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很奇怪為什麼電用的越多越貴。
造成電費越來越多的原因有很多
1、在夏季和冬季的時候 ,空調和電暖爐之類的大功率電器設備用得比較多。
2、家庭新增電器設備,新增人口等會引起電量增加。
3、非居民客戶可能因為營業時間增長,生產班次調整,新增設備會引起電量增加。
4、設備待機導致消耗電能,室內線路老化漏電,表後線被別人竊電等,也會導致電量增加。
5、您可委託有資質的電工對室內線路情況進行檢查,排除偷漏電情況。
6、平時養成節約用電習慣,如:如隨手關燈,用完電器及時拔電源或者把插排的開關按掉,減少電視機,機頂盒待機時間,開空調時設置26攝氏度,電熱水器用完可以關掉,不長期保持保溫狀態。
電是一種自然現象
指靜止或移動的電荷所產生的物理現象,是像電子和質子這樣的亞原子粒子之間產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種屬性。自然界的閃電就是一種電現象。電磁力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物理現象)
B. 電價上漲的原因及其對中國物價的影響
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做「改革就漲價」,給人的印象似乎是電力改革引發了漲價。而在許多西方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往往伴隨著電價下降。我們則相反,原因何在?本文試圖作一簡要分析。
一、經濟轉軌是電價不能降低的體制原因
1993年,在中國電力行業改革戰略選擇國際研討會上,世界銀行工業能源局局長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電力行業特徵進行了比較:「就電力消費而言,發展中國家水平低,發達國家水平高。就人均電力消耗來講,前者僅為後者1/80;這對政策有影響,發展電力工業是發展中國家非常關注的問題,而發達國家則不同。就發展速度來講,發達國家年增長率很低,僅1%左右,可以用提高用電效率來解決,而發展中國家則不同,經濟發展速度高,不增加能源和電力消耗是不可能的。就價格而言,發展中國家能源價格低廉,由政府給予補貼;發達國家的能源價格是市場決定的。在能源生產方面,發展中國家能源工業是政府壟斷經營的,採用指令性和控制性的法規條例;而發達國家採取政府和私人經營並存,公開透明的法規條例,由企業自我控制和平衡。發展中國家存在信息障礙,技術和融資水平低;發達國家按市場規律、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辦事,信息流暢、技術水平高、效率和效益高。」當然,發展中國家由政府壟斷經營改為市場化經營後有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發展中國家的電力價格偏低,市場化改革就要提高電價;總的說來,發達國家的電力工業由於原來定價較高,引入競爭機制後可以降低成本,降低電價。而發展中國家的電力工業引入競爭機制後,可以降低成本,由於原來價格不到位,要使價格符合市場化改革的需要,必然要提高價格。這是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原來電力工業不同特徵造成的。
二、電價長期偏低是電價不能降低的根本原因
世界銀行工業能源局局長說:「發展中國家的改革緊緊地控制著公用電力事業,政府要求電力企業承擔過重的社會義務,許多國家認為便宜的電力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好處,人為壓低電價。據1988年的統計,63個發展中國家電費加權平均僅為0.043美元/千瓦時,只相當於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電價的50%,OECD國家電費加權平均為0.08美元/千瓦時。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同樣是消耗能源生產電力,發達國家電力生產的技術水平高、效率高、消耗低,價格反而比發展中國家高。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以大大低於成本的電價出售電力。據估計,發展中國家實際平均邊際成本為0.10美元/千瓦時或更多。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電力工業如果按邊際成本定價,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電價應當高於發達國家。」
可能有不少人對於中國電價是否偏低心存疑慮。或者說,許多人對於中國在計劃經濟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電價偏低是承認的,但對於中國近幾年的電價是否偏低心存疑慮。其實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中國電力工業在改革開放以後,是依靠價外加價,一部分供電企業靠亂加價、亂收費來維持發展的。自1998年電力供求緩和以後,逐步取消各種價外加價,價外收費,後來甚至連計劃經濟年代就已存在的供電工程貼費也都取消了,中國的目錄電價還是偏低的。總的來說,中國電價是偏低的,其中居民電價偏低是非常突出的。電力工業要走上競爭性市場化改革的道路,電價必然是要上漲的。
