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朱元璋生產的成本是什麼
擴展閱讀
鋼筆工具如何繼續利用 2025-07-30 10:34:27
訂車發現價格貴了怎麼辦 2025-07-30 10:19:33

朱元璋生產的成本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25 23:14:16

1. 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朱元璋推行了什麼政策

明王朝剛剛建立時,田野荒蕪,經濟凋敝,到處是破爛不堪的景象。河北平原遭受戰爭的破壞最為嚴重,很多地方道路榛塞,積骸成丘,人煙斷絕。文化一向比較發達的漢中地區,也是荒草叢生,虎豹嘯吟。往昔的繁榮勝地揚州,被朱元璋的軍隊攻佔時,城中僅余居民十八家。人民力竭財盡了,地主貴族難以榨取到地租,封建政府的稅源也近於枯竭。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朱元璋下決心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即位之初,他就召見各地來朝的府州縣官,對他們說:「天下剛剛平定,百姓財力都很睏乏,像剛學飛的小鳥,拔不得羽毛,新栽的樹木,碰不得根,應該讓他們休養生息,搞好生產。」他要求各級官吏把「田野辟,戶口增」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並規定官吏的考核都要上報農桑的治績,違反的官員要降職、處罰。

農業是封建社會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受到朱元璋的特別重視。在封建時代,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是獎勵墾荒和實行屯田。經過元末農民戰爭,不少官僚地主死亡逃散,他們霸佔的土地有的回到農民手裡,有的荒廢了。朱元璋下令,凡是戰爭中拋荒的田地,被他人耕墾成熟的就成為耕墾者的產業,如果原來的田主回來,由官府另外撥給同等數量的荒地作為補償。這實際上是對農民在戰爭中取得的勝利果實的一種承認。對那些無主荒地,朱元璋則鼓勵農民積極開墾。洪武元年(1368年)規定,各處的荒閑土地,允許百姓開墾,永為己業,免除徭役三年。過了兩年,又規定北方郡縣的近城荒地,授予無業的農民耕種,每戶給十五畝,另給菜地二畝,有餘力多種的,則不限畝數,並全部免除三年租稅。類似的政策也施行於南方某些地區,如蘇州府太倉每丁授田十六畝。後來還規定,在陝西、河南、山東、北平等布政使司及鳳陽、淮安、揚州、廬州等府,允許農民盡力開墾荒地,官府不得征派賦稅。許多逃亡農民,紛紛回鄉墾荒,變成了擁有小塊土地的自耕農。

明政府還大力推行屯田。屯田分為民屯、軍屯和商屯三種。民屯主要是遷徙無業農民和降民、罪徒,從地狹人稠的地區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去墾荒屯種,由政府發給路費,有的還發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三年不征賦稅。如洪武三年(1370年),即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無業農民四千多戶到鳳陽屯墾,又遷沙漠遺民三萬二千餘戶到北平屯種,還遷山西澤州(今晉城)、潞州(今長治)農民到河北。

整個洪武時代,屯墾的移民有數字可考的達到一百六十多萬人,實際數字可能是此數的一倍還多。他們後來大多也變成了小自耕農。軍屯由衛所軍隊承擔,當時規定邊地的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軍士由政府撥給五十畝土地,並發給耕牛、種子和農具,屯種的頭幾年不必納稅,後來每畝交稅一斗,其餘的收獲物留本衛所作軍糧。明初一百多萬軍隊的軍糧,大部分出自軍屯的收入,朱元璋曾自誇說:「我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商屯是軍屯的一種補充。開始,明政府實行「中鹽法」,令商人運糧到邊境的衛所,然後發給價值相等的鹽引,商人再持鹽引到產鹽地領取食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後來,商人乾脆在邊塞地區募民屯墾,就地繳糧,以減省運費,這便出現了商屯。

軍屯和商屯的發展,使大量的荒閑土地得到了開發。

為了推動農業的發展,朱元璋非常注意水利的建設。即位當年,他就下令:

