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大學的機會成本
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如下:
1、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2、對於一般人來說上大學機會成本一是四年學費20000元;二是不上大學你去找分穩定工作,月預估可凈賺1500元,那麼四年就是可收入72000元;三是較低的存款利率回報。而讀大學的話,由於掌握了一門比較專業的技術和知識,若一個月可凈賺的金額可以達到3000,那麼他僅僅需要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可以賺到100000元。
機會成本的定義:
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機會成本
B. 結合自身情況,分析上大學的真正成本
成本有下面幾種首檔扒,及供者昌參考:
每個月在校生活費,1000左右
每年學費+住宿費
日常用品的消費
考證,如會計方面、證券方面、計算機二級等報名費
購買書籍、資料列印
班級聚餐費用
當然,蠢鍵可以做兼職、自己在大學期間創業,可以抵消這些成本
C. 讀大學一般要多少錢
大學期間我們所能想到的費用有伙食費、住宿費、社交費、出行交通費、學雜費和教材費,而且在每個項目中都要花費不少錢,值得我們大學生深刻地反思,以下是有關大學3/4年所需要花費的費用。
大學期間,大部分學生的伙食費占整體開銷比重的30%-70%
學雜費
別忘了,大學期間住宿還需要住宿費。
不同大學住宿費的差異就沒學費那麼大了,普遍一般每年1200~1800元。這樣3-4年算下來,就是3600~7200元。有些學校也會在宿舍收費方面實行分級收費,一些環境好一點的宿舍收費相對高一點,收費低一點的宿舍可能環境就沒有那麼好。
除了上述內容,教材費也必不可少。
大學生一年花在買教科書的費用大約200~500元,3/4年就是600~2000元。
從上面來看,讀大學,培養一個大學生基本都要花費10萬-18萬。其實這還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特別對於一些農村家庭,而且家裡不止一個大學生的家庭來說。
所以,雖然考大學不容易,但是父母供我們讀完大學同樣辛苦。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現有生活,在花錢上對自己有所約束呀~
D. 在各種大學當中,為什麼有些二本大學的學費特別貴
每個高中生都很在意自己的高考成績,因為成績越好,進入本科院校的機會就越多。特別是國內一些公立本科院校,大學學費很低。一般每年學費在5000元到6000元不等,普通家庭負擔得起。
即使是家庭稍差的學生,一年幾千元的學費還是可以承擔的。所以為了有更好的前景,支付更低的學費,報考本科大學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然而,二本的一些高校學費非常高,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上海興偉大學開設的國際商務專業,每年學費標准在15萬元左右。廣州商學院物流管理與工程專業每年學費6.6萬元。貴州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每年收費6萬元。上海外國語大學顯達經濟與人文學院開設的會計學和英語酒店管理專業,每年學費分別為5.6萬元和4.5萬元。還有上海, 立達學院開設的國際商務專業,學費每年4.98萬元。海口經濟學院開設的新聞學專業每年的學費也是4.98萬元。三亞大學經濟與金融專業每年收費標准為4.8萬元。這些學校都是二級機構,但是學費比其他二級機構高。
這兩個學院的學費都很高,一般一年5萬左右,普通家庭選擇很慎重
因此,作者建議,如果一個人的分數只能進入某兩所大學,考生應該從多方面來衡量,比如大學的實力、聲譽、學費等。這兩個機構收費很貴,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建議你慎重選擇。大家會申請這兩個收費高的機構嗎?歡迎留言討論,謝謝閱讀!
