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醫葯研究成本有哪些
擴展閱讀
勞斯萊斯鑽石漆多少錢 2025-05-23 22:35:32
唐山哪裡賣母嬰產品多 2025-05-23 22:35:32

醫葯研究成本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4-06 20:54:35

① 一針70萬,為什麼葯物成本這么高

作為罕見葯,葯物公司在研發的過程中承擔了大量風險,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罕見葯不像常規葯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所以分擔到每一針上的成本就居高不下。

最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需要天價葯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上了熱搜,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經受了命運的不公,需要一針70萬人民幣的特效葯來續命,否者可能活不過2歲。患上該病的患者,通常都會因為肌肉萎縮而失去呼吸、吞咽能力,因此該病十分凶險,而且沒有什麼特別好的療法,只能通過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來續命,控制疾病繼續發展。那麼我們不禁疑問的是,這樣一小瓶的葯品為何出售這么高的價格?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研發成本得不到市場銷量的分擔,葯廠也需要盈利。

② 為什麼抗癌葯物的研發成本奇高

研發成本高

近年來,大型葯企加大抗癌葯品前期研發投入,重點領域包括靶向、小分子、生物制劑等,但新產品研發成功率只有2%左右,研發平均成本超過7億美金,上市後企業需通過高定價收回前期投入。這些抗癌葯品多為專利、獨家品種,缺乏市場競爭,臨床剛性需求大,醫療機構議價能力不足,難以有效降低價格。

——保障能力有限

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籌資標准不到700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大病保險報銷後,部分患者自負費用負擔仍然很重;補充保險、商業保險、慈善救助等發揮作用不夠;加之公平、共濟的原則,難以充分照顧部分癌症患者個性化的用葯需求。

——診療能力不平衡

癌症治療優質資源不足,服務能力差異大,診斷、治療方式選擇以及新技術使用不規范,葯物治療管理等葯學服務有待加強,加之癌症患者往往求醫心切,重復診治、多次轉院、異地尋醫等,加重了經濟負擔。

——帶瘤生存期不斷延長

癌症防治技術進步,新葯上市速度加快,療效提高,可長期控制病情並維持高質量生存,在給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客觀上增加了費用。

國家衛健委表示,為了讓群眾用上質量更高、價格較低的葯品,按照國務院部署,2016年以來,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分別組織開展了國家葯品價格談判和國家醫保目錄談判,39個談判品種平均降價50%以上,處於全球低價位水平

③ 【科普】為什麼有些葯物非常昂貴一種新葯的背後是25億美元的研發成本

現在,研發新葯的道路已經變得越來越艱難。從尋找新的備選化合物,到層層試驗審批,往往要花去十幾年時間和大量的金錢,這其中還有很多努力最終會以失敗告終。平均要花多少錢才能得到一個成功上市的新葯?根據塔夫茨葯物研發中心(Tuft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rug Development ,CSDD)最近的報告,這個數字現在已經增長到了25億美元以上。

該數據分析報告是對2003年數據的更新。為了全面地評估葯物研發的成本,來自杜克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們將葯物的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投入分別進行了計算。他們調查了10家制葯公司在臨床前研究方面1990~2010年的年花費,並據此估算了每種試驗葯物的平均臨床前研究投入。在臨床研究方面,研究者隨機選取了在1995~2007年間首次開始臨床試驗的106種葯品,並根據它們的實際支出數據計算了試驗葯品在每一個臨床研究階段的預期支出。此外,研究人員們還計算了試驗葯物的「總體臨床成功率」(經過臨床試驗階段最終獲批的可能性),並將資金投入換算到2013年的美元貨幣。

結果顯示,每得到一個成功獲批上市的新葯,平均需要大約25億5800萬美元的投入,這其中包括13億9500萬美元的直接資金投入,以及同期因研發失敗而導致的11億6300萬美元的間接投入。

