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怎麼分辨沉沒成本
擴展閱讀
電工物料工具櫃怎麼樣 2025-07-23 10:30:01
價格表怎麼製作分析圖 2025-07-23 10:25:12
平衡思維工具有哪些 2025-07-23 10:06:34

怎麼分辨沉沒成本

發布時間: 2023-01-18 03:16:12

A. 辨析: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邊際成本,並舉例說明你是如何理解成本的

如果你有100,買冰淇淋吃可以得到一時的快樂,但是存銀行,雖然不多,但是有利息。所以放棄存銀行的利息,而去買冰淇淋,就是機會成本。
考試考得不及格,不去努力復習,而是一蹶不振,天天哭泣也沒辦法把成績搞上去,浪費掉的時間就是沉沒成本。
電影院播放一場電影,一個觀眾要播放,100個觀眾同樣也是播放,但是100個觀眾的話,播放一場電影的成本平攤到100個觀眾身上,成本就低了,就是邊際成本。

B. 固定成本、可變成本與沉沒成本的幾個辨析拜託各位大神

沉澱成本:成本沉澱,一旦投入就不能收回。 廣告打出去了,不可能再反悔把廣告費收回來;維修費用發生了,不可能把再把維修費用要回來; 固定成本:建廠的時候你要投入的成本。和你產出多少沒關系。 廠房要建,維修費用要花,不管你產量是多少都要做。 可變成本:生產的越多,用到的越多。 因為這個月多生產100件因此要多向銀行借款10000元,這中間發生的費用是和你增產有關的。

C. 如果不想虧得更多,你要這樣做!

1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上周有才君的一位設計師朋友在我們的群聊里說自己很糾結。

她現在這份工作已經幹了將近3個月,再過一個多星期就該轉正了,但這家公司給她的待遇低於市場水平,工作量也非常大。

其實在入職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她就在群里抱怨過,錢少事多想辭職,但因為直系領導的勸說,便一直拖到了現在。

如果選擇轉正,她就要接受這份不如意的工作。如果選擇辭職,她說自己能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而且工作強度也不大可能比現在更高。

她為這3個月時間糾結不已。

這時另一位朋友站出來說了一句,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3個月時間已經要不回來了,要不回來的成本是沉沒成本,考慮它沒有意義。要向前看,看哪個選擇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更多。

如果辭職有很大把握找到更滿意的工作,就算是再拿3個月試用期公司也沒什麼。

她說自己去年就為沉沒成本做了不理智的決策。當時她要找房比較著急就稀里糊塗交了500塊定金,但正式簽合同的時候,發現鄰居在裝修非常吵、交通不便。

如果不租,500塊就沒了,租房,自己又不是很滿意。她最終還是向500塊定金妥協,租了房子,安慰自己時間久了就能接受了。

住了兩個多月,覺得實在無法忍受。為了能成功轉租拿回押金,她給下一任租客免了將近1個月的房租,兩千多塊。

她說自己為了500塊的定金,住了兩個多月不滿意的房子,還損失了兩千多塊。

房子的硬傷是越看越難忍受,而錢少事多的工作,也是越做越多牢騷。與其繼續忍受,不如找一個更好的選擇。

2

難以忽略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那些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成本。這個成本可以是錢、時間、精力甚至感情。

那位設計師朋友已經付出的將近三個月時間和另一位朋友付出的500塊定金,都是沉沒成本。(500塊定金雖然說是會退回,但實際上也都是被拿去抵房租了,像預付款一樣,實際上也是拿不回來的,只是換個名義)。

經濟學上有句繞口令一樣的名言,「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意思是,沉沒成本沒有辦法收回,就不用去考慮它了,看看忽略沉沒成本的情況下,哪一種選擇對你更有利,就選哪一個。

現在擺在設計師朋友面前的選擇題是「A.留下來,很快能拿正式員工工資,但是工資不高,工作量大。」、「B.跳槽,大概率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是有三個月拿試用期工資」。

