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放棄信用政策的成本怎麼算
擴展閱讀
學習聲樂價格如何 2025-07-27 03:35:49

放棄信用政策的成本怎麼算

發布時間: 2022-11-29 11:33:16

㈠ 現金折扣的成本為多少( )

現金折扣成本=賒銷額×折扣率×享受折扣的客戶比率;現金折扣成本增加=新的銷售水平×享受現金折扣的顧客比例×新的現金折扣率-舊的銷售水平×享受現金折扣的顧客比例×舊的現金折扣率。現金折扣成本是指購貨方付款人因放棄現金折扣優惠,而在非現金折扣期內使用商業信用資金所喪失的潛在收益(機會成本),一般以相對數表示。
現金折扣成本一般是根據賒銷額與現金折扣率計算,現金折扣率是在一定付款期內允許的折扣額與賒銷額之比率。現金折扣率的大小與付款期的長短有關,付款期越短,現金折扣率越大,反之則相反。
現金折扣成本實際上是對現金收入的扣減,賒銷方決定是否提供以及提供多大程度的現金折扣,著重考慮的是提供折扣後所得的收益是否大於現金折扣的成本。賒銷方究竟提供多長時間的現金折扣期,給予多大程度的現金折扣率,必然將信用期限及加速收款所得到的收益與付出的現金折扣成本結合起來考察。因為縮簡訊用期限,則會導致資金的機會成本、管理成本和壞賬成本的減少,現金折扣成本的增加。所以,利用現金折扣來調整信用政策,確定最有利的信用期限、現金折扣期限,正是要利用現金折扣成本與其他信用成本此增彼減的關系來權衡利弊得失,爭取最佳經營效益。
例如:某企業是一家工業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銷售產品每件100元,若客戶購買200件以上(含200件)產品可給予客戶10%折扣。有一客戶2010年3月8日購買該企業產品350件,按規定現金折扣條件為:2/10、1/20、n/30。假設購銷雙方約定計算現金折扣時考慮增值稅,該企業於2010年3月25日收到該筆款項時,應給予客戶的現金折扣為100*350*(1+17%)*1%=409.50元。

㈡ 原信用政策下的成本費用

60%。原信用政策下的成本費用為60%,就是用成本減去360剩下的數,除以收入即可算出費用。信用政策,是指企業為對應收賬款進行規劃與控制而確立的基本原則性行為規范,是企業財務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㈢ (財務管理)什麼是信用成本如何計算信用成本

在當前市場形式下,企業信用政策的靈活運用及賒銷(鋪底銷售)業務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場銷售,然而,賒銷是具有成本的,簡稱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主要包括:風險成本、機會成本、資金佔用成本

1、 風險成本:簡稱損失成本或清算成本,鋪底通常都有無法收回的風險,但絕大部分為清算風險,即獲得鋪底企業清算時通常用前期的貨物抵消帳款。

2、 機會成本:由於鋪底而導致此部分資金放棄其他方面投資所損失的收益或因缺少資金而造成的成本增加。

3、 資金佔用成本:鋪底所造成的資金短缺必須向銀行貸款來彌補,銀行貸款利息即為資金佔用成本。

(3)放棄信用政策的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以金額100萬元、帳期1個月的鋪底為例,計算所產生的信用成本,通過分析歷史鋪底銷售,發現發生以上成本的概率分別為:

風險成本10%、機會成本30%、資金佔用成本100%

1、風險成本:

鋪底如果無法收回時,鋪底企業通常會選擇退回100萬元的貨物來抵消帳款。實際上此部分貨物大多為滯銷或殘次品,公司回收後須打折(結算價八折)處理(概率10%)。

風險成本=100×(1-80%)×10%=2(萬元)

2、機會成本:=

以公司采購單價15元的機箱面板材料為例。供應商規定:現金預付結算,售價15元/片,否則每片加價1元。100萬元可采購6.7萬片機箱面板材(概率30%)。

機會成本=100÷15×1×30%=2(萬元)

