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沉沒成本是什麼
——往往我們生活工作中的決策會受到沉沒成本的很大影響。
但是在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意思就是你以前為做一件事所投入的時間金錢情感這些都已經無法回來,已經沉沒掉了,他們不應該影響你當下的決策。
道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難嗎?非常難。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學有多少人是在學校里混日子,但是只有少部分人意識到自身沒有成長,但是又不願意拋棄這么多年投入的時間,所以一直就混到畢業,拿一個文憑;再比如我們去看電影,看了十分鍾就覺得是一部爛片不喜歡看,但是我們還是會坐到電影結束,哪怕睡到電影結束。我們生活中大量的決策都是這樣的,被沉沒成本影響,讓我們無法根據現在的情形以及自我的原則主動選擇。
羅胖都在講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面對選擇的時候應該怎麼去選擇,大部分的人面對選擇時都會出現下面三種情況:
偏好快收益,偏好確定性
這也是我之前在吳伯凡老師文章中看到的窮人思維,窮人思維就是希望作出的選擇馬上就會有收益,而且只關注眼前利益,沒有自己的原則,同時當機會出現時,更多看到的是風險而不是機會;
不願放棄存量
就像文章開頭講的,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受到太多沉沒成本的影響,無法放棄存量,人的帶寬是有限的,不願放棄存量,那麼也就收獲不到增量;
沒有根本原則
感覺做事情從來沒有核心原則,所做出的選擇全部像是應激反應;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
我們需要回到我們選擇的第一性原理,就是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應該把目光從別人那裡移開,不要比較,不管做什麼選擇,都以最根本的那個原則作為參照點,不斷的用那個參照點自我糾錯。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剛剛離開校園的小白,在事業上,你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就是成長學習啊,那麼你所做的選擇就應該以這個為參照點,不要去關心你身邊的同學誰誰進了什麼企業,一個月拿多少錢,那些都不是你應該關注的點;其實簡單來講就是你的目的要明確。這里有一個我從羅胖文章中看到的公式:
你的成就=核心演算法*大量重復動作的平方(原諒我不會打平方的符號)
就我個人的理解就是揪住一個原則,也就是你的核心價值觀,如果是企業就像企業的使命,抓住不放,面對選擇時,無論別人怎麼看怎麼說,都用這個原理做決策。
就拿我自己來講,在事業上,我的核心演算法就是成長,當我面對選擇的時候我就問自己,做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成長,有什麼提高,無論看起來像不像機會,我都會這樣問自己。
我們會面臨大量的選擇,有時也會遇見大量像機會的機會,抓住核心演算法!當我們不斷的在選擇中重復我們的核心演算法,那麼成功的幾率就會越來越大。
往往我們選擇的時候還不願意放棄存量,明明你知道大城市或許有更好的發展,但是你就是不願意放棄現在穩定的工作;明明知道這個行業已經快不行了,但是還是不願意嘗試新的行業;
我們太關注確定性的及時利益,卻從來不會從未來推導現在,就像李笑來老師講到的一樣活在未來,我們的思維眼光應該放在未來,我們的行動聚焦現在,做好當下的每一步。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叫: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 保持飢餓,保持愚蠢。
各種理解都有,放在今天這個話題上,我的理解就是永遠保持探索的精神,不斷放空自己,回到原點,放棄一切存量,不斷挑戰,像一個傻子一樣,不斷前進著。
㈡ 沉沒成本
堅持到底,不一定勝利。
持之以恆,卻以失敗告終。
成本,是我們做一件事情需要付出的代價。比如說時間睜搭棗、金錢或者精力。
沉沒 1⃣️動詞:從水面上到水以下的過程
2⃣️名詞:在水面以下的狀態
沉沒成本,顧名思義,就是無效成本。悉拆通俗的講,就是曾經的投入,在未來不會產生任何的價值。
舉個🌰:比如說在周六的晚上,我想看電影,於是花了50元買了一張2小時的電影票。結果,剛看5分鍾,發現是個爛片。但想著已經花了錢,就索性看完吧。
在這個小片段中,花了的【50元錢】和【2小時】就屬於沉沒成本。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沉沒成本的意義就是,一旦你確定它沉沒了,那麼它就不能影響你的決策。也就是說,沉沒成本和你的決策沒有任何關系。
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被沉沒成本所困擾,往往會枝態因為已經大量投入的前期准備而繼續後續的無效投入。
面對沉沒成本的相關事件,我們所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果斷放棄。
要知道,有舍才會有得。
㈢ 沉沒成本by笙晷講了什麼
沉沒成本by笙孫亂晷講了人們把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的支出稱為沉沒成本。《沉沒成本》by笙晷人們把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的支出稱為沉沒成本。HE-多重視角-破鏡重圓-年下岩凱答簡介分手四年後,他粗慧被前男友關了起來。
㈣ 沉沒成本
理財裡面,就經常講過沉沒成本。
也有2個經典的例子:
1、帶女朋友去看電影,才看了5分鍾,都覺得特別沒意思。這個時候是硬撐著看完呢?還是提前退場?
