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生活沉沒成本怎麼管理
擴展閱讀
如何倒算費用發票 2025-05-25 20:31:12
社保成本高企業如何優化 2025-05-25 20:29:24
鑽石十字綉掛哪個位置好 2025-05-25 20:21:39

生活沉沒成本怎麼管理

發布時間: 2023-03-25 11:08:50

1. 沉沒成本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為了一個行動或者目標,你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情緒、金錢,如果結束這個行動付出了沉沒成本,如果再懷疑,就相當於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難以自我否定的,總會找種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具體表現就是:總是在腦海里幻想「萬一呢?」

明尼蘇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 Brian Sweis 及團隊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老鼠的沉沒成本,並且給這個實驗取了一個名字叫「餐廳探險」:

具體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個設置了四個「鼠食餐廳」的迷宮里,不同的「鼠食餐廳」位於迷宮不同的位置,老鼠在這四個餐廳里分別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這四種食物中的一種。

在迷宮里,每一個餐廳都分為進食區和候餐區兩個區域,老鼠首次進入某個餐廳時,可以在進食區吃到這個餐廳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點點,吃完以後就沒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獲得食物,就需要進入候餐區等上一段時間,然後食物才會掉落在進食區。

當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廳候餐區等待食物掉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選擇放棄等待,轉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廳覓食,但不管去了哪個餐廳,老鼠都必須在該餐廳的候餐區老老實實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到好吃的。

實驗過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鍾 的時間在四個餐廳里排隊候餐、吃飯。因此,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老鼠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實驗中,在候餐區已經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老鼠的沉沒成本。而選擇繼續等待還是放棄等待轉而去別的餐廳,就是老鼠在沉沒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決策。

實驗結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區等待的時間越長,它就越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老鼠在同一候餐區繼續等待下去的意願會受到已等待時間,也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不太好懂,正常,因為這個實驗本身就很繞。總之,結論是: 不僅是人類,老鼠也會有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這個實驗,文獻傳送門在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具備高度理性思維的老鼠會向沉沒成本低頭,這不難理解。可是,作為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復雜思維的我們,明明知道沉沒成本是不理智的,可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禁錮於沉沒成本之中,作出相對不那麼明智的決策呢?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沉沒成本」,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知道「沉沒成本」是個啥了,接下來這一段可以跳過

「定義」: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了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因素的干擾,對於先前付出了投資的事情有更強的忠誠度和繼續投資的意願。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時了這隊伍才前進了一小半,旁邊那個收銀員動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邊排著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剛排的半小時隊不就浪費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實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適,可是我倆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給他了。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不還是湊合著過吧…」

對於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沉沒成本效應,主要存在以下三種主流解釋:

前景理論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人們在心中對於損失和收益是存在一個參照點的,他們會根據這個參照點去評估自己的損失和收益 ,如果最終選擇的結果在參照點以上,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盈利的結果,反之則是發生了虧損。

其次,人們對於損失表現出的厭惡要比獲得收益時感受到的愉悅情緒強烈得多。損失100元和獲得100元收益對於人們來說,前者誘發的情緒更強。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更加敏感。 根據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心理評估,可以建立一個價值函數,在這個價值函數中,不管是收益還是損失,都存在一種邊際價值遞減的效應。

對於損失的情況來說,這種邊際價值遞減指的是,當已經發生了損失時,進一步的損失對人們的心理量不會再造成巨大波動。而對於損失的挽回過程,則可以大大減少先前損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極情緒。

因此, 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2.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對自我的一貫認知 (一般是積極且正面的) 產生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讓個體產生不適的緊張情緒。而 我們為了克服這種心理緊張,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有研究者提出,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於解釋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他們認為, 當人們對某項選擇進行了金錢、時間、努力上的投資後,會對該項投資存在一種心理預期上的收益,而沉沒成本的發生則和這種收益性預期背道而馳。

因此, 人們為了維持先前投資將會獲取收益的心理預期,往往就會選擇堅持對該項投資進行投入。

此外,人們也希望對外展示一個 前後一致的決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對先前決策的投資,就意味著承認了當時決策的失敗,意味著自己先前投入的資源是無用的、白費的,而如果繼續投資,則可以贏得他人尊敬。而贏得他人的尊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彌補先前虧損帶來的心理喪失感。以上這些都會帶來更大的沉沒成本效應。