3、 資金佔用成本:

目前銀行貸款月利率為0.72%,100萬元貸款

資金佔用成本=100×0.72%×100%=0.72(萬元)

㈣ 注冊會計師財管多少公式

注會《財務成本管理》必背100個公式
【公式 1】營運資本=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長期資本-長期資產
【公式 2】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公式 3】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公式 4】現金比率=貨幣資金÷流動負債
【公式 5】現金流量比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流動負債
【公式 6】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100%
【公式 7】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全部應付利息(含資本化利息)
【公式 8】應收賬款周轉次數=營業收入÷應收賬款(含應收票據,如果壞賬准備數額較大,應該加回來)
【公式 9】存貨周轉次數=營業收入(或營業成本)÷存貨
【公式 10】營業凈利率=凈利潤÷營業收入×100%
【公式 11】權益凈利率=凈利潤÷股東權益×100%=總資產周轉率×營業凈利率×權益乘數
【公式 12】市盈率=每股市價÷每股收益
【公式 13】每股凈資產=(股東權益總額-優先股權益)÷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其中,優先股權益,包括優先股的清算價值及全部拖欠的股息。
【公式 14】凈負債(凈金融負債)=金融負債-金融資產
【公式 15】凈經營資產(凈投資資本)=經營資產-經營負債=凈負債+股東權益
【公式 16】稅後經營凈利潤=稅前經營利潤-經營利潤所得稅=凈利潤+稅後利息費用=凈利潤-金融損益
其中:稅後利息費用=(金融負債利息-金融資產收益)×(1-所得稅稅率)
【公式 17】實體現金流量=稅後經營凈利潤-凈經營資產增加=債務現金流量+股權現金流量=營業現金毛流量-經營營運資本增加-資本支出
【公式 18】資本支出=凈經營長期資產增加+折舊與攤銷
【公式 19】權益凈利率=凈經營資產凈利率+杠桿貢獻率
【公式 20】杠桿貢獻率=經營差異率×凈財務杠桿
【公式 21】經營差異率=凈經營資產凈利率-稅後利息率
【公式 22】外部融資額=融資總需求-可動用的金融資產-預計的利潤留存在不存在可動用金融資產的情況下,外部融資額為 0 時計算得出的營業收入增長率稱為「內含增長率」。

【公式 23】可持續增長率(通用公式)=本期收益留存÷(期末股東權益-本期收益留存)
【公式 24】利率=純粹利率+風險溢價
【公式 25】復利終值 F=P×(F/P,i,n),n 表示 F 和 P 間隔的期數
【公式 26】復利現值 P=F×(P/F,i,n),n 表示 F 和 P 間隔的期數
【公式 27】有效年利率=(1+報價利率/m)m-1
【公式 28】普通年金終值 F=A×(F/A,i,n),n 表示的是等額收付的次數。
【公式 29】普通年金現值 P=A×(P/A,i,n),n 表示的是等額收付的次數。
【公式 30】預付年金終值 F=A×[(F/A,i,n+1)-1]=(F/A,i,n)×(1+i)
【公式 31】預付年金現值 P=A×[(P/A,i,n-1)+1]=(P/A,i,n)×(1+i)
【公式 32】遞延年金現值 P=A×(P/A,i,n)×(P/F,i,m),m 表示的是遞延期,即遞延年金中第一次等額收付發生的時點距離第 1 期期末間隔的期數。
【公式 33】永續年金現值=A÷折現率
【公式34】變異系數=標准差÷均值
【公式35】資產A和資產B投資組合預期收益率的標准差=(A預期收益率的方差×A的比重的平方+B預期收益率的方差×B的比重的平方+2×A和B的相關系數×A的預期收益率標准差×A的比重×B預期收益率的標准差×B的比重)1/2
【公式36】資本市場線
(1)總期望報酬率=Q×風險組合的期望報酬率+(1-Q)×無風險報酬率
(2)總標准差=Q×風險組合的標准差
其中:Q代表投資於風險組合M的資金占自有資本總額的比例。如果貸出資金,則Q小於1;如果借入資金,則Q大於1。
【公式 37】單個證券的β系數=該證券與市場組合的相關系數×該證券的標准差÷市場組合的標准差
【公式 38】稅前債務資本成本=政府債券的市場回報率+企業的信用風險補償率,適用於本公司沒有上市債券,而且找不到可比公司的情況。其中:政府債券的市場回報率指的是與擬發行債券到期日相同或相近的政府債券的到期收益率。
【公式 39】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估計普通股資本成本:Ri=Rf+β×(Rm-Rf)