她應該從A、B里做選擇,而不是糾結自己在過去三個月里加了多少班,付出了多少努力。

在我們的勸說下,她一邊工作,一邊物色新機會。

這是理性的決策,但實際上忽略沉沒成本還是有難度的。

因為相比期待得到,我們更害怕失去。

經濟學上有個「稟賦效應」,大家可以理解成,同一個人,撿到100塊的喜悅往往沒有弄丟100塊的悲傷那麼強烈。

所以我們害怕失去,哪怕舍棄一些東西就能獲得更好的選擇,我們也不一定願意舍棄。

像那位設計師朋友,如果舍棄已經付出的3個月,去跳槽,會有更好的機會。但已經付出的努力,很有存在感,很難舍棄。

不過有才君感覺但凡是對我們很有幫助的事,都不太容易做到。不僅是忽略沉沒成本,還有別追漲殺跌,小心高 收益 陷阱等等。

這些雖然難做到,但我們還是要克服一下。

3

你的真實損失比你想像的更多

如果太捨不得「沉沒成本」,我們就會做出不理智的決策。

而且我們要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僅是要忍受這個決策給我們帶來的不愉快,還要為此付出「機會成本」。

在這里有才君再解釋一下機會成本,生活很多時候都是選擇題,你選了A,就要放棄B,而被放棄的B就是你選擇A所付出的機會成本。

有時候,我們的真實損失比想像中要多得多。

比如那位設計師朋友,她如果不跳槽,不僅要忍受錢少事多的工作,還將失去獲得更好工作的機會。

更好的工作,就是她的機會成本。

因為機會成本不會直接從我們手裡拿走什麼,是很隱蔽的成本,所以經常被忽略。

就像那些拿自己家店面開店的人,算成本的時候,一般都不會算進店面的租金,因為他們是自己的房東。

這樣就導致他們誤判了自己的成本和利潤,假如有才君拿自己的店面開店,因為不用給房租,一個月能賺3萬塊,我覺得收入還不錯。

但我的店面出租的話,一個月能收2.5萬的租金,這就是我用店面來開店的機會成本。我什麼都不幹,也會有2.5萬,而我辛苦一個月也才3萬,實際上我的勞動只是值5千塊而已,那我不如把房子出租,再去找份工咯。

從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就該知道,機會成本雖然隱蔽,但不能不算。

在你執著於沉沒成本的時候,請看看你的機會成本。

4

無處不在的沉沒成本

有才君覺得,沉沒成本是非常有用的經濟學知識,因為沉沒成本無處不在。

剛剛有才君就提到了工作中的沉沒成本、租房中的沉沒成本,實際上還有非常多,跨度也很廣。

在日常的購物中,那種交定金就能享受優惠的模式,如果不買,定金就不退,這是在用沉沒成本綁住客戶。哪怕後來感覺產品不怎麼樣,不想要,想到定金很多人還是會選擇成交。

在一段糟糕的感情中,哪怕發現對方有諸多缺點,想到繼續下去也不會幸福。但想到自己付出的青春與感情,還是會硬著頭皮走下去,直到忍無可忍才鬧掰。在這過程中,讓自己有了不愉快的經歷,也耽誤自己去尋找更好的伴侶。

在投資當中,沉沒成本也沒少影響投資者。

就算前段時間,有才君的同學買了只股票,買了之後表現一直都不好。

那隻股票他本來也是瞎買的,但為了能賺回成本,就一直加倉,試圖通過加倉來降低成本。

結果是,平均買入成本降低了,但是虧的錢變多了,後來割肉退出。

他還問我,他這樣做,跟我們做基金定投有什麼分別,不都是多次買入來降低成本嗎?

