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水稻如何種降成本
擴展閱讀
win工具欄變win7怎麼辦 2025-05-19 23:18:04
為什麼巴西沒有煤炭石油 2025-05-19 23:13:44

水稻如何種降成本

發布時間: 2023-04-28 21:12:56

1. 現在水稻種植成本如何什麼時間種技術有哪些

現在水稻種植成本如何?什麼時間種?技術有哪些?培育一畝水稻秧苗需要多少成本?這個還真不好說,北方和南方的栽培方式差異較大,所花費的成本也不同。

下面我就以黑龍江農墾的水稻育秧方式來談一下這個看法。培育水稻秧苗所需的成本包括很多內容,比如大棚骨架、大棚膜、燕尾槽等固定資產的投入,這些固定資產的投入就不計算了。因為每年都會有一定的損耗,需要及時的更換。黑龍江農墾的水稻育秧大棚普遍在60米長、6.5米寬左右,可以培育60畝地的水稻秧苗。

平床成本。冬季寒冷,扣膜之後苗床會化凍,會變得高低不平,需要通過人工的措施減少苗床整體的高度差、變得平整。一般情況下,平床需要4-6個人工左右,每個人工150元,大兄碧絕概600-900元;擺盤、播種的成本。通常情況下,春季擺盤的價格在300-400元/棟左右,羨姿價格上的差異對育秧成本的影響較小;播種的話需要播種1人、裝土1人、挑土1-2人,每個人工150元,大概在450-600元左右;

播種使用的薄膜費用。一卷地膜可以覆蓋兩個苗床,一卷地膜的價格在120元左右,每個棚大概需要60元左右;澆水用油。苗床需要澆水,大部分是利用汽油機帶動小型的水泵澆水,每棟棚大概需要50-70元的汽油錢。

2. 怎樣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一、擴大生產規模,集約化管理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的控製程序,不同於一般的生產管理順序,種植業生產周期長,影響因素較多,變異經常發生,實際成本計算滯後。實行集約化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1、組建一批專業的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種糧大戶,對農業科學技術進行集中傳播。2、針對目前我國農村都是38,99,61部隊農村勞動力缺乏的現狀,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方便購置一些大型農機設備,購置農業生產設備,可以有效地節約勞動力,從而降低生產成本。3、集約化管理不但能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抵禦風險,對應急和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損失可以進行快速有效的調整,將損失降到最低。
二、合理運用農業科學技術,降低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
農業生產是一項弱勢產業,氣候,病蟲危害,土地環境,人為等因素都可制約農業生產的發展,合理地利用農業科學技術,不但可以減輕生產負擔,而且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增產增效的目標。例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嫁接技術,就解決了半個中國人口吃飯的問題。
(一)通過測土配方等措施,合理施肥。2008年,四川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首次提出了「區域化肥負荷」,「化肥施用相對生產力」,「化肥相對適宜度」等概念。我國雖然只有世界上9%的耕地,卻使用了世界上35%的肥胖,肥料的過量使用,不但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成本,影響農產品質量,而且使土壤板結,降低土地的再利用率。科技部門的測土配方施肥,能幫助農戶有針對性的施肥。「用什麼肥料」,「每種肥料用多少」?這些問題的解決,不但能減少生產資料的投入,而且也能保護土壤生態環境。
(二)加強統防統治,有效的控制病蟲害。
農葯是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手段,但是農葯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污染源,農葯的使用不當,不但會增加農業生產成本,還會對作物和人體產生極大的危害。科技部門及時准確的病蟲測報,有助於農戶合理的施葯,對於「什麼時候用葯」,「用什麼葯」,做到及時准確。
三、擴大農產品加工業的投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中糧油進口的日本大米99元一公斤的,我國的大米只賣2元一斤,相差四十多倍,日本的蘋果一個賣80塊,我們的蘋果質量也不錯,80塊能買一麻袋,許多農產品基於氣候或地理環境的因素,本身的品質就非常突出,如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東北的盤錦大米、雲南的文山的三七等,但是以這樣的品質進入高端市場還是遠遠不夠的,須從育種改良、種植工藝、加工標准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3. 水稻種植模式分為哪幾種哪種模式最省工省時省錢並值得推廣

