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實際成本如何計算
1、發出材料採用實際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後進先出法、售價法等。
具體採用那種方法,可以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但是,一經確定,不能隨意改變。
2、上面的核算方法,採用的是「個別計價法」,採用這種方法核算是正確的。
3、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
個別計價法的優點: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缺點: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
(1)計劃實際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的異同:
估計成本則是尚未實際發生的,而是根據一定資料預先估算的成本。實際成本是我國企業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則。企業在平時核算時可以採用計劃成本、定額成本和標准成本等,但最終必須要調整為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概念主要是針對產品或勞務而言的,但實務中也包括原材料采購的實際成本和銷售實際成本等,所以實際成本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是指實際發生的耗費代價,相對於估計成本而言,實際成本是指已經發生,可以明確確認和計量的成本。
將企業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定額成本或上期成本及同行業成本等進行比較,便可以進行成本的分析和考核,了解成本定額和計劃的完成情況,掌握成本變化的特徵和發展趨勢,揭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便於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
B. 計劃成本法的公式
1、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數量×計劃單價
2、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額
3、成本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4、材料成本差異率=差異額/計劃成本
拓展資料
實際應用
計劃成本的制定
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制定得恰當,既有利於企業考核采購部門的業績,調動其積極性,促使其降低采購成本、節約開支;也有利於財務部門制定考核標准 >標准,分析采購成本升降的原因,為領導決策提供有用財務信息。計劃成本,一般由企業采購部門會同財務等有關部門制定,包括買價、運雜費及應計入成本的有關稅金等,力求接近實際。每年年初,由采購部門會同財務等有關部門,按材料類別、品種、規格編製成材料計劃成本目錄。對一些品種、規格材料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相懸殊的,應分析產生差異的具體原因,然後對所定不恰當的品種、規格材料計劃成本進行修訂,使之符合實際,以利於計劃成本的執行。
材料成本差異率的確定
1.確定材料成本差異率。材料成本差異率應根據重要性原則及成本效益原則,對企業大宗原材料、價值高的原材料,按類別及用途分別確定。如礦石應按原礦、精礦、粉礦、塊礦等,煤應按煉焦煤、無煙煤、瘦煤等分別確定成本差異率;在材料領用、出售、生產中,分別按各自成本差異率分攤材料成本差異;對低值易耗材料,可按綜合差異率確定成本差異率。這樣,既可簡化
財務核算工作量,也不影響成本計算的准確性。
2.確定成本差異率應注意配比性原則。現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發出材料應負擔成本差異,除委託外部加工發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異率計算外,都應使用當月的實際差異率;不管使用當月的實際成本差異率,還是使用上月的成本差異率,在計算時都應注意配比性原則。
月末在材料已到發票未到情況下的財務處理:
現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月末在貨物已到而發票未到的情況下,其財務處理按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暫估入賬,借記原材料,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不管按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暫估入賬,都沒有包括不計入成本中稅金。因為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的組成內容是一樣的,均包括材料價款、運雜費及有關稅金等。月末,如果企業有大量暫估入賬的材料,企業就不能真實反映財務狀況。因此,企業應按照重要性、謹慎性及成本效益原則,按月末貨物已到發票未到的情況進行財務處理。
1、月末、季末的財務處理。月末、季末的財務會計報表一般不對外報送,也不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根據以上原則可從簡處理,借記原材料,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會計報表即資產負債表不列示,會計報表附註不披露。
2、半年末、年末的財務處理。半年末、年末的會計報表既要對外報送,也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從重要性及謹慎性原則考慮,半年末、年末如存在大量的暫估入賬的材料,其賬務處理應借記原材料(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遞延稅款——暫估進項稅額(價款按17%或13%及運雜費按7%計算部分),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這樣處理包含材料中不計入成本中稅金部分,
3、應付賬款中體現謹慎性原則,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列示,在遞延稅款下增加一欄。其中,暫估進項稅額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披露貨已到發票未到的原因、時間及暫估金額;如不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將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人對會計報表的誤解。
C. 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核算
(2)借:原材料
10
000(=1000*10)
借:材料成本差異
600
貸:物質采購
10
600
(3)借:物質采購
59
000
借:應交稅費_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0
030
貸:銀行存款
69
030
(4)借:原材料
59
600(=5960*10)
貸:物質采購
59
000
貸:材料成本差異
600
(5)借:生產成本
70
000(=7000*10)
借:材料成本差異
319.34
貸:原材料
70
319.34
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500+600-600)/(40000+10000+59600)=0.4562%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70
000*0.4562%=319.34
月末材料庫存實際成本=(40000+10000+59600-70000)-180.66=39
419.34元.