實際上差別可大了。

第一,我們定投要保證自己投資的基金是優秀的基金,這樣定投才有意義,才能獲得回報,而他買的股票,自己都不了解。

如果我們定投的基金是個很差勁的基金,這樣的定投也沒有意義進行下去。一直不停買入,也可能跟他一樣,買得越多,虧得越多。

所以有才君推薦不會挑選基金的朋友選擇寬基指數基金來定投,不容易出錯。

第二,我們定投的周期比較長,這樣分批多次買入,才能真正達到均攤成本的目的。

他虧損的進一步加大,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定投不背這個鍋。

投資者們要想清楚,自己的堅持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收益,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如果路一開始就沒走對,走得越久,錯得越離譜。

5

寫在最後

沉沒成本無處不在,時常影響著我們的選擇。

所以當我們捨不得已有的付出時,要仔細分辨,為了沉沒成本舍棄其他選擇,是不是值得。

D. 怎麼通俗的理解沉沒成本

簡單的說,沉沒成本就是那些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都屬於沉沒成本。用生活中一些經歷和現象來解釋沉沒成本:
假設,你花500元去買了一張音樂票,但你對這部音樂劇是否值500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懷疑被驗證了,這部音樂劇完全不是你的菜,呆在那裡看下去渾身難受。你應該離開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買票的500元。這500元就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假如,你入職一家公司,工作三個月即將轉正,但心裡總是隱約感覺工作內容和自己預期不是很符合,轉念一想,既然已經工作三個月而且馬上轉正,放棄豈不是可惜了,於是選擇了繼續工作,結果做了一年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這三個月時間就是沉沒成本。
我們在做決策時,不僅會對當前的情況綜合考慮,還會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過去在這件事上有過投入,在做選擇時,這些投入就會成為干擾我們的因素。為什麼你不願放棄自己讀了一半的書,因為你已經投入了時間。為什麼你在遇到自己不喜歡的電影時不願立刻離開電影院,因為你已經買了票投入了金錢。但是應該明白,放棄沉沒成本是沒有產生代價。你放棄看不喜歡的音樂劇,沒有產生代價。你放棄閱讀不喜歡的書,也一樣沒有產生代價。沉沒成本本質上就不屬於成本,所以不應該對我們現在和將來的決策產生影響。

E. 人生的三種成本之--沉沒成本

人們再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這件事情所帶來的的價值及結果,還要考慮過去是否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比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等。這些已經發生了,但是沒有產生想要的結果或者是說預期,我們把它叫做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 由過去的決策造成的已經產生了、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通俗的理解就是,因為決策而產生無法挽回的成本。

我們的生活到處都埋伏著沉默成本,比如你想運動健身,結果堅持了一次或者一周就放棄了,比如你想學英語,持續了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但最後你也放棄了。在這些事情放棄之前我們並沒有用心去考慮沉沒成本已經所付出的代價,比較容易去考慮放棄後就可以回到自己的舒適區。因為改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人之本性都是最求快樂,逃避痛苦的。但這種思維方式已經如此根深蒂固的藏在我們的血液里,控制著我們,阻礙著我們的成長。這種思維習慣讓我們每次面對決策的時候做出很多客觀上不合理的選擇,最後在有限的人生中不停地消耗自己的時間,金錢,甚至是生命。

有時候,我們的思維容易被過去曾經所付出過的沉默成本所綁架,我們之前的思維模式和對世界的認知,就像一個思想的牢籠,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維模式,讓我們在面對一件全新的事情時,容易因曾經的沉默而輕易放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會讓我們很後悔莫急,人生有多少事能這樣高成本的付出,而得不到回報還可以重新再來的機會呢,生命有限時間更有限。

在決策時,只有放下才能真正的擁有,在過程中,只有堅持才能真正的得到。在很多決策面前如果沒有分辨力,就不會斷舍離,不會斷舍離就會陷入自己的陷阱中裹足不前。那麼沒有考慮沉默成本就做出的決策不是智慧的決策,而是粗暴的。所以不要讓我們過去已經擁有的綁架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那麼在決策那一刻開始就要知道,面對這件事情會有新的可能,他對自己來說是一次全新的開始,隨著時間和付出的不斷累加,終究你會遇到另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F. 沉沒成本怎麼算

沉沒成本計算公式如下:

沉沒成本=設備賬面價值-當前市場價值=(設備原值—歷年折舊費)-當前市場價值。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機會成本作比較,機會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企業應當盡量避免決策的失誤以減少沉沒成本的發生,有利於對企業投資風險的規避,以及有助於保障企業交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企業提供合適的經營環境。

G. 沉沒成本效應:每個人終其一生的斷舍離

泰戈爾

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你也將失去群星。

由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 Sunk Cost。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度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

「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沉沒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

1、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維持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損失;

2、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沉沒成本」而不敢投入。

打個比方:

一個情侶談戀愛,女方越談越發現這個男的不適合做自己未來的老公,不適合做伴侶。

可是分手,她還舍不舍,捨不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男方吸引她,而是覺得我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全給了他,陪他看電影...

