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計劃成本總價怎麼算
擴展閱讀
中石油今天為什麼跌 2025-05-19 21:19:08
顯性成本指哪些 2025-05-19 21:11:36

計劃成本總價怎麼算

發布時間: 2023-04-29 19:38:48

『壹』 關於計劃成本的計算

{1}借:原材料 12000
應交稅費------增值稅 2040
貸:應收票據 14040
借:裝卸費 75
貸:庫存現金 75
{2}借:原材料 132*25=3300
貸:在途物資 132*25=3300
{3}借:在途物資 4300
增值稅務 731
運費 96。8
裝卸費 35
貸:其他貨幣資金-----外埠存款 5162.8
{5}借:生產成本 15000
製造費用 7500
管理費用 1000
銷售費用 500
貸:原材料 24000

1.借:物資采購-甲材料 12 000
-裝卸費 75
應繳稅金-增值稅 2 040
貸:銀行存款 14040
現金 75

借:原材料 -甲材料 12000
貸:物資采購-甲材料 12000
2.借:原材料 3300
貸:物資采購 3300

3.借:物資采購 4390
-裝卸費 35
應繳稅金-增值稅 821
貸:其他貨幣資金-----外埠存款 5246
4.借:原材料 7500
貸:應付賬款-暫估 7500
5.借:生產成本 15000
製造費用 7500
管理費用 1000
銷售費用 500
貸:原材料 24000

本月計劃總成本=12000+3300=15300
實際成本=12075+3270=15345

所以
借:材料成本差異 45
貸:材料采購 45

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 -345+45/15300=-1.96%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生產成本 15000 *1.96%
製造費用 7500 *1.96%
管理費用 1000 *1.96%
銷售費用 500 *1.96%

『貳』 計劃成本法的公式

1、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數量×計劃單價

2、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額

3、成本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4、材料成本差異率=差異額/計劃成本

拓展資料

實際應用

計劃成本的制定

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制定得恰當,既有利於企業考核采購部門的業績,調動其積極性,促使其降低采購成本、節約開支;也有利於財務部門制定考核標准 >標准,分析采購成本升降的原因,為領導決策提供有用財務信息。計劃成本,一般由企業采購部門會同財務等有關部門制定,包括買價、運雜費及應計入成本的有關稅金等,力求接近實際。每年年初,由采購部門會同財務等有關部門,按材料類別、品種、規格編製成材料計劃成本目錄。對一些品種、規格材料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相懸殊的,應分析產生差異的具體原因,然後對所定不恰當的品種、規格材料計劃成本進行修訂,使之符合實際,以利於計劃成本的執行。

材料成本差異率的確定

1.確定材料成本差異率。材料成本差異率應根據重要性原則及成本效益原則,對企業大宗原材料、價值高的原材料,按類別及用途分別確定。如礦石應按原礦、精礦、粉礦、塊礦等,煤應按煉焦煤、無煙煤、瘦煤等分別確定成本差異率;在材料領用、出售、生產中,分別按各自成本差異率分攤材料成本差異;對低值易耗材料,可按綜合差異率確定成本差異率。這樣,既可簡化

財務核算工作量,也不影響成本計算的准確性。

2.確定成本差異率應注意配比性原則。現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發出材料應負擔成本差異,除委託外部加工發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異率計算外,都應使用當月的實際差異率;不管使用當月的實際成本差異率,還是使用上月的成本差異率,在計算時都應注意配比性原則。

月末在材料已到發票未到情況下的財務處理:

現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月末在貨物已到而發票未到的情況下,其財務處理按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暫估入賬,借記原材料,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不管按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暫估入賬,都沒有包括不計入成本中稅金。因為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的組成內容是一樣的,均包括材料價款、運雜費及有關稅金等。月末,如果企業有大量暫估入賬的材料,企業就不能真實反映財務狀況。因此,企業應按照重要性、謹慎性及成本效益原則,按月末貨物已到發票未到的情況進行財務處理。

1、月末、季末的財務處理。月末、季末的財務會計報表一般不對外報送,也不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根據以上原則可從簡處理,借記原材料,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會計報表即資產負債表不列示,會計報表附註不披露。

