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財富自由之路》:李笑來
李笑來這個名字真是久仰,我身邊有個朋友混幣圈,經常說什麼區塊鏈啊,李笑來啊,還催促我讀一讀李笑來的書,著急到要買書給我讓我讀的樣子。話說這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
一直拖著沒有看,昨天讀了,確實是一個想改變世界的人,寫的一本讓人相見恨晚的書。
李笑來:原新東方名師,被譽為「中國比特幣首富」,天使投資人,得到專欄作家、多本暢銷書作者,他崇尚邏輯,追求深入思考。
「財富自由」是一個在很多人心尖兒上發光的詞。那什麼是財富自由呢?
一個簡潔、准確的定義是: 指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一:三種商業模式
在實現財富自由之前,其實所有的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時間,所謂「個人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人出售自己時間的方式。
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比如打零工的和上班的,他們就是把自己的時間或零售或批發出去了。而且時間售價往往有一個很低的上限。
如何優化?
1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提高單位時間售價;
2永遠關注自己的持續成長。在給別人打工的同時為自己打工;
有這樣的工作態度的人等於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出售了2次,
一次是把時間出售給老闆,換取了薪水。
另一次是把時間出售給了自己,換取了成長。
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比如像李笑來,2003年出版了《TOEFL核心詞彙21天突破》,這么多年這本書一直在賣,作者就有了「睡後收入」。實現了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一切內容製造從本質上都屬於這個者鋒類別。
在這里李笑來強調了「剛需」這個詞,而且是「 消費者以為的剛需」 。
他出版的第一本書是詞彙書,盡管他從骨子裡並不認為背單詞就是學英語,盡管他知道中國幾億人前仆後繼地學英語,99%的人以失敗而告終就是因為天天背單詞。
但是他看出來了背單詞是「消費者心裡真正以為的剛需」,所以就出了本詞彙書。
在這件事上他坦誠得讓我心情有點復雜。
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
比如創業:你招聘一些人為你做事,本質上就是購買了那些人的時間,然後你再把創造的產品或服務賣出去。
如何優化?
花錢購買服務,省下時間,把時間投資到自己的成長上。
書名《財富自由之路》,但其實整本書很少提到錢,沒錯,這本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你的學習能力,讓你進化成一個操作系統能夠不斷升級的物種。
個人操作系統的三要素:
1概念與關聯
2價值觀與方法論
3實驗與踐行
你得先知道什麼是什麼,這是概念,才能知道什麼更重要,這是價值觀,價值觀決定選擇,選擇促成行動,行動構成命運,一環扣一環。
注意力>時間>金錢
成長>成功
未來>現在>過去
仔細看看這三個不等式,想想自己的排序是怎樣的?李笑來經過細致詳盡的論述告訴你這個排序才是真正正確的,你的價值觀對了,你的選擇和命運就會自然而然的不一樣。
又:升級系統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是指「認知的認知」,也就是說,你能認知到你的認知。
不知道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這個事實。
就像前面李笑來提到的三種個人商業模式,我就從未思考過,也不知道自己應該思考,這就是元認知能力比較弱,或者說根本沒有。元認知能力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幾乎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有機會成長,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個操作系統,總是在任由別人支配或者隨大流;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的操作系統是個落後的操作系統,那又怎麼可能有動力去升級呢?
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元認知能力的表現。
·所謂「創業成功」,無非就是解答題高手做對了選擇稿嫌兄題。
·錢頂多可以算作資金,而它要成為有效的資本,有三個要素:
1資金的金額
2資金的使用時限
3資金背後的智慧
智慧>時限>金額
· 若鍵襲你是正確的,與此同時,別人也都是正確的,那「正確」本身的價值並不大。
· 若你是錯誤的,別人都是正確的,那會是個很可怕的局面。
·若你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的,這時你的正確才具備很大的價值。
·人生中選擇最重要。
·那些認真對待金錢的人獲得金錢的能力更強,而且會越來越強,李笑來建議年輕的時候認真思考金錢,重視金錢才是實際上的優勢策略。
·只有博學的人才有融會貫通的能力(甚至機會)。於是在學習的時候,「莫問前程,但行好事」是最優策略,因為肯定會有一個天然的回報:融會貫通。
又,我覺得有必要展示一下上面這張圖,這張在《財富自由之路》里反復出現過很多次的圖。是李笑來在讀大學時畫的。
成長這個東西,只有突破了成本線才開始真正有意義,在那之前都是掙扎。
這幅圖里那條細細的橫線,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提示。他就在那裡清楚地告訴你,你所遭遇的一切逆境,你所感受到的一切委屈,以及正在經歷的一切不開心,其實都是因為你尚處在成本線之下。
那條曲線就是你的未來,只要你願意,並且付諸行動,早晚有一天,你會跨過那個里程碑,然後揚長而去!