E. 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有哪些
成本如下:
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兩個部分。顯性成本是學生上大學時的所有支出,隱性成本是學生選擇上大學而放棄在外打工的收入。
之前有一個上大學成本計算公式在網上熱傳,某大學以此公式通過學生學習、衣、食、住、行的五個方面的顯性開支,算出每天上學的機會成本。
上大學的好處
上大學可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水平、提升專業素質能力、增強技術工作能力等3個好處。上大學與不上大學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上了大學之後可以運用所學知識來進行工作,能夠懂得方法和技巧,而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可能只知道按部就班,而不知道利用一定的方法。
上大學具有讓你找到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等3個好處。上大學的目標就是為了就業,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好處,通過上大學可以讓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在工作之後,由於具備大學知識能力水平,可以更快地融入工作之中,而且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有力地促進個人的職業生源發展,可以使自己長久的工作下去而不被辭退。
F. 為什麼有的大學學費高,有的低,本二的
學費貴的原因:
1、粗桐每個大學每個專業的學費都必須經過一定的規定的,不是隨便如瞎亂收的。
2、有些專業的學費由於學習時需要特殊的教具和教學材料會很貴,或者特定的培養方式,比如空岩橡坦乘或者藝術生。
3、由於每個學校所處的省份不同,存在地區差異,所以在收取費用上也有不同的。
4、獨立學院、民辦高校由於自己出資辦學,學費要高於公辦學校很多,這個一般是本三。
延伸:上大學是美好的,需要自己在大學里學會一定的技能和學會與人相處及做人的道理,出來找個好工作的,不能浪費時光,當然愛情和本事都能收獲,那就是人生的贏家了。
G. 讀高中和大學那個非常費用高
1、中學大多與家人生活,很多費用家裡可以一起分擔掉,而大學時代獨立生活,費用大也是必然的。
2、即便中學也住校,但與大學時代的住校生活完全不一樣,中學住校生活,基本上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學習,上課,基本沒有自己可支配的業余時間,故此花費僅僅用於吃飯。而大學住校生活,更具備自由支配權,課程不緊張,學習壓力小,且有大量的時間去培養愛好,而這個愛好需要經濟來支撐。
3、從年齡段來說,中學生屬於未成年,對於消費思維沒有打開,除了基本的生活開支外,沒有其他的消費觀念,而大學生的年齡已經步入成人階段,已經有了基本的消費觀,並且有時間精力去實現消費觀,再有一個大學生需要社會交往,人情世故都需要面對,而社會交往中的人情世故需要花錢的。除此之外,大學生談戀愛是可以「明目張膽」的,在戀愛的「沖動」下,有了很多「沖動消費」也屬必然的。
H. 為什麼現在教育成本那麼高
搜狐教育出了一期話題「育兒算出驚心賬,大城市養孩子一百萬」。養大一個孩子50萬打底,而教育經費則佔到了八成。很多家庭在房奴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孩奴」。在農村,孩子的教育支出佔到了百分之六十的比例,在大城市要不這個數目更高,一個白領或者公務員除了在衣食上給孩子穿最好的外,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還得給孩子上早教班,孩子上中小學後還要補課,並且學習一門特長比如音樂、鋼琴、美術等,所有這些都佔到了家庭相當一部分支出,大多數家庭在孩子出生到結婚前幾乎都不敢花錢。子女的教育費用甚至超過了養老和住房。
為什麼現在孩子的教育成本這么高?一個原因是政府對教育投入還是過低,很多的教育成本轉移到家庭上,所以政府應該增加教育投入,繼續進一步完善完善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制度,加大基礎教育設施的投資力度。另外一個原因是家長思想觀念,現在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小時候不讓孩子開闊視野,增加閱世能力從而增強見識,將來在社會上很容易吃虧,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富養」,有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可是很多家長忽略一點就是「富養」可能導致現在很多孩子的獨立性很差、不懂得感恩、從小就向錢看的問題。所以除了政府外,作為家長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小心這種對孩子的愛變成一種「害」。
編輯於 2017-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I. 概述為什麼上大學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又是什麼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 而必須放棄的東西 當然 這裡面一般為最大的放棄的東西
上大學的最大的機會成本就是 放棄了工作實習的機會 也就是賺錢
上大學的機會成本的大小因人而異 如果你不上大學你有更好的選擇 那相對而言機會成本就高 比如課本里的例子 某某籃球運動員 不上大學去打籃球 每年可以賺幾千萬 那麼對於他來說 如果上大學話的機會成本就是 那麼多的錢和更好的職業發展
如果你不上大學話 選擇宅在家 那麼機會成本就是宅齡了
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取捨 也就是比較這種東西的價值與對應的機會成本 來決定是否要擁有這種東西
另外機會成本是無形的 和成本是兩個概念
至於為什麼上大學 因為大多數人認為 上大學這個決定帶來的收益 要大於它機會成本
當然 凡事因人而異 上不上大學要看自身的實際情況了
我覺得是樓主是心理明白 而不去聆聽 從而明知故問 就像我以前一樣
要麼然就是上了兩節微經 覺得不好玩 小小發泄下 如果是這樣 那麼你的目的達到了 因為有個傻帽讓你得逞了
J. 為什麼中國大學的學費那麼高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曾在很多場合不止一次說過,現在的大學學費已經超過了老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短期內絕對不能再往上提了。他甚至說,我自己就知道,我和我夫人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
在教育部工作了26年的張保慶,是分管財務的副部長,中國教育這幾十年投入支出的一本賬,他是再清楚不過了。面對「中國大學收的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學寬臘掘費」這一說法,張保慶心裡也有許多難言的苦衷,稱手裡也有幾筆輕易不敢算的賬。
為什麼有些賬輕易不敢算?
國家通過教育部以各種形式進行的高等教育投入、對各所國家和部屬院校的財力支持都應有相應的賬目,因此理應不在「輕易不敢算」的賬目之列。
地方政府或者社會渠道進入高等教育的投入似乎不會直接記在教育部的賬目之上,但至少也會記錄在各高校的賬本裡面,這似乎已不在教育部副部長的管轄范圍之內,因而張保慶也不需管、不需算。
除了這些有據可查的賬目之外,再就是一些難以清楚核算的虛擬賬。比如高等教育的成本賬,計算標准不同,結論不一,進而影響學費收取的依據。
再就是高學費所支撐的高等教育產出是一本糊塗賬:就業難的問題正在逼問我國高等教育的實效,畢業生素質下降、工資下降的尷尬現實讓大學生無所適從!誰會願意或者敢於去算這樣的一筆賬呢?
