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機會成本遞增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為什麼機會成本增大
生產可能性曲線培孝是一種表示在資源和技術不變的情況下,一個經濟體生產兩種不同商品時所面臨的取捨關系的圖形,其中機會成本遞增是其重要特徵之一。
當一個經濟體從生產一種商品轉向生產另一種商品時,它必須放棄一些前者所需的資源以獲得更多的後者。生產可能性曲線就描述了這種取捨的關系。如果前者的生產成本較低,則可以相對少量的後者生產成本,因此前者的機逗戚會成本相對較低。反之,如果前者的生產成本較高,則需要放棄更多的前者生產以獲得同樣數量的後者,因此前者的機會成本相對較高,即機會成本遞增。
具體而言,機會成本遞增是由於某一資源不是完全可替代的,它在生產前山中陵者和後者時都需要一定數量的投入。當經濟體從前者轉向後者時,需要增加該資源的投入數量,但隨著投入的增加,前者的生產成本也會逐漸增加。因此,當經濟體轉向後者時,它必須放棄更多的前者才能獲得同等數量的後者,即前者的機會成本遞增。
總之,機會成本遞增是生產可能性曲線的一個重要特徵,它與資源不完全可替代有關,體現了經濟體在生產兩種不同商品時所面臨的取捨關系。
㈡ 什麼是機會成本談談你對機會成本的理解
機會成本指的是你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放棄其它機會所付出的價值。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見到這樣的例子,參加了一個活動,可能你就失去了在家寫作的時間,那後者有可能成為你的機會成本,萬一你的這篇文章獲得了十萬+,還有一個很好的關於我的例子,在兩年前參加了石頭橙舉行的六哥分享會,當時報名費是30元,但是參加完活動以後,我以六哥為榜樣,後來的人生像開掛了一般,一路小跑。但假如自己當初沒有參加這個活動,那我失去的機會可不僅僅是30元了,可能到目前為止,我還是一位安於現狀的職業者。為健康答疑解惑,營養界最會手繪的醫生(微信公眾號:王霞般若)
㈢ 當前中國人力資源成本上升的原因
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深層原因
(一)勞動力成本上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宏觀面來看,我國正進入一個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成本推動的壓力趨於加大。1、勞動力價格,除了由供求關系導致的低成本外,也存在著體制和政策上人為壓低勞動力成本的因素。隨著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理念的逐步落實,調整或改革不可避免,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即將成為過去。2、我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以後,多種生產要素價格走勢都出現了拐點。價格的提升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土地價格大幅上升,能源、資源包括水資源價格也在大幅上升,最典型的還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改革開放之初,為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農民紛紛進城打工,為城鎮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能吸引眾多外資來華淘金,內外資企業都曾經享受過廉價勞動力的盛宴。從20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20多年時間里,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農民工的工資幾乎沒有什麼增長。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提出讓全民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國家戰略從不平衡轉向平衡發展,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村村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重視解決三農問題,農民增收了,如果工資不上漲,在城市打工不如回鄉養豬、種白薯,便出現了「民工荒」。「民工荒」並不是指中國現在沒有民工了,而是指如果繼續按過去的價格支付工資,那些工作現在沒人做了。也就是說,我國低價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歷史性的,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人均GDP提高了)的必然結果。此時。就算沒有新法的推出,勞動力成本也一樣上升,其他生產要素成本也存在同樣的趨勢。
(二)全球經濟一體化,輸入型通貨膨脹導致成本上升
2008年3月底,香港特區政府公布:豬肉漲56%,牛肉漲49%,蔬菜漲32%,大米漲23%,食用油漲20%……在基本生活消費品特別是食品價格大漲的帶動下,同年2月份的整體物價上升5.1%。與此同時,漲價潮帶動了加薪潮,匯豐銀行、長江實業、太古集團等多家大公司宣布加薪,且幅度高於通脹率。大部分公私機構也跟隨加薪。2008年3月27日消息:因為需求旺盛以及泰銖走強。泰國大米出口價格上漲。泰國100%B級大米報價為每噸720~730美元;破碎率5%大米報價為每噸710~715美元。蒸穀米報價為700美元。而2007年12月26日的報價為390美元,漲幅近80%。我國經濟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全球初級產品價格的波動對我國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中國、印度還有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對全球初級產品的需求量不斷上升,導致初級產品進入一個成本上升的周期。在我國對外開放度已經較高、初級產品對外依賴性加大的背景下。全球初級產品價格的上升必然導致國內初級產品價格的上升。從而推動企業成本包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㈣ 勞動力轉移的成本
農村勞動力轉移實際是農村勞動力自身資源的一種優化配
置。我國有近1 3 億人口,其中7 . 8 億在農村。占我國人口絕大
多數的農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將直接關繫到我國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實際
是農村勞動力自身資源的一種優化配置。只是由於農村勞動力
自身的特點以及宏觀政策和經濟環境的限制,農村勞動力資源
的再配置不僅僅表現為農村勞動力在空間和行業之間的移動,
同時還需要為這種轉移支付巨額成本(相對於農民的收入水平
來說)。本文主要運用有關經濟學理論,依據河南省農村社會經
濟調查隊有關調查數據,從成本的角度研究探討其對農村勞動
力轉移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和解決辦法,從而促進
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本基本概念
1 . 直接成本。由農村勞動力轉移而引起的直接花費稱之