《財富自由之路》豆瓣評分,8.6!
在這本書里,李笑來全方位定義了很多概念:財富自由、注意力、資本、剛需、避險、創業等等,全書用了51個問句做標題,直擊心靈,引發思考,幫你認清自己的操作系統,並運用它實現自我成長。
剛翻開書時,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字,那麼多那麼多,都有點怕了,但是讀完還想讀。
李笑來建議這本書要「隻字不差地閱讀」。「反復閱讀」,因為是關於觀念升級的,不是胡亂寫寫、隨便看看,娛樂一下,消遣一下的東西。
我表達得不好,寫得很慌張,基本上只復述了這本書的「一小塊」意思。盡管「割韭菜錄音」被曝光,盡管網上有很多人對李笑來有別樣的看法,但並不影響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推薦!
⑵ 新知1:啥是成本線、里程碑為啥要新瓶裝老酒
重讀《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因為是「重讀」,所以部分內容已經不會給我帶來太大的震動,比如「要堅信自己的未來是這樣手亂子的」「要突破成本線,達到里程碑」等等。
這些我早已認識到並且在踐行,所以再去分析沒有意義。
所以在這里,我更側重於寫出自己這次看文章獲得的新知,比如「突破成本線,達成里程碑,然後呈指數上升」說的是啥?
達成質變需要積累的量其實就是「成本線」,而質變就是「里程碑」,在這里,成本線也好,量變也罷,都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說「知識」「技巧」「經驗」「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等,只有不斷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實現「起飛」。
不管我們要認識某件事物、明晰某個概念,亦或在某個方面有所建樹,都需要看很多書,積累很多知識、經驗、技巧,甚至還需要模擬練習、實戰演練很多次,才能讓我們在心理、生理的各個方面都能畢橋檔夠深刻領會這些道理,從而突破「成本線」,達成「里程碑」,而在達成「里程碑」之前,我們註定會各種碰壁和掙扎,我們有可能不知道該看什麼、學什麼、練什麼,有可能看了完全相反的論述卻覺得他們都有道理,甚至有可能會覺得自己作或者真的作了「無用功」,這些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攢夠」,或者說,還沒達到「成本線」導致的。
比如,我們想要搞懂投資,就要去看有關投資理財的書籍,了解那些成功的和失敗的人都有哪些經驗教訓,了解市場上都有哪些可靠的、不可靠的標的,了解該如何使用投資理財軟體,了解什麼時候適合買什麼時候應該賣··· ···而在了解之後,我們也需要花很長時間讓自己心理、生理上適應,降低股市暫時的漲跌對自己投資決策的影響,去實踐在書上和視頻里看到的各種原則,去親眼見識、親身經歷什麼叫「靠運氣掙來的錢全都靠本事賠光」,繼續一步步的積累經驗、堅持原則、掌握技巧,直到突破「成本線」。
再比如,我們想要笑傲面試考場,就要去聽有關面試的課程,看有關面試的分析,了解面試是個啥、我要報考的崗位往年都考啥、各個題型怎麼答、考場上如何拿高分··· ···在熟練地掌握這些知識和技巧之前,我們每次練習都會很痛苦,「我怎麼又忘了分析原因了?」「完了,又說的磕磕絆絆」··· ···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練習之後,我們往往會在某次練習的時候突然發現,「握草,好順暢啊!這還是我嗎?」,「這個題我練過啊,起飛了!」這個點就是「里程碑」,就是突破「成本線」的重要標志,至此開始,一騎絕塵飛奔向前。
在這里,只能以我淺薄的見解來進行分析:
在笑來老師後面章節的論述裡面繼續用到了這幅圖,因為這幅圖不只是適用於個人成長方面,更適用於亞馬遜盈利、道瓊斯指數增長、世界人口增長等多個方面,也就是說,這個圖標和表述是笑來老師通過積累和分析得出的普遍適用的結論,在正確性上沒有問題。
正如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第三版)》中提到的:
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簡單的,甚至簡單到令大多數人不由自主地忽視的地步。
我自己在學習和授課過程中常常遇到類似問題,明明是言簡意賅的告訴了學生該怎麼做、什麼才能真正讓他們得到提高,諸如「無他,唯手熟爾」「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和故事一遍遍的給他們講,但很多學生就是覺得做不到:
老師,這些道理我們從小就懂,但是我一直都做不到啊!