3.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 (尤其是經濟結果) 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Thaler 提出,個體會建立心理賬戶 (mental accounts) 來追蹤某項交易,並且先前的損失會使得他們追求收益的動機變得更強,從而平衡其心理賬戶對於此次交易的預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買了一張 NBA 球賽門票,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個心理賬戶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虧損 400 元,也可以理解為負債 400 元。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場球賽,讓這 400 元發生它的使用價值,這 400 元的虧損才會從你的心理賬戶消失。否則,你就會認為自己虧損了400 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如果在球賽當天下了百年難遇大暴雨, 比起免費得到門票的人,花了 400 元購買門票的人更願意冒著大暴雨去看球賽, 也就是發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 。因為年輕人對於消極信息的關注多於積極信息,未來的可能收益或許只能給年輕人帶來一點點樂趣,但他們卻非常在意過去的損失,也就是沉沒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沒成本所影響。而老年人,則更多地關注著積極的信息,他們 更少去關注那些已經過去的壞事情或是損失,而更在意當下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了。

因此,為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或許是:

少去關注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以及未來的獲益上。

多根據當下的反饋和未來的預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很難啦。

不然就不會有題主的這個問題啦。(/∇\*)

2. 舉例在生活中沉沒成本的使用

1、觀影

在觀影的時候,發現電影不如預料中精彩,不值票價,一個人會選擇花費兩個小時的時間坐在那裡把電影看完,還是會把那兩個小時的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這時候就是金錢與時間的權衡了,也有人把選擇不看電影而是把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思維叫做"富人思維"。因為對富人來說,這兩個小時的價值遠遠大於兩張電影票的價值。

2、愛情

一個姑娘愛上一個爛人,因為覺得之前付出太多了,甚至懷孕了,就勉強嫁了吧,結果婚後更悲慘。

3、旅遊

去了一趟法國,買了必要的以後,也想著繼續買沒計劃沒必要的東西,理由是花了這么多的機票錢了,來都來了,多買點!

(2)生活沉沒成本怎麼管理擴展閱讀:

付出的感情,虧損的股票,輸了的錢,點了的菜,買了的機票和門票都是已經沉沒的成本。沉沒成本基本上是現在電話和簡訊詐騙的核心支撐理論,一般騙子一開始都讓受害者交一點小錢,等交了,就讓受害者慢慢越交越多;

很多人覺得,如果後面不交,前面就都拿不回來了,所以就僥幸心理,一再追加投入,最後越陷越深。如果了解了沉沒成本,就會知道付出的是收不回來的,需要即使收手,該認輸認輸。

3. 你們是如何看待「沉沒成本」的

個人認為所謂的"沉沒成本",簡而言之就是由於過去的一個決策造成的、已經發生的、無法再對其進行改變的成本。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因為這些沉沒成本而耿耿於懷,進行下一個決策時畏手畏腳,對以往的沉沒成本過分執著,從而錯失下一個盈利的好機會,或者及時止損的挽救機會。

比起生活中的每個抉擇,投資者在金融實操方面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更加小心謹慎。投資有一個原則就是,一旦發現一個風險極大的隱患,就要謹慎思考。聰明的投資者都會當機立斷、及時止損,不會因為之前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遲遲不願意放手。

"沉沒成本"啟發

人生的每個選擇都伴隨著沉沒成本的出現,不只是在金融投資上會栽跟頭,只是人們把金錢看得更加重要,金錢也方便人們衡量得失與利弊。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得失是不可逆轉的,後悔是無意義的。畢竟錢是身外之物,可以失而復得。

所以,在人生中,每個選擇都很重要,或許下一個選擇就是在人生中的岔路口,它可以改變人生軌跡的一個寶貴機會。

4. 在生活中,如何放棄「沉沒成本」

《史記》有雲:「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人生在世,難免會有走錯路的時候。

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條路走到黑,還安慰自己堅持可貴。

在《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一書中,作者布蘭登·羅伊爾提到一個詞叫「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已經付出並且無法收回的支指薯出,比如時間、金錢、情感、精力等等。

在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捨不得放棄沉沒成本:

例如:

家裡吹風機用了四、五年就壞了,可爸爸捨不得丟棄,他花了十幾塊去店裡維修好後繼續使用;

媽媽在烹飪牛肉的過程中,手一抖鹽放多了,最後還是把一盤牛肉全吃完了;

