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為什麼高票房都是小成本
擴展閱讀
什麼打價格機 2025-07-03 16:23:21
益陽竹產品多少錢 2025-07-03 16:22:23
多種成品成本怎麼算 2025-07-03 16:08:03

為什麼高票房都是小成本

發布時間: 2022-12-08 11:48:09

❶ 觀眾觀影需求越來越「刁鑽」的今天,為何小成本動漫奪得第一

最近小編的朋友圈被一部國漫刷屏——《羅小黑戰記》,也許你沒有看過這個動漫,但是你一定聽過它的名字,這部動漫電影最近才剛剛上映,但是好評不斷,小編身邊的人以及小編在網上看到了很多人推薦這個片子,對它大加贊揚。很多人心裡可能就會有疑問了,越來越多的電影走上大銀幕,同時觀眾的觀影需求也越來越刁鑽,為什麼一部小成本的動漫能拿到第一呢?


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現在國漫正在崛起,大家對於國漫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也沾了一些前段時間《哪吒》的光,此外這部電影製作配音各個方面都比較精美,雖然無法比過前段時間爆火的動漫電影《哪吒》,但是對於一部小成本動漫來說已經是非常成功了。

❷ 如何看待小成本電影

其實所謂的小成本電影,就是有一些導演可能初出茅廬的時候沒有什麼知名度,拉不來贊助投資,所以也就請不起,一些所謂的大牌明星。最有名的例子不就是瘋狂的石頭嗎,那時候寧浩一點名氣都沒有,沒有任何人願意給他投資,最後是劉德華投資拍攝的電影。結果這部電影不光捧紅了導演寧浩還有演員黃渤劉德華也賺的盆滿缽滿。

❸ 一些低成本電影為什麼成為影視投資的熱門項目

小成本電影為什麼能成為影視投資的熱門項目?主要是因為小成本的電影回本快,假如一部電影成本是5000萬,那麼大概只需要1.5億左右就能回本。而成本高的電影就需要更高的票房才能回本,相比之下低成本電影的確受到大眾的青睞。


只要是涉及到投資兩字,必定是伴隨著風險,而投資看中的就是收益,所以投資者的心態一定要調整好。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❹ 為什麼要扶持中小成本影片

因為大多數中小成本電影承載了主流價值。

近些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扶持中國的電影產業。通過國際電影節和國際電影市場等既有國際平台,充分拓展了中國電影的能見度。還通過與國外官方或非官方機構的合作,在目標市場舉辦中國電影節展,進一步拓展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

首先由於產業結構不太健全,「走出去」的主體不夠明確,機制不太完善,扶持政策還需進一步落實。對那些承載著社會主流價值其自身卻無力「走出去」的眾多中小成本影片,應把它們「扶上馬,送一程」,不能完全依賴市場。

從製作層面而言,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最大瓶頸還是產品自身的問題。中國不乏好故事,但卻沒有將這些好故事講好,以至於海外觀眾無法欣賞。

比如《赤壁》,曾經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業大片,但在西方主流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卻遭遇了滑鐵盧。而一個洋涇浜的中國故事《功夫夢》,由於其全球化的故事策略和話語方式卻能風靡全球。

小成本電影回報率高:

票房本就是一個總量概念,無法衡量觀影人數的多寡,影片口碑的好壞也無法反映製作方的投資回報率。

大片往往聚集了名導演、明星和昂貴的特效,真正用在故事打磨上的資金和精力未必很多,大片叫座不叫好的現象屢見不鮮。即使叫座,成本巨大的大片實現贏利也難度頗高。

近幾年,一些高成本影片均獲得了億元以上的票房,但由於其高昂的投資,製片方依然遭受了數以千萬元的虧損。

而小成本電影雖然票房總量未必亮眼,但其投資回報率往往有出色表現。比如《失戀33天》用800萬元投資獲得3億多元票房,投資3000萬元的《二次曝光》則為製片方賺了近2000萬元。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經濟日報:大片和小成本電影 都應受到激勵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新聞網-業內談中國電影"走出去":質量和政府扶持是關鍵