2、半年末、年末的財務處理。半年末、年末的會計報表既要對外報送,也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從重要性及謹慎性原則考慮,半年末、年末如存在大量的暫估入賬的材料,其賬務處理應借記原材料(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遞延稅款——暫估進項稅額(價款按17%或13%及運雜費按7%計算部分),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這樣處理包含材料中不計入成本中稅金部分,

3、應付賬款中體現謹慎性原則,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列示,在遞延稅款下增加一欄。其中,暫估進項稅額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披露貨已到發票未到的原因、時間及暫估金額;如不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將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人對會計報表的誤解。

『叄』 關於計劃成本的計算問題,求解答。

(1)
1、本月領用材料 計劃成本 3045,實際成本3000。所以,本月領用材料 的「材料成本差異」= 3000-3045 = -45 。即 節約差 45元。
那麼,當月的 「材料成本差異率」= -45/3045= -1.4778%

2、月初原材料計劃成本 + 本月采購入庫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10000+10000 =20 000元
3、因為 當月的 「材料成本差異率」= (月初的材料成本差異 +本月入庫材料的 材料成本差異)/ (月初原材料計劃成本 + 本月采購入庫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150+本月入庫材料的 材料成本差異)/ 20 000 =-1.4778%
求得 「本月入庫材料的 材料成本差異」=-145.56元
又因,「本月入庫材料的 材料成本差異」= 本月收入材料的實際成本 - 本月采購入庫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145.56 = 本月收入材料的實際成本 - 10 000
所以,「本月收入材料的實際成本」=9854.44元 。
(2)
1、月末結存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 月初結存計劃成本 -當月采購計劃成本-本月領用計劃成本 =10000+10000-3045 = 16955元

2、月末 材料成本差異 余額 = 月末結存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 材料成本差異率 =16955* -1.4778% = -250.73元
3、月末結存材料實際成本 - 月末結存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 月末 材料成本差異余額
月末結存材料實際成本=月末結存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月末 材料成本差異余額 = 16955-250.73 = 16704.27元

『肆』 總成本怎麼算

總成本的計算方法,一般情況下來說是把各個小項目的成本加在一起匯總,計算成總成本的總數之和。

所以平時在計算的時候可以多跟專業的人士學習,掌握更多計算的方法和准確的技巧,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多跟別人學習交流,以下幾點需要掌握。

1、學會傾聽。更多的傾聽會讓自己接受到更多容易忽略的信息,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多說,最好是多聽少說,這樣能減少自己犯錯的幾率,還能使自己顯得更有內涵和深度。

2、謙虛的態度。說話的遣詞造句應把自己放在謙虛的角度,不能太自信,更不能自大,不然隨時會影響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和工作效率。遇到事情最好與他人多商討,不要一意孤行。

3、言簡意賅。表達想法和思路應該言簡意賅,簡潔有效的敘述能更好的完成工作的溝通,這是工作能力的表現,准確的表達能夠減少一半以上的工作時間。

4、學習幽默。幽默能夠拉近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也能化解很多矛盾,當工作溝通產生理解上的偏差時,幽默能夠改變尷尬的氣氛,是職場中必須掌握的一種技巧。

5、多使用贊美。多贊美他人,才可以顯示自己的魄力。贊美別人的優點,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讓自己更有學習的動力。

『伍』 計劃成本法計算公式是什麼

計劃成本法的核算公式:

1、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數量×計劃單價;

2、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額;

3、成本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4、材料成本差異率=差異額/計劃成本。

(5)計劃成本總價怎麼算擴展閱讀

核算程序

企業應首先考察與存貨成本相關的各種因素,規定存貨的分類、名稱、規格、計量單位和單位計劃成本。除一些特殊情況外,計劃單位成本在年度內一般不作調整。

其次,取得存貨時,應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取得存貨的計劃成本填入收料單中,並按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作為「材料成本差異」進行登記。

還有,平時領用、發出存貨都按計劃成本計算,賬戶,經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應按月分攤,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攤。

『陸』 計劃成本法計算公式是什麼

計劃成本法計算公式是: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實際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歸集的費用+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入的費用。