這個時候分手很虧,所以這就是「沉沒成本」的代價。

根據經濟學邏輯的法則,「沉沒成本」與制定決策應是不相關的。

但是在人們的投資活動、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著一種決策時顧及「沉沒成本」的非理性現象:

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應該座決策的時候考慮「沉沒成本」。 

比如看電影,會有兩種可能:

1、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2、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如果你後悔看電影了,那麼你果斷的出來去做別的事,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用這個時間去做別的事情,還可以去彌補看電影的事情。

損失和收益,對人造成的心理影響是不同的,在這一點上,損失是完勝的。

和收益的喜悅相比,損失對人的刺激還要多一倍。在現實生活也是一樣的,你眼睜睜看著錢財離你而去時,感受到的痛苦是你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時感受到的快樂的兩倍。

這些觀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埋藏在當年的基因里、血液里,控制著我們這些年成長的思維習慣,讓我們做出現在客觀上已經不合理的選擇。

我們現在的決定,其實都是被過去綁架。

我們之前的思維模式和對世界的認知,就像一個思想的牢籠,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維定式。

於是雞湯文和心靈導師們教會我們要斷舍離,只有放下,才能真正擁有。但問題是,沒有分辨力的斷舍離,不是智慧,而是粗暴。

如何判斷哪些該留該珍惜,哪些該割腕止損,重新出發。

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好名聲、認識的關系、積累的資產,只要不是處於活躍的發展態,都是我們該拋棄的。

不要讓我們擁有的過去,綁架我們的未來。

逛街買衣服,進入一家服裝店,非常中意一件外套或者別的,但是你希望用更低的價格收入囊中,這個時候你打算怎麼做?

當你理解什麼叫沉沒成本之後就能 Get 到這其中的奧秘,不得不佩服女性同胞,天生就具備這種能力。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跟店員討價還價,在店員始終不肯讓價的情況,我們面子上會過不去,可能假裝選擇要走,不能排除店員會毫不理睬,絲毫不 Care 你的離開,要是轉了一圈又回來購買那就多少尷尬,更多的可能是不會再回來購買的。

那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個店員讓你把這個產品順心順意買走呢?

女性同胞就比較聰明了,通常她們進店會裡面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試穿,然後才決定哪款比較看好,當店員覺得你非買這款衣服不可的時候,這個時候再說出你的價格需求。

這個時候店員有可能會給出一個你想要的價格,因為店員已經在你身上花費了足夠多的時間,這就是店員在你身上花費的沉沒成本。

利用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做一些衍生,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商業邏輯去做營銷,做經營。

分享兩個關於「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在商業中的運用的案例:

案例一:

我從事生日蛋糕,麵包,中式點心,咖啡飲料,產品的烘焙門店等等。

前不久,我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開了一家新的店鋪。不用說也知道,作為一個陌生的品牌,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想要打開這個市場,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

我們新店的兩個產品主線:一條產品線是麵包,一條產品線是生日蛋糕。

這兩條產品線的商業需求是完全不一樣的,麵包等常規類的產品,吃的是流量,就是這個店鋪門口的流量大,麵包相對會走的更好。

那生日蛋糕就不一樣了,他吃的是品牌,如果你的品牌在這個地方有一定的知名度,那裡的生日蛋糕將會更暢銷。

生日蛋糕是我們店鋪的利潤款,那麼怎麼打開這個市場理想的銷量呢?

我們在開業的前,做了個營銷方案。

我們做了一種券,這種券我想大家都應該見過,券的面值為 59 元。也就是說你可以拿著這個59的券,到我們店裡這里來消費一個189塊錢的生日蛋糕,那你只要,花費130元。

類似於這樣的劵大家肯定見過,在各個大型商場或者門店外都有,可是這樣子的券有用嗎?