水稻基雹辯發芽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蒸汽發芽、發芽機發芽、熱炕發芽、限量水發芽、群體發芽、塑料大棚發芽等。蒸汽萌發需要設備和燃料,關鍵技術難以掌握,不宜推廣。發芽機需要專用設備和動力,但適合機械移栽和大農戶。火炕發芽適合種子少的農民,但應加強管理。如果不及時管理,上下種子受熱不均勻,發芽長度不均勻。限水催芽的方法比較簡單,但是需要經常用溫水澆,因為不翻種子發芽不規律。

說到倒伏,相對比移栽容易,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果是正常管理,也沒有極端惡劣的天氣,也沒有,移栽水稻的優點,根據一些搏缺農民的反應,在口感上比直播水稻好,因為它的生育期略長,積溫比直播水稻大。眾所周知,插秧的弊端是費時費力,管理麻煩。從上面可以看出,哪種水稻產量高並沒有固定的答案,兩者都需要當地農業部門推廣,否則技術和管理不匹配,別人種植產量高,自己種植不一定產量高。一般來說,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和各種因素選擇合適的種植方法是最重要的。

4. 怎麼降低有機種植成本

   一、選地

     按照有機水稻種植技術規程要求,種植地距離公路至少500米遠,一般選擇周圍沒有工廠、交通公路、污染源的區域為好,比如山地周邊有天然屏障的地塊,湖泊濕地周邊、森林周邊等區域,且沒有歷史沿革污染,即以前沒有污染過。以有機質含量較高、排灌方便、成土母質為紅壤土、水稻土、有機質土為好。

     二、肥料

     有機種植不採用化肥,全部採用有機肥料、綠肥、微生物肥料、礦物肥料等生態肥料。底肥可採用腐熟的有機肥(牛羊肥、豬糞、雞糞、畜禽糞、秸稈腐熟肥等)。

     三、水分

     按照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標准及有機水稻種植技術規程要求,採用「乾乾濕濕法」管理水分,促進水稻健康生長,增強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增加根系活力,促進營養物質和水分向籽粒轉移。一般苗期淺水出苗,寸水護苗,深水返青,淺水促櫱,深水孕穗,保水灌漿,後期曬田,促進作色成熟。

      四、種子

     選用適應當地的水稻栽培品種,如湖北黃岡市黃梅縣就選用黃華占品種栽植,在龍感湖地區表現很好,高產、優質、較抗病蟲、抗逆境。

      五、密度

     根據本品種要求,合理種植密度,一般每畝株數較常規種植降低5%左右,以加強通透性,增強抗性和提高品質。

      六、病蟲害防治和植物保護措施

     有機水稻病蟲防治不採用化學農葯,而採用利用天然屏障條件、水肥調節措施(如高鉀肥、控水防紋枯病等)、農業技術措施、生物農葯等措施防治。1)採用湖北農科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推廣的蘇雲金芽孢桿菌系列產品(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等)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採用苦參鹼、煙鹼、印楝素等防治稻飛虱、稻薊馬、稻水象甲、稻葉蟬等

害蟲。2)放養青蛙、鴨子、鱉、泥鰍、魚類等防蟲有活土、肥田,一舉多得。3)採用殺蟲燈、昆蟲信息素、誘蟲黃板等防治成蟲。

      七、改進耕作制度與方式方法,改進機械設備

     有機稻米種植適應連片種植為好,一家一戶很難做成,大農場制、大公司制、公司+農戶、農場主模式、合作社模式等集約化模式為好。機械化的統防統治方式,更有利於防治突發性病蟲危害。

      八、管理科學

      用好用足基肥、提前及時預防病蟲害、科學管理肥水、選用適應當地的水稻品種、注重信息化種植、這些都是管理的要義。

總之,有機水稻的種植技術包含多方面的內涵,要因地制宜,保持生態控制為主導,生物技術為輔助,充分發揮品種本身的優秀顯性高產、優質、抗性基因的作用,才是有機水稻種植技術的根本措施。 