在2003年塔夫茨葯物研發中心發表的數據中,每個上市的新葯需要的平均投入為8億200萬美元,這相當於2013年的10億4400萬美元。此次更新的數據與2003年的數據相比上漲了145%。

該報告還指出,在一個葯物成功上市之後,仍會有平均3億1200萬美元的投入,用於進一步的評估研究,研究目的包括驗證新的適應症、劑型以及劑量等等。因此,在整個上市前後的研發周期當中,一種新葯可能一共要消耗掉29億美元資金。

盡管現在更加高效的葯物研發手段不斷增多,但葯物研發的投入依然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研究人員指出,導致葯物研發花費更加高昂的原因包括臨床研究的復雜程度增加、研究規模增大、臨床試驗的失敗率升高等等。葯物研發為何如此困難?

以下文字來自《科學美國人》的專欄作家Ashutosh Jogalekar,他目前供職於美國劍橋市的一家初創制葯公司,從事葯物研發的工作,專業背景是有機化學和計算化學。

你常聽人說葯為什麼那麼貴:制葯公司貪婪啦、專利體制啦、政府啦,還有資本主義本身。所有這些都確實推高了葯品的價格,但還有一個因素卻往往遭到了忽視:葯品貴,是因為葯物發現的科學很難。而且現在越變越難。其實,在純科學的層面上,把一種葯品從研發弄到上市比把一個人送上月球還要難。這么說並非沒有道理。在接下來一系列的文章中,我將介紹新葯發現科學的老大難問題,希望藉此能讓公眾進一步了解西葯的成本並不總關乎利潤與權力,與科學上的無知與困難也有很大關聯。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把這篇文章先給講完:為什麼葯物發現的科學機制這么難?答案是:生物學非常復雜。其次,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經典的多變數優化問題,只不過是優化是在一個復雜、無法預測且我們對其理解極為有限的系統中進行。就像叫你在一片漆黑中找出一隻黑貓,但是你的一隻腿被綁在了你的腦袋上,而且你必須在三步之內找到它。

展開來具體說會更有意思。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人類仍未弄清楚生物系統——在這里,也即人體——的運行機制,我們還沒有辦法理性地、有先見地運用有機小分子修正、調節或治癒疾病。目前在對抗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只能說明人類智慧的偉大和純粹運氣好。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真正有葯物應對且用葯次次有效還不產生副作用的疾病少之又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大多數疾病都還沒有醫療解決方案,縱使生物、化學和醫學在這一百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很多疾病仍然無葯可醫。

研究人員只能努力嘗試,笨拙地依靠愛迪生那樣試了錯、錯了再試的方法,經過99次失敗後換來最後那一次的成功。進入臨床試驗的新葯中大約95%都會被淘汰,常見的原因是療效不明顯以及不可接受的副作用。你也會發現,這些變數在一開始很難預計。難怪發現一種新葯這么昂貴了。

要弄清楚葯品設計師所面臨的困難,理解葯物工作的基礎原理是很重要的。幾乎所有的西葯都是所謂的「小分子」,也即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比如阿司匹林,它的分子就僅由幾十個原子、化學鍵和像苯環那樣的環組成。最近制葯界又再次興起了抗生素那樣的「大分子」,但這里我們還是集中談小分子。簡單來說,西葯工作的原理就是與蛋白質結合並調節其功能。蛋白質是生物系統的勞動力,從生長、修復到應激和防禦,每一項重要的生理機能都是蛋白質在執行;從發動一項免疫應激到想出一條創意,隨便舉一項生理過程,都有一些關鍵的蛋白質在發揮效用。因此,要保持健康,就必須保持體內成千上萬種蛋白質之間的精妙平衡,而一旦打破這個平衡疾病就會產生。雖然從理論上講,在疾病中人體內的整個蛋白質網路都會遭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但幸運的是,對葯物設計師而言,只要關注幾種起到重要作用的關鍵蛋白質就行了。