Rf指的是無風險利率,Rm指的是平均風險股票報酬率,(Rm-Rf) 指的是市場風險溢價,β×(Rm-Rf)指的是該股票的風險溢價。
【公式 40】用股利增長模型估計權益資本成本
(1)留存收益成本=預計第一期的每股股利額÷當前的每股市價+普通股股利年增長率
(2)新發普通股成本=預計第一期的每股股利額÷(當前的每股市價-普通股每股籌資費用)+普通股股利年增長率
【公式 41】用債券收益率風險調整模型估計普通股成本
普通股成本=稅後債務資本成本+股東比債權人承擔更大風險所要求的風險溢價
【公式42】優先股資本成本=優先股每股年股息÷(優先股發行價格-發行費用) ×100%
【公式43】名義現金流量=實際現金流量×(1+通貨膨脹率)n ,其中的n指的是相對於基期的期數。
【公式 44】凈現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原始投資額現值
【公式 45】現值指數=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原始投資額現值=1+凈現值÷原始投資額現值
【公式 46】內含報酬率=能夠使凈現值等於 0 的折現率
【公式 47】靜態回收期=投資引起的累計現金流量等於 0 所需要的時間
【公式 48】動態回收期=投資引起的累計現金流量現值等於 0 所需要的時間
【公式 49】等額年金法:等額年金=凈現值÷年金現值系數
【公式 50】估計項目系統風險的方法—可比公司法
(1)卸載可比企業財務杠桿(將可比企業β權益轉換為β資產)
β資產=β權益÷[1+(1-可比企業所得稅稅率)×可比企業負債/可比企業權益]
(2)載入目標企業財務杠桿(將可比企業的β資產作為目標企業的β資產,再將其轉換為目標企業的β權益)

β權益=β資產×[1+(1-目標企業所得稅稅率)×目標企業負債/目標企業權益]
【公式 51】債券價值=未來支付的利息現值+到期時支付的本金現值
【公式 52】股票價值=股票未來現金流入現值
(1)對於零增長股票而言,如果長期持有(即不打算出售),股票價值=股利÷折現率
(2)對於固定增長的股票而言,如果長期持有(即不打算出售),股票價值=未來第一期股利÷(Rs-g)
【公式 53】期權的時間溢價=期權價值-內在價值
期權的內在價值,是指期權立即執行產生的經濟價值。
【公式 54】期權估價的套期保值原理(針對看漲期權)
(1)確定可能的到期日股票價格:上行股價=股票現價×上行乘數
下行股價=股票現價×下行乘數
(2)根據執行價格計算確定到期日期權價值:
股價上行時期權到期日價值=Max(上行股價-執行價格,0)
股價下行時期權到期日價值=Max(下行股價-執行價格,0)
(3)計算套期保值比率:
套期保值比率=(股價上行時期權到期日價值-股價下行時期權到期日價值)÷(上行股價-下行股價)
(4)計算投資組合的成本:購買股票支出=套期保值比率×股票現價
借款=(到期日下行股價×套期保值比率-股價下行時看漲期權到期日價值)÷(1+無風險利率)
期權價值=投資組合成本=購買股票支出-借款
【公式 55】期權估價的風險中性原理(針對看漲期權)