「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必須及時奏報。」後來,又特地指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備旱澇的,都需根據地勢加以修治。」洪武年間,興修了許多大規模的灌溉工程,有的工程投入人工達數十萬,可灌溉田地萬頃至數萬頃。如洪武六年(1373年)疏浚開封府自小木到陳州沙河口一十八閘,投入人工達二十五萬,兩年後疏浚涇陽洪渠堰,可灌溉涇陽、三原、醴泉、高陵、臨潼一帶田地二百餘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治理定海、鄞縣的東湖,可灌田數萬頃,次年開鑿溧陽銀墅東壩河道四千三百多丈,從嘉興等州調集的民工多達三十五萬九千七百人。更重要的是督促各地的官吏組織勞力,利用農閑,大力修建中小型的灌溉工程。例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派遣國子監生分赴全國各地,督促吏民興修水利,到第二年底,全國即修治塘堰四萬零九百八十七處,河流四千一百六十二處,陂渠堤岸五千零四十八處。

朱元璋在位不過三十一年,就修建了這么多的水利工程,這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另外,朱元璋還很注意水利工程的保護。明朝的法律規定,對盜決河防、圩岸陂塘者都要處以重刑,負責水利的官吏不修河防、圩岸或者修治不及時的,也要處刑。

為了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朱元璋還採取措施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

元朝的農民對地主存在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法律規定佃戶見地主要行僕人對主人之禮,地主打死佃戶只受到杖一百七十下的刑罰,再交納燒埋銀五十兩,便可了事。明政府規定,佃戶見地主行小輩對長輩之禮,並取消了元律關於地主打死佃戶只科以杖一百七、征燒埋銀五十兩的規定。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有了一定的鬆弛。元代蓄奴的風氣很盛,權貴勛戚都擁有大量的奴婢、驅口、驅丁,有的多達數千名。在元末農民戰爭的風暴中,不少奴隸擺脫了主人的束縛,贏得了自由,但也有一些農民因為飢荒又淪為奴隸。朱元璋下令,凡是在戰亂中被迫為奴的,主人必須立即釋放,恢復他們的自由民身份。並下令由政府出錢,贖還因飢荒而典賣為奴的男女。洪武十九年(1386年),僅河南布政使司即贖還了開封等府典賣為奴的男女二百七十四人。明朝法律還規定:功臣之家蓄養奴婢不得超過二十人;庶民之家不得養奴,否則要受到杖一百下的刑罰,並將奴婢放還為民;凡收留人家迷失的子女、在逃的子女賣作奴婢,或冒認自由民為奴婢的,都要處以重刑。

在改善農民地位的同時,朱元璋又設法減輕農民的負擔。通過元末農民戰爭,朱元璋認識到對百姓如果榨取過甚,就會激起強烈的反抗,懂得了「步急則躓(摔跤),弦急則絕,民急則亂」的道理。即位之後,他反復強調,要把賦稅徭役的征派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取之有制,用之有節」,不可只顧眼前的利益,竭澤而漁,把老百姓榨得一干二凈。明初制定的賦役法,規定民田一般畝征稅糧五升三合五勺,按當時畝產最低一石而論,為三十稅一。徭役的征派也比元末減輕許多。由於經過長期的戰亂,元代的戶口和土地簿籍已大部喪失,保存下來的也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地主便乘機隱瞞丁口和田產,逃漏徭役和賦稅,把負擔轉嫁到農民身上,官吏也上下其手,乘機舞弊貪污,額外地加重農民的負擔。朱元璋下令在全國普遍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洪武二十年(1387年)編制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a,作為征派賦役的依據。黃冊編定後,又對徭役做了一番整頓。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強地主隱瞞丁口田產、逃避賦役的狀況,使負擔相對均平,從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朱元璋出身貧苦,深知物力的艱難,農民的辛勞。他說:「士農工商四業之民,算農民最為辛苦。他們終年勤苦勞作,難得休息。遇到豐收年頭,還可以吃飽,碰上水旱災害,則全家挨餓。我穿件衣裳吃頓飯,總要想到種地織布的艱難勞累。」因此,他比較體恤民情,注意勤儉節約,力戒奢侈,惜用民力,以便減輕百姓的負擔。有個內侍穿著新靴在雨中走路,朱元璋把他訓斥了一頓。另一個散騎舍人穿著一件極華麗的新衣,朱元璋問他:「這衣裳花費多少錢?」他回答說:「五百貫。」朱元璋就說:「五百貫,這是一個數口之家的農民一年的費用,你卻用來做一件衣裳,如此驕奢,實在是太糟蹋東西了。」他不僅要求別人節儉,對自己也是如此,他說:「所謂儉約,非身先之,何以率下?」洪武八年(1375年)改建大內宮殿,他指示左右大臣:「我現在只要求把宮殿建得安全牢固,不追求華麗,凡是雕飾奇巧,一概不用。只有樸素堅壯,才可傳之永久,使我的後代子孫,世守為法。至於台榭苑囿之作,勞民費財,以事游觀之樂,這是我所不為的!」他祭祀郊廟,拜褥的褥心用紅布做成;乾清宮睡的御床,金龍畫得很淡,若有若無,與中產人家的卧榻沒有多大區別,每日早膳,只用蔬菜就餐。在他的影響下,後妃也都注意節約,穿的都是洗過幾次的舊衣裳,從不盛裝打扮,唯恐暴殄天物,剝傷民財。朱元璋還嚴格控制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地方上修建大型工程,一律要報請批准,才許動工。凡是不急需的工程,都盡量緩建。