輔助生產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出的費用。

若>0,超支差異,轉入管理費用借方。

若<0,節約差異,可以用紅字轉出。

注意事項:公式中不扣除本期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

如果企業的材料成本差異率各期之間是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分攤本期的材料成本差異。年度終了,應對材料成本差異率進行核實調整。

當企業遇到發出的委託加工物資存在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不符的情況時,發出材料可以直接使用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進行計算,一般不會等到期末使用當期材料成本差異率。

收回的委託加工物資因其已經轉變為新的材料物資,需要重新確定其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材料成本差異金額,按新材料進行相關的核算處理。

『柒』 計劃成本核算

給你這幾個計劃成本核算的公式,你看看就清晰了。
出庫材料實際成本=出庫材料計劃成本+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
出庫材料計劃成本=實際出庫數量*該材料的計劃單價(計劃本題已經給出計劃成本:20000,無需計算了)
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出庫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貸方用負數表示)/材料總計劃成本)
將此題的相關數字代入:
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20000*(-1000+500)/(18500+41500)=-166.67
出庫材料實際成本=20000-166.67=19833.33
哪裡還有疑問的話請追問。

『捌』 成本怎麼算

問題一:成本怎麼算? 存貨的計價方法包括按實際成本計價和按計劃成本計價兩種。
(一)按實際成本計價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後進先出法和個別計價法等。
1、先進先出法。這種方法是假定先入庫的存貨先出庫,發出存貨的單價按庫存中最先入庫的那批存貨的實際成本計價。優缺點: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採用這種方法,會使發出存貨的價值與重置成本差額較大,而期末結存數額比較接近於實際;在物價下跌的情況下,結果則相反。
2、移動加權平均法。每購入一批不同單價的存貨,就要重新計算一次平均單價。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批收入存貨實際成本)÷(結存存貨數量+本批收入存貨數量)
發出存貨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數量×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優缺點: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期末存貨價值會低於重置成本。在物價下跌的情況下則相反。
3、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用月初存貨數量加上本月收入存貨的數量作為權數,於月末一次計算出平均單價,並以此計算存貨的發出和庫存成本。計算公式如下:
全月一次加權平均單價=(月初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月初結存存貨的數量+本月收入存貨的數量)
發出存貨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全月一次加權平均單價
優缺點:這種方法可減少日常核算工作量,但存貨的計價工作集中在月末進行,影響成本計算和結賬工作的及時性。
4、後進先出法。這種方法是假定後入庫的存貨先出庫,發出存貨的單價按庫存中最後入庫的那批存貨的實際成本計價。優缺點:發出存貨成本比較接近於當前的重置成本;在物價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可使成本與營業收入的配比更有意義,從而避免了虛增利潤的現象。
5、個別計價法。這種方法是以每批存貨收入時的實際單位成本,作為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採用這種方法,不同單價的存貨必須分別存放,作出標記,發出時逐一認定批次。優缺點:可以及時進行發出存貨的計價,均衡核算工作;但是在存貨品種規格較多的情況下,核算工作量較大。一般適用於價值較高的商品或對各批存貨可以分批堆放的企業採用。
(二)按計劃成本計價
按計劃成本計價是指存貨的收入和發出都按計劃單價計價,按各種存貨設置存貨成本差異賬戶(如「材料成本差異」、「產成品成本差異」),核算存貨成本差異,月末將存貨成本差異在收入、發出和結存存貨項目之間進行分配,將發出存貨的計價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按計劃成本計價計算收入和發出存貨成本的一般步驟為:
(1)存貨收入(或發出)的計劃總成本:
存貨收入(或發出)的計劃總成本=存貨的計劃單價×存貨收入(或發出)的實際數量
(2)成本差異率的計算:
存貨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存貨的成本差異額加或減本月收入存貨的成本差異額)÷(月初結存存貨的計劃成本加本月收入存貨的計劃成本)×100%
(3)發出存貨實際成本的計算:
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額=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存貨成本差異率
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加或減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額
是按實際成本計價法還是按計劃成本計價法,這個取決於你單位以前用的是哪種方法。同一會計年度只能使用一種方法。