D. 已知計劃成本求實際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1.計劃成本是指各種消費定額和費用預算以及有關數據根據計劃期提前計算的成本。它反映了產品成本在計劃期內應達到的標准,是計劃期成本的目標。計劃成本不同於固定成本。計劃成本計算計劃期的平均定額水平,定額成本按當前定額計算。計劃成本反映平均水平,固定成本反映當時應達到的水平。計劃成本的構成和內容應當與實際成本相一致。采購原材料的計劃成本是根據每種原材料的采購價格以及與供應地的距離和距離,按原材料的實際成本項目計算的。
2.計劃成本通過與實際成本的比較,可以看出原材料采購成本的節約和超支。產品的計劃成本根據計劃期內原材料、燃料、動力的消耗定額、工時定額和成本預算計算確定。它反映了計劃期間應達到的平均成本水平,是降低成本的目標。通過與實際成本的比較,了解和掌握企業成本計劃的實施和完成程序,找到降低產品成本的途徑。
3.計劃期內產品、材料和項目的預期成本。根據計劃期任務時間、材料、燃料、動力、工具等消耗率和當前成本預算及相關材料,在分析實際成本水平的前期,在考慮計劃期的基礎上,應在測量電流的基礎上,設定影響生產成本的各種因素的變化和經濟措施的預期效果等。
4.實際成本,也稱為歷史成本,是指為購置或製造財產而實際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使用歷史成本時,資產按購買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或購買時支付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拓展資料:負債根據與履行當前義務相關的實際收到的貨幣或資產金額,或履行當前義務的合同金額,或在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而預期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進行計量。
E. 實際成本計算公式是什麼
實際成本計算公式是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
實際成本法主要以以中間產品生產時發生的生產成本作為其內部轉移價格的方法。公式: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
實際成本法則:
1、分類:實際成本法通常按成本計算對象進行命名,包括品種法、訂單法(分批法)、分步法。
2、品種法:品種法主要適合於大批量、流程式生產的企業,通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產品品種非常多,生產過程比較簡單,不要求分步驟核算成本,成本核算上要求按品種簡單歸集和分配成本,月末通常有在製品成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實際成本法
F. 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 怎麼算成本差異率
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0,即超支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0,即節約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例1】某企業2008年10月月初結存B材料的計劃成本為100000元,材料成本差異的月初數1500元(超支),本月收入B材料的計劃成本為150000元,材料成本差異為4750元(超支),本月發出B材料的計劃成本為80000元.
材料成本差異率=(1500+4750)÷(100000+150000)×100%=2.5%
發出材料應承擔的成本差異=80000×2.5%=2000(元)
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80000+2000=82000(元)
期末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100000+1500)+(150000+4750)-82000=174250(元)
【例2】結存原材料的計劃成本為230000元,材料成本差異期初貸方余額為400元,本期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為345000元,實際成本為350000元;本期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為450000元.
材料成本差異率=[-400+(350000-345000)]÷(230000+345000)×100%=0.8%
發出材料應承擔的成本差異=450000×0.8%=3600(元)
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450000+3600=453600(元)
期末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230000-400)+350000-453600=126000(元)
G. 實際成本計算公式是什麼
摘要 親,很高興能為您解答。實際成本計算公式有以下幾種:
H. 計劃成本法計算公式是什麼
計劃成本法計算公式是: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實際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歸集的費用+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入的費用。
輔助生產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出的費用。
若>0,超支差異,轉入管理費用借方。
若<0,節約差異,可以用紅字轉出。
注意事項:公式中不扣除本期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
如果企業的材料成本差異率各期之間是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分攤本期的材料成本差異。年度終了,應對材料成本差異率進行核實調整。
當企業遇到發出的委託加工物資存在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不符的情況時,發出材料可以直接使用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進行計算,一般不會等到期末使用當期材料成本差異率。
收回的委託加工物資因其已經轉變為新的材料物資,需要重新確定其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材料成本差異金額,按新材料進行相關的核算處理。
I. 計劃成本法計算公式是什麼
計劃成本法的核算公式:
1、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數量×計劃單價;
2、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額;
3、成本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4、材料成本差異率=差異額/計劃成本。
(9)計劃實際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核算程序
企業應首先考察與存貨成本相關的各種因素,規定存貨的分類、名稱、規格、計量單位和單位計劃成本。除一些特殊情況外,計劃單位成本在年度內一般不作調整。
其次,取得存貨時,應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取得存貨的計劃成本填入收料單中,並按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作為「材料成本差異」進行登記。
還有,平時領用、發出存貨都按計劃成本計算,賬戶,經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應按月分攤,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