無風險利率=(上行概率×上行時收益率)+(下行概率×下行時收益率)=(上行概率×上行時收益率)+(1-上行概率)×下行時收益率
根據這個公式,可以計算出上行概率,以及期權執行日的期望值,然後使用無風險利率折現,就可以求出期權的現值。
【公式 56】看跌期權估價
對於歐式期權,假定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有相同的執行價格和到期日,則下述等式成立:
看漲期權價格-看跌期權價格=標的資產的價格-執行價格的現值
根據上述等式可知,看跌期權價格=看漲期權價格-標的資產的價格+執行價格的現值,也就是說,可以根據看漲期權價格推算看跌期權價格。
【公式 57】股權價值=實體價值-凈負債價值=實體價值-(金融負債價值-金融資產價值)
實體價值=實體現金流量現值,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折現
【公式 58】根據市盈率模型計算每股價值-修正平均市盈率法
修正平均市盈率=可比企業平均市盈率÷(可比企業平均預期增長率×100)目標企業每股價值=修正平均市盈率×目標企業預期增長率×100×目標企業每股收益
【公式 59】根據市盈率模型計算每股價值-股價平均法
目標企業每股價值=可比企業修正市盈率×目標企業預期增長率×100×目標企業每股收益
將得出的股票估價進行算術平均,得出最後結果。
【公式 60】無稅 MM 理論
無稅有負債時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無稅無負債時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無稅有負債時企業的債務市場價值÷無稅有負債時企業的權益市場價值×(無稅無負債時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稅前債務資本成本)
【公式 61】有稅 MM 理論
有稅有負債時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無稅無負債時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無稅有負債時企業的債務市場價值÷無稅有負債時企業的權益市場價值×(無稅無負債時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稅前債務資本成本)×(1-T)
【公式 62】經營杠桿系數

定義公式: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營業收入變動率簡化公式: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公式 63】財務杠桿系數定義公式:財務杠桿系數=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簡化公式:財務杠桿系數=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稅前利潤-稅前優先股股息)
【公式 64】配股除權參考價=(配股前股票市值+配股價格×配股數量)÷(配股前的股數+配股數量)=(配股前每股價格+配股價格×股份變動比例)÷(1+股份變動比例)
【公式 65】每股股票配股權價值=(配股除權參考價-配股價格)÷購買一股新配股所需的原股數
【公式 66】剩餘股利分配政策:股利=凈利潤-投資所需權益資本
【公式 67】易變現率=(股東權益+長期負債+自發性負債-長期資產)÷經營流動資產
=(股東權益+長期負債+自發性負債-長期資產)÷(波動性流動資產+穩定性流動資產)
【公式 68】存貨模式下,最佳現金持有量=(2×現金需求量×每次交易成本÷機會成本率)1/2
【公式 69】信用政策決策
改變信用政策增加的收益=增加的收入-增加的變動成本-增加的固定成本-增加應收賬款增加的資金佔用的應計利息-增加存貨增加的資金佔用的應計利息+增加應付賬款節約的資金佔用的應計利息-增加的收賬費用-增加的壞賬損失-增加的現金折扣成本
【公式 70】存貨基本模型下,經濟訂貨批量=(2×年需要量×每次訂貨的變動成本÷單位存貨的變動儲存成本)1/2
【公式 71】存貨基本模型下,經濟訂貨批量相關總成本=(2×年需要量×每次訂貨的變動成本×單位存貨的變動儲存成本)1/2
或,經濟訂貨批量相關總成本=經濟訂貨批量×單位存貨變動儲存成本=2×變動訂貨成本=2×變動儲存成本
【公式 72】陸續供應模型下,經濟訂貨批量=[(2×年需要量×每次訂貨的變動成本÷單位存貨的變動儲存成本)×每日送貨量÷(每日送貨量-每日耗用量)]1/2
【公式 73】陸續供應模型下,經濟訂貨批量相關總成本=[(2×年需要量×每次訂貨的變動成本×單位存貨的變動儲存成本)×(每日送貨量-每日耗用量)÷每日送貨量] 1/2
【公式 74】放棄現金折扣成本=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360÷(實際付款期-折扣期)
【公式 75】存在補償性余額的情況下,有效年利率=報價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
【公式76】材料費用計入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的方法
在消耗定額比較准確的情況下,通常採用材料定額消耗量比例或材料定額成本的比例進行分配,計算公式如下:
分配率=材料總消耗量(或實際成本)÷各種產品材料定額消耗量(或定額成本)之和
某種產品應分配的材料數量(費用)=該種產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或定額成本)×分配率
【公式 77】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直接分配法
(1)輔助生產的單位成本=輔助生產費用總額÷輔助生產對外提供的產品或勞務總量(公式分母中不包括輔助生產各車間相互提供的產品或勞務量)
(2)各受益車間、產品或各部門應分配的費用=輔助生產的單位成本×該車間、產品或部門的耗用量
【公式 78】輔助生產費用分配-交互分配法第一步:交互分配
某輔助生產費用的交互分配率=該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前發生的費用÷該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的產品或勞務數量