5. 如何種植水稻才能高產高效呢

1.改選生育期相對較長的品種
單季晚稻與連作晚稻相比在生育特性上有許多優勢。一是季節寬松,播種期和移栽期受前作影響較小,有利於早播早栽,延長大田生長期,增加光合產物積累。二是大田營養生長期較長,期間氣候適宜,稻株個體生長優勢明顯。三是氣候、生育期條件均能滿足小苗移栽增加低節位分櫱和降低移栽密度發揮分櫱優勢獲得足穗大穗。因此,高產栽培主要走壯個體攻大穗路子,應選用生育期較長的中熟偏遲或遲熟的大穗型晚粳品種或雜交稻組合,以充分利用溫光資源。
2.改播栽季節為適期早播短齡早栽
單季晚稻播種移栽期的確定,重點要考慮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前期有充足的營養生長期,後期要使抽穗結實階段處於最佳溫光條件(秈稻適宜溫度為26~28℃,粳稻為24~26℃)。如浙北移栽稻的播種期由以往的5月25日左右提前到5月10~25日;浙中、浙南純納地區兩優培九宜於5月15~30日播種,溫嶺及以南地區積溫較高,播種期可推遲到6月5日前後。
小苗移栽具有明顯的早發優勢。常規濕潤育秧移栽秧齡由以往的28~35天縮短為20~25天,拋秧和旱育秧秧齡為15~20天。
3.改種植密度為少本稀植
單季晚稻營養生長期較長,高產栽培主要走小群體壯個體、足穗大穗途徑。稀植是控制早栽後群體過大的重要配套措施。因此,單季晚稻高產栽培一要改適當密植為少本稀植。雜交水稻以單本移植為主,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5寸改為8寸×5~7寸;常規粳稻每叢本數由2~3本改為2本左右,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寸,改為7~8寸×5寸;二要降低基礎群體,即減少起點苗數。常規粳稻由每畝叢數1.8~2.2萬、基本苗5~6萬,下降到每畝叢數滾褲橋1.5~1.7萬、基本苗3~4萬;雜交水稻每畝插秧叢數由1.6~1.9萬叢下降到1.0~1.5萬叢,每畝基本苗由2.0~3.0萬降到1.0~1.5萬。
4.改施肥方法為增施有機肥重視穗肥
一是注重增施有機肥。高產田要求每畝施有機肥至少10擔以上,以改善土地壤結構,穩定肥效,並對提高稻米品質十分有利。
二是根據目標產量、品種特性和土壤供肥能力確定合理的用肥量。雜交水稻根系發達,吸肥能力強,施肥量可比常規品種減少。畝產550公斤以上產量指標施肥量常規粳稻每畝總氮肥折純氮16~19kg,雜交稻13~18kg。
三是肥料運籌減少基肥和分櫱肥的施用比例,提高穗粒肥的比例,有利於減緩群體發展速度,降低高峰苗數,減少無效分櫱,提高成穗率;也有利於提高莖櫱質量,增加齊穗至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明顯改善穗部性狀,二次枝梗數增多,穗型增大。有機肥於翻耕前施入。鉀肥總量的50%~80%,磷肥總量的100%在翻後耙前施入做底肥,鉀肥總量的20%~50%作穗肥。常規粳稻氮化肥用總量的30%作底肥,30%在移栽後5~7天追施作分櫱肥,20%在葉齡余數3.5時施用作促花肥,20%在倒2葉露尖時施用作保花肥。雜交秈稻氮化肥用總量的50%~60%作基肥,20%在移栽後7~10天追施作分櫱肥,20%~30%在幼穗分化初期追施作促花肥,齊穗期視水稻生長情況根外追肥。
5.改水分管理為淺濕灌溉
改長期灌水為短期灌水,改深灌為淺灌,改全生育期以田面建立水層為主為田面濕潤為主。
營養生長期以保持田間濕潤為主,使土壤處於好氣狀態,有利於增強根系活力,促進地上部生長。因此大田水分管理採取淺濕灌溉為主的方法。即淺水插秧返青,營養生長期實行間隙性灌溉,除了防病治蟲時灌5厘米左右的水層外,一般灌水時水深應在1~2厘米,一次進水後待其自然落干3~5天再灌水,保持田間濕潤,促進根系和分櫱生長。在拔節(計劃苗數)期,進行多次輕擱田。進入生殖大猛生長期,淺灌勤灌,干濕交替,齊穗期至灌漿初期需水量較大,應保持薄水層灌溉。灌漿後期以干為主,干濕交替,保持根系活力,減少穗期病害,提高功能葉的光合作用能力。收獲前5~7天開始斷水,嚴防斷水過早。