2、吃自助餐,200元的入場費要不要吃回來?還是明碼吃飽了就離開?
這兩個例子,往往就反映出看待金錢或者對成本視角,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
如果硬撐著看完電影,女朋友可能會不高興,帶我來看什麼垃圾電影,一晚上都會不高興,棒棒糖都哄不好。
如果提前退場,牽著女朋友的手,帶她去下一個有意思的約會,大家都會更加高興。
如果把200塊錢吃回來,可能腦袋要冒金星,走路都要扶牆,第二天還可能胃脹胃痛胃難受。
如果吃飽了就離開,也許還能繼續享受宵夜、外賣。
這就是沉沒成本,本來已經一去不復返的東西,再一味的追逐,追不到不說,還難受了自己。
就像每天晚上做完飯,其實可以按照每個人80%的量准備。能夠光碟行動不是挺好么,如果吃不飽,就來個炒雞蛋,實在不行晚上出去悔返嗨。
如果大魚大肉准備一桌,一家3口吃不完,又不想倒,一般2個結果。
一是留到第二天繼續吃,隔夜菜健不健康我們就不考究了,最起碼每天吃新鮮菜不是很嗨皮么?
二是每人分指標,解決完剩菜再結束晚飯,於是又到了腦袋冒金星的環節。何必呢?
生激前哪活中沉沒成本挺多的,有的跟時間掛鉤,有的跟健康掛鉤,如果不能做到取捨,有可能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㈤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麼叫沉沒成本?通俗來講,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戶關系,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維護客戶,比如拜訪、請客吃飯、送禮,結果突然這個客戶公司破產了,那麼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這些投入,已經發生了,也追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
具體來說,很多人創業想去開奶茶店,開店需要投資,其中一部分投資用來裝修,另一部分投資用來購買機器、原材料等。當這家店關門的時候,機器轉讓賣給同行,成本就能收回來一部分,而裝修店面的錢,如果轉讓時沒人願意出錢補償你,那麼所有的裝修錢就都打水漂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很多製造業企業全都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周轉,初期買設備不用買新的,不用投入50萬,沒准35萬就能把廠開起來,倒閉之後沒准30萬又能把設備賣給同行,沉沒成本非常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原因。我們今天在講沉沒成本,所以只在這里點了一下而已。
書本上講機會成本,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沉沒成本是一種過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既然已經過去,就別再糾結。
還是以開奶茶店舉例,你投資的奶茶店如果倒閉,至少有30萬打水漂。現在這家店經營得不好,你想找個網紅來店裡試吃宣傳。面對這個決策,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店倒閉要虧30萬,現在趕快放手一搏,萬一能救活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在這個決策面前,無論你做還是不做,沉沒成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無法收回來的。無論是否找網紅來宣傳,30萬都一樣收不回來。既然怎麼決策都一樣,那這個信息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你就不應該把它納入考慮范圍,否則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繞進去。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用機會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慮每個選項將要失去什麼,這種「將要」代表著未來。沉沒成本則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哪些,這種「已經」是指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必要盯著過去看。
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總會遇到買錯的時候,尤其是女生喜歡逛街買衣服,買回來發現穿不了,然後又捨不得扔,只好在衣櫃里掛著,這個就是沉沒成本在影響你。那我再追問一句,假設你有一個東西是花1萬元買回來的,你用不了,轉賣只能轉出去2000元,是否要轉賣呢?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你們開始有想法了。
20世紀,英、法兩國有段時間聯合研發飛機,研發到一半的時候,波音的新型飛機先一步研發成功。經過對比,這種飛機即便研發出來,運營成本也要遠高於波音新型飛機,所以大概率不會有人願意買,很明顯這個項目應該趕快停掉。但是,因為飛機已經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億,大家不願意就這么退出,於是繼續追加研發經費,繼續開發,終於做出了新飛機。結果,新飛機真的沒人買,後面追加的錢全都打了水漂。
沉沒成本在家庭關系、戀愛關系、人際關系當中,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人處在一種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當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給了另一半,但只要這個關系是你不喜歡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無法追回這失去的5年,所以在決定你未來時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賭徒效應」的名詞,說的是一個賭徒連輸幾把後,很容易輸急眼,開始加大賭注,想要翻盤。這其實也是沉沒成本,一樣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誦的內容,其中有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多麼有哲理啊!這就在告訴我們,不要糾結沉沒成本。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沉沒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還不夠,我希望大家再回憶一下,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沉沒成本的現象?你還能總結出哪些規律來?