一般工程,也盡可能安排在農閑時進行,以免耽誤農時。他還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多次下令減免賦役,遇到災情,則賑濟鈔、布、糧食,幫助農民度過災荒。

這些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除了農業,朱元璋對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頗為重視。朱元璋在抓農業時,特別注意抓經濟作物的種植。明朝建立前,他在江南佔領區就下令,凡農民有田五畝到十畝的,栽種桑、麻、棉花各半畝,十畝以上的加倍,田多的按比例遞加。明朝建立後又把這個命令推廣到各地。後來,還讓戶部命令全國百姓多種桑、棗、柿和棉花,每戶初年種桑、棗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違令的全家充軍。多種棉花的免稅。為了鼓勵農民盡量多種,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還下令,洪武二十六年以後栽種的桑、棗果樹,不論多少,都免除賦稅。經濟作物的發展,特別是棉花的普遍種植,既為手工業生產提供了原料,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朱元璋還改革了元代工匠常年服役的制度。洪武十九年(1386年)規定,工匠每三年赴京服役一次,每次三個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制定更加詳密的工匠服役法,將工匠按工種的不同和赴京路程的遠近重新編定班次,分為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一班制,每班服役三個月,這種工匠稱為輪班匠。另外一些固定在京城或各地官府做工的工匠,稱住坐匠,每月服役十天。工匠在服役的時間之外,可以自由營業。在商稅方面,朱元璋也做了整頓,規定三十稅一,書籍農具免稅,並裁撤稅課司局三百六十四處。

「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使瀕臨絕境的社會經濟慢慢復甦和發展起來了。

農業的發展尤其突出,全國的墾田面積大量增加,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達到三百八十七萬四千七百四十六頃,比洪武元年(1368年)擴大了一倍多。比北宋最高的耕地數字增加了三百多萬頃(元代沒有全國耕地數字可作比較)政府的稅糧收入也隨著增加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達三千二百七十八萬九千八百石,比元朝一年的稅糧收入增加了近兩倍。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日趨發達。人口數字也迅速上升,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共有一千零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戶,六千零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人,比元朝極盛時期的元世祖時代增加了一百九十五萬戶,七百萬人。隨著生產的發展,「四民各有定業,百姓安於農畝,無有他志,官府亦驅之就農,不加煩擾,故家給人足,樂於為農」。在洪武年間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社會生產在以後的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繼續上升,從而形成了「明初盛世」的局面。

2.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是如何奪得天下的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一,是會用人,李善長,劉伯溫,宋濂,呂昶,徐達,常遇春都是當時有才的人,有的還是元朝的官員,但是朱元璋懂得籠絡人心,讓這些人為他所用。