6. 如何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隨著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我國農業已全面進入高成本時代,使得農業效益、競爭力難以有效提高,危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農業的標志和發展方向。如何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值得農經學者深入探究。
1 適度規模經營,降低平均成本
當農業陷入「小規模、兼業化陷阱」,會不利於成本降低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而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降低成本方面具有引領功能,有利於採用現代生產要素和現代生產方式。經營規模達到30畝以上的農戶,對農業機械、新品種、新技術和社會化服務的使用率會明顯提高,可降低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減少農民生產支出;可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資源配置效應和農業科技進步效應明顯,有利於提高單產。比如規模經營的水稻畝均機耕作業費可降低25-30元,畝均節葯30%以上,單產普遍要高出50公斤左右。
因此,應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農業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341萬戶、合作社129萬個,龍頭企業12萬多家。可通過創新發展經營主體的聯合、合作和產業化等提高其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通過專業化分工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全產業鏈服務、成本分攤,有效降低成本;二是以農地制度創新引導土地股份合作制,通過農地入股分紅等節約租金成本;三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如採取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融資增信、創投基金、農業保險等方式,降低融資成本。
要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真正讓農業規模經營成果惠及廣大農民。
2 發展農業科技,降低多元成本
農業發展面臨的許多瓶頸性問題,都可以在科技進步中找到破解的「鑰匙」。
農業科技進步可提高農業生產率。新興的「3R」技術從節水、節地、節肥、節料、節能等多方面入手,可減少農業生產資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精準施肥、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可在不減少產量的情況下,使化肥使用量減少20%-30%、總成本降低15%-20%.
農業機械化可降低勞動力成本。大宗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是導致勞動成本過高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驅動力,大幅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我國2014年農業勞動生產率是2000年的6倍多。
因此,須重視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要加強農業機械化與農機裝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台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體系,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全面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同時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提高農業科技素養。
3 創新經營體系,降低交易成本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產業融合水平還不高,農業產業之間互聯互通性還不強,多樣化的農業分工經營難以出現,推高了經營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
因此,要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大農業產業融合,以節約運營成本。應通過農業組織化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和發育農業服務市場,誘導代耕、代種、代管、代營的縱向分工與服務外包,擴展農業的分工經濟性,同時拓寬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有效降低農業經營組織的運營成本。而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融合能夠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實現交易成本降低。比如我國農產品每年產後損失3000億元,農產品副產物和加工副產物60%以上沒有得到循環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農產品加工業的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具體說來,要堅持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工作路徑,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條,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要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發展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等產業集聚,減少交易主體的搜尋成本;要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方式,廣泛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成本;要整合、延伸農業產業鏈,通過簽訂長期合作合同等降低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成本。
4 推進綠色發展,降低污染成本
過去,我國農業生產屬於粗放型增長模式,對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壓力。據相關部門數據,我國每公頃耕地化肥使用量高達397.5公斤,單位面積的農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已達5000萬畝,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面臨城鎮化、工業化污染的威脅。
因此,我國農業須努力實現綠色發展。要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實施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要發展集約農業。按照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要求,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全面推廣減葯、控水等一體化技術,實施化肥農葯零增長行動,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工程;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要管控好工業和城市污染轉移排放,降低外源性污染流入農業。
5 建設農村公共財政,依託財政「擠出效應」降低農戶投入成本
「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資降低的效果。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相對落後,農戶自身投入居高不下,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短板。事實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高標准農田建設不僅有利於新增有效灌溉面積、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還有利於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現代農業示範區、農產品加工業物流園區、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等建設,則可以產生聚集經濟。
因此,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要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大規模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戶提供更多公共物品,產生財政「擠出效應」,從而節約農戶生產成本;要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為面向基層推廣農技的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要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

7. 水稻種植競爭性方案有哪些

水稻種植競爭性方案有水稻種植技術方案,水稻品種選鏈蘆檔擇方案,農業機械化方案,水稻產業化方案。
1、水稻種植技術方案:包括種植方式、育苗技術、施肥方案、灌溉方案、病蟲害防治方案等,通過不斷優化技術方案來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
2、水稻品種選擇方案:選擇適合當地氣棚亂候、土壤條件和種植要嘩戚求的水稻品種,開發新品種或改良傳統品種,提高水稻的產量和抗病性能。
3、農業機械化方案:鼓勵農民使用農業機械化設備,提高種植效率和質量,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4、水稻產業化方案: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公司化經營等方式,實現水稻的規模化、標准化和產業化,提高種植效益和競爭力。