取決於疾病的不同,蛋白質紊亂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例如說,癌症就是與細胞生長有關的蛋白質產生過多造成的,同時也有可能抑制細胞生長的蛋白質產生得過少。出現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原因是蛋白質結構的突變。實際上,特定蛋白質的產生過多是大部分疾病都有的一個常見決定因素。解決方案聽起來非常簡單:找到一種能與這種蛋白質結合並抑制其作用的小分子,用葯物發現的行話來說就是找到葯物的「靶向分子」。而這就是麻煩開始的地方。

首先,要找到某種疾病的靶標蛋白質需要大量艱苦卓絕的生化和遺傳試驗。葯物在臨床試驗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被靶向攻擊的蛋白質其實對這種疾病並沒有那麼大的貢獻,尤其是對大面積人群而言。有幾種方法可以測探某種蛋白質和某種疾病狀態的相關性。有時候從人口自然遺傳實驗中會出現偶然的線索,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到偶然發生的蛋白質突變的作用。舉例來說,心臟病靶向葯物研究的一個新熱點是一種叫做PCSK9的蛋白質,其發現緣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名年輕的體操教練,其身上的一種蛋白質變異使其膽固醇水平極其低。但這樣的情況十分罕見,更多的是科學家不得不用遺傳工程的方法人工使某種蛋白質失效,從而弄清楚這種蛋白質對特定疾病是否有所貢獻。

但是,就算確定了一種蛋白質是一種疾病的主要影響因素,也不是每種蛋白質都能與某種人工合成的小分子結合並受其調節,因為演化就沒有讓蛋白質這樣過。舉個例子,心臟病葯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鈣)與一種叫HMG-CoA還原酶的蛋白質結合並抑制其功能,HMG-CoA還原酶是膽固醇合成初期的一種關鍵蛋白質。膽固醇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結構和信號分子之一,而製造膽固醇的基因也好、產品線也罷,都是演化在幾億年以前就組裝好了,自然選擇沒有理由將HMG-CoA還原酶加工成具有容易跟一億年以後市面上出現的一種熱賣葯品相結合的性質。但是,我們在化學家和大自然的天才之下,擁有了一種在心臟疾病史上最重要的葯物。

HMG-CoA還原酶能抑制膽固醇,而膽固醇能被抑制的事實也證明了它的「可葯性」。其他的很多蛋白質很難被抑制,也因此被視為「不可葯的」,數十年來試圖「葯」它們的嘗試都失敗了。一個絕好的例子就是一種被稱為Ras的蛋白質,五例癌症中就有一例涉及了Ras的突變。上面說的PCSK9也是最近才發現「可葯」的。人們普遍認為,葯物發現越來越難,是因為大部分可葯的蛋白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被取走了,也即新葯見少的「低懸果子」理論。蛋白質不可葯的潛在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個是:可葯的蛋白質都有著很深、很小、結構很好的囊,正好可以容下一個小分子,就像鎖容下鑰匙。另一方面,不可葯的蛋白質表面是大片坑坑窪窪的淺灘,一個小分子要想與之結合,就像攀岩者要在一大塊岩壁上尋找落腳點一樣困難。但是需要記住一點,將來的制葯技術很有可能攻克不可葯蛋白質的設計。被證實對疾病有很大貢獻且可葯的蛋白質被稱為「靶標」,也是葯物發現產業大舉研究且成果頗豐的對象。

無論在哪種情況下,葯物發現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縱使一種蛋白質已經被確定對某種疾病有貢獻,但它很可能是不可葯的。此外,就算成功對那種蛋白質用了葯,涉及這種疾病的其他蛋白質很可能會過量產生,從而抵消抑制第一種蛋白質被抑制的效果。癌症用葯當中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也因此癌症患者往往會對某種葯物產生抗葯性。抗生素也常常如此,細菌會分泌出另一種致病蛋白質從而抵消被抑制的那種,有時候細菌還能分泌專門破壞葯物分子的蛋白質。現階段而言,我們還完全沒有能力預測這樣的後續反應,因此新葯物的發現有很大一部分要靠運氣。