某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轉出費用=該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率×其他輔助生產車間耗用該輔助生產車間的產品或勞務數量
某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該輔助生產車間耗用的其他某輔助生產車間的產品或勞務數量×該其他輔助生產車間的交互分配率)
第二步:對外分配
某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後的實際費用=該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前的費用+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交互分配轉出的費用
某輔助生產車間對外分配率=該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後的實際費用÷該輔助生產車間對外提供產品或勞務的數量
某產品或車間、部門應分配的某輔助生產費用=該產品或車間、部門受益的勞務量×該輔助生產車間對外分配率
【公式 79】完工產品和在產品的成本分配-約當產量法(加權平均法)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程度單位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的生產費用)÷(產成品數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
完工產品成本=單位成本×完工產品產量
月末在產品成本=單位成本×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
【公式 80】完工產品和在產品的成本分配-約當產量法(先進先出法)
首先,分配直接材料費用
月初在產品本月生產的約當產量=月初在產品數量×(1-月初在產品已投料比例)
本月投入本月完工產品數量=本月完工產品數量-月初在產品數量
本月完工產品的約當產量=月初在產品本月生產的約當產量+本月投入本月完工產品數量
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月末在產品數量×月末在產品已投料比例
單位成本(分配率)=本月直接材料費用/(本月完工產品的約當產量+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

完工產品承擔的本月直接材料費用=單位成本×本月完工產品的約當產量在產品承擔的本月直接材料費用=單位成本×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其次,分配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轉換成本)
月初在產品本月生產的約當產量=月初在產品數量×(1-月初在產品完工程度)
本月投入本月完工產品數量=本月完工產品數量-月初在產品數量
本月完工產品的約當產量=月初在產品本月生產的約當產量+本月投入本月完工產品數量
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月末在產品數量×月末在產品完工程度
單位成本(分配率)=本月轉換成本/(本月完工產品的約當產量+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
完工產品承擔的本月轉換成本=單位成本×本月完工產品的約當產量在產品承擔的本月轉換成本=單位成本×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最後,計算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
完工產品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完工產品承擔的本月直接材料費用+完工產品承擔的本月轉換成本
月末在產品成本=在產品承擔的本月直接材料費用+在產品承擔的本月轉換成本
【公式 81】平行結轉分步法中在產品的廣義約當產量
某步驟月末廣義在產品約當產量=該步驟月末狹義在產品數量×在產品完工程度+(以後各步驟月末狹義在產品數量×每件狹義在產品耗用的該步驟的完工半成品的數量)之和
【公式 82】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分析:
直接材料價格差異=(實際價格-標准價格)×實際數量
直接材料數量差異=(實際數量-標准數量)×標准價格
【公式 83】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分析: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實際工資率-標准工資率)×實際工時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工資率
【公式 84】變動製造費用成本差異分析:
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實際分配率-標准分配率)×實際工時
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變動製造費用預算總數÷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
【公式 85】固定製造費用成本差異分析
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
固定製造費用能量差異=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固定製造費用標准成本=(生產能量-實際產量標准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固定製造費用閑置能量差異=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實際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生產能量-實際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產量標准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固定製造費用預算總數÷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
【公式86】按作業成本法計算成本
某產品的總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該產品的作業成本
【公式 87】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總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邊際貢獻-固定成本=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固定成本=銷售收入×(1-變動成本率)-固定成本=安全邊際額×邊際貢獻率=安全邊際率×(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公式 88】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各產品邊際貢獻率×各產品占總銷售的比重)=∑各產品邊際貢獻÷∑各產品銷售收入×100%
【公式 89】保本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單位邊際貢獻
【公式 90】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銷售量÷實際或預計銷售量×100%=盈虧臨界點銷售額÷實際或預計銷售額×100%
【公式 91】安全邊際率+盈虧臨界點作業率=1
【公式 92】敏感系數=目標值變動百分比÷參量值變動百分比
【公式 93】本期銷售商品所收到的現金=本期銷售本期收現+以前期賒銷本期收現=本期的銷售收入+期初應收賬款-期末應收賬款