問題二:成本費用利潤率怎麼計算 成本費用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期間的利潤總額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標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費用可獲得多少利潤,體現了經營耗費所帶來的經營成果。該項指標越高,利潤就越大,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越好。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償%
式中的利潤總額和成本費用總額來自企業的損益表。成本費用一般指主營業務成本和三項期間費用。

問題三:主營業務成本如何計算?有公式嗎 主營業務成本是全部銷售的商品數量(加工產品數量)×成本價格(加工費價格)之和。公式:∑銷售(加工)數量×成本價格(加工費價格)
成本價格=庫存商品某明細帳余額/本明細帳科目庫存商品數量
會計分錄: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各明細)
僅供參考。

問題四:股票交易成本怎麼計算 股票手續費怎麼算的:1.印花稅:成交金額的1‰(賣出時收取,買入時不收),2.傭金:浮動成交金額的 1-3‰,小於5元收5元。3.過戶費:每千股收1元(小於1元收1元、深市無)。4.委託費:每筆1元[申報1元,成交1元,撤單1元]各地不等.[ 傭金最低收取標準是5元。不到5元都按照5元收取。股票手續費怎麼算的這個問題解決了把。股票手續費怎麼算的就是這樣的。
(江西新余內天私募)提供,年收益1-2倍。

問題五:每個月的銷售成本怎麼計算的? 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有選進先出,移動加權平均,還有加權平均等方法一般企業核算均使用加權平均方法,重點介紹下加權平均成本法銷暢成本就是用當月末的加權平均成本,銷售成本其實就是月末庫存產品的加權平均單價,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成本金額+本月入庫成本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月入庫數量)再用本月銷售的數量乘以本月的銷售產品的加權平均成本即可附會計分錄: 產品入庫借:庫存商品 貸:生產成本結轉銷售成本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銷售時借:主營業務收入 貸:主營業務成本

問題六:怎樣計算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 成本/收入*100%

問題七:怎樣計算成本和利潤? 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營業收入: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確認的收入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成本: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發生的實際成本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 資產減值損失:企業計提各項資產減值准備所形成的損失。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或損失):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 投資收益(或損失):企業以各種方式以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 利潤總額 = 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外收入:企業發生的與其日常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利得。 營業外支出:企業發生的與其日常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損失。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

成本核算體系
把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按其性質和發生地點,分類歸集、匯總、核算,計算出該時期內生產經營費用發生總額和分別計算出每種產品的實際成本和單位成本的管理活動。其基本任務是正確、及時地核算產品實際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提供正確的成本數據,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並藉以考核成本計劃執行情況,綜合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問題八:營業成本怎麼計算 營業成本(Operating costs),也稱運營成本。是指企業所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的成本。營業成本應當與所銷售商品或者所提供勞務而取得的收入進行配比。
營業成本的組成:
一、主營業務成本
二、其他業務成本
銷售產品、商品和提供勞務的營業成本,是由生產經營成本形成的。工業企業產品生產成本(也稱製造成本)的構成主要包括:
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直接用於產品的生產,構成產品實體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直接工資
直接工資包括企業直接從事產品生產人員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
其他直接支出
其他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從事產品生產人員的職工福利費等。
製造費用
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對成本構成項目進行適當調整。

問題九:單位生產成本怎麼算 單位成本=產品總成本/該產品入庫數=(直接人工、材料等等直接成本+管理員工資、設備折舊攤銷等等間接成本)/產品總數(不包括未完工產品)
其中屬於各種規格的直接成本,比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成本,計入相關規格產品的成本;其他間接成本,比如車間主任工資、車間用低值易耗品的成本、生產設備折舊攤銷等製造費用,按一定比例分攤到各個規格的產品成本中去。確定這一比例的方法很多,例如按生產工時,或者直接按各規格產品的數量比例。應該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
期末一般都存在沒有完工的在產品,所以上述成本都應該按完工程度在產成品與在產品之間分配,最後確定出產成品的總成本,除以這種規格產品的數量,就得到單位成本。

問題十:點擊成本怎麼算? 費用除以點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