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了,怎麼辦
壞習慣是長期的不好行為的積累而成為一種習慣。 徹底改變壞習慣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是有反省和知恥心,這樣能帶來很大的動力,支配你提醒你改正壞習慣。所以對壞習慣要深入體會它所帶來的危害。不可知恥而不改,知糟粕而不去。
第二是用好的行為代替不好的行為,長期堅持就成為一個好的習慣。習慣成自然,會伴隨你的所有行為,成為本能。
第三是要樹立做一件事的恆心,只有持之以恆才能成功。踐行好習慣必要做的堅持。我相信你能改變,你更應該相信自己!
B. 怎麼才能改善自己的習慣性行為呢
1、學會停下來思考。了解自身的壞習慣,在每次習慣行為之前,停留思考片刻,思考行為會造成那些影響,是否值得這樣做。
C. 培養好習慣,把優秀品質內化成本能和直覺
培養好的習慣,既然都叫習慣了,就是一種本能和直覺,直接不經過大腦想的,好習慣因為比壞習慣麻煩,不容易,所以培養好習慣開始的時候要麻煩,堅持住,以後就好了,成為一種習慣以後,就變得輕鬆了
D. 是不是習慣了拒絕,那麼就會變成本能反應的去拒絕
親愛的朋友您好,首先向您問聲好! 真正的愛,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問,不是質問。 真正的愛,要道謝也要道歉;要體貼,也要體諒;要認錯,也好改錯。 真正的愛,不是彼此凝視,而是共同沿著同一方向望去。 也許,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一個不完美的人。 牽了手,就不要,隨便說分手。 或許,愛就是心甘情願的付出,甘苦與共的分享。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可貴;不要等到傷害了才來乞求原諒;有些東西失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 如果一個人向你表白,無論如何請珍惜他/她對你的愛,即使只能做普通朋友;或許一個人純真的表白不會再有第二次。 因為善良,所以可愛;因為可愛,所以美麗;因為美麗,所以嚮往;因為嚮往,所以相愛。 不是因為孤獨才相愛,而是要讓相愛的不感到孤獨。 是愛,而不是時間,能夠治癒所有的創傷。 人的一生,總會有大段的平淡,打斷不盡如人意的遭遇,是愛,讓我們想到美好,仍然有希望。 有愛,你就不會感到艱難是一種負擔。 珍惜現在擁有的,遠遠比追求還沒有的更重要 希望可以幫到您,為您送上最美好的祝福,願您一生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另外,本人在沖擊問問滿級,需要大量聲望和經驗,如果對答案滿意請採納,採納時請點上」能解決,原創,感謝您的幫助和支持。 .......................................
E. 怎麼能克服本能反應和習慣性動作呢~....
你好:如果想克服,那是很難的,既然是本能,那就是我們的屬性,如何克服?克服了,它會服嗎?習慣亦然,那就換個說法吧,改變,這樣就沒有反感的態度和對抗的心理,也就更容易達到目的了,想想,心情好和心情不好做事的結果一樣嗎?
本能反應,第一時間的出現是不能控制的,所以放棄這個目的;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後續反應,那來自於我們對刺激源的不同的解釋和理解。比如,批評我了,本能反應,會排斥,或緊張,不管它,告訴自己,批評是因為我做的和他的要求不符,不是他對我如何,說我了,我也就能更好地反思自己,改變自己,那自己就會進步----這樣想了,後續反應就是·····自己體會吧。就是通過自己想法的改變來改變心情和做法,就是反應了。
習慣性動作,看什麼樣的了。可以在平時刻意培養更好的習慣,讓自己自覺強化它;在又做了習慣性動作後,去重演,用新的習慣嘗試,這樣也可以強化它;只是,自己的要求必須是現實可行的,合理的,否則就容易出現其他問題。
F. 自律變成一種本能,需要堅持多久的時間才能做到
養成好習慣 自律變成一種本能,至少需要堅持21天的時間才能夠做到。其實有很多心理學家,還有一些實驗家們都得出了統一的一個結論,想要形成一個好的習慣能夠去達到自律,那麼至少要21天之後才能夠養成,而且要根據這個習慣和你自律的一些規格要求來根據一些強度訓練,具體的到每一天的天數都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而去決定的,所以說想要變得更加自律的話,至少要堅持一段時間,不可能說兩三天就能夠達到一個目的的。
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做到自律,能夠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做到最大化,能夠讓自己把所有的時間都利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這些都是自己想像的美好,但是也有實現的,可能離不開你自己的堅持不懈。