8. 如何種水稻能高產呢

施肥量及施肥時期確定後,必須有合理的施肥方法,應注意有機肥和無虧畢機肥、三要素的配合施用。施於深層(中層)或集中施於根際,以充分利用肥料資源,避免肥料損失,提高肥效,降低成本。
具體施用方法,因品種,茬口及地區間氣候,土壤的差異,對產量構成因素的主攻方向不同而不同,茲將三省常用的施肥法簡介於後。
1.前促施肥法 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早施、重施分櫱肥,使稻田在水稻生長前期有豐富的速效養分,特別是氮肥,以促進分櫱的早生快發,確保增櫱多穗。一般底肥用量占總用量的70%(氮肥用量占總氮量的60~80%),其餘30%的肥料在移栽返青後全部施下。此法是雲南省目前普遍採用的高產施肥法,因該省水稻生長期間降雨集中,肥料易流失。常出現低溫少照,影響水稻對養分的吸收利用。重施底肥又以農家肥為主,肥效穩長,結合早施櫱肥,使水稻平穩生長,提高有效分櫱率,並使水稻又能在幼穗分化前將施下的肥料大部分吸收利用,有利碳氮代謝轉換,不致延長營養生長期,避免抽穗揚花期遇低溫冷害和貪青晚熟。在四川,貴州主要用於生育期短的品種或施肥水平不高及前期溫度較低、肥效發揮較慢的地區和稻田,以及雙季早稻田。
2.前促,中控,後補法 即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早施櫱肥確保一定穗數,當分櫱達到一定數量後,通過曬田抑制對氮素的吸收,從而抑制無效分櫱,避免過早封行,爭取顫升壯稈大穗,如復水後有脫肥現象,可酌施穗肥和粒肥,有利穩庫增源。這是四川、貴州一季中稻,特別是早中熟雜交稻目前採用的主要高產施肥法。雲南省的麥後稻田,因供氮規律呈平穩上升狀態,供氮高峰一般出現在孕穗抽穗階段,且不如豆田明顯,故也多採用此法。
3.前穩、中促,後保法 在適量施用基肥、櫱肥達到前穩的基礎上,增加穗肥主要是「促花肥」,再看苗補施「保花肥」,在保證足夠穗數基礎上主攻大穗、粒重。在雲南海拔1600~1800米,年均溫15.7℃,水稻生育期間月平均20℃多一點的地區,特別是前作蠶豆的稻田採用此法,不僅單產高達600於克,且葉稻瘟發病率降低。在四川、貴州此法適用於生育銷洞芹期較長的品種或溫暖地區及沙泥田中的中熟中稻,以及密度大和肥料不足的稻田。
4.底肥「一道清」的施肥法 即是將全部肥料於整田時一次施下使土肥充分混合的全層施肥法。適用於粘土,重壤土等保肥力較強的稻田,並且要肥源充足。據多年多點大面積試驗示範結果,比底肥加櫱肥和底肥加穗肥的稻株吸氮率增加,分櫱快,成穗多,長相好,行間透光率高,增產3.6~17.9%。
上述幾種施肥方法,各有其適宜條件。但從水稻生育特點和對肥料的需求考慮,以分期分段施用更有利全面改善各產量構成因素,協調穗、粒矛盾,使「源」、「庫」、「流」都充分發展。
此外,在考慮施肥方法時還要注意採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深層施肥、蘸秧根、塞秧窩,球肥深施、葉面施肥等都是能減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經濟施肥法。