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直接成本。直接成本由轉移費用( 又稱
流遷費用)和生存費用兩部分構成。其中,轉移費用指因外出
就業而異地轉移所形成的交通費、職業介紹信息費、學習培
訓費和變賣舊房屋、購置新住宅帶來的損失費用等。生存費
用指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費用,即生活費用。本文中
該部分費用並非外出者( 進城者)在轉入地再生產勞動力必
須的全部費用,而是指在轉入地與轉出地之間的生活費用的
差額。因為,即使農村勞動力不轉移出農村,而是在原地工
作、生活,同樣需要消費,也必須花費一定生活費用,而這部
分費用並不構成其轉移的直接成本。只有轉入地與轉出地之
間生活費用的差額才是由異地轉移所引起,才能構成農民異
地就業的成本。
2 . 機會成本。農村勞動力轉移也具有機會成本,即由於異
地就業而放棄的在原就業地能夠獲得的收入。這部分收入一般
包括農民在家務農收入和農閑期間的短期務工收入。該部分成
本的大小也直接影響到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積極性。如果機會成
本過高,或者說農村勞動力通過在家務農或務工就能獲得較高
的收入,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積極性就會降低。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本實例分析
依據河南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對在鄭州務工的河南籍農
民工所做調查,農民工人均務工收入為6 4 5 1 . 2 元,而其總成本
額為5 5 7 9 . 0 8 元(含直接成本與機會成本),其務工凈收入只有
8 7 2 . 1 元,各項具體數值見表1 、表2 所示。
由表2 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後所獲得的收入扣除所
有的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後,仍然獲得了純收入,即實現的
轉移純收入為8 7 2 . 1 元,這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後實現的比在農
村務農以及從事非農活動所獲收入高出的凈收入。這說明農村
剩餘勞動力之所以要轉移,要從農村走向城市,其原因就在於
轉移能為農村勞動力帶來更大的收入,實現更大的經濟收益,
從經濟學角度講實現了農村勞動力資源分配的進一步優化。
由表1 中我們還發現,農民工在外務工收入完全來自於工
資費用,而無任何福利收入,該項收入為零。這說明當前我國
的農民工就業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農民工的收入缺乏穩定性
和安全性,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當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為什麼呈現兼業性、季節性的特點,農民們農忙種田,農閑打
工,是因為務農收入是他們收入的基本保障。
通過表1 、表2 中農民工務工成本的具體構成,還可以發現
以下問題:
農村勞動力轉移總成本較高;直接成本中生存費用所佔比例
較大;機會成本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總成本中所佔份額也較大;政
府各種辦證費、管理費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農業收入和務工
收入的巨大差距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根本動力。但是,
農村勞動力轉移時所需要承擔的各種轉移總成本過高,從而降
低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凈收入,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實際提
高。為此,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減少各種辦證收費,降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直接成本。
政府不合理的「辦證」收費行為,不僅直接「卡死」了一些農民
的進城通道,而且還通過增大農民外出成本和降低農民收益率,
提高了「門檻」,減弱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力。要進一步加快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減少各種不合理的辦證收費勢在必行。
第二,實行補償性人力資本投資政策,相對減少農民支付
的成本。鑒於目前存在的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收益率較低的情
況,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培訓的投資力度,改善培訓和辦學條件,
降低農民學習、培訓費用,減輕農民獲得技能的成本支出,提
高外出就業凈收益,增強其外出務工的動力。通過改進教學培
訓模式,調整培訓計劃,使之更能適應農民外出就業的實際需
要,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效益,把沉沒成本減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農村失業救濟和養老
保險制度,逐步將農村的社會保障由依靠家庭和土地轉向依靠
社會和制度。在城市,應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使已經離
土離鄉但還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村轉移勞動力也能享有諸如醫療
保險、養老保險等各種社會福利網路的保障,增強農村轉移勞
動力抵抗就業風險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是增加農
村勞動力在外務工收入,降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成本。
第四,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成
本的支付能力。對有轉移意願的農戶,允許他們按照市場價格
轉讓其所擁有的土地使用權和住宅,從而獲得他們離土離鄉、
在城鎮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保證金和經營資本,增強其轉移成本
的支付能力。
第五,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加緊進行與《勞動法》相配套
的立法工作,重點加快制定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勞動保護、最
低工資標准、戶籍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規建設,形成較為
完善的體系,使農村勞動力轉移走上依法管理的軌道。同時加
大執法力度,制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等直接導致農民工轉移
成本升高的現象。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中原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