G. 「讓幫助別人成為你的本能」中的「本能」是指什麼怎樣才能培養「本能」的習慣
這個所謂「本能」指的是一種自覺的習慣,也是一種與人交往中的道德規范。如何培養這種習慣和道德規范?一是從小事做起;二是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三是從身邊人做起;四是從為父母兄弟姐妹減輕負擔,幫助他們生活過得好一點做起。
H. 習慣,重復多少次會變成本能
這個需要時間的鞏固的,比如您做一個動作,每天x次,做21天,成為習慣,但是,你如果一直做,一天之內做了x*21次,也是不能成為習慣的,本能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般只給天數。如果一定要次數的話也得研究固定多少間隔時間連續做多少次。間隔時間不同,最終能形成習慣所做的次數也是不一樣。
I. 當每天一個人把一種習慣作為本能,你猜猜下一句是什麼
當每天一個人把一種習慣作為本能,那就習慣成自然了。
首先這是一個自我強化暗示的結果。並且正反兩面都是如此。
譬如講,一個學生每天按時上學放學,從不遲到,每次他到校都這么都不對他的遲到計較了,因此他成了老遲到,我反正遲到的暗示一次次得到強化,在他身上,遲到就變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其次,他的這種習慣,既是他主觀所為,也是大家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點就不細說了。
J. 如何改掉孩子的一些壞毛病
如何改掉孩子的一些壞毛病
如何改掉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但同時也不要給寶寶太大的壓力,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家長們應當抓住每一個可以教育好孩子的機會。下面是關於如何改掉孩子的一些壞毛病的方法。
如何改掉孩子的一些壞毛病1
孩子每天40%的行為,都是出於習慣。可以說,掌控了習慣,就能更好地掌控孩子的人生。很多事情都要每天去做,直到變成自己的一種本能。同樣,家長也應該幫助孩子把習慣變成本能。
我們總說,好習慣養不成、壞習慣改不掉,但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改變不了」的習慣。我們之所以覺得習慣難改,因為它並不是我們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被一套大腦控制的生理機制。也正因為如此,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套機制的原理,一切習慣都可以被重新設計。
習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我們大腦上兩個部位決定的:新皮質和基底核。新皮質負責比較復雜的理性思考,比較耗能;基底核思考能力不強,但能耗很低。每當我們新接觸一件事,新皮質會思考要不要做、應該怎麼做;而等到足夠熟練、不需要專門思考的時候,新皮質就會把它丟給節能的基底核處理。所以,習慣養成的標志是:新皮質把這件事丟給了基底核,「不用思考就能做」。比如剛學車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全在駕車這一件事上,而熟練之後,你就能一邊開車一邊想其他的事情。因為習慣都是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想要真正改掉它的時候,也會變得比較困難。
具體來說,當大腦認為一件事是「習慣」的時候,會記錄它的三條信息,由這三條信息形成一條完整的習慣迴路:
①線索: 在什麼環境、什麼情況下,你會用到這個習慣;
②行為: 這個習慣,包含哪些步驟、具體怎麼做;
③獎賞: 做完之後,你會得到什麼反饋。
比如,你孩子早上有喝牛奶的習慣,那麼觸發你想喝牛奶的「線索」就是「早上起床後不太精神」,「行為」是「喝牛奶」,「獎賞」是「喝完感覺精神飽滿」,你可以想想,你想想所有的習慣是不是都含有這三個要素。只要掌握了這個原理,理論上任何習慣都能被設計出來。你可能想不到,很多我們孩子生活中看起來不可或缺的習慣,包括刷牙,都是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習慣。一直到20世紀初,全世界都還沒有刷牙的習慣,有一家叫白速得的牙膏品牌告訴人們,吃完東西嘴裡黏糊糊的,不利於牙齒健康——這是「線索」;用牙膏刷牙——這是「行為」;牙膏里有薄荷油,刷了牙口感會特別清爽——這是「獎賞」。於是,習慣迴路形成,人們一吃完飯就想去刷牙。僅僅10年,美國有刷牙習慣的家庭就從7%躍升到了65%。
看到這兒你明白了吧,想要養成一個習慣,就得設計出一條完整的習慣迴路,「線索」「行為」和「獎賞」,一個都不能少。我們孩子之所以總是戒不掉壞習慣、養不成好習慣,往往是因為我們只關注「行為」,而忽略了它的「線索」和「獎賞」。
如何培養一個好的習慣?
一、想要養成好習慣,你可以主動尋找觸發它的線索。
線索一般有五種:
①固定的時間;
②固定的地點;
③情緒狀態,比如無聊、壓力大;
④周圍其他人的表現;
⑤之前發生的事情。
不同類型的線索組合在一起,效果更好。比如,你想孩子養成在通勤的車上讀書的習慣,那麼你孩子就有了「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感到無聊是「情緒狀態」,周圍的人也不會來打擾你……只要堅持幾天,之後一看到這些線索,孩子就會自然而然打開電子書讀起來。
如何給習慣設計出獎賞呢?獎賞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行為本身給你帶來的獎賞,比如吃甜食、運動會讓人愉悅;還有一種,是你給孩子設定獎賞,比如做完一項工作,就給他/她一個小獎勵。不管是哪一種,最終目的是要在你孩子心中形成渴望,讓他/她為了這個獎賞,等不及要把這個行為給完成,這樣習慣也就養成了。
二、利用「習慣迴路」,你不只能養成好習慣,也能改掉壞習慣。
你需要知道的一點是:改掉壞習慣最好的方法不是抹除它,而是替代它。咱們已經看到,習慣不是單獨的行為,而是一整條迴路。如果用理智強行壓制它,它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被激活;但如果用一個新的'行為來替代它,這條習慣迴路還是完整的,不會造成大腦的抵觸。具體方法是:當你想戒掉一個壞習慣,嘗試把這條習慣迴路畫出來,最重要的是識別出,誘發這個行為的「線索」和這個行為帶來的「獎賞」。比如,你想戒掉孩子每天來賴床的習慣,那就先看看線索是什麼:是睏倦?是懶惰?還是想單純不想起床?再看看早起床能給她/他帶來了什麼獎賞?是舒暢,還是活力?和朋友孩子交談下感受,如果你沒法一下子確定,可以做個書面記錄,慢慢體會。
三、線索和獎賞確定之後,你要做的就是替換掉孩子中間的行為。
如何換掉中間行為讓孩子大腦逐漸喜歡上用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你發現孩子賴床的線索是「睏倦」,你就可以嘗試著換種方式,如讓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線索和獎賞都沒變,所以大腦會很快習慣這種新方式。不管你是想改變自己,還是想幫孩子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尋找習慣三要素、畫出你想要的習慣迴路。當然,這是個很好的開始,也只是個開始,你還需要反復實踐去強化它,直到變成孩子自己的一種本能。培養好習慣、跟壞習慣斗爭,是每個人畢生的功課。
習慣,都是被設計出來的。最關鍵的一步在於:畫出習慣迴路,找到習慣的線索、行為和獎賞。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家長們行動起來吧!
如何改掉孩子的一些壞毛病2
吃手
寶寶一般在3~6個月時開始吃手,6個月以後孩子可以抓握、吸吮的東西多了,吃手的次數也就相應減少了。經常吃手指容易導致恆牙齒列不齊,手指也會變形,情況嚴重的活會在幼兒園或學校中被小朋友嘲笑。6個月後的孩子如果只在犯困或是不舒服時偶爾吃手沒什麼關系,保持觀察即可。當孩子感到緊張不安時,會用手指把玩平時喜歡的娃娃、枕頭、被子等物品,以獲得安全感。即便孩子正在吃手,也不要立即制止,讓孩子保持安全感,可以找些活動手指的玩具,轉移注意力。
撞頭
孩子6個月到2歲之間經常會出現撞頭的現象。其原因通常是孩子心情煩躁,或是希望引起媽媽關注,有時即便因撞頭而受傷也不會哭。媽媽要體諒孩子想要獲得關心、愛護的心理,幫助孩子將自己的失落情緒用語言或其他非語言的方法表達出來。平時多花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並充分表達「媽媽很關心你,媽媽很愛你」的信息,也是防止孩子撞頭的好方法。
扔東西
表達能力不足的孩子,如果情感調節能力低下,當自我主張得不到實現時,就會用過激的行為表達不滿。過度受保護的孩子,承受失望、忍耐的能力低。如果要求不被滿足,就會出現打人、扔東西等粗暴的行為。制止孩子的暴力行為時,先要進行安撫,幫他克服沮喪感,同時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對於不可能滿足的事也要明確標准,並對其說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