在發展中國家裡,認為低電價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好處的觀點根深蒂固,中國同樣存在這種思想,總認為居民生活用電價格不能高,否則將影響低收入家庭和貧困戶用電,而且要求電力企業承擔過重的社會義務。人為壓低電價結果是電力使用不合理,經濟效益不高,電力工業資金緊張,無法保證足夠的電力供應,出現缺電;人為壓低電價,使得電力工業無法取得電力投資,甚至連老電廠的維護檢修也難維持,更談不上更新改造。這就是發展中國家和中國走計劃經濟年代長期缺電的根本原因。要解決電價偏低和電力工業缺電問題,首先要解決那種認為低電價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好處的觀念,要給電力工業以合理的價格,使電力工業能夠維持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需求。
三、供應側電價結構失調亟待電價的合理回歸
中國長期存在「重發輕供不管用,重新建輕既有」的狀況,改革開放以後進行的電力改革同樣是重發電、重新建。1985年,國務院決定實行多家辦電和多渠道集資辦電的政策,無論是對集資新建電廠實行還本付息電價還是實行燃運價加政策和電力建設基金政策,主要是照顧發電工程;後來實行經營期電價,也只是將「經營期電價」替代原來的「還本付息電價」政策,這些改革政策實行的結果是獨立發電公司的資產回報率達7.1%,股本回報率9.5%;國家電網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僅1.65%,股本回報率僅0.55%。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時,發電公司的上網電價:凡是原來有上網電價的按原上網電價執行,原來國家電力公司所屬的老電廠,沒有上網電價的按補償成本原則核定臨時上網電價,銷售電價減去發電廠上網電價之後的剩餘部分就是輸配電的電價。按照這個辦法,繼續維持了原有的發電上網價高,利潤高,輸配電低,利潤低;新電廠上網電價高,利潤高,老電廠上網價低,利潤低。
據統計,中國20世紀90年代末之前,發電、輸電、配電的投資比例大約是1∶0.21∶0.12,而美國是1∶0.43∶0.7,英國是1∶0.45∶0.78,日本是1∶0.47∶0.68,也就是中國輸配電投資長期低於發電投資,而美英日等國家輸配電投資要大於發電投資。如果電力工業總投資是1,中國的輸配電工程投資佔25%,其中相當一部分投資還是靠向用戶徵收供電工程貼費籌集的,而美、英、日等國的輸配電投資占電力工業總投資的55%-60%。
我國輸配電價無論從絕對水平還是從輸配電價的比例來看,都是非常之低的。2002年,我國的輸配電價是占銷售電價的26.7%,而發達國家可以達到60%左右。在我國銷售電價本身偏低的情況下,輸配電價占銷售電價的比例又偏低,而與其他國家的輸配電價格相比就顯得更加偏低。中國的輸配電價只有英國的1/3,德國的1/4,日本的1/6。這樣低的輸配電價使得電網公司盈利率嚴重偏低,負債率上升,建設資金籌措發生困難。因此,當電力工業進行市場化改革時,必然要提高輸配電價,促使銷售電價水平上升。
四、銷售電價結構扭曲也使電價須適度調高
中國銷售電價存在的問題:一是銷售電價分類不合理,二是各類電價之間的比價關系不合理,三是優惠電價種類繁多,四是價外加價收費。
由於銷售電價分類不合理,各類電價之間比價不合理,優惠電價種類繁多價外加價收費多,使得電價嚴重扭曲。凡是能從公共電網中獲取低價和優惠電價的用戶,都會賴在公共電網中購電;凡是要負擔交叉補貼的用戶就會千方百計修建自備電廠,自建自管自供逃避補貼責任。結果是小煤電,假熱電盛行,公用電網的優越性徹底喪失,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還嚴重影響大用戶向發電廠直購工作的開展。在廠網分開的條件下,大用戶建自備電廠和直購逃離公用電網,公用電網只剩下優惠供電的各類用戶,公用電網就會出現高價購電,低價賣出,嚴重虧損,難以為繼。
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電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電力行業的效率和公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面臨的價格是社會生產的邊際成本。如果對價格人為扭曲,那麼資源的有效配置將無法實現。我們對居民生活用電、農業用電、支農產品用電電價等進行交叉補貼,就是對銷售電價進行人為扭曲。根據福利經濟學的研究可以知道,對特定人群給予收入補貼,優於通過價格扭曲進行補貼。我們要下決心取締一切扭曲電價的做法,適當調高價格是必要的。
五、能源資源短缺迫使煤電聯動勢在必行
近年來,世界石油,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煤炭價格也大幅度上漲,電力工業作為能源轉換行業,繼續維持低價供電,用戶為逃避承擔高價能源,趨向多用電力。凡是能用電力替代石油和天然氣的都盡可能用電力替代,在這些能源替代中,有的替代是合理的,既可節約投資和費用,又可節約能源資源,有些替代是不合理的,會造成能源資源的浪費,如用電燒熱水和採暖,電力利用效率極低。最近幾年電力消費的增長率不僅高於能源,而且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電力消費已經連續6年彈性系數大於1。