和朋友一起去看電影,電影播出半小時後才發現不好看,兩人還硬著頭皮看下去;

那麼,我們如何放棄沉沒成本呢?團飢給大家一點實用建議:「不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遇到問題後,我們要坦然接納現實,盡快翻篇。

打個比方:下班回到家,本來打算飯後要學習、閱讀,結果卻躺在沙發上刷了一個多小時短視頻;

那麼一個小時之後,我們就應該利用好下一個小時,而不是為刷視頻而懊悔糾結,畢竟發生的事情已無法挽回。

印度詩人泰戈爾在詩中寫道:「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

人生塌逗返那麼短,別陷入沉沒成本的內耗中,該斷就斷,該離就離,你的未來還有無限可能,加油。

5. 關於對沉沒成本的理解和認識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管理會計學中的一個術語,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並且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做決策的時候理性行為應該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一般來說,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發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應該在做決策的時候考慮沉沒成本。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面臨各種需要做決策的事情,不論是決定未來10年人生的大事,還是僅在今天有效的小事。如何才能理性地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取決於我們腦子對各種概念的理解程度,我們說一個人是否聰明或者智慧,其實就是看他腦子里有多少准確、清晰、必要的概念,以及各種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否准確、清晰和必要。對於沉沒成本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只有在准確理解之後,才能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理性決策,起到關鍵的作用。

人都是有「損失厭惡」情緒的,在股市中賺了10000元帶來的喜悅,肯定抵不上虧損10000元帶來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要彌補同樣大小的損失帶來的痛苦,必須要超過2.75倍的收益才能抵消。那麼我們在做決策時候,在理解沉沒成本之後,是否還能做到理性呢?

舉個例子,花了30元買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看了半個小時發現這個電影不好看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歡,那這個時候該如何決策呢?可以選擇繼續看下去,浪費後面的1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也可以選擇退場,浪費了電影票的錢,或者選擇在電影院里睡一覺?這里電影票的30元其實已經花出去了,是不可能再收回的沉沒成本,而對於這個節點的決策思考,理性的思維則只需要考慮繼續坐在電影院還是提前退場即可,如果對電影不感興趣則應該選擇退場,畢竟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財富,繼續在電影院是浪費時間了。

我們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談戀愛的時候,已經花了這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在某位妹子身上,但發現兩個人在生活中總是不和諧,那是繼續還是分手呢?分手則之前所付出都是沉沒成本,一無所獲心有不甘,不分手則讓自己更痛苦,持續更多的投入合適嗎?

在股票投資上也同樣的存在這樣的問題,股票對應的公司價值已經偏低,而且公司的業務在走下坡路了,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呢?此時賣出股票帶來的虧損則是沉沒成本,如果無望未來企業再走上坡路,則應該選擇賣掉股票,重新選擇有高成長性的公司股票,因為再持有下去沉沒成本將會更多(這里只是簡單舉例子,從常規考慮來出發的,如果考慮異常情況和投機行為,這個決策就未必正確了)。

創業項目也是很常見的例子,選擇了一個行業或者項目進行投入,花了半年到一年,發現該項目可能做不下去了,是繼續堅持還是放棄?很多時候是因為沉沒成本無法接受,一廂情願地期望之前的投入能起到效果,從而將企業做起來,但事實是殘酷的,一旦確認是沉沒成本,則在決策的時候需要向前看,不要受沉沒成本的干擾,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

和沉沒成本對應的是機會成本,參考我前面一篇文章「 聊聊機會成本 」,因為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通常都會需要考慮過往的投入和未來的機會,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考慮,才能更加全面理性地分析,做出更優的選擇。

在完全理解沉沒成本的概念基礎上,能清晰准確地評估沉沒成本,是理性決策的基礎。

首先需要准確評估沉沒成本,必須是已經投入的,在現階段或者未來都無法收回的成本,但並不包括這些投入帶來的影響。例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學習,習得了的能力可以對未來帶來增值,但這個花掉了的時間和學費,則應該算作沉沒成本,你通過學習增值了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收入,並不能改變過去已經支出的部分。通過投資學習和成長是最好的投資,未來可以賺得更多的回報,在決定是否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考慮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其次在做決策的時候,不要考慮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而需要更多地考慮機會成本,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向前看,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刻舟求劍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就如你在某地丟失了100元錢,是否需要再花100元打車和很多時間去尋找那丟失的100元呢?這個100元的案例應該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做,但換做其他不是直接金錢的事情,則很多人都會去干這樣的傻事。