反而當我借用笑來老師的表述和圖片時,他們有個更直觀的認識、更願意努力了。
(當時我就覺得日了狗,特么的我說的話你們就不聽,我抄的笑來老師的話你們就聽了,能不能更扎心一點?)消慎
可見,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否踐行一個道理、承認一件事情、認可一個觀點,不在於這個觀點本身是否通俗易懂且正確,而在於 這個觀點或是觀點的表述是不是他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或者說,能不能讓他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 。
由此可見,笑來老師在寫作課第二節中提到的「 要給讀者傳遞新知 」真的是殺手鐧啊!
其實,關於積累、「量變質變」等方面的道理還有很多表述,比如教員在《矛盾論》中就有詳細的論述,大家的遣詞造句、論述風格都各不相同,但仍有異曲同工之妙,且都能讓人深刻的認識到這些道理。
同樣的道理,經過不同的人大腦加工後就會產生不同的表述,還都能說得清楚明白,只能感嘆人腦的奇妙,也更讓人對「牛逼」人士心生嚮往了!
⑶ 《財富自由之路》之一,一——李笑來
1、七年就是一輩子,人的硬體和軟體都需要升級。
硬體不斷的升級它的操作系統軟體,學習一項重大的技能。
心智就是我們每個人大腦里的那個可以不斷升級的操作系統。
2、你是否,篤信你能變成更好的你?
要對自己美好的未來盲目的相信,甚至有120%的相信,叢飢蠢老怕被別人潑冷水打擊掉20%,依然是百分之百的相信。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你一定會變得更好。
若長期持續,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你的未來一定會很偉大。無條件的相信
1.你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嗎?
p002 那條曲線就是你的未來,只要你願意,並且付諸行動,最終就能活出那個形狀的曲線。
成長這個東西,只有突破了成本線才開始真正有意義。
2.你知道那條曲線究竟是什麼嗎?
61.8%留白空間,黃金分割的數字。
3.你有思考過個人的商業模式嗎?
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時間。
第一種人,個人商業模式,一份時間出售一次,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同一肢或份時間出售很多次,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
如何優化第一種人的商業模式?
想辦法提高單位時間售價
想辦法提高時間,銷售數量。
「咱是誰呀,所以那些事兒不能幹啊」
「咋是誰呀?所以這種東西拿不出手呀」
「咋是誰呀?所以這事兒得做到這樣的地步才行」… 這句話不小心影響了我的一生。
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書寫。
必須用產品思維去考慮,
你的產品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剛需。它是消費者心裡真正認為的剛需。
把時間投資到自己的成長上最劃算。
在所有人都出售自己時間的情況下,如果你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那就賺到了,不是馬上賺到,但終將轉到這一點,毫無疑問。
成長的方法,答案只有一個,學習。
習得一個技能是在給自己付了,讓自己擁有更強的能力,有更多的技能,就擁有更多維度的能力。
既然——,你的目標是「總有一天不再出售自己的時間」,
那麼—— 你的行動就應該是「想辦法合理的逐步減少自己出生時間的數量」,
所以——方法就是,在能用錢換時間的時候,盡量用錢換時間,
進而——,將省下來的時間,全部投資到自己的持續進化上去。
6.你升級過自己的操作系統嗎?
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的一句很簡單,看他腦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確表達概念,看他腦子里那些清晰准確必要的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准確表達關聯。
7.你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究竟是什麼?
注意力。湊熱鬧,隨大流,為別人操心,這三個都消耗你寶貴注意力的同時,讓你沒有任何產出,所以你現在應該意識到注意力是最值錢的東西了吧。注意力是你唯一可以隨意調用,且能有所產出的資源。
在必要的時候少睡一會兒,或者多堅持一會兒,就會相對賺到更多的注意力,並把它放到更有價值的地方了。
你擁有三種財富,注意力>時間>金錢。
(在你身上花錢,那真是太便宜了,有注意力那得多有價值啊),花時間換取注意力的持續許多家庭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就是相互之間的時間投資太少,就這么簡單。
如果你能有更多的注意力,現在的你會把它放在什麼地方呢?