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於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已經遠遠超出了成本+合理利潤+稅金範疇,石油、天然氣已經獲得暴利,但時至今日對電力工業卻要求微利或者虧損,不能夠反映其稀缺的情況。在能源大幅度漲價的情況下,作為能源轉換行業的電力,惟一的辦法只能是電價隨能源價格浮動,即中國實行的煤電聯動。
為保持終端能源的合理比價,促進能源合理利用,節約能源資源,應當隨著油、氣、煤的價格上升,合理提高電價,當然,提價要適度,要考慮到國民經濟多方面的承受能力,要使石油、天然氣、電價和熱價保持合理的比價關系。但是從已印發的《電價改革方案》和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銷售電價等三個管理辦法來看,離這種要求還很遠。
以上說明在改革過程中,往往導致電價上漲。筆者認為,中國要進行電力體制改革,應當引入發電競爭、售電競爭和在大用戶直購之前先理順電價,先把電價分類,電價水平合理化,取消優惠電價、取消價外加價。
C. 電價變動受哪些因素影響
(一)電力生產成本與流通成本
電力生產成本是指電能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即發電成本。不同的電源結構,發電成本差別很大。火力發電的燃料--煤炭或石油價格是其發電成本的主要構成因素,一般占發電成本的60%以上,且燃料運輸成本也很高;目前的水力發電成本主要由水電廠投資建設成本構成,沒有運輸成本,水資源價格也沒有完全核算;核電發電成本則包括核燃料成本與基建成本等。可見,不同電源由於原材料成本和基建成本的不同,以及發電技術、發電效率的差異,發電成本存在明顯不同。
電力流通成本主要包括電能輸配與供電成本,即電能高壓傳輸、低壓配送與供給終端用戶的銷售成本,是輸電電價、銷售電價核算的基礎。目前,我國輸電網路沒有獨立市場運營,輸配供均屬於電網公司的經營范圍,所以輸電電價基本上沒有獨立核算,都包括在終端的用戶電價中。目前的電力流通成本主要包括輸配電設施的容量造價成本與維護成本、電能傳輸成本、折舊、勞動力工資、資本利息率與銷售成本等。系統負荷率也是影響發電成本與輸配電成本的主要因素。
發電生產成本中還包括物流成本,主要是原材料的運輸成本與倉儲成本。對於發電企業而言,廠址與原材料采購地的距離,以及採用的運輸方式直接影響發電成本。不同電源結構的運輸成本也不同。
總之,電力生產與流通成本構成了銷售電價的主要部分。一般而言,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電力企業的生產與流通成本越高,相應的市場供給就會越少,如果電能需求不變,則會導致電價水平上升。
(二)電能生產中的互補品價格
生產過程中的互補品則是指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包括熱能、煤灰以及旅遊等。當其他條件不變時,隨著生產角度互補品價格的上升,可以帶動電能企業的供給增加,如果需求不變,則電價水平下降。
(三)電能生產,交易技術與管理水平
電能生產、交易技術與管理水平決定電力產業的生產、運營與交易效率,是影響電力系統利用水平、發電與輸電的規模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電力外部成本與交易成本高低的關鍵因素,是電力供給與電力交易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與競爭性的重要保證。電力技術與管理水平與一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經濟增長方式以及電力企業在科技教育上的投入有直接關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尤其是投入資源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隨著電能生產、交易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電力的最大可能供給量就越高。如果電能需求不變,電價水平將呈現下降趨勢。
(四)電力企業對利潤與電價的預期
一般而育,企業預期利潤水平上升,則會增加產品供給;預期價格上升,在企業存在倉儲能力時,會增加產品的生產和遠期市場供給,但會減少現期的市場供給。由於一般意義上電能無法儲存,在電力市場中,如果電力企業預期利潤水平上升,則會增加電力投資,增加電能的遠期供給能力;預期電價上升,則可能通過電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增加遠期供給。
然而,目前我國電力投資、電價水平受到相關管制機構的市場准入、投資、利率與電價管制的較強約束,電力企業的競爭與風險意識的不完善,使得市場利潤與電價的預期對於企業供給能力的影響還存在很大的非理性成分。