在我學過經濟學很多年後,漸漸有了以下這些感悟。
第一點,普通人容易忽視機會成本,並容易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一個命名的話,我要叫它「沉沒成本第一定律」。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房子想要對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種情況是,有個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講條件。你一聽,不想出租了,然後房子就隨之閑置一個月。
另一種情況,房子3000元租掉了,結果過了沒多久,租客沒交房租逃跑了。
兩種情況,想像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種情況時,都會很坦然地說,無所謂,空著就空著。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絕對是氣得直拍大腿,這個人,欠我3000元。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但實質上損失是一樣的,都是3000元。前一種是損失了機會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讓機會成本損失了。經濟學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視它,你就不會遭受損失。而後一種是沉沒成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沉沒成本,並且大部分人都在糾結沉沒成本。經濟學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東西已經打水漂了,已經找不回來了,已經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這樣,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響。
第二點,為什麼人們更容易忽視機會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沒成本呢?我覺得這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人就是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條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沒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棄了機會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這種損失-我願意,用你管,空著不賺錢我也願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難用自己願意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承認自已當初眼瞎。然而我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會如此痛苦。
賭徒效應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果賠了大筆錢之後收手離開,豈不是證明自己錯了嗎?只能繼續賭下去,萬一贏回來翻盤了,不就沒事兒了嗎?
在我當交易員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心高氣傲、自尊心比較強的男交易員,越容易犯賭徒效應的錯誤。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出現巨額的虧損,原因就是出現了一筆虧損之後,往往急於翻盤,結果越虧越多。
所以要想開,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誰這一輩子不會做點錯事呢?錯了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再錯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夠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生活中的失誤和不如意,達到一種淡定的狀態,那麼即便沒學過經濟學,也能比較少受沉沒成本的影響。
第三點,當我們了解了前面兩個原理時,我們就可以用沉沒成本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的判斷,這也是「沉沒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時候事無巨細,隨叫隨到,但鞍前馬後地服務女神好幾年,最終人家也不理你,這種男生在網上被嘲諷叫作「舔狗」。學完這一節我們會知道,不斷付出這種行為,得到的是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導致他很難放棄,陷了進去,他很可能最終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這樣追求,究竟是真的愛女神,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很有可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說這就是為了愛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響自己,你要想改變對方,那麼就需要讓對方付出,讓對方增加沉沒成本。當你鞍前馬後了一段時間後,趕快趁機讓對方幫你做一些細微的事兒,比如讓對方幫忙擰瓶蓋等。想要改變態度,索取會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老江湖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個人說,自已一生之中幫助過很多人,也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那麼誰才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為那些受到過自己幫助的人,會更願意把自己當朋友,結果當自己遇到事之後,發現曾經受過自己幫助的人,基本都求不著,而那些曾經幫過自己的人,基本都還會願意再次幫助自己。我當時聽完這個感悟,頓時覺得,這不就是沉沒成本嗎?