9. 水稻怎麼種植 水稻種植技巧大全

水稻是大關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全縣糧食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提高水稻單產,增加總產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為此,推廣應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
1.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蟲強的優良品種
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生產條件、經濟條件、栽培水平及病蟲害發生危害等情況,選用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能力強、抗倒、分櫱強、成穗率高、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如:宜香725、Q優6號、宜優1988,其中以宜香725品質最佳)。
2. 培育壯秧
培育壯秧是水稻增產的關健技術措施之一。生產實踐證明,培育壯秧應以肥培土、以土保苗。在水稻育秧上應大力推廣應用旱地育秧技術,旱育秧具有早生快發,無明顯的返青期,有效分櫱率高,抗性強,結實率高等特點。旱育秧苗床要多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2.1壯秧標准
根:根系發達、粗短、白、無黑根。苗:基部粗扁、苗健葉綠,葉片上沖不披散。生長旺盛,群體整齊一致,個體差異小,苗體有彈性,葉片寬挺健、葉鞘短、假莖粗扁,到秧齡30天達到3個以上分櫱。葉色深綠,綠葉多,黃、枯葉少,苗高適中,無病蟲。
2.2播種
2.2.1種子准備
選購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抗倒、分櫱強、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種子。
2.2.2苗床准備
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熟旱地或菜園地作旱育秧苗床地。提早精細整地,做到土壤細碎無大土塊,按1.5-1.6米理墒,溝深30厘米,廂高15厘米;按每畝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1500-2000公斤、普鈣50公斤、鉀肥5-8公斤作底肥,提前20天左右將農家肥與普鈣需充分混合堆漚發酵,施肥時與土壤充分混合後平整墒面等待播種。
2.2.3浸種催芽
浸種前將種子攤曬1-2天,再用3%的多菌靈葯液浸泡12小時,清水淘洗,直到水變清時開始浸種。一般要浸泡3天,每天用清水淘洗3-4次。3天後將慧棚余種子淘洗干凈,再用50-60℃的水將種子預熱,用濕麻袋把種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溫,溫度保持在30-35℃,24小時即可催出稻芽和虧,稻芽露出後逐步降溫至20℃左右,攤開種子,在自然條件下前滾煉芽1天後即可播種。
2.2.4播種
播種期: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當氣溫穩定通過10℃以上既即可播種,我縣播種期安排在4月上旬為宜;
播種:稻種做到稀密均勻,每畝苗床播種10-12公斤為宜。播種後搭棚蓋膜,保溫保濕,防止由低溫引發的爛芽爛秧,減少生產損失。
2.2.5苗床管理
除草:水稻播種後,當苗床出現雜草要及時除草,除草採用人工輕輕拔除雜草,防止傷及稻苗。
水肥管理:播種到2葉期保持苗床土濕潤,2葉期後要控水降濕防病。當苗床出現土干發白或早、晚秧苗葉尖無水珠或秧苗開始卷葉時,應在早、晚揭膜灌水,遇高溫天氣中午揭膜通風降溫防止高溫燒苗。在2葉期每畝施尿素5公斤作斷奶肥、促進生長健壯;在4葉期每畝施尿素7-8公斤、鉀肥2-3公斤促進分櫱;在4.5-5葉期進行煉苗,准備移栽,移栽前3-4天每畝施尿素1.5-2公斤作送嫁肥。
病蟲防治:在苗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宜農葯防治苗期病蟲害,防止病蟲害傳入大田,減少大田病蟲害的發生率。
3.移栽
3.1粗細整田、施足底肥
在水稻收後及時翻犁,翻埋殘茬,栽前再進行犁耙。精細整田,達到田面平整,做到「灌水棵棵青、排水田 無水」。 底肥堅持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配合施用。栽前結合稻田翻犁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結合耙田畝施普鈣40-50公斤、鉀肥8-10公斤作底肥。
3.2適時煉苗,適當早載
旱育秧宜適當早栽,宜栽中偏小苗,以秧齡30天左右,秧苗長至5-6葉期移栽為宜,因旱育秧根系發達,秧苗過大,在起苗時易造成根系損傷。
3.3合理密植
根據稻田肥力的高低,確定移栽密度,移栽時視秧苗分櫱情況,每窩栽帶櫱苗1-2苗。
雙行條栽:大行0.9-1.0尺,小行0.4-0.5尺,窩距0.4-0.5尺。1998-1999年在翠華鎮、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組連續2年進行雙行條栽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雙行條栽比常規移栽分別畝增產76.4公斤和88.5公斤,增11.2%和13.3%。
廂式條栽:按5尺開廂,溝深0.8-1.0尺,每廂栽5-6行,窩距0.4-0.5尺。1998-2000年在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組連續3年進行廂式條栽與常規移栽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