❺ 大片雲集的年代裡,你注意到那些以小博大低成本電影了嗎

低成本高回報這件事,相信是很多電影導演和製片人都願意做到的事情,應該沒有人只想高成本低回報。然而問題就在於,這件事並不由片方自己說了算,成本高低他們基本可以控制,然而最後觀眾會不會買賬,是不是可以實現高回報,還是由市場說了算。其中有幸運的成分,但絕大部分原因還是看,電影本身是不是足夠吸引人。

要說低成本高回報的電影,從國際上來說,第一個想到的是2004年的《電鋸驚魂》,這部經典的恐怖片成本只有120萬美元,全球票房卻達到1億美元,票房回報率達到85倍。

接下來主要說說離咱們更近的,更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國產電影,加起來正好十部。大體按照時間順序來說。

《甲方乙方》,1997年

《甲方乙方》是馮小剛執導的第一部成功作品,也是內地賀歲片的開篇之作,葛優、劉蓓、英達、楊立新也包括馮小剛等很多人出演。這種拼盤式異想天開的故事情節非常吸引人,尤其適合歲末年初觀眾高興一番,因此受到空前的歡迎。

電影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❻ 用相對低成本製作卻賣出了很高的票房,馮小剛的作品為何能收益這么大

第一個方面,馮小剛對於電影的指導有著自己的風格,深受觀眾的喜愛。馮小剛所拍攝的電影都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他對於人物的心理把控的非常到位,他能夠仔細揣摩每一個角色所應該表現的神態,動作和語言,他都能夠把這些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觀眾們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像馮小剛這一類導演所導出來的作品,他能夠更接近於生活,讓人們在通過觀看電影之後找到生活的本質。

第四個方面,馮小剛邀請的演員大多數也都是知名的演技派,所以說憑借這這一方面,觀眾們也要去一睹風采。對於演員們來講,能夠出任馮小剛的電影,無疑是對自己非常大的挑戰,因為馮導導演經驗非常的雄厚,對於他們來講,這也是一次非常不錯的歷練,即使是在低片酬的情況之下,他們也願意去捧馮小剛的場,這樣以來就為馮小剛製作電影節約了很大一筆成本。

❼ 小成本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佔比

據藝恩數據顯示,中、小成本的電影(3000萬以下)占據上半年新上映國產片數量的85.9%;中等、中高成本(3000萬到8000萬)的電影占據上半年新上映國產片數量的8.8%;高、超高成本的電影(8000萬以上)占據上半年新上映國產片數量的5.3%。而與此相對的是,中、小成本的平均票房僅有1100萬,而中高成本的平均票房在1.02億元,高和超高成本的電影平均單片票房為12.2億元。

由此可見,中小成本的電影數量占據國內電影超過8成,但是平均票房僅是中等成本電影的十分之一,是高成本電影的百分之一。如今,面對資本熱浪逐漸褪去的中國影視市場,中、小成本電影遇到哪些困境與機遇?在此,我們結合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市場票房一探究竟。

懷著「票房奇跡」的夢,

實際上「同質化」嚴重

其實,在中國不乏「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電影。往遠的說,《瘋狂的石頭》就是小成本電影的奇跡,它以350萬的製片成本,創造了2350萬的票房,掀起了小成本電影的熱潮。在去年,電影《超時空同居》在中國內地上映,投資成本僅有4000萬元,最終斬獲9個億的票房記錄;現實主義題材力作《我不是葯神》投資7000萬元,最終獲得票房高達30億元;《無名之輩》3000萬的投資成本,票房破4億。在今年,一部台灣的小成本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僅用3000萬以小博大斬獲9.53億的票房。

電影市場有著諸多令人心動的成功案例,然而事實上,小成本電影的發展並非想像中的一帆風順,首先在題材上,因為製作成本受限,便揮別了大量宏大場景的科幻片、動作片,只能選擇愛情、劇情片這樣的題材。因此,時間一長,這些電影容易出現同質化嚴重的現象。由藝恩數據與第一製片人共同整理的《2019年上半年中等成本以及以下電影市場表現》來看,65部中等成本以及以下的電影中,喜劇片占據9部,佔比14%;愛情片佔12部,佔比18.5%;動作片6部,佔比9%;紀錄片僅3部,佔比4%;動畫片2部,占據3%;驚悚片2部,佔比3%;劇情片佔34部,佔比52%,超過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