最後要對沉沒成本有清晰地認識,理性分析、系統分析,然後再做出選擇,也需要考慮選擇的結果對過往的投入是否會有影響,決策之後的影響和效果,以及更多地要考慮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效果,甚至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這句話正是對沉沒成本最好的詮釋,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不應該成為我們做選擇決策的羈絆,一切向前看,基於現在的環境和條件,全面分析後作出最優的選擇。

6. 生活和工作中的沉沒成本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小實驗:一條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會怎麼辦呢?如果你用一隻手去幫忙,鱷魚就會把你的手也咬住,你越掙扎失去的就越多。

      被鱷魚咬住的那隻腳就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一個經濟性范疇的概念,但是現在已經非常流行應用了除經濟學以外的領域,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處處都有沉沒成本的影子。記得之前讀過羅伯特.西奧迪尼寫的《影響力》,這本書中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人們對於已經付出的努力、金錢和時間會額外珍惜,很多行業就是利用了人們的這個特點,從事商業活動或者職場溝通,他稱之為承諾和一致原理,其實就是經濟學上講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就是在當前時間節點以前,人們為某件事投入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由於沉沒成本的存在,給人們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那麼大家都知道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沉沒成本的情況呢?

(一)生活中的沉沒成本:

買了橡豎張電影票,發現電影不好看,捨不得中途離場,繼續看下去;

買了一本書,看了一半發現不值得一看,捨不得丟棄,繼續看完;

等公交車一直是滿員,想著下一輛會有座位,繼續等待下去,結果還是滿員;

國慶長假到景區一看人滿為患,來都來了,那就排隊等吧,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

和情侶談戀愛,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因為談了很多年,又捨不得放下。

(二)工作中的沉沒成本:

大學畢業好幾年,過去專業知識早就全部消耗殆盡,工作中有更好的方向,卻苦苦不肯轉型;

一個項目已經投資了很多資金和人力進去,因為投入了很多,硬著頭皮也會繼續做下去;

為提升專業技能,買了很多專欄或者付費產品,但是又沒有時間去學習和實踐。

(三)產生沉沒成本的底層原因:

    可以看出,沉沒成本存在於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我們沒有做好足夠的應對和准備,沉沒成本會耗盡我們的各種資源,甚至讓自己陷入泥潭、讓損失無法挽回。那麼首先我們要從底層認知上探究產生沉沒成本的原因。

      沉沒成本的產生,其實是和人性有相當大的關系:

      一是 人們都不希望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所以希望通過更多的投入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誤;

      二是 人們總是對未來抱有一定的幻想和期待,即便現實表明繼續投入下去成功的幾率比較低,人們還是會有賭一把的想法存在;

        三是 人們趨於感性思考多於理性思考,特別是管理者,不希望自己的決策和威望受到質疑和動搖,就會不斷的讓項目繼續保留下來。

(四)如何避免沉沒成本

(1)理性思考

        對於沉沒成本,我們需要理扮兆性思考,做好充分的論證,把各種因素考慮全面,特別是對於未來的預期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判斷,不能活在過去的價值、影響和影子裡面,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

(2)懂得斷舍離

        山下英子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做《斷舍離》,告訴我們有舍有得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心態、一個人的眼光問題,我們要懂得阻斷、懂得舍棄、懂得隔離,斷舍離的生活方式對於我們規避風險具有很好的幫助。

(3)及時止損

        很多時候,我們陷入沉沒成本的陷阱,並不是我們看不到繼續投入的風險,而是因為心不甘。比如我們講那些迷戀賭博的人,一旦上了賭桌就很難下來了,明明已經輸得很慘了,還是要繼續堵下去,總幻想著能夠翻盤,結果越多越輸、甚至傾家盪產。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制止這樣的行為,當從梁缺大事各種股市投資、風險投資、商業投資的時候,都需要我們具備這樣的意識。

(4)換一個視角

        對於已經投入的金錢、人力和時間,我們有時候需要靜下心來,多問幾個為什麼和如果,從其他的角度來分析已經產生的沉沒成本,將會有更好的選擇和判斷。比如問自己「如果我不知道我對此已經花了多少時間、精力和投入多少資金,如果讓我們來做決策,我會怎麼決定呢?」等等。