其二,朱元璋不是沒文化,是沒接受正規教育,當和尚時,跟隨一位和尚學習過,起義後,李善長,劉伯溫,宋濂,呂昶等都教過他。最主要的是他不是學習死板的文化,而是學習有用的東西,比如打仗,地理,帝王心術。要不然不會建立大明,並且建立獨特的制度,還給自己子孫寫了族譜,如果沒有文化,怎麼會寫出來呢。

劇照

3. 朱元璋有個什麼發明,讓他驕傲無比,據說可以養兵百萬,不費一粒米

讓朱元璋驕傲無比的一個發明就是「屯田法」制度。不打仗的時候讓士兵去種田,收獲了糧食當作軍糧,這樣就可以不用老百姓的糧食。


但是這種制度有利也有弊,以至於到了後來,軍隊的戰鬥力沒有了保障。到了末代皇帝崇禎那個時代,這種制度完全行不通了,因為士兵們平時不操練,都是干農活,所以他們的戰鬥力不強,朝廷不得不改變制度,開始用發放軍餉的方式招募軍隊。

4. 從乞丐到帝王,朱元璋的「逆襲之路」,他是怎樣賺到的第一桶金

開國天子朱元璋從乞丐成為皇帝,一路披荊斬棘,鑄就宏偉霸業。

農民出生的他是如何成為起親的領頭人,怎麼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我來給大家講講朱元璋的第一桶金。公元一千三百一十五年,元朝上空烏雲密布,這是滅朝前的信號。因為天災黃河泛濫,黃河下游的農民瞬間淪為災民 丞相,脫脫極力主張修建河堤。

元順帝發款修壩賑災,朝中的官吏,眼睛都在發著光,彷彿是自己得到了封賞。黃帝撥的款都會在各級官吏的手中過一遍。堤壩的質量不用太好,建起來就行。至於怎麼建起來,就是執行人員說了算。在面的口糧想扣多少就扣多少,反正也餓不死這些當官的,為何一直賑不了災 ,財貪官污吏太多,干實事的並沒有多少 ,元朝不滅亡,誰滅亡,神秘又精彩的把戲要登場了。

修建河壩是個大工程,民工拿起鋤頭四處開挖。
一路挖到山東後,從河道里挖到了一個石像,石像是一個只有一隻眼睛的石人。狗血的劇情再次登場,石人的背後竟然有字刻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不得不讓人心動呀。心動不如行動起前總有一套俗的不能再俗的套路,可是老百姓就信這些。

韓童山和劉福通最先舉起了反抗元朝的大旗,起義需要造聲勢,身世也需要有一點改變。韓童山搖身一變成了宋朝的皇室的後人,劉福通也變成了劉光世的後人,再搞一個宗教信仰。這次是白蓮教,他們就是帶頭教主,搞這樣一出,就是為了增加更多的起義簇擁,著呼籲更多被元朝壓迫的人揭竿起義。

元朝統治者不把百姓當人,人都是被摧殘到了極點才爆發,只有反抗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把起義之火很快就燒了起來。在短短一年內,元朝接連發生了幾十起暴動。
朱重八卻還在廟里撞著鍾,此時呢他並沒有想要參加起義的沖動。雖然元朝和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起義是要冒風險的,被抓住會掉腦袋好好考慮一下准沒錯。朱元璋在影視劇里被濃墨重彩的刻畫了,被塑造成了一個不怕死的英雄形象。真正的英雄一定是吃過人生的疾苦,對生命具有敬畏之情。

一個正常人在生死面前都會深思熟慮一番。朱重八在廟里的生活雖然不如起義般轟轟烈烈,但清凈也有規律。這種寧靜生活還是被打破了。元朝鎮壓起義的官員,如果鎮壓不成,吃了敗仗是會受到懲罰的。鎮壓起義的任務又必須要完成,於是他們就想出了貓替老虎的損招,把普通老百姓抓起來殺掉。

向上級匯報,為起義軍,真正的起義軍不鎮壓,不斷殘害平民老百姓,活該他倒閉,活該他滅亡。朱重八現在的處境很尷尬呀,呆在廟里也不行,去起義也很危險。
太矛盾,太糾結太難了吧。就在這時,老鄉湯和寄來一封信 ,信中他表達到自己投奔了郭子興的起義隊伍,希望朱重八可以一起加入,共謀出路,一起發財。