【公式 94】預計生產量=預計銷售量+預計期末產成品存貨-預計期初產成品存貨
【公式 95】預計采購量=生產需用量+期末存量-期初存量
【公式 96】現金支出=直接材料支出+直接人工支出+製造費用支出+銷售及管理費用支出+所得稅支出+購置設備支出+股利支出等。
【公式 97】期末現金余額=現金多餘-還款支出-利息支出等,或=現金不足+借款現金流入-利息支出等。
【公式 98】利潤中心考核指標:
部門邊際貢獻=部門銷售收入-部門變動成本總額
部門可控邊際貢獻=部門邊際貢獻-部門可控固定成本部門稅前經營利潤=部門可控邊際貢獻-不可控固定成本
【公式 99】投資中心考核指標:
部門投資報酬率=部門稅前經營利潤÷部門平均凈經營資產
部門剩餘收益=部門稅前經營利潤-部門平均凈經營資產×要求的稅前投資報酬率=部門平均凈經營資產×(部門投資報酬率-要求的稅前投資報酬率)
【公式 100】經濟增加值=稅後凈營業利潤-平均資本佔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㈤ 有關信用政策中的機會成本計算。

平均收帳天數應該是30。與n/25無關。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年度賒銷總額/360*應收賬款平均周轉天數
=平均每日賒銷額*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又可稱為平均收款天數;應收賬款發生額又可稱為賒銷額。 日銷售額=日賒銷額。

㈥ 急急急,財務會計題目,麻煩寫下過程!!!

1、改變信用政策前:
應收帳款平均余額=2000/360*30=166.67萬元
維持賒銷業務所需要的資金=166.67*80%=133.34萬元
壞帳損失=2000*3%=60萬元
變動成本=2000*80%=1600萬元
機會成本=133.34*8%=10.67萬元
信用成本後收益=2000-1600-10.67-60=329.33萬元

2、改變信用政策後:
應收帳款平均余額=2100/360*50=291.67萬元
維持賒銷業務所需要的資金=291.67*80%=233.34萬元
壞帳損失=2100*5%=105萬元
變動成本=2100*80%=1680萬元
機會成本=233.34*8%=18.67萬元
信用成本後收益=2100-1680-18.67-105=296.33萬元