(5)抓住關鍵

        我們在決策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時候往往容易將很多因素都考慮進去,最後導致無法下定決心,給自己的決策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做減法,把一些非主要因素剔除,而有時候這個沉沒成本就很可能部署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需要你去剔除的。

(五)如何用好沉沒成本

      用於商業上:免費送的優惠券,改成10元錢買一張限期使用的59元的優惠券,就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於交友上:比如同學聚會,一般很難湊齊,可以約大家微信群裡面一人交上100元錢作為AA制的餐費,這樣來的人就容易齊一些;

      用於個人上:為了讓自己養成某一個習慣,比如健身,可以去買一張很貴包年的健身卡,這樣逼著自己因為不想舍棄金錢,而堅持下去養成習慣。

        所以說,沉沒成本沒有好壞之分,在不同的場合、條件、環境下,我們要用好沉沒成本或者有效規避沉沒成本,使沉沒成本朝著對我們有利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最好的沉沒成本應對法則。同時要理解的是沉沒成本是過去的、已經發生的,我們要抬頭看路,有長遠的眼光,要看到未來的機會成本,要更加理性的做出決策,從而選擇出更優的方案和更美好的預期。

7. 沉沒成本,提高交易成功率的利器

為什麼看電影時,你覺得片子蠻無迅銀聊,還是會為了買票錢而看下去?前期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越多,後期你就越捨不得放棄,或是忍不住投入更大,這就是沉沒成本在作祟。

沉沒成本在經濟學中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在生活中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發生的再也收不回來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或情感等等。

比如,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時依然不見來車,卻不願叫個滴滴——不是摳門,而是不甘心,寧願在烈日下繼續滿頭大汗耗著也不想讓已過去的時間「被浪費」。

比如出去旅行,最有毒畝銷宴的一句話就是:「來都來了…」

景點的遊客多如大米,在強大的人流加持下雙腳都快離地向前飄,可這不都來了嗎。

內心再怎麼崩潰,風景再怎麼差強人意,也還得強忍著完成自拍配圖九宮格+地點打卡的標准化動作,才能安心離開。

比如一個姑娘愛上一個爛人,因為覺得之前付出太多了,甚至懷孕了,就勉強嫁了吧,結果婚後更悲慘。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沉沒成本。

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7美元。

看了半個小斗梁時後,你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影片糟透了。

你應該離開影院嗎? 在做這個決定時,你應當忽視那7美元。

它是沉沒成本,無論你離開影院與否,錢都不會再收回。

盡管理性告訴我們,放棄沉沒成本,及時止損是最正確的決策,但人往往不是這樣理性的生物,捨不得放棄前期的投入,不想讓沉沒成本直接損失掉。因此,在營銷學中,商家往往能利用消費者這樣的心理而因此獲利。

比如我們常見的房地產公司可以說是套路最多,他們往往會沒開盤就先讓客戶去認籌,交XX現金抵XX萬的房錢。過幾天再邀請客戶去參加發布會,說到現場還會發抵扣券,而不是直接給客戶打幾折的優惠。因為同樣的優惠,前一個策略讓消費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增加了沉沒成本,這樣成交量概率更高。

做實體店的朋友完全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商業邏輯去做營銷,做經營。

有位朋友是做蛋糕店的。前不久,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開了一家新的店鋪。不用說也知道,作為一個陌生的品牌,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想要打開這個市場,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

他們新店的兩個產品主線:一條產品線是麵包;一條產品線是生日蛋糕。

這兩條產品線的商業需求是完全不一樣的,麵包屬於高頻低客單價的產品,靠的是走量,也就是這個店鋪門口的流量大,麵包相對會走的更好。那生日蛋糕就不一樣了,屬於低頻高毛利的產品,大多數客戶選擇蛋糕更多是基於品牌進行選擇。如果你的品牌在這個地方有一定的知名度,那裡的生日蛋糕將會更暢銷。那麼怎麼打開這個市場呢?

