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存貨採用計劃成本核算的,期末應將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這是為什麼
存貨採用計劃成本法核算時,期末應將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因為月末會結轉材料成本差異,先結轉計算成本先,再結轉材料成本差異後,就是變成了領用材料的實際成本。
Ⅱ 初級會計實務:關於存貨的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核算
-4.03%表示本月實際成本比計劃成本節約了4.03%
材料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核算。月未計算本月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並進行分攤,根據領用材料的用途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者當期損益。從而將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在計劃成本下材料的總分類核算,明細分類核算,收發與結存都是按計劃成本價登記的)
所以會計分錄為:
借:材料成本差異—L材料(2900000*4.03%=116870) 116870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80600
---輔助生產成本 24180
製造費用 10075
管理費用 2015
Ⅲ 計劃成本法怎樣進行存貨核算
計劃成本法的核算公式:
1、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數量×計劃單價;
2、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額;
3、成本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4、材料成本差異率=差異額/計劃成本。
(3)發出存貨的成本如何從計劃調整到實際成本擴展閱讀
核算程序
企業應首先考察與存貨成本相關的各種因素,規定存貨的分類、名稱、規格、計量單位和單位計劃成本。除一些特殊情況外,計劃單位成本在年度內一般不作調整。
其次,取得存貨時,應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取得存貨的計劃成本填入收料單中,並按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作為「材料成本差異」進行登記。
還有,平時領用、發出存貨都按計劃成本計算,賬戶,經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應按月分攤,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攤。
Ⅳ 怎樣將實際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日常核算可以按實際成本計價核算,也可以按計劃成本計價核算。而對於材料收發業務較多且計劃成本資料較為健全、准確的企業,一般都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材料收發核算。
用計劃成本核算的企業應該設置「材料采購」、「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異」三個科目:
「材料采購」科目核算材料采購的實際成本。
「原材料」科目核算按計劃價格從「材料采購」科目結轉過來材料的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核算材料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差異金額。如果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為正數,余額在借方;反之,本材料成本差異為負數,余額在貸方。
平時材料申領、加工、轉移等操作,會計部門均以計劃成本進行核算。到月底要將發出的材料調整為實際成本需要將正差異(或負差異)加到材料的計劃成本中去,將其調整為實際成本。首先要計算當月的材料成本差異率,然後將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乘以(1+材料成本差異率)才可得到企業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的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十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十本月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當月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當月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1+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
Ⅳ 發出存貨成本的計價方法
發出存貨成本的計價方法主要有:
(一)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這一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
(二)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主要包括兩種: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
1、加權平均法
又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本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公式為:加權平均單價=(期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期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期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期收入存貨數量)本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期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期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本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加權平均法較上述兩種方法簡便,有利於簡化成本計算工作,但不利於存貨成本的日常管理和控制。
2、移動加權平均法。
它是指在每次進貨以後,立即為存貨計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作為下次發貨計價基礎的一種方法。公式為:加權平均單價=(收入存貨前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期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收入存貨前結存存貨數量+本期收入存貨數量)本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能夠使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但由於每次收貨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價,計算工作量較大,對收發貨較頻繁的企業不適用。
(三)個別計價法
它是指每次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按其購入時的實際成本分別計價的方法。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先按計劃成本對存貨的收發及結存進行核算,並及時計算存貨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月份終了,再按照一定比例將上述差異分配於發出存貨的成本中,將已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Ⅵ 採用計劃成本核算 在什麼時候調整為實際成本
在會計實務中,大型的企業公司由於業務量大,企業與企業之間長期的供銷合作,誠信譽度,所採取的日常采購暫收暫付估價預算核算的一種方法。但會計核算必須是實質重於形式,當某業務終結後,應及時辦理業務的實際成本核算和賬戶結轉。
Ⅶ 如何按計劃成本核算發出材料實際成本求答案
對於材料採用計劃成本核算的企業,發出材料的成本平時可先按事先制訂的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確定,月終再通過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確定應分攤的材料成本差異額,將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Ⅷ 發出存貨的核算方法是什麼
(一)先進先出法。x0dx0a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這一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x0dx0ax0dx0a(二)加權平均法。x0dx0a加權平均法主要包括兩種: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x0dx0a1、加權平均法,又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本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x0dx0a公式為:x0dx0a加權平均單價=(期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期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期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期收入存貨數量)x0dx0a本x0dx0a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x0dx0a=期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期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本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x0dx0a加權平均法較上述兩種方法簡便,有利於簡化成本計算工作,但不利於存貨成本的日常管理和控制。x0dx0a2、移動加權平均法。它是指在每次進貨以後,立即為存貨計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作為下次發貨計價基礎的一種方法。x0dx0a公式為:x0dx0a加權平均單價=(收入存貨前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期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收入存貨前結存存貨數量+本期收入存貨數量)x0dx0a本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x0dx0a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能夠使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但由於每次收貨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價,計算工作量較大,對收發貨較頻繁的企業不適用。x0dx0ax0dx0a(三)個別計價法。x0dx0a它是指每次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按其購入時的實際成本分別計價的方法。x0dx0a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x0dx0a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先按計劃成本對存貨的收發及結存進行核算,並及時計算存貨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月份終了,再按照一定比例將上述差異分配於發出存貨的成本中,將已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