你以為朱重八就心動了嗎?不不不,我要太小看朱重八的堅持,就算是這樣,朱重八也沒有決定起義,媽呀,真的是帶不動呀。直到有一天,廟里的師兄把重八拉到一個小角落,偷偷告訴他讀信的事被發現了,此地不宜久留,這下才把朱重八逼上了梁山,不得不走上起義這條路。

朱重八投奔起義軍之前還是不放心,還為自己算了一卦。占卦大師周德興告訴他,只有起義才是他目前唯一的出路。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經無路可退,橫豎都是死,為何不策馬奔騰,轟轟烈烈一把收拾行李,踏上了企業的征途。

選擇投靠的地點很重要。他想起了好友湯和。湯和在信中寫道,自己在郭子儀的起義部隊,朱重八開始趕往濠州城。
郭子興是濠州城的起義首領,此時的他已經被困了很久了。元朝部隊將濠州城團團圍住,眼看援軍就要打進來了。這時手下軍士速速來報,說是抓住了一個援軍的奸細。要是在以往的情況下,郭子興二話都不會過問,直接拉去殺了。

但是今天不同,元朝的軍隊都要打進來,還費得著再派一個奸細來,沒有反抗就被你抓住了。這控制不住的好奇心呢,郭子興准備去一趟,究竟他騎馬到城門口,遠遠就看見一個外貌奇特之人,面部輪廓十分有趣,額頭和下巴往外凸,中間卻是凹進去的。此人正是前來投靠的朱重八。

郭子興問朱重八是來幹嘛的?朱重八不卑不亢的說,是來投軍的,並不是奸細,郭子興根本沒有聽他的回答,就叫手下把朱重八拉出去殺了。郭子興日常喜歡捉弄人,喜歡看人向他跪地求饒,讓他充滿優越感。朱重八隻是淡淡的回答了一個哦字。
並沒有在他的眼中看到一絲的恐懼。比起慌亂,朱重八的眼中只有堅定,這就是英雄。

該有的眼神。朱重八在決定起義的時候,他的字典里就沒有害怕這兩個字。朱重八向郭子興曝出湯和的名字,郭子興才搞清楚,朱重八真是來投軍,但是他沒有和湯和編在一支隊伍中,郭子興將他帶在了自己的身邊,當做他的親兵,保護他的安全。在軍中,朱重八很快就展示出了他的才能在打仗上有計謀,有遠慮,而且為人正直,也講義氣,遇到危險,第一個沖鋒陷陣兩個月的時間就被提拔了,成了軍中的九人長,就是一個管人的活。

朱重八十字又很會做人,郭子興很重用他,把朱重八當做自己的軍師,為他出謀劃策。朱重八在軍中的地位也慢慢重要起來,可是重發這個名字已經配不上現在的他了,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朱元璋。現在的他沒有想到這個名字將會載入史冊,被後人研究。
為使人流傳這個名字雖然平平,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甚至還有一點老土,但是卻飽含深意。朱元璋的璋是古代的一種玉器,非常鋒利,朱元璋將自己比作誅殺元朝的一把利器,其中之一就是自己和元朝不共戴天,這個仇遲早要報。隨著朱元璋不斷嶄露頭角,也有姑娘看上了他,這個人就是郭子興的養女。

這個姑娘是郭子興朋友的女兒,朋友死後將女兒託付給了她。這個姑娘姓馬,軍營中都叫她馬姑娘,只知姓氏不知其名。這個馬姑娘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
是他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此一來,朱元璋就成了郭子興的女婿,成家後的朱元璋非常開心。少年的他喪父喪母,之後為了活命成了和尚,日子更加顛沛流離,擁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人關心,有人送暖,簡直幸福到冒泡,家庭幸福,生活美滿。

升職加薪也安排上朱元璋在軍中的職位不斷上升,已經成為了總把,就是軍中的財務總管,軍中一切花銷都由他管。朱元璋這個財務總管是非常講原則的,把軍中治理的井井有條,就這樣幹下去,小日子還是很不錯的。