圖文來源於網路

④ 葯品的成本中葯品的研發費用、原材料、物流費用分別占葯品總成本的比例分別為多少

如果是國家規定的新葯的話,那研發費用就大了,因為一個新葯的誕生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生產出來之後還要做好幾年得臨床試驗,以確定他得臨床療效,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然後才能投入市場。這樣的話研發費用要佔成本的40%左右,原材料在20%左右,物流在10%左右,剩下30%就是人員工資稅收硬體損耗等等

⑤ 2019醫葯製造業營業成本

2019年醫葯製造業的營業成本主要有:1、原材料成本:包括原料葯物、輔料和半成品;2、能耗成本:主要是水、電、煤等能源的使用成本;3、人工成本:包括生產人員的工資和福啟漏利費用;4、管理費用:主要為辦公費用等;5、財務費用:主要指利息支出等;6、購買顫滲外部服務成本:主要為外茄旁脊部外包服務費用;7、保

⑥ 葯品成本核算

葯品成本核算

隨著當前醫療體制改革步伐的不斷深入,加強葯品成本核算,對醫療機構的經濟利益以及今後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摘要: 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明確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積極探索醫葯分家的途徑,醫院葯品逐步取消葯品加成,實行零差價銷售。為了給醫改的進一步推進創造條件,財政部、衛生部聯合頒發了新《醫院財務制度》、新《醫院會計制度》,對葯品的會計核算方法也相應進行了修改,葯品核算的內容、方法、手段都產生了變化。文章聯系實際工作中的一些經驗,對新形勢下如何加強葯品成本核算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新形勢;葯品成本核算

一、新形勢下加強醫院葯品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醫院經營管理模式的轉變使葯品成本核算的開展成為必然趨勢

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醫院的經營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醫療機構開始從以往的事業單位性質開始走向市場化,自負盈虧、自主經營,這使醫院開展成本控製成為必然。開展成本核算,降低相關項目費用,有利於增強醫院本身的競爭力,提升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葯品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是醫療機構日常運營進程中的一種特殊商品,具有數量大、種類多、流動性大以及管理難的特點,而醫院現行的葯品成本核算方法仍然比較落後,醫療資源得不到良好的配置,造成資源的浪費。當前形勢下如何加強葯品成本核算管理就成為各個醫院經濟管理、財務管理、乃至醫院發展的關鍵課題。

(二)葯品成本核算管理在醫院整體核算管理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財務管理工作是組成醫院內部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財務管理不僅僅是醫院經營的核心,還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因素。醫院的葯品成本核算作為醫院內部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醫院財務管理的各個環節,且隨著新制度的實施,葯品被加入到存貨的管理之中,葯品核算管理在醫院整體核算管理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新醫院會計制度下應加強葯品核算管理,針對新會計制度對葯品會計提出的要求,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不斷規范葯品會計工作。

(三)新《醫院會計制度》對強化葯品成本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醫院財務制度》、新《醫院會計制度》要求醫院在保證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加強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採取有效措施控製成本費用的支出。新制度規定了成本核算應遵循的原則,對核算的基本方法作出了統一的規定,體現了新制度的科學性和優越性。醫院成本核算分為三級核算:一級核算是全院范圍內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醫院收入、支出等整體經濟效益情況;二級核算是科室成本核算;三級核算是項目成本核算,包括診次費用核算、單病種核算等等。醫改實施後,成本控制的重點向科室成本核算和項目成本核算方向轉移,葯品成本控制也從單純的總費用統計向二級、三級核算轉變,由粗略核算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四)體制改革的補償機制推動了醫院葯品成本核算的實施