㈥ 你知道沉沒成本嗎
這是經濟學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概念。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在我們做判斷和決策時。盡量不考慮沉沒成本才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性的做出最好的決定。
舉例一
你跟一個漂亮的姑娘一起去看電影。可電影開場30分鍾,你發現這是一部超級爛片,你會選擇離開還是繼續看完?假設電影票是80一張,兩人160,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不離開。畢竟電影票挺貴的,否則錢白花了。
在這個例子當中,買電影票的160塊錢,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因為它們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所以當我們考慮是否要離開時,不應該將沉沒成本包含在內。你只需要去思考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內,是把電影看完得到的收益高?還是把這一個半小時用來與姑娘花前月下收益高?如果你的答案明顯是後者。那你自然應該選擇離開,而不是留下來。
舉例二
你在公交站等公交車,已經等了25分鍾,這時有一輛計程車停在你的身邊。你是選擇繼續等還是打車走。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我已經等了25分鍾了,現在走掉太不值。但實際上,25分鍾就是我們的沉沒成本。不應該在我們的考慮范圍內。根據你以往經驗判斷,公交車的間隔不超過30分鍾。這時我們只需要簡單的去比較。是現在花50元,打車離開收益更高?還是繼續等五分鍾公交,收益更高?
舉例三
某公司擬投資一個A項目,已投入800萬,未來一年還需要投入800萬,投入完成後的5年內每年可回收500萬。這個時候另有一個B項目,未來一年需要投入800萬,投入完成後的5年內每年可回收600萬。理性的決策要拋棄掉A項目上800萬的投資。因為他們已經不可回收。然後去比較A和B項目的性價比。很顯然,在未來一年A和B項目都需要投入800萬,但B項目回報更高,因此應該選擇B項目。
舉例四
她做了無法原諒的事,我很想離開她。但是一想到在一起的五年時間,我為她付出了這么多,我就覺得好不甘心。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婚禮這種萬惡的習俗,其實恰恰起到了穩定家庭關系的作用。因為婚禮這項活動會耗費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會讓我們的沉沒成本變得非常高。所以當人們選擇放棄時,會更加難以抉擇。所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夫妻因為某件小事吵架而離婚的可能性。
「不考慮沉沒成本」是生活當中幫助我們做決策的一劑良葯。但是也不能盲目相信它的作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經濟學當中還有一個概念叫邊際效用。你去肯德基買了一個10塊錢的冰激凌。剛付完款,這時服務員告訴你第二杯半價。請問你要不要買?
邊際效用所講的是當一件事情重復做的時候。它所帶來的收益往往會越來越低。會達到一個邊界值。我們假定第一個冰激凌10塊錢你買到了10份的收益。但一個冰淇淋,可能是你的極限。連吃兩個可能會讓你肚子痛。所以第二份5塊錢是否能買到10份收益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並且我們可以很容易計算得出,等你吃第3個或第4個的時候,你的收益會再次下降甚至變為負值(吃到很膩想吐而且肚子疼看病買葯忍受病痛折磨)。這就是邊際遞減效應。
那麼回到沉沒成本的問題。你原本打算花10塊錢買冰激凌吃。現在可能要花15塊,10塊錢已經花了,所以肯定是沉沒成本。那麼我們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5塊錢買一個冰激凌值不值。如果你了解邊際遞減效應。你肯定會覺得它不值,即便它是半價,你也不會買。
仍然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沉沒成本只是提醒我們做決策時,應該更加理智。但它並沒有給出做決策的方法。再舉個例子:
你剛買了一款漂亮的紫色沙發。你媽花了一周的時間,做了一個灰色的沙發罩。沙發罩!發罩!罩!那麼問題來了,你媽所付出的勞動,肯定是沉沒成本沒跑了。接下來你考慮的問題就是。用沙發罩和不用沙發罩帶來的收益哪個更大?所以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不考慮沉沒成本時,依然難以決策?
因此,考慮沉沒成本,只是影響做決策的因素之一。即便我們將這個因素去掉了,也不能保證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因為鬼他媽知道,你如果不用沙發罩,你媽到底會有多失望,你可能也會覺得沒准兒沙發罩看兩天你就習慣了,興許沒那麼難受。而最扯淡的地方在於!電影前半個小時爛,不代表後面不精彩,也許是你還沒看懂!而且你憑什麼確定五分鍾之內會來車!小夥子圖樣圖森破,你是真沒見過50分鍾都不來的公交車嗎?你又怎麼知道B項目可以穩賺600萬?!你當投資是玩過家家呢?!還有,你怎麼知道你換了個人,時間一久不會跟現在一樣呢?所以沒准兒是你的問題!