(五)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主要包括氣候、水文、資源分布等地理因素。我國的「西電東送」戰略就與區域間的水文、資源、能源分布與產業結構格局的差異有直接關系。自然條件因素不僅對電源結構、電網結構產生影響,而且會影響電力供給能力與電價水平。一般而言,水電資源豐富的區域,電力供給的持續性能力強,價格水平也較低,但受豐枯水期的限制,豐水期電價水平下降,枯水期電價水平上升;新能源豐富的區域則由於發電技術與管制原因,電價水平較高。
D. 日本四大電力公司居民電價較年初平均上漲13%,對居民的生活有何影響
根據日本統計局給出的數據顯示,從今年年初到現在為止,日本的居民用電,電力成本已經上漲了13%,最大的上漲幅度已經高達17%。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日本居民也表示,用電成本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開支,而且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日本的用電成本上升以及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第三,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日本是一個島國,自然資源比較缺失,雖然有很多的核電站,但是想要解決國內日趨增長的用電需求還是比較困難的,而且最為困難的時候,核電站現在已經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但是他們又沒有太多的資源資源用來發電,這就形成了一個相悖的話題。
E. 居民用電超過多少價格會漲元/度
前兩天,家住鄞州區的陳女士收到供電公司發來的簡訊,說她家上月的用電量為1146度,電費600多元。同樣三口之家的胡女士,7月份家裡的用電量是1500多度,電費要支付1000多元!
手機簡訊顯示,陳女士家7月份的用電達到1146度
「我查了一下,6月份我家的電量是240多度,7月份一下增到1100多度。」陳女士說,她甚至懷疑自家的電表可能出了問題,專門請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上門校驗了電表。
結果,電表沒問題。為啥兩個月會差別這么大?
近期供電公司也接到許多市民的咨詢電話,都是反映電費突然暴增的情況。「根據我們對數據的統計,7月份用電量成倍增長是很正常的現象。」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調查:家庭電費猛增成常態
陳女士一家三口,她是全職媽媽,因此白天也待在家裡。陳女士說,她仔細對比了一下6月份和7月份的用電量,發現6月份每天的用電量基本在8度左右,而7月的日均用電量超過30度,最高的一天近60度。
陳女士又去問了鄰居,發現不少鄰居家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
同樣三口之家的胡女士,7月份家裡的用電量是1500多度,電費要支付1000多元。「她家比較淡定,說是每年七八月份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陳女士說,她還看了胡女士家6月份的電量,發現也才400多度。
陳女士的另一個鄰居張先生,家裡面積近300平方米。張先生夫妻和兩個孩子以及張先生的父母,共6個人住在一起。「他們家的用電量也同樣暴增,6月份500多度,7月份達到2000多度。」陳女士說。
記者在熟人朋友圈做了個小調查,發現普通的三到五口之家,上個月的電費在300-700元的居多。如果家裡都是上班族的,白天沒人在家,電費會稍微少一點,三四百元的樣子;如果家裡有老人小孩,白天家裡開空調時間比較多的,7月份的電費多為六七百元甚至更多。
市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期供電公司也接到許多市民的咨詢電話,都是反映電費突然暴增的情況。「根據我們對數據的統計,7月份用電量成倍增長是很正常的現象。」該負責人說,7月持續高溫,孩子放假在家,空調整天開著,用電量自然猛增。「據我們所知,現在很多寧波人對生活品質要求高,冬天開空調或者地暖的情況比比皆是,第一檔、第二檔階梯電量用完的家庭不在少數。」
根據目前我市執行的階梯電價,第一檔為年用電量2760度,這個電量以下未執行峰谷的居民電價為每度0.538元;第二檔為年用電量2761至4800度的部分,每度0.588元;年用電量超過4800度的部分,每度0.838元。
市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階梯電價,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電用得越少電費支出越少,用得越多電費支出越多。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全大市用完第一檔階梯電量的家庭已經佔到了11.9%,其中2.8%家庭已經在使用第三檔階梯電量了。目前我市居民用戶數338.97萬戶,也就是說,已經有超過40萬戶居民家庭已經在使用第二檔階梯電量,其中9.4萬戶家庭已經開始使用第三檔階梯電量。不過,這一比例與去年同期相差不大。
究竟怎樣才能省電?