《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方案》中指出:“公立醫院改革中,破除‘以葯補醫’的機制,在取消葯品加成的同時,實施醫療服務價格的調整和醫保支付、財政補償政策的調整。”醫院在取消葯品加成後,可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醫保支付和財政補助三個途徑進行補償。但財政在衛生事業方面的投入正在不斷減少,財政補貼收入在整個醫院的收入比重中越來越低,醫院因取消葯品加成而減少的收入(含葯品貯藏、保管、損耗等費用),除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外,其餘部分是醫院自我消化。在這種形勢下,醫院必須開源節流,強化葯品成本管理和控制,降低葯品儲藏和保管等費用顯得尤為重要。

二、現階段醫院葯品成本核算的困境

(一)醫院葯品進銷差價難以直觀體現

新《醫院會計制度》在葯品核算方法上無論是會計科目設置還是核算理念上較之前有很大變化,“葯品進銷差價”、“葯品收入”以及“葯品支出”一級科目均被取消,將“葯品收入”列作“醫療收入”二級明細科目,將“葯品支出”列作“醫療支出”二級明細科目,“葯品進銷差價”的核算內容並入“醫療收支結余”中。這表明醫院的收入主體不再以向病人收取葯品差價為主,改變了傳統“以葯養醫”的觀念,弱化了葯品對醫療成本的補償作用。但傳統的公立醫院取消葯品進銷差價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葯品仍然需要加成後給病人使用。這使醫院在完全取消葯品加成之前,葯品進銷差價顯得更為隱蔽,不能清晰地從賬務處理中直觀反映出來,不利於監管。

(二)由於時間性的差異或管理流程欠完善而引起賬實不符

1.時間性的差異

葯品的品種、規格、數量繁多,流轉環節多,在實際工作中因時間差異引起的賬實不符是葯品核算管理的難點。新《醫院會計制度》中明確要求,會計核算應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葯品在每個流通環節都應採用權責發生制的原則進行管理。根據這一原則,只要患者已經繳費不管葯品是否發出,都應該確認葯品的支出,但實際上患者繳費與發葯是由財務和葯劑兩個不同的部門負責,時間難以同步;對於住院病人,葯房已經發葯病人卻未繳納住院費用等情況也經常存在,這些由於時間性的差異會造成葯品收入與支出的口徑不相一致,葯品收入與支出無法配比。

2.葯品管理流程欠缺完善

在葯房葯品進行補充後,葯房工作人員未能及時編制入庫單或對調撥單進行復核確認,這會造成在葯品發放給病人後,葯房葯品的庫存余額出現負數;在對病人的治療過程中,往往會發生病人提早離院、出院或出現葯品過敏等各種突發情況,這都會導致病房出現剩餘葯品。

(三)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滯後性

醫院葯品的核算,除了在財務管理系統進行賬務處理外,往往通過醫院HIS系統進行核算。新醫院會計制度對葯品管理提出了“物資管理部門按照品名、規格等設置數量金額明細賬”的要求,葯品在醫院流轉的所有環節全部實行數量和金額一一對應的核算方法,且所有葯品都要實行數量和金額雙控制,實現院內網路的資源共享,保持數據口徑的一致。這對醫院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原本比較滯後,對新系統的投入也缺乏跟進,影響了新制度的執行效果。

三、新形勢下加強醫院葯品成本核算的策略

(一)加強葯品流轉過程的核算,提高葯品管理水平

醫院在進行葯品核算時應充分重視葯品管理和流通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差異問題,為保證葯品管理的賬實相符,在葯品流轉的每個環節都要和相應的葯品會計核算進行一致管理。新制度規定採用權責發生制核算,只要患者已經付費或記賬,就確認發出,杜絕借葯、報損不上報的現象發生。除了制定正常的葯品出入庫報表外,還應不斷完善葯品的破損統計表、葯品調價表、待發葯品統計表、應收病人費用統計表等多種管理報表。建立每日專人核對制度,發現差異及時查明,及時更改,解決葯品收支不配比、葯品數據信息失真等問題,有效杜絕因時間引起的差異,提高葯品管理水平。