他們在開業前,做了個營銷方案。他們做了一種券,這種券我想大家都應該見過,券的面值為59元。也就是說你可以拿著這個59的券,到他們店裡這里來消費一個189塊錢的生日蛋糕,那你只要,花費130元。類似於這樣的劵大家肯定見過,在各個大型商場或者門店外都有,可是這樣子的券有用嗎?基本上是沒有進店率的。或者是進店率極低,因為大部分人拿到這個券的時候都會把它隨手扔掉。

他們的策略是10元換購59元的劵,結果他們在短短的三天開業期間里,他們准備了一千張券,最後都不夠用。一千張券,賣了一萬塊錢,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鎖住了至少800個蛋糕的銷售。

經過幾個月的經營,他們發現,這樣子十塊錢賣出的券基本上都能回收。就這樣,他們的店鋪一下子在當地打開了蛋糕市場。這就是利用沉沒成本,這個商業原理,去做的這一個營銷方案。當顧客下了十塊錢的沉沒成本,他會被套在這個沉沒成本里,基本上都會過來消費這個生日蛋糕。當然這個活動不僅僅是用了沉沒成本,這是一個組合拳。

1、價格偏見。用十塊錢,去跟59元做個比較,讓顧客覺得很合算,很便宜。

2、生活常識:在客戶的概念里,生日蛋糕普遍價格都要一百以上,客戶覺得自己佔了大便宜。

3、沉沒成本:在他們這花了10元,這就是沉沒成本,客戶會認為在他們店把這59元的劵用了才覺得痛快,不然會覺得吃虧。

8.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 會計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已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比如不可收回的錯誤投資。沉沒成本是歷史成本,不會對未來造成影響,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簡單來說,沉沒成本就是你在賭場輸掉的錢,絕不能讓輸錢成為你繼續賭下去的理由。

對於普通人,沉沒成本很難在大腦中迅速清零,過去的投入常常會影響未來的行為,這就是 沉沒成本謬誤 。老人被騙後,連續多次給騙子匯款,就是這個原因。他不想接受自己被騙的事實,只要他一直匯款,騙子繼續安慰他,之前匯過去的錢就不一定是損失。而一旦停止匯款,他的血汗錢就真的損失了。所以,騙子在騙100萬之前,只要先騙到1萬就可以了。

20世紀60年代,英法兩國合作開發超音速客機——協和式飛機。在研發過程中,他們發現成本驟升,而且風險極大、前景不明,但如果放棄將血本無歸。最終飛機研發出來卻因為不適應市場而被淘汰,英法都蒙受巨大損失。因為這個經典案例,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被稱為「協和謬誤」。

心理學家認為 沉沒成本謬誤 源自於人的 損失厭惡 自我辯解 這兩種心理動機。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對於損失的痛苦要大於得到獲得的快樂,人天生對於損失更加敏感,為了避免損失,願意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們去餐廳里吃飯,點完菜發現很難吃,但是因為已經花了錢,我們不想承認這個損失就會強迫自己多吃一些,這其實就是 花錢買罪受

」自我辯解「是一種防禦機制。人是非常善於自我保護的動物,比如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或做事失敗時,人總會找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辯解、保護自己,防止自己出現不安或不快。常見的「自我辯解」有以下這些形式:

如果處理不當,「沉沒成本謬誤」 有時候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甚至有人會因此傾家盪產。但如果善於運用,「沉沒成本謬誤」 的心理有時候也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工作學習提供助力。比如我有個朋友想學德語,但自己一直堅持得不好,後來他花大價錢報了一門德語外教課,由於錢已經付出去了,他不想承受浪費這筆錢的損失,最近強迫自己堅持了下來。

在孩子的學習上,「沉沒成本謬誤」也是很有用處的。比如如果孩子不愛學習,你只要好好輔導他一段時間,讓孩子的某一門功課的成績考到高分,讓孩子享受到成績好帶來的各種好處,老師的偏愛,同學的尊重,各種贊揚和獎勵。由於「沉沒成本謬誤」心理的作用,為了維持這種好處,孩子通常會自發努力的學習。

9. 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及時止損—清醒認識、避免「沉沒成本」陷阱

在經濟學中,「被打翻的牛奶」稱為「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就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所做出的決定,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在現階段內無法改變或者無法補救的現象。