㈦ 有一種成本叫「沉沒成本」
前幾日幫父母搬家,整理物品的時候理出來很多「老古董」。在我的概念里,這些東西今後被用到的可能性極低,既然用不上了,該扔就扔唄。但我母親是個念舊的人,總覺得有些東西當初是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現在即使用不上了,扔了就是種浪費。最後,我用一個經濟學概念「沉沒成本」說服了她,對於那些已經發生了今後也無法收回的成本,就不能把它當作一種損失,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的話就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朋友送了你一張演唱會的門票,假設價值1000塊錢,這位歌手很有名,但你並不是他的粉絲。你心想,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不看白不看。而你的另一位同事,她是這位歌手的忠實粉絲,同樣花了1000塊錢買了演唱會的門票。
但是到了演唱會那天,天氣預報說晚上將會下大雨。在你看來,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下雨了大不了就不看唄,對你來說也沒什麼損失。但是你那位自己花錢買票的朋友則不會這么想,她會想,「錢都已經花了,哪怕是下鐵我也要硬著頭皮去把演唱會看完,不然可虧大了」。而且,她還會為此沾沾自喜,為自己的執著找到合適的理由——我可是位忠實的粉絲,以此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
其實,那位花錢買票後即使遇上下雨也堅持要去看演唱會的朋友,犯了一個普通人日常做決策時很常見的錯誤——「沉沒成本悖論」。它指的是,當你有更好的選擇時卻沒有選擇,而是對已經虧損的項目繼續加大投資或抱有不切實際的沖棚孝幻想。
譬如說,當你急需用一筆錢,這時你需要拋售股票來變現,你賬戶上有盈利的股和辯票,也有虧損的股票。經過研究統計,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會拋掉盈利的股票,保留虧損的股票。這樣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有時甚至是代價高昂的。而理性的決策者會及時止損,他們只會對當前投資的未來結果感興趣,經濟人不會去考慮糾正先前的錯誤。
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投資活動中,「沉沒成本悖論」導致人們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費了太多時間,它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不幸福的婚姻。
最近有部熱播的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面折射出很多社會現實問題,其中,兩個家庭的婚姻悲劇,就可以用「沉沒成本悖論」來解釋。
祁同偉和梁璐的婚姻可以說是一門政治婚姻,男方為了獲得仕途的升遷,女方則是為了滿足虛榮心。這門從一開始就不被外人看好的婚姻註定是沒有希望的。男女雙方心裡都很清楚彼此之間沒有感情的維系,但卻為了避免失去各自苦心經營得來的利益而苦苦掙扎,於是便不得不在外人面前裝出一副模範夫妻的模樣來掩人耳目。其實這就是「沉沒成本悖論」說的在一件不被看的好的事情上繼續加大投入,不願放棄,越做越錯,越走越遠,最終鑄成大錯。
做對的事情,遠比把事情做對來得重要。
祁同偉的恩師高玉良與吳老師的婚姻也是如出一轍,男的對至高無上的權力充滿了慾望,女的被丈夫身上的「光環效應」牢牢綁住,所以才會在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出現「離婚散稿不離家」的荒誕一幕。名義上是為了孩子,實質上是被100%的安全感綁架,不敢面對失去一切的後果,更談不上有勇氣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於是只能一拖再拖,打著到退休後再公開的小算盤。不料紙包不住火,在反腐的大旗下,高玉良東窗事發,他因為有外遇而早就離婚事實也被組織發現,他們家的陳年舊事一一浮出水面。這才逼得雙方不得不接受現實,面對來自同事的嘲笑,面對來自家人的痛惜。如果早點痛下決心,不那麼患得患失,盯住未來,而不是去計較之前的錯誤,又何至於此。
所以說,「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句話,理解起來容易,實踐起來難。有選擇就有成本,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當我們沒辦法再做選擇的時候,就不存在成本,這就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句話的含義。作為一個理性決策者,不應在註定失敗的事情上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應該具備快刀斬亂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