但是天降大任與他不會讓他就在這個地方原地踏步。他的岳父郭子興又開始做妖了,郭子興的身份很特殊,不是一般的農民起義首領。他是地主出生當時的濠州城不止郭子興一支起義隊伍,其他的三個首領都是農名出身。

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有矛盾,特別是孫德崖和郭子興是仇人。突然有一天,郭子興在濠州城中高興的玩逛著。
一群人上來就把他綁走了,把郭子興想關起來,毒打了一頓。岳父許久不見人,甚是奇怪。朱元璋目標明確,直接上門找孫德崖,孫德崖一口否認,還裝腔作勢的要出去找,這個演技。

我給打零分,朱元璋不是吃素的,把打人的士兵都找到了,當面對質,看你怎麼演,孫德崖才把郭子興交了出來,朱元璋才明白一個道理,跟著眼前的這些人混,根本沒有前途可言。被救出的郭子興根本不感激,反而更加防止朱元璋了。因為朱元璋比他強的不是一倍兩倍,他是不會允許別人比他強的。

朱元璋被郭子興關了起來,郭子興的兒子還不給朱元璋吃喝,妻子馬姑娘經常偷偷帶著東西去看朱元璋患難夫妻患難情。朱元璋畢竟是自己的女婿,雖然不是親的,他也沒有殺朱元璋的心思。不久之後,朱元璋被放了出來。他看擺了這幫無恥之徒,知道要另尋出路才行。朱元璋主動請纓攻打元軍。
只有這樣,才能擺脫郭子興這個人。郭子興滿口答應,他巴不得朱元璋早點離開。朱元璋的第一桶金就是在擺脫郭子興後賺到的,這也是朱元璋人生很重要的轉折點。郭子興老奸巨猾,最後也不忘留一手,他把朱元璋派去了定遠。

定遠是元軍重點把守的地方,郭子興就是想要讓朱元璋有去無回,好狠的心啊。但是他沒有真正了解到朱元璋的厲害,朱元璋很快攻下定遠,又迅速轉戰攻下四個縣鎮,以少勝多,勢不可擋。朱元璋一路打到了自己的家鄉,遇到二十四個前來投奔的人,看著他們,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碰巧的是,這二十四個人中有為他算卦的周德興,周德興算卦都算到自己頭上了。還有遠近聞名的大將徐達,朱元璋的隊伍逐漸變多,戰大勝後帶著部隊回到濠州城。這時的朱元璋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回到濠州城就向郭子興提出了離開。
郭子興很爽快,就答應了。

朱元璋離開的時候,做了一件讓我都目瞪口呆的事。他將部隊的七百多人留給了郭子興,只在裡面挑選了二十四個人,把自己的好友心腹帶走了。這二十多個人在他之後的道路上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可見朱元璋十人的眼光不一般,朱元璋帶著他的隊伍 不對,是二十四個人又來到了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定遠,為什麼又是定遠?這里是他獨自開戰的地方,在這里他很快就從幾十個人變成了上千人的隊伍。

想要打仗,這些人可不夠。到處打聽之下,他聽說在附近有個寨子里,有一支三千人的隊伍,現在就要找一個新主。朱元璋看到了希望,他立刻感到了寨子真的不要太巧了。朱元璋和寨子的寨主認識熟人之間好辦事,我能一上來就說事兒,先敘敘舊,再轉入正題。終於。
酒桌上,朱元璋說出了心中所想,邀請寨主加入他們一起做大做強,寨主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就答應了一點要求也沒有。這不得不讓人覺得奇怪。俗話說,酒桌上的話不能信。

幾天後,朱元璋派人去寨子告知寨主,幾天後啟程出發,寨主開始不認賬了,也沒有人可以作證。現代人都知道簽個合同,保障自己的權益,朱元璋怎麼就沒叫寨主簽個字畫個押呢?看來人還是不能太耿直了,朱元璋可不耿直,你不仁就不要怪我不義。朱元璋擺起了鴻門宴,又過了幾天,朱元璋派人去山寨,准備請寨主吃大餐。寨主一聽,想