真正的關鍵是,高等教育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其所產生的費用與應進行的投入究竟該按照怎樣的比例來分擔——這才是關繫到中國教育和13億人教育問題的大事。
筆者不完全清楚張保慶副部長心裡「輕易不敢算」的幾筆賬究竟都是哪些,但是,對於關繫到每位公民教育福利的高等教育投入產出賬、以及應如何來分攤的賬目,不管什麼人願意不願意或敢與不敢,出於公平和公眾知情權的需要,都應該清清楚楚地讓所有人明白.
為成本定一個科學標准
中國高校教育成本之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教育部所「調研」出的高校年運行成本其實並不高。「我們對高校生均年日常的運行經費進行過充分調研,高的超過1.4萬元,低的在1萬元左右,綜合一下,按25%提取,每個學生每學年的學費定在3500元,現行的學費標准就是這樣計算出來的。」這個所謂的「現行標准」顯然沒有得到任何一所高校的贊同和支持。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本科生大學四年,總學費一般都在2萬以上,遠遠高出3500元的年標准。
3500元的年標准,在百姓眼中,確實是比較合理的,但這個標准實施不起來,這就說明了該標准和實際情況存在著巨大分歧。分歧在哪裡?這就要說到教育部1999年下發的一個規定,其精神就是「收取學費的比例為學校年生均日常運行成本的25%」,應該說這個規定在當時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然而,通過這幾年的大學收費實踐,這個規定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弊端:該規定並沒有給「成本」定一個科學的標准。也就是說,什麼是成本,什麼該納入到成本范疇,並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成本沒有科學的標准,那麼,高校教師的辦公室投入3萬是教育成本,投入300萬、3000萬也是教育成本。建設一幢圖書館,原本只需投入5000萬的,由於沒有標準的約束,就很可能建造成局扒2個億的規模。這些「成本」都攤到學費上面,能不導致學費居高不下嗎?一些宣稱「沒有提高比例」的高收費高校,其手段正是如此,它還有什麼理由「委屈」?
要真正抑制住這種最大化傾向,讓成本完完全全地為教育服務,而不是成為拉「成本」的大旗作「高收費」的虎皮的生財之道,為成本定一個科學的標準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當務之急。只有定立了科學的標准,高校的成本才有可能更加透明化,才有可能對高校的成本核算進行監督和約束,才有可能制止住高收費和亂收費。(《南國早報》)
管理行政化乃學費瘋漲主因
大學學費之所以太高,並且呈現出快速上漲的勢頭,原因在於,大學的運營成本太高,且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
不必諱言,中國大學的效率是不高的。公立大學實行行政化管理體制,在普通教學科研人員之外,還僱用了大量專門的行政、後勤等人員。這樣的人力與行政成本,是很多大學最主要的一項開支。近年來,大學不斷提高學費標准,意味著它已逐漸帶有社會化經營的色彩,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大學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卻紋絲未動,而以前由國家財政負擔的這筆開支,現在只能由學生分擔了。
除了這筆成本居高不下,大學還增加或製造了其他方面的成本。大學擴招,自然需要建設基礎設施,而在建設過程中,大學之慎核間普遍存在攀比傾向。尤其是一些大學捲入大學城項目,為籌措巨資而向銀行借貸,但還貸的負擔必然轉嫁給學生。這些基礎設施投入使用之後,由於缺乏必要的約束,大學通過財務手段,提高基礎設施的貼現水平,讓現在的學生提前為未來埋單,這必然導致短期內學費急劇增長。
大學的升級,也導致大學成本上漲。從學生結構看,研究生招生人數急劇增加,而研究生教育並沒有全面收費,由此很可能導致本科生的學費被挪用作研究生教育經費,而由於受目前大學評價體系約束,大量一般院校不能不走上重視研究、忽略教學的歧路,盲目引進一些高成本人才,建立高成本實驗室,上馬高成本的研究項目,這當然會抬高大學成本,但從各國經驗看,大量普通院校的主要任務,應當是從事一般教學。
控制大學學費,抑制大學學費上漲趨勢,政府目前可以採取的措施是,通過審計手段和人大的監督,監控公立大學的財務,禁止其將學校建設成本向學生轉嫁。嚴格大學學費聽證程序,聽證會改由各地人大常委會主持。
從財政角度看,政府應適度增加投入,但此項投入,應以多樣化的公立助學基金會的形式運作。此類基金,民辦大學學生亦可申請。從長遠來說,則應改革目前行政化的大學管理模式,使大學能大幅度削減人力成本。(《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