8有沒有提高注意力使用效率的科學方法?
「他們之所以最終真的比別人聰明,是因為第一,在所有他們曾解決的問題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二在單位時間里,他們的注意力運用比較高,兩項相乘才有了極為優質的結果
打坐,冥想,可以提高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9為了不斷升級操作系統,你最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元認知,是指認知的認知。也就是說,你能認知到你的認知,,元認知能力幾乎是一切學習與進步的最低層和最根本的能力,一個人的潛力有多大,幾乎完全取決於它的元…認知能力有多強。
每天冥想15分鍾到1個小時,是足夠的大腦鍛煉強度了。
你有滲陪你的元認活在未來。
如果這就是你的未來,那你要從現在開始就活在未來,活在未來的你,是哪些事情是必須做的呢?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嗎?這輩子只能做一次。你需要做出一點改變呢。
她媽媽說:一自己得先是個貴人,才能遇到貴人,甚至更多貴人。「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決定」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推薦書圍城,動物庄園,超越感覺()。
剛需
究竟是什麼在決定你的命運?選擇決定命運,決定選擇的是價值觀。所以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你一定要把這句話刻在腦子里,紙質不差的背下來,你就幹掉了99%的人。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時間,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後,成為前20%,甚至前1%。
——未完待續
⑷ 李笑來《財富自由之路》:2022,讓自己不再平庸(1)
一、 你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嗎?
無論什麼都有成本,生活有成本,習得技能有成本,獲得尊重有成本,就連做壞蛋都有成本。成長這個東西,只有突破了成本線才開始真正有意義,在那之前都是掙扎……即使是在突破成本線之後,也要繼續成長。很多人在達到那個「里程碑」之後,人生曲線沒過多久就開始回落,再次回到成本線以下,這種現象極為普遍。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看到,而且是清晰地看到你的未來呢?別說,還真有。那條曲線就是你的未來——只要你願意,並且付諸行動,最終就能活出那個形狀的曲線。
那條細細的橫線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提示,它就在那裡清楚地告訴我,我所遇到的一切逆境,所感受到的一切委屈,以及正在經歷的一切不開心,其實都是我尚處在成本線之下所致。
我甚至鼓勵他們把已經賺到的錢全都花掉(當然,不能借錢去花)。邏輯很簡單:如果你篤信自己的未來是那樣一條曲線,那麼在成本線被突破之前那段長長的時間里,你能賺到的錢實際上全都是「小錢」,小到「不值得節省」的地步——就算要省,也省不出多少……雖然這並不符合傳統的教育觀念,但我不僅認同,而且長期以來就算這么做的。我們理由都一樣:根本不相信自己將來賺不到錢。
就算那條曲線,那條曲線就算你必須篤信的那個屬於你的未來。人生很少有必須盲目對待的事情,這倒是其中一件。
二、 你知道那條曲線究竟是什麼嗎?
萬幸且公平的是,在智力上、知識上、經驗上, 復利效應 對每派含個人來說都是存在的——這是多麼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實啊!
只不過很多人在20歲以後就停止了學習,所以沒有機會再自己的未來體會到復利效應。然而,少數人在20歲以後仍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他們不僅是終生學習者,還是「終生成長者」——只有成長了,才說明把「學到」的東西「做到」了。只是學有什麼用?早晚有一天,他們會跨過那個拐點(或稱「里程碑」),然後「揚長而去」。
人最好能有自信,但應該是對自己的未來有自信。絕大多數人並不明白,無論是對現在的自己還是過去的自己,無論是自信、自負還是自卑,該自信的時候自信,該自卑的時候自卑,胡亂自信或者胡亂自卑都是不對的。把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彌補過往的那些錯誤,才能承擔當初的那些愚蠢造成的後果。
為什麼有些人格外自信呢?不是因為他們在「裝蛋」,也不是因為他們過分自負,而是因為他們一直在搜尋屬於自己的「復利式增長曲線」——並且可能已經找到了——所以他們才會那麼淡定,所以他們才會那麼從容,所以他們才會在種種所謂「逆境」中依然善於保持樂觀(其實,如果能真正理解他們,你就會知道,他們不一定覺得苦,他們不是在強作歡顏)。他們篤信自己的未來,讓他們真正自信的是哪個看起來還需要經過漫長等待但其實很快就會到來的瞬間。
三 、究竟態悉什麼是「財富自由」?