供電公司的專業人士來給市民支招~
申請峰谷電,用電更便宜
供電公司將一天24小時分成兩個時間段,每天的8時至22時為居民用電高峰時段,執行高峰電價;22時至次日8時為居民用電低谷時段,執行低谷電價。相比正常的第一階梯電價,高峰和低谷電價分別為每度0.568元和0.288元。與每度0.538元的第一檔階梯電價相比,高峰電價雖然每度漲了0.03元,但低谷電費每度卻少了0.25元。
我們不妨以陳女士家為例,來做個簡單的算數:
陳女士家共用電1146度,查詢發現,陳女士家高峰時期用電916度,低谷時段用電230度。
未開通前電費616元左右
916*0.568+230*0.288=586.528
開通後電費586元左右
也就是說,申請峰谷電可以節省電費30元~
「陳女士家的谷電量佔比20%左右,並不高。其實她全職在家,可以盡量選擇在谷電時段洗衣服、燒水等,這樣電費會更便宜。」專家說。
不過,專家也指出,並不是每個用戶都適合峰谷電。通過計算分析峰谷電政策,谷電量占總電量比例大於11%時,才能達到節省電費的目的。而且在谷電量大於11%之後,隨著比例的上升,平均電價就越低,電費就越省。
耗電電器節電小妙招
TOP1:機頂盒
耗電原因:機頂盒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小電器,市民也常常不關,方便下次看電視時使用,但經過專家檢測,機頂盒在待機狀態下一個月要「吃掉」10度電。
建議:平時不用機頂盒時,要記得及時關掉。
TOP2:電熱水器
耗電原因:電熱水器確實是個用電大戶。一般的電熱水器運行功率為1千瓦至3千瓦,也就是說,工作1小時耗電1-3度。如果一直處於打開狀態,為了保證水溫,它會反復運行加熱,耗電量相當可觀。一般的電熱水器,保溫狀態的功率在1000瓦左右,也就說說,1小時耗電1度。
建議:最好在使用前才打開熱水器,不要使它長時間處於保溫狀態。
TOP3:空調
耗電原因:空調的運行功率在600-2860瓦,1小時耗電0.6-2.8度。待機功率1-5.25瓦,待機功率最高的空調在待機狀態時,8天消耗1度電。
建議:大家最好在空調使用淡季將空調徹底斷電,並及時清洗空調過濾網。
TOP4:電視
耗電原因:電視的運行功率50-190瓦,1小時耗電0.05-0.19度。待機功率0.7-8.8瓦,5天消耗1度電。
建議:關閉電視時,記得同時拔掉電源。
養成居家用電好習慣
1.飲水機加熱完成後要及時關閉電源,防止反復加熱。
2.空調製冷溫度調高1℃,身體感覺並不明顯,卻可以節省10%耗電量。
3.使用電飯煲時盡量少用保溫模。
4.平時隨手關燈,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F. 如果電價上漲,會帶來什麼問題
國家還對針對居民用電做出了新的政策,相關部門表示:一、居民用電價格低,很多人還不知道中國電網每年業績雖然很高,但是每年都在虧損。二、企業需要彌補居民用電的差價所以用電價格一直很高。三、針對居民用電情況進行分級計費,將成本和電價做出更加合適的調整。
電價又有新變化
據數據顯示,我國有5%的大體量用電家庭,佔了家庭用電24%。這表示,低價格用電政策所帶來的的福利大多被高收入家庭所享受,不符合逾期所帶來成效,也導致用電量的隨意揮霍。所以才考慮提高電價。有相關了解,此次會對居民用電價格做出上漲的調整,而企業用電將會下調。
電價上漲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2011年的時候,國家就針對企業進行了全面上漲。對15個地區的企業用電平均上調了1.67分。這也是從2009以後,國家第一次調整企業用電。2009年11月30日,對居民用電價格進行了每度增加3分錢的調整,更是計劃未來,居民用電將被分為三種階梯方式進行計費。