不管是部分「沉沒成本」還是整體「沉沒成本」,都已經是無法挽回的現實。管理者如何對待「沉沒成本」,將大大影響到下屬的情緒,甚至影響企業的利益。


市場和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瞬息萬變,投資決策上的失誤也很難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實踐及調查結果表明,人在做決策時往往處於一種亞理性狀態。所以如何避免決策失誤對管理者來說才是真正的考驗。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避免更多的損失,甚至化被動為主動,將險境轉化為企業發展機遇和動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比如:你買了一張非常不容易拿到的電影票,但是很不幸,外面下起瓢潑大雨。這張電影票價值50元,如果你不去看,這50元就打水漂了,變成了「沉沒資本」。但是如果你選擇去的話,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如:在電影院的餐飲費用,來回打車的費用以及因為大雨而消耗在路上的時間等。也就是說,您將花費更多有形和無形的成本來挽救「沉沒成本」。

管理者之所以會陷入「沉沒成本」的怪圈,不斷的追加「錯誤投資」,原因主要是人們不服輸,不願面對現實的想法在作祟。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在「沉沒成本」上投入更多的成本,還不如早點放棄,避免更大的損失。

(1)思維定式決策「沉沒成本」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在做任何重大決定的時候,都要進行必要的市場調查,不管是增添新的高 科技 設備,還是新產品的開發等。

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人的腦海中總會很快浮現出一個解決方案,而大腦的潛意識總會對這一方案非常重視,因而產生思維定式。這就體現管理者在做決定的時候,不能一意孤行,壟斷決定權,而應該集思廣益,耐心聽取大家的意見,盡量對問題作出客觀有效的分析,不摻雜太多私人感情。最後,綜合大家的觀點,做出准確無誤的判斷。

(2)安於現狀「沉沒成本」

很多管理者在現狀面前容易亂了腳步。作為一個管理者,你的決定很有可能就是企業前進的風向標。但是每個人在利益面前都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心態:要保護自己已經到手的利益,從而不再思考是否還有更具價值的利益等待開發。如何突破現狀的迷霧,帶領企業創造新的輝煌,是管理者應當深思的問題。為避免掉進「現狀」的陷阱,管理者應該時刻保持清醒,不忘自己的目標,隨時檢查自己是否陷入了「現狀」的牢籠,止步不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原地踏步就等於退步,就已經具備了被現實淹沒的可能。那些已經不能再跟上潮流產品和服務,那些已經落伍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那些已經殘缺不全的市場意識和應變姿態,若不能隨時更新,將很快喪失市場競爭力,也很有可能變成「沉沒成本」。

(3)全員贊同「沉沒成本」

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不管做什麼決定,周圍的員工都拍手稱贊時,千萬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要看到「所有人都贊同」背後的問題:當所有人都贊同你的觀點的時候,你就應當尋找新的員工了。因為已經沒有人提反對意見供你做參考,他們要麼是對這份工作不夠了解,要麼就是安於現狀,不願意思考。你所要做的就是招聘新的成員到公司來,為企業發展提供新的血液和能量。在沒人反對的環境中做出錯誤決定的概率相當高。

「殷鑒未遠,在夏後之世。」任何一項「沉沒成本」的形成都不會是偶然的,其中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如果處置得當,這些問題就會轉為寶貴的經驗,幫助管理者在以後的工作中減少犯錯誤、走彎路的概率。牛奶之所以會被打翻,要麼是因為牛奶的放置不合適,要麼是當事人太粗心......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找出導致錯誤的原因,在不脫離實際情況和摒棄主觀意識前提下,總結經驗,尋找突破點。

10. 生活中要用好「沉沒成本」

「 沉沒成本 」是一個經濟學名詞,主要意思是說付出之後不會產生收益的山吵備成本。

可在逗毀生活中,我們卻往往在「沉沒成本」上努力的事例卻屢見不鮮。舉個例子來說,吃自助餐,付出的餐費就是沉沒成本。吃自助餐的目的就是為吃自己喜歡吃的,並且吃飽。但因為付了自助餐費而努力去吃,大大超自己的食量,從而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失,就既不明智也不聰明。

沉沒成本也常常用於付出努力後,果斷放棄之前的努力,重新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如果因為自己曾經付出過,就繼續在錯誤的事情上和方向上斷續努力,不僅不利於以後的發展,還會造成金錢和時間上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泰戈爾曾經說過:「 假如你因為失去了太陽和月亮而哭泣的話那麼你將失去星星 」(If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所以,朋友們,不要為打翻牛奶而哭泣,不要為過去而流淚,因為那樣會與事無補。希望大家在工作和碰旁生活中多一些剛強果敢,少一些猶豫不決,這樣我們才能開始一段新的征程,見識不一樣的風景,收獲不一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