改變信用政策後的信用成本後收益296.33萬元比改變信用政策前信用成本後收益329.33萬元減少33萬元,因此改變信用政策是不可行的。

㈦ 應收賬款 信用政策 計算

年賒銷凈額-變動成本=信用成本前收益,年賒銷凈額=年賒銷額-現金折扣
信用成本前收益-機會成本-收帳費用-壞帳損失=信用成本後收益
諾不改變信用標准
信用成本前收益=5400000-5400000*65%=1890000
機會成本=5400000/360*45*65%*14%=61425
註:機會成本計算過程
1、機會成本=維持賒銷業務所需要的資金*資金成本率
2、維持賒銷業務所需要的資金=應收帳款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3、應收帳款平均余額=平均每日賒銷額*平均收帳天數
4、平均每日賒銷額=年賒銷額/360天
信用成本後收益=1890000-61425-75000-5400000*8%=1321575
諾改變信用標准
信用成本前收益=7200000-7384615*65%=2400000
註:機會成本是未扣除現金折扣的年賒銷額*變動成本率
未扣除現金折扣的年賒銷額-現金折扣=賒銷凈額
由於:年賒銷額-現金折扣=7200000
年賒銷額-(30%*5%+50%*2%)*年賒銷額=7200000
所以年賒銷額=7384615
平均收帳天數=30%*10+50%*30+20%*60=30天
應收帳款機會成本=7384615/360*30*65%*14%=56000
信用成本後收益=2400000-56000-52000-7200000*6%=1860000
由於改變信用標准後收益大於不改變信用標准後收益,因此應改變信用標准

㈧ 如何進行信用政策決策

信用政策決策方法
【知識點相關內容】
【預備知識】
單位邊際貢獻=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單位邊際貢獻×銷售量
變動成本率=單位變動成本/單價=變動成本/銷售收入
邊際貢獻率=單位邊際貢獻/單價=邊際貢獻/銷售收入
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1
【決策分析程序】
1.計算收益的增加
收益的增加=增加的銷售收入-增加的變動成本
=增加的邊際貢獻=銷售量的增加×單位邊際貢獻
【注意】以上公式假定信用政策改變後,銷售量的增加沒有突破固定成本的相關范圍。如果突破了相關范圍,則固定成本也將發生變化,此時,計算收益的增加時還需要減去固定成本增加額。
2.計算實施新信用政策後成本費用的增加:
第一:計算應收賬款佔用資金的應計利息增加
(1)應收賬款佔用資金的應計利息
①應收賬款應計利息=應收賬款佔用資金×資本成本
其中:應收賬款佔用資金=應收賬款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應收賬款平均余額=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
應收賬款應計利息=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變動成本率×資本成本
【注意】
第一,平均收現期(周轉天數)的確定:如果題中沒有給出平均收現期,在沒有現金折扣條件情況下,以信用期作為平均收現期;在有現金折扣條件情況下,則用加權平均數作為平均收賬天數。
第二,日銷售額的確定:用未扣除現金折扣的年銷售額除以一年的天數得到。即不考慮現金折扣因素。
②應收賬款佔用資金的應計利息增加=新信用政策佔用資金的應計利息-原信用政策佔用資金的應計利息
(2)存貨佔用資金應計利息增加
存貨佔用資金應計利息增加=存貨增加量×單位變動成本×資金成本
(3)應付賬款增加導致的應計利息減少(增加成本的抵減項)
應付賬款增加導致的應計利息減少=應付賬款平均余額增加×資金成本
3.計算改變信用期增加的稅前損益
稅前損益增加=收益增加-成本費用增加
【決策原則】如果改變信用期的增加稅前損益大於0,則可以改變。
【提示】信用政策決策中,依據的是稅前損益增加,因此,這種方法不考慮所得稅。

㈨ 簡答題:何謂信用政策如何進行信用政策決策

信用政策又稱應收賬款政策,是指企業為對應收賬款進行規劃與控制而確立的基本原則性行為規范,是企業財務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計算收益的增加
收益的增加=增加的銷售收入-增加的變動成本
=增加的邊際貢獻=銷售量的增加×單位邊際貢獻
2、計算實施新信用政策後成本費用的增加
3.計算改變信用期增加的稅前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