基本上是沒有進店率的,或者是進店率極低,因為大部分人拿到這個券的時候都會把它隨手扔掉。

我們的策略是 10 元換購 59 元的劵,結果我們在短短的三天開業期間里,我們准備了一千張券,最後都不夠用。

一千張券,我賣了一萬塊錢,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鎖住了至少 800 個蛋糕。

經過幾個月的經營,我們發現,這樣子十塊錢賣出的券基本上都能回收。

就這樣,我們的店鋪一下子在當地打開了蛋糕市場。這就是利用沉沒成本,這個商業原理,去做的這一個營銷方案。

當顧客下了十塊錢的沉沒成本,他會被套在這個沉沒成本里,就有很大的幾率會過來消費這個生日蛋糕。

當然這個活動不僅僅是用了沉沒成本,這是一個組合拳。

1、價格偏見:用十塊錢,去跟59元做個比較,讓顧客覺得很合算,很便宜;

2、生活常識:在客戶的概念里,生日蛋糕普遍價格都要一百好幾;

3、沉沒成本:在我們這花了 10 元,這就是沉沒成本,客戶會認為在我們店把這 59 元的劵用了才覺得痛快,不然會覺得吃虧。

案例二:

所謂的沉沒成本,對於我們經營,商業的人來說,就是你所投資的錢,那就是沉沒成本。

要理性的去看待沉沒成本,這是一個成功商人必備的素質。

去年3月份,我在一個陌生的市場看到了有一家門店,非常的大,大概有500個平方。

然後那個門店快經營不下去了,以很低的價格轉讓給我。當時轉讓給我的時候是 50 萬左右。

如果讓我去開一家新的店鋪,那我要投資兩百萬以上。

接下這個盤子之後,我就帶著團隊過去,前前後後花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按照自己的品牌風格重新整頓裝修,這差不多花了10來萬,這么算下來這家店到正常開業成本花了60萬的樣子。

開業了以後,我們發現這家店鋪,是因為它的地理關系,每天的營業額根本就是入不敷出。已經投進去60萬,再加上團隊的運作已經下去65萬。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公司基本分兩派意見,一派認為趕緊撤人,這一派佔少數。

還有一派認為,繼續加大力度,繼續開下去,這一派佔多數。最後,我和另外一個合夥人,力排眾議,決定停止營業,這個時候距離我開業才過去20天,做出決定後我們花了兩天的時間,全部搬完。

也就是說一家店鋪投進去,前前後後65萬,我們只經營了20天,立刻搬走。

因為我們意識到,如果我們繼續在裡面耗費的資金和時間,那將不可估量。

這65萬加上這一個半月的時間,就是沉沒成本。當經營者面對這樣子的沉沒成本,要及時斬斷,及時止損,一個成功的商人必須要看清楚沉沒成本的本質!不能夠被沉沒成本所綁架。

H. 要怎麼樣才能面對交易中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因此,沉沒成本是決策非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無需考慮。相對的,新增成本是決策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必須考慮。現實經濟中,騎虎難下的投資項目比比皆是,到底是繼續投資還是決然退出,總是令投資決策者左右為難。本文作者積多年的投資實務經驗和研究,在該文中詳細介紹了決策成本的概念,澄清了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區別,並提出了如何利用沉沒成本建立企業競爭優勢和減少沉沒成本的辦法。該文對於中國的行政總裁、財務經理和投資經理尤具啟發意義,相信各位讀完本文後,能在投資決策時撥開各類似是而非的成本因素的困擾,從而做出明智的投資決定。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在2000年8月決定今後民用飛機不再發展干線飛機,而轉向發展支線飛機。這一決策立時引起廣泛爭議和反彈。該公司與美國麥道公司於1992年簽訂合同合作生產MD90干線飛機。1997年項目全面展開,1999年雙方合作製造的首架飛機成功試飛,2000年第二架飛機再次成功試飛,並且兩架飛機很快取得美國聯邦航空局頒發的單機適航證。這顯示中國在干線飛機製造和總裝技術方面已達到90年代的國際水平,並具備了小批量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