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遞增遞減曲線變動成本怎麼畫圖
擴展閱讀
方舟手機版石油怎麼用 2025-05-20 01:04:51
濟南無痛人流需多少費用 2025-05-20 00:57:01

遞增遞減曲線變動成本怎麼畫圖

發布時間: 2023-04-26 23:42:55

Ⅰ 畫圖說明短期成本曲線相互之間的關系

(1)可變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增,遞增速度先減後增;不變成本曲線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因而是一條平行於產量軸的直線;總成本與可變成本之間的距離為不變成本,其形狀及變動規律與可變成本曲線一樣。

(2)平均成本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增加先遞減後增加,即呈現U型。

(3)邊際成本曲線隨著產量增加先遞減後增加,也呈現U型。

(4)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成本曲線和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都相交於二者的最低點。

短期邊際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增加先減後增。這是由於邊際收益(或邊際產量)遞減規律所致。在邊際產量遞增階段,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單位勞動所增加的產量是遞增的,因而,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勞動就是遞減的,從而廠商為了購買勞動而增加的成本就會是遞減。在邊際產量遞減階段,情況正好相反。

(1)遞增遞減曲線變動成本怎麼畫圖擴展閱讀:

平均可變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先遞減然後再逐漸增加,即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U型曲線。之所以如此,根源在於廠商的生產技術服從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如果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平均每單位勞動所生產的產量是遞增的。

那麼反過來說,每單位產量所需要的勞動就是遞減的,從而花費的勞動上的可變成本就會越少。如果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平均產量是遞減的,那麼情況正好相反。因此,平均可變成本就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先減後增。

Ⅱ 在同一坐標上畫出短期平均成本,平均變動成本,邊際成本之間的關系圖怎麼畫

在產量較低時,相對於固定投入要素來說,可變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太少。要素比例是低效率的。隨著可變投入要素的增加,雖然引起總成本增加,但其速度是遞減的。這意味著邊際成本(總成本的斜率)是下降的。但前期可變投入要素的增加引起產量迅速提高,同時單位成本下降。

短期平均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產量平均固定成本是平均每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固定成本,用AFC表示:AFC=FC/Q。平均固定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不斷減少,其曲線為一條正雙曲線。


(2)遞增遞減曲線變動成本怎麼畫圖擴展閱讀:

短期平均成本與短期邊際成本的關系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 「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

短期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是:開始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減少,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邊際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

Ⅲ 成本函數的成本曲線

成本與產量之間關系的函數圖象表示。從長期來看,企業的成本耗費無論是數量上或是利用率上都是處於變化之中的,企業生產每一數量產品的最低成本就是長期總成本。長期總成本曲線就是長期總成本函數的圖象表示:
長期總成本曲線的陡峭程度完全取決於生產函數和生產要素的價格。此曲線表現出這樣幾項特點:其一,成本和產量有直接關系,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曲線有正科率,它表明產量增加,總成本就會增加,說明資源是有限的。其二,LRTC曲線先以一逐漸遞減的比率,然後再以一個逐漸遞增的比率上升,從上可以看出X產量的增量是相對的,而C成本的增量先是遞減,然後是遞增,即X1X2=X2X3時,但C1C2>C2C3,相反,當X4X5=X5X6jf,C4C5>C5C6。
從短期來看,企業耗費的成本有一總值是固定的,如廠房設備折舊費等,有一部分則是變化的,如原材料、人工費等。所以,產品的短期總成本總是等於固定總成本與總變動成本之和,短期總成本曲線就是短期總成本函數的圖象表示。

Ⅳ 用圖形說明短期邊際成本曲線,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短期可變曲線的關系

(1)可變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增,遞增速度先減後增;不變成本曲線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因而是一條平行於產量軸的直線;總成本與可變成本之間的距離為不變成本,其形狀及變動規律與可變成本曲線一樣。

(2)平均成本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增加先遞減後增加,即呈現U型。

(3)邊際成本曲線隨著產量增加先遞減後增加,也呈現U型。

(4)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成本曲線和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都相交於二者的最低點。

短期成本曲線的特徵關鍵取決於邊際成本的性質,而邊際成本曲線先下降後上升的性質被稱之為邊際成本遞增規律:在生產中,隨著可變投入的增加,邊際成本在開始時是遞減的,然而,隨著可變投入的繼續增加,邊際成本最終會不斷上升。

Ⅳ 微觀經濟學:作圖表示典型的總成本曲線、平均成本曲線、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邊際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1.總成本、總固定成本和總可變成本曲線。

2.平均總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變成本、邊際成本曲線。根據成本函數,也可畫出平均總成本(ATC)曲線、平均固定成本(AFC)曲線、平均可變成本(AVC)曲線、邊際成本(MC)曲線,如下圖所示。平均總成本曲線開始時隨著產量增加而迅速下降,M點是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過這一點以後,平均總成本曲線又隨產量的增加而上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開始時隨產量的增加而逐步下降,M』點是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過這一點之後,平均可變成本曲線又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平均固定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逐漸向橫軸接近。邊際成本曲線開始時隨產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很快就降到最低點,過最低點以後,便隨著產量的增加而迅速上升,上升的速度比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上升速度更快。邊際成本曲線上升時首先通過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然後又通過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下圖反映了各種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的變動的規律,以及它們相互間的關系。

平均固定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是因為固定成本在短期內不變,產量增加,則分攤到每一單位產品上的固定成本就減少了。其變動規律是開始降低幅度很大,以後降低幅度越來越小。

平均可變成本變動規律是,開始隨著產量的增加和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呈降低趨勢,但是當產量達到一定水平後,又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平均總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可變成本變動規律相似,也是隨產量增加先下降後上升。都具有先降後升的U形特徵。

邊際成本與平均總成本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常明顯的關系,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總成本曲線相交於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在M點之前,邊際成本曲線低於平均總成本曲線;在M點之後,邊際成本曲線高於平均總成本曲線。就是說,當平均總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時,邊際成本必定小於平均總成本。當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上升時,邊際成本必定大於平均總成本。當邊際成本與平均總成本正好相等時,平均總成本處於最低點。

邊際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關系,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相交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在M』點之前,MC曲線低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在M』點之後,邊際成本曲線高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而且,無論是上升還是下降,邊際成本曲線的變動都快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

在以上三條曲線中,邊際成本曲線最早到達最低點。由於平均總成本既包括平均可變成本,還包括平均固定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受固定成本的影響,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點的出現慢於且高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點。當平均可變成本曲線已經到達最低點M』點時,總平均成本曲線還沒有到達最低點M點,也就是說,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總成本曲線的交點M點的出現慢於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交點M』點的出現。此外,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小值大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小值,即M點的位置高於M'點。

3.決定短期成本變動的主要因素。如果我們把生產曲線和成本曲線結合起來考察,就會找出決定短期成本變動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價格。一般說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資和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價格以及租金的提高,會導致成本的相應提高。生產率,即總產出對加權平均的投入的比率,可以用勞動生產率和金要素生產率來表示。勞動生產率,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平均產量,即每單位勞動的產量或產出;全要素生產率,就是每單位總投入(包括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的產量或產出。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率提高就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下降,而生產率下降則會導致成本的上升。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