(二)強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識

新《醫院會計制度》要求醫院加強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降低醫療成本。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全面、真實、准確反映醫院成本信息,強化成本意識,提高醫院績效,增強醫院在醫療市場中的競爭力。葯品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核算對象可劃分為科室葯品成本核算、病人診次成本核算、病種葯品成本核算等等,有效控制葯品成本和費用,為醫院的績效評價和考核奠定了數據基礎。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嚴格按照準確性原則和成本配比性原則,對實際使用的葯品成本進行詳細的分析,增加成本核算的准確度,特別是在取消葯品加成之前,細化的葯品成本核算可提高葯品進銷差價計算的准確度。

(三)注重葯品核算中各項財務指標的分析

醫院應設置葯品統計報表及分析功能,觀察各類葯品指標的變動情況及異常數據,為醫院的管理者提供准確有效的信息。在結轉葯品成本時加強對葯品收入與葯品支出的分析,設置各種葯品明細統計表及分析功能,利用各科室的數據進行配比,使葯品收入與葯品支出在醫療過程中的`比重越趨合理。可增加葯品動態分析表,定期對各項衡量葯品的指標,如葯品資金周轉率、葯品盤盈盤虧百分百、葯品損耗率、基本葯物使用比例、門診和住院病人葯品使用比率等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快速反映與去年同期的對比情況。

(四)建立健全的葯品盤點清查制度

醫院的葯品需定期進行盤點清查,建立健全的葯品損耗、損毀、報銷等控制制度,由分管院長、財務部門、審計部門、葯劑部門等人員組成盤點清查小組,定期對葯品進行實物盤點。葯房每月進行自盤,盤存結果報財務部門及主管院長審批。財務部門及審計部門可參與葯品的盤點工作,或對葯房葯品進行抽查盤點,以便進行有效的會計控制。財務部門應詳細核查每個品種的數量變動差異,分析變動的合理性,經主管院長審批後再調整葯品賬面數。對於盤盈的,需判斷是否正常溢余;對於盤虧的,需查明原因,屬保管不善的要追究個人賠償責任,屬於正常損耗的,列支醫院支出,不能盈虧相抵。

(五)加大醫院會計的信息化建設

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更新速度必須跟上新形勢和醫院環境變化的步伐,不斷滿足財務部門及葯劑部門的需求,與規范的葯品管理流程相適應,與新《醫院會計制度》的會計核算準則相匹配,使葯品會計信息與葯品物資出庫信息完整鏈接,實現醫院對葯品高效管理的目標。依靠信息管理系統,使得葯品從入庫、存放、以及整個流程中的各項信息資料都能進行有效的統計,將葯品收入、支出、結余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適時的管理和監督,對異常變動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警示,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可真正實現葯品流轉過程的透明化管理。新《醫院會計制度》要求列支的葯品收入和支出,其金額需細分至各臨床科室、醫技科室和輔助科室,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錯,財務部門也可藉助信息管理系統進行輔助統計完成。

(六)提升葯品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

新醫院會計制度對葯品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葯品會計工作不再局限於簡單的葯品核算與盤點,還應充分參與到葯品監督管理的過程中去。詳細了解葯品管理的相關規定,明確和熟悉葯品流程管理,主動關注與其相關的醫保、物價法規,做好日常的葯品核算監督工作,查其錯誤,補其缺漏,使醫院各個相關部門之間加深溝通,使葯品成本核算在醫院整體財務管理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隨著當前醫療體制改革步伐的不斷深入,加強葯品成本核算,對醫療機構的經濟利益以及今後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醫療機構應高度重視葯品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正視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討,尋求解決的方法及策略,推動葯品成本核算管理朝著科學化與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