絕大多數年輕人在描述自己的理想時,翻來覆去只有一句話:「我要變得很牛!」至於怎樣才算是「牛」,他們一定會卡殼。這種尷尬反映出:絕大多數人在追求某個東西的時候,可能連那個東帆羨乎西的定義都不清楚。
所謂「個人財富自由」,是指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財富自由根本不是終點站,那隻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注成長,而不是關注成功。 為什麼呢?因為當成功發生的時候,它已經成為過去——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
如果今天是我這輩子最輝煌的一天,那我就傻了……把每天都當作自己人生的第一天,無論好壞,過去的就是過去了。
下一步是「家族財富積累」,後面還有「財富管理」,再後面還有「家族傳承」——你要考慮的不僅是如何把財富傳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方方面面的能力傳承下去。所以,我不僅花了很長時間去研究「家族傳承」的方法論,還聯合了很多牛人來做這方面的咨詢和培訓,與更多穿越了成本線的人和家庭共同交流,共同成長。
四 、起步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快速入門不僅絕對有可能,而且絕對必要!當需要獲得某項技能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在最短的時間里弄清楚都有哪些最少必要知識,然後迅速掌握它們。 在那一瞬間,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門」——屢試不爽。
你居然以為自己一上來就能做得很好!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學習能力也好,執行力也罷,核心只有一個:在剛開始的時候,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笨拙。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嘗試,觀察哪裡可以改進,反復練習,觀察哪裡可以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反復練習……這是學習一切技能的必需過程——關鍵在於:盡快開始這個過程。
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我的文字能力了,可在十幾年前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呢?連我自己都知道自己不怎麼樣。問題在於:寫得不好就不寫了嗎?寫得不好就不發表了嗎?還有一個小的博弈局被很多人理解反了。很多人認為,「我的文章寫得不好就放出去」或者「我的英文發音不標准就講出去」會讓自己「受傷」,可事實上——「受傷」的又不是「自己」!
如果我身邊的朋友想開店,我都會鼓勵他們。我覺得這是做生意的一種常見的起步途徑。我頂多會給他們一個最具價值的建議:你要給自己輸兩次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拼掉那兩個三分之一)。不要押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去開店,也不要借錢去開店。
在掌握最少必要知識後馬上開始行動,然後就要專注於改進了。要關注事實,不要關注別人的看法。既然你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準確的,是需要不斷修正的,那你為什麼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呢?他們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樣,往往並不準確——多麼簡單明了的事實啊!
五、 你認真考慮過自己的商業模式嗎?
商業模式有點像時間,「它的存在」與「它是否被運用」毫無關系——你用於不用,它就在那裡。正因為如此,一個企業若不認真研究自己的商業模式,就必然會吃虧,甚至吃大虧。
可你不一樣。立志走在財富自由之路上的你,不僅要研究自己的商業模式,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商業模式,還要有意識地改良自己的商業模式,讓那隻「無形的手」稱為你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所謂「個人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人出售自己時間的方式。千萬不要以為所有人們都在使用同樣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時間,也不要以為教師和牙醫所運用的不是同一種商業模式,更不要以為不同的商業模式之間沒有好壞之分。讓我們仔細看看個人商業模式的基本分類:
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一份時間出售1次。
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
有固定工作的人,相當於把自己的時間「批發」出去了。很多人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把一年之中115個法定節假日以外日子裡的每天8小時一口氣打包賣出去了。他們的時間售價往往有一個很低的上限。有些人可以把自己當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作者。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是用這種個人商業模式在32歲前後突破了成本線,邁過了「財富自由」的里程碑。
2003年,我出版了《TOEFL核心詞彙21天突破》。一年後,我開始真正擁有「睡後收入」。創業和投資,事實上就屬於「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的個人商業模式。籠統地看,對個體而言,所謂「進步」,就是逐步學會並使用各種個人商業模式,然後想辦法優化每一種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全面地看,任何人都起碼能熟練地使用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而後兩種個人商業模式是少數人在習得之後才能熟練運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