到了2014年的時候,國家正式實施階梯計費,這時居民電價才開始出現小幅上漲。2018年的時候,國家對電費進行了調整,對電價進行下調。2018年到2020年,國家先對企業的電價進行下調10%,後對企業電價下調5%的政策。這也最後導致2020年火電企業大面積虧損,2020年僅三個季度,就已經虧了266億元,很多企業出現了巨大債務的情況。
國家對於工商業的電價調整一直都是高於居民用電的價格,這主要是因為上個世紀的時候,老百姓的用電水平比較低,沒有大量用電的情況。那時候企業用電要比居民用電水平高出了60%,但隨著現在經濟發展有了變化,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變好了,但國家火電企業依然每年面臨幾十億的虧損,所以居民用電進行調整也是局勢所逼。
G. 現在電費又漲價了,我們是工業用電,請問分段計費的價格是多少平均電費怎麼計算。謝謝!
容量成本在各時段的分配
1、發電容量成本在各時段的分配可按失負荷概率的時間分布來考慮. 高峰和非高峰時段失負荷概
率的比例一般為(50 %~60 %) ∶(50 %~40 %) . 因此,發電容量成本在高峰時按60 %考慮,在平段時按40 %考慮 .
對輸變電容量成本,高一級電壓輸電線路的輸送能力和變電所額定容量是按電力系統高峰時段負荷來確定的. 因此,高峰時段承擔高一級輸變電容量成本,其餘時段不分攤,而本級電壓的輸變電容量成本則在3 個時段內分攤.
2、各級電壓用戶電價
基本電費= (各級電壓發電容量成本+ 各級電壓輸變電成本) ×分散率×分攤比.
高峰電價= (各級電壓用戶的發電容量成本×0. 6 + 各級用戶的輸電成本) ×分散率×(1 - 分攤
比) / (負荷率×本時段利用小時數) + 電能成本.
平段電價= (各級電壓用戶的發電成本×014)×分散率×(1 - 分攤比) / (負荷率×本時段利用小
時數) + 電能成本1
低谷電價= 電能成本1
鼓勵用戶多用高壓電,減少損耗,節約能源.
H. 如果電價上漲,會帶來什麼問題
電價上漲,會帶來連鎖反應。
最主要的是企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因為他們有很多有大量的大功率電氣設備。需要常年運轉,電價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本身工業用電就比較貴,一分錢對他們也有不小的影響。
作為主要的生產力量,電價的上升必然會引發用電成本上升,為了維持足夠的利潤,所以這個成本大概率會轉嫁到客戶身上。
而這些工業產品的生產廠家,他們生產了很多的工業和民用產品,電價的上升導致他們成本上升,然後他們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就直接導致了商品的成本上升價格上升。也就造成了物價的上升。
其實各個行業相互牽扯是很緊密的,有一些重點行業可以說有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
除了工業用電對他們影響很大以外,實際上民用電對普通人的影響也是很高的。因為民用電雖然價格低,但是客戶基數特別大,有至少七八億10億的人口。這個電價看起來影響好像比較低,但實際上在龐大的基數下,你漲一分錢電力行業就能夠獲得很大的利潤。
所以說電價漲價實際上是引發民生關注的重大事件。而不應該是他們召開個發布會,想怎麼長就怎麼長,應該受到嚴格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