力。
事實上,他就是一個隨叫隨到的保姆外加人肉提款機。這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及時的止損,避免損失更多。不要管已經付出了多少,不要想著挽回損失,潑出去的水,就別想著收回了。
哪怕已經沉沒成本很高了,也要停止,不再去管它。
沉沒成本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力和感情的投入。它左右了人們後續的行為,讓人們做出不那麼理性的決策,這一現象被稱作「沉沒成本謬誤」。
理智地去看,沉沒成本不該影響之後的決策,就好比潑出去的水,既然收不回來了,就不再去想,不再去管,這才是硬道理。但現實是,人們經常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潭裡,久久不能脫身。
沉沒成本雖然是經濟學的概念,但隨處可見,小到個人,大到一個國家。
舉個例子吧,我在淘寶上買了一雙鞋,穿了一天後,發現這鞋子不合腳,磨到腳後跟都紅腫了,你問我有沒有理性的去看待這事?沒有,我忍了,就因為這鞋子花了我的錢,我捨不得扔了它,還是選擇了穿這鞋子。你說我是不是花了錢買罪受呢?
「 保本 」,這個詞聽得多了吧? 『『起碼要保本啊",聽起來好像天經地義,無可非議,但,這是錯誤的,這陷入了沉沒成本謬誤。不少的商家都用商品的批發價來決定零售價,不願意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
就好比你是一個商家,購入了一千件羽絨服。你在批發價的基礎上加了100塊,然後出售這羽絨服,結果羽絨服過時了,買的人寥寥無幾。
你是選擇堅持這個價格,然後承擔空間成本、時間成本,而且還面臨賣不完的情況 ;亦或者是選擇以低於成本價格,把剩餘的羽絨服一次性清倉銷售,減小庫存量,挪出空間來,然後再去購入新款又熱銷的羽絨服去賣呢?
下面說一下國家的例子。
上世紀60年代,英法兩國聯手研發大型超音速民航客機——協和飛機。合作計劃是由英法政府以國家條約的方式商議的,計劃中包含了一項由英方提出的條款,如果任何一方取消合作就必須付出巨額賠償金。事實上,這個合作計劃被英國政府私下叫做「商業災難」。礙於條款,英國被迫繼續投資(英國財政部曾兩次幾乎取消合作計劃)。
1976年1月,協和飛機正式投入航線上飛行。至此為止,英法兩國政府已經在這個計劃上投資了超過8億英鎊,超過最初預算(1.5億英鎊)近6倍。協和飛機共生產了20架,其中僅有16架投入營運。
然而,據當時的預算,協和飛機要售出至少64架才能保本,結果巨額開發成本根本無從收回。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漫長的研發過程使英法兩國政府蒙受了不小的經濟損失,而且兩國政府還不得不撥款資助英航和法航購買協和飛機。
所以說,不要讓沉沒成本影響了你的決策。
舉個例子,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錢而且不能退票。此時你花費的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就是你的沉沒成本。
那麼,會有兩種可能:
1.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2.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做決策時,理智的你應該不考慮已經買了票這個事實。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如果你後悔買票了,那麼你做的決策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
所以,此時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去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做決策。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退場,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還可以通過騰出時間來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來降低機會成本,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受冤枉罪。
有時候,沉沒成本的發生你無法避免,因為這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此時,我們在心態上要有一個轉變。
比如,對於現有的男女關系,是選擇保持,還是選擇分手?如果猶豫不決的話,不如問問自己:不去管你和這人是多年男女朋友的事實,一切從零開始,你還想跟這個人處對象嗎?對方身上有哪些是你喜歡的,又有哪些是你所厭惡的?對方是否適合你?
不去考慮沉沒成本,事情是否會變得明朗一些呢?事情有沒有好解決一些呢?
最好的應對方法:
一 、不再去考慮挽回損失,忘掉成本 ;
二 、及時地做出調整,放鬆心情 ;
三 、理智的做出新的決策。
如果巧妙的利用沉沒成本謬誤,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利益,也可以完成一些事情。
要怎樣做才能更好拴住對象的心,讓對方不離不棄?讓對方為這場愛情付出的更多,越多越好,無論是體力上還是金錢(增加他的沉沒成本)
久而久之,對方就會覺得我已經投入了這么多了,我捨不得分手啊,捨不得讓多年的努力打水漂啊。
那麼對自己呢?
以毒攻毒法,當你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時,你可以利用沉沒成本來幫把你拉回理性的角度。
有沒有辦了健身年卡,卻沒去鍛煉過多少次的?工作忙,要做家務,朋友約了要去吃喝玩樂,借口多得是。那,該怎麼辦?
不要辦年卡,去辦月卡 。每個月月初去健身房辦卡,親手把錢從錢包里掏出來。記住不要用支付寶或者微信轉賬,這樣的話,花了的錢只是一組數字,你對虛擬數字的敏感度,是遠不如你對金錢的敏感度。
只有親手花了錢,你才會心痛,然後壓力就出現了。在你嫌麻煩而不去鍛煉時,也會想到花了錢,然後就去健身。
以毒攻毒還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