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收入與成本不在同一會計期間要怎麼辦
顧客付款時先不確認收入;
借:銀行存款
貸:預收賬款
等到付清印刷廠的錢,可以結轉成本了,在確認收入並結轉成本
借:預售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Ⅱ 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 會計周期不一致 怎麼核算
一般的製造企業,收到貨款是掛往來,不確認收入,到發貨時才計算收入,同時計算出貨成本
如果是建造合同收入,也就是說,產品跨周期較長,比如建造房子,或者建造輪船
那麼以當月完工程度確認為營業收入,當月成本確認為營業成本直至全部完工。
Ⅲ 收入跨期審計調整分錄怎麼做
對收入進行跨期審計調整時,如果只是跨會計期間,沒有跨越會計年度的,可以直接調整會計分錄,比如調增會計收入分錄為,
借:應收賬款等,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如果是調減,則分錄跟上述分錄一致,只是金額寫負數。
如果收入已經跨年,則不僅需要調增收入,還要補充計稅,匯算清繳前的調整,可以按匯算清繳調整來做分錄,如果匯算清繳後的,則還需要對年報進行調整。
Ⅳ 跨期收入的成本如何確認
跨期收入一般都是《企業會計准則——建造合同》規范的內容。
建造合同收入的確認
《施工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工程價款收入應於其實現時及時入賬。具體分為三種情況:(1)實行合同完成後一次結算工程價款辦法的工程合同,應於合同完成,施工企業與發包單位進行工程合同價款結算時,確認為收入實現,實現的收入額為承發包雙方結算的合同價款總額。(2)實行旬末或月中預支,月終結算,竣工後清算辦法的工程合同,應分期確認合同價款收入的實現,即:各月份終了,與發包單位進行已完工程價款結算時,確認為承包合同已完工部分的工程收入實現,本期收入額為月終結算的已完工程價款金額。(3)實行按工程形象進度劃分不同階段、分段結算工程價款辦法的工程合同,應按合同規定的形象進度分次確認已完階段工程收益實現。即:應於完成合同規定的工程形象進度中工程階段,與發包單位進行工程價款結算時,確認為工程收入的實現。本期實現的收入,為本期已結算的分段工程價款金額。實行其他結算方式的工程合同,其合同收益應按合同規定的結算方式和結算時間,在發包單位結算工程價款時一次或分次確認收入實現。當期實現的收入,為當期結算的已完工程價款或竣工一次結算的全部合同價款。確認收入時,會計處理為借記「應收賬款」、「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工程結算收入」。
按照本准則的規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結果能夠可靠地估計,企業應根據完工百分比法在資產負債表日確認合同收入和費用。根據不同的建造合同類型,本准則分別給出了判斷結果能夠可靠估計的標准。固定造價合同的結果能夠可靠估計是指同時具備下列條件:(1)合同總收入能夠可靠地計量;(2)與合同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3)在資產負債表日合同完工進度和為完成合同尚需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確定;(4)為完成合同已經發生的合同成本能夠清楚地區分和可靠地計量,以便實際合同成本能夠與以前的預計成本相比較。成本加成合同的結果能夠可靠估計是指同時具備下列條件:(1)與合同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2)實際發生的合同成本,能夠清楚地區分並且能夠可靠地計量。如果建造合同的結果不能可靠地估計,應區別以下情況處理:(1)合同成本能夠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據能夠收回的實際合同成本加以確認,合同成本在其發生的當期確認認為費用。(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應在發生時立即確認為費用,不確認收入。
由上可見,本准則與現行規定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收入確認的時點和金額。《施工企業會計制度》是在承包方與發包主進行結算時,按結算額確認為合同收入,而本准則則區分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確認,在完工百分比法下,合同收入是按完工進度確認的,與實際結算的工程價款會有一定的差別。本准則的規定更為符合權責發生制的要求,並遵循了謹慎原則。
確認建造合同收入,常見的有兩種方法,一是完成合同法,二是完工百分比法。完成合同法是指建造工程全部完工或實質上已完工時才確認收入和費用;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據完工進度確認收入和費用。
關於完工百分比的確定
確定完工百分比是應用完工百分比法的關鍵。確定完工百分比有多各方法,各種方法的目標,不外乎通過成本、產出單位或增加的價值來衡量工程的完工進度。這些不同形式的衡量標准(如實際發生的成本、實際耗用的工時、實際生產的數量、實際建成的樓層數,等等),可劃分為投入衡量和產出衡量兩大類。所謂投入衡量,是指根據建造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如實際發生的成本、實際耗用的工時等)來衡量完工進度;所謂產出衡量,是指根據產出結果(如生產數量、實際建成的樓層數、完工的公路公里數)來衡量完工進度。實務中,並非每類衡量方法都可應用於所有的建造工程,而是需要根據具體環境作出仔細的判斷。
不管是投入衡量,還是產出衡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以投入衡量為例,從理論上說,每投入一個單位,就會有相應的產出。也就是說,投入與產出之間存在一種對應關系,這正是投入衡量能夠成立的基礎。但是,如果在實際工作中發生了無效率的投入,則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就會改變,按投入衡量就會得出不準確的結果。此外,採用投入衡量還須注意一個問題,這就是,一般在工程開工的初期階段,往往投入比較多,而這些投入中,有一些可能是與工程進度無關的,比如未用於施工的材料和未開工的分包合同成本。如果不加調整地採用投入衡量,很容易高估初期的完工百分比。因此,本准則規定,採用累計實際發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預計總成本的比例確定合同完工進度時,累計實際發生發生的合同成本不包括下列內容:(1)與合同未來活動相關的成本,例如施工中尚未安裝、使用或耗用的材料成本;(2)在分包工程的工作量完成之前預付給分包單位的款項。
在採用產出衡量時,如果所選用的產出單位與為完成工程所需花費的時間、努力或成本不可比,則也會得出不準確的結果。例如,以建成的樓層數來衡量一座9層大樓的完工進度,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建造大樓底層所需花費的成本和付出的努力與建造其他樓層會有所不同,基成本可能大於大樓總成本的1/9。這時,按完成的樓層數為確認工程收入,就不能與所發生的費用很好地配比。
從所考察的國家或地區看,完工百分比的確定沒有根本性的差異。在美國,雖然沒有專門的建造合同會計准則,但在實務中應用較為普遍的方法有:成本比例法(cost-to-cost method)、耗費努力衡量法(efforts expended methods)以及產出單位法(units of work peroformed method)。其中又以成本比例法應用得最為廣泛,這也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推薦企業採用的方法。第11號國際會計准則規定了三種方法:(1)累計已發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預計總成本的比例;(2)對已完成工作的測量;(3)完成合同工作的實物比例。英國和香港的准則並沒有詳細規定完工百分比的確定方法。台灣在第11號《財務會計准則公報》中規定,完工百分比的確定可採用工程成本比例法、工時進度比例法和產出單位比例法三種。
Ⅳ 收入與成本不在同一會計期間,要如何做
成本不是按照是否支付印刷廠錢來確認入帳的.
在收入確認的情況下,就應當同時確認成本,這是會計的配比原則.
雖然你沒有支付錢,但是你應該知道要付多少錢的,這個要付的錢你就應當在收入確認時作為成本入帳.
作為成本入帳時因為尚未支付印刷廠的錢,所以貸方你可以先掛在應付款,等到支付時直接沖減應付款就可以了.
具體分錄的話你最好可以舉一個案例,然後針對你的例子做給你.
Ⅵ 如何沖減跨年度收入和成本 (具體分錄)
沖減跨年度收入和成本的分錄
1、沖減收入:
借:應收賬款(紅字);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紅字);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紅字)。
2、沖回成本: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紅字);貸:庫存商品—***(紅字)
3、把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結轉到未分配利潤: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大概邏輯就是:借是銷售收入,貸是銷售成本。如果是退貨造成的,對應的成本也要沖減。如果是售出商品有質量問題或有扣款扣重這類的,只需沖減收入,不用沖減成本。
按財務規定,當月發出的產品,當月確認收入,結轉成本。當出現跨月時,須經稅務局申請同意,開具紅字發票,沖減以前的開具的發票,並相應沖減收入、成本。即將前期的利潤在本月調整。若跨年度,需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進行調整。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商業企業向貨物供應方收取的部分費用徵收流轉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4】136號)文件規定:「對商業企業向供貨方收取的與商品銷售量、銷售額掛鉤(如以一定比例、金額、數量計算)的各種返還收入,均應按照平銷返利行為的有關規定沖減當期增值稅進項稅金,且一律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按稅法規定,如果銷售額和折扣額在同一張發票上分別註明,銷售方可按折扣後的余額作為銷售額計算增值稅,如果將折扣額另開發票,不論其在財務上如何處理,均不得從銷售額中減除折扣,而購買方應按折扣後的余額計算進項稅額。銷售返利如採用在銷售發票直接扣減方式,性質上類同銷售折讓,其會計處理與一般商品折讓購銷的會計處理一樣。
支付銷售返利方收入按照扣減銷售返利後的凈額計入銷售收入;收到銷售返利方成本按照扣減銷售返利後凈額計入采購成本。如果將返利額另開發票,對於直接沖抵貨款的形式來兌現的返利,在開具發票後發生的返還費用,或者需要在期後才能明確返利額,銷售方據購買方主管稅務機關出具的「進貨退出或索取折讓證明單」開出紅字發票沖銷收入,並相應沖減銷項稅額。由此可見,單獨返點可以計入業務收入,如果返點與購進商品開在一張發票上,需沖減商品成本。
Ⅶ 成本已計提,收入跨期,如何抵消
1、錯賬更正。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借: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成本費用科目)這里要用負值表示啊。 所以沒有貸方了,如果軟體通不過的話,就設置一下就解決了。成本費用除了結轉之外,不用走貸方啊。 2、然後再結轉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Ⅷ 主營業務收入跨期什麼情況下要調整
1、錯賬更正.
_?: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_?: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成本費用科目)這里要用負值表示啊.
_悅揮寫攪?,如果軟體通不過的話,就設置一下就解決了.
_殺痙延貿私嶙?,不用走貸方啊.
?2、然後再結轉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_?: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_?: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
_縉謔杖牖峒拼_恚?
_峒剖前湊杖ㄔ鴟⑸評慈范ǖ逼謔杖氳?,所謂權責發生制就是屬於當期的收入或費用,即使款項不在當期收付,也屬於當期的收入或費用,不屬於當期的收入與費用,即使款項也當期收付也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或費用.所以在會計處理上會計一般將跨期的收入按照合同的期限進行分割,屬於當期的收入做收入,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做"預收賬款"或"其他應付款"來處理.
Ⅸ 合並報表收入成本抵消錯誤,但已經跨年,如何處理
內部商品銷售業務的抵銷
1、不考慮存貨跌價准備情況下內部商品銷售業務的抵銷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年初存貨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
借:營業收入(本期內部商品銷售產生的收入)
貸:營業成本
存貨(期末存貨中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
母公司把一批商品銷售給子公司,子公司把該批商品當做存貨,到年底時,子公司這批存貨還沒有銷售出去。這就是未實現銷售損益。未實現指的是集團整體還沒有實現銷售;既然集團整體沒有實現銷售,當然就沒有損益,因此稱之為未實現銷售損益。 未實現銷售損益影響合並財務報表。一般情況下,未實現銷售損益是作為購買方的存貨計入了存貨的成本。而對於集團整體來說,該筆銷售抵銷,其產生的損益也應該消除。該筆存貨只有對外(集團整體外部)銷售實現,集團整體利潤才會實現。顯而易見,一切內部銷售都會抵銷,集團整體針對該批存貨的成本仍然是最初的成本。
案例背景:老子花了80元買了一塊手錶,用100元把手錶賣給兒子,兒子再用150元賣給一百公里之外跟他家三輩子都找不著關系的小夥子。老子回家後,把賺的20元交給夫人,兒子把賺的50元交給母親,這個家庭還是賺了70元。
背景演變:兒子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手錶還是沒有賣掉,仍在其口袋裡不亦樂乎地轉悠著。 結果分析:由於手錶沒有賣掉,兒子作為個體,花了100元買了手錶,因此其成本是100元;對於老子個體來說,其花了80元,其成本是80元。老子賣給兒子100元,中間賺了20元。但對於他們的共同領導----女字偏旁的她來說,手錶還是在家中,20元能算賺嗎?手錶的成本能是100元嗎?當然都不能。
作為女字偏旁的她來說,其抵銷分錄:
借:營業收入 100
貸:營業成本 80
貸:存貨 20
從上例可以看出,老子的銷售利潤率20%,也就是說20%的利潤進入了兒子的采購成本。但兒子采購後卻沒有賣出,因此對於集團整體來說,存貨還是同樣的,但虛增了20%的成本,因此要扣除,故貸記存貨20元。
所以說,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要抵銷。不然,集團的整體利潤會虛增,同時資產也會虛增。關於未實現銷售利潤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母公司或者內部賣方的角度來思考,也可以從子公司或者內部買方來思考;可以從營業成本角度思考,也可以從存貨角度思考。
2、存貨跌價准備的抵銷
連續編制合並財務報表的時候,還要抵銷存貨跌價准備期初數,以消除存貨跌價准備對合並財務報表相關期初數的影響。
合並財務報表是在個別財務報表的基礎上編制合並而成的,而個別財務報表是根據相關賬戶匯總而來。因此,只要某個事項或交易影響了個別財務報表的期初數據,進而還影響到合並財務報表,就要在當期重新編制。連續編制情況下,會計處理是:
借:存貨—存貨跌價准備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然後就是針對本期的會計處理。
Ⅹ 收入與成本不在同一會計期間,要如何做
成本不是按照是否支付印刷廠錢來確認入帳的.
在收入確認的情況下,就應當同時確認成本,這是會計的配比原則.
雖然你沒有支付錢,但是你應該知道要付多少錢的,這個要付的錢你就應當在收入確認時作為成本入帳.
作為成本入帳時因為尚未支付印刷廠的錢,所以貸方你可以先掛在應付款,等到支付時直接沖減應付款就可以了.
具體分錄的話你最好可以舉一個案例,然後針對你的例子做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