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才能有效降低「體製成本」
在「體製成本」問題上,存在著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財政收入、社保費有沒有降低的空間;二是除財政收入和社保費之外,還有哪些「體製成本」。就前者而言,如果只看收入,不考慮支出,不在支出方面下功夫,是沒有降低的空間的。因為,支出那麼剛性,減收就等於增加缺口,就必須以擴大赤字為代價。而無論是財政赤字還是社保費赤字,最終的買單者還是企業和居民,所不同的是把眼前的困難推到了以後去克服。即使經濟運行狀況好轉,承受能力可以強一些,如此的負擔轉嫁方式也是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利於企業的創新創業的。
後一種情況,則是更容易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為,這些看起來不是「體製成本」的東西,實質也是由體製造成的,可以將其納入到「體製成本」范疇之內。就眼下而言,如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土地成本、各種罰款等,也都是各種體制原因造成的,是體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行為不規范帶來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屬於體製成本,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容易理解。而其他幾項成本,雖然看起來不是直接的「體製成本」,但是,也都是現行體製造成的。壟斷造就了銀行的融資成本過高,執法行為不規范帶來了罰款過多過頻過於隨意,房地產市場在「土地財政」下過度發展引發土地價格狂漲,等等。
也正因為如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體製成本」問題,首先,要在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在減少財政開支上下功夫,為降低稅負、推行減免稅等創造條件,讓降低稅負和減免稅不變相成為負擔轉嫁、負擔轉移,而是實實在在的減負行動。其次,要加大改革力度,從體制和機制方面理順關系,讓市場多說話,讓競爭多發言,讓市場主體有更多的選擇。譬如融資成本,一旦市場具有充分競爭條件,企業的融資成本一定會大幅下降。再如制度性交易成本,如果市場行為規范了,市場主體可以依據市場規則對「紅頂商人」等說「不」,一切的一切,也就會更加平等、更加公正、更加透明。再次,要規范政府行為,不能讓執法機關隨意開罰款口子,隨意決定罰款金額,隨意設置罰款手段,避免給企業帶來太多負擔。最後,要加快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步伐,實行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費征繳范圍,減輕社保費支出負擔。
② 如何降低民營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指企業在運轉過程中由於執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所付出的成本,例如各種稅費負擔、融資成本等。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企業在這方面的負擔還是比較重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還有比較大的空間。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企業負擔,進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製度保障,政府應在以下三方面進一步努力。
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一是加快「營改增」步伐,針對不同行業狀況適度降低稅率。二是清理取消對企業的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在結構性減稅方面推出更多實質性舉措,對於降低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供給效率和質量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打好降低企業成本的組合拳。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除了結構性減稅,政府還要打好組合拳。首先,為降低企業財務成本創造條件。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同時,政府需要鼓勵競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制定鼓勵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為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降低電力價格和物流成本。目前,電力價格和物流成本對企業成本的影響十分突出。因此,要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以及電力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煤電價格下降,從而帶動整個電力價格下降。在物流成本方面,關鍵是要推進流通體制改革。目前物流企業面臨諸如稅費偏高、審批繁瑣、融資不易等多方面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標就難以實現。解決這些問題,單靠企業是很困難的,需要政府有所作為。
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特別是與開辦企業直接相關的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到目前為止,國務院部門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3以上,提前超額完成承諾的目標任務。與此同時,還取消了大量檢驗、檢測、認證以及各類收費事項,營商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毋庸諱言,目前管制多、辦事難的問題依然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把更多的審批變為備案,同時強化事中和事後監管。利用「互聯網+政務」等新手段改變政府服務模式、監管模式,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中之重。在這方面,各級政府都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③ 「制度性交易成本」怎麼降
政府最應推動降低的成本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簡單說,就是由於體制機制問題而造成的經濟、時間和機會等各種成本。多家企業表示,原材料成本佔比大但近年來價格基本穩定,人工成本上升明顯但這是大勢所趨,而制度性交易成本種類繁多、彈性較大且其中暗藏「灰色地帶」,正成為當前企業的最大困擾。
「現在是實體經濟渡難關最緊要的時候,也是企業謀轉型最關鍵的時候。降成本,特別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就是為我們雪中送炭」——這是調查時企業最強烈的呼聲。
④ 我國經濟活動中交易成本過高的例子有哪些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有哪些
你好,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運輸,中國的運輸成本太高了,一份大宗貨物從上海到北京的價格,比從上海到紐約的價格都要高。
還有一方面,中國交易只允許使用人民幣,如果你做外貿,做成一單生意,收的是美元,回大陸後必須還成人民幣,然後再交易的話,再把人民幣換成美元,中國大陸是不允許美元直接交易的。
還有就是重復稅收問題,中國的各項稅負很重,所以很多人選擇現金交易,避免過重的企業所得稅等。
這都是制度層面的問題,解決起來非常困難,只能適應,隨著別國施加的壓力慢慢好起來。
⑤ 怎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答:
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各種制度工具所帶來的成本。換言之,企業在遵循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時所需付出的成本,例如各種稅費、融資成本、交易成本等等都屬於制度性成本。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手段具體有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打出一套「組合拳」。
⑥ 如何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交易費用的范圍很廣,可以分成市場型交易費用、管理型交易費用、政治型交易費用。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的核心在於,強化契約精神和產權保護等,不斷優化市場交易制度成本;通過提升政府運行效率等,不斷降低社會運行管理成本;通過減少腐敗尋租、關系型交易等,不斷降低政治型交易成本。尤其值得說明的是,市場制度是一種可以節省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例如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試圖取消市場型交易費用,結果管理型、政治型交易費用則大大地增加,改革開放後通過不斷的市場化制度大大降低了交易費用。
基於此,只有強化市場制度,通過完善市場制度來約束政府「閑不住的手」,避免過多介入微觀經濟運行,通過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優化市場型交易成本,並著力控制和減少管理型和政治型交易成本,才能真正進一步加快減輕企業負擔。
⑦ 從交易費用的角度談談什麼是制度成本
從交易費用的角度談談制度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又稱體制性成本,主要是指企業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種制度、規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
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業盈利所需面臨的主要關卡,特別是對於新興產業及中小微企業來說,經營之初的高稅費壓力以及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經常會拖累發展的腳步。
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有效地激發企業活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同時,也能進一步收縮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於企業經營的干預。
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於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業盈利所需面臨的主要關卡,特別是對於新興產業及小微企業來說,經營之初的高稅費壓力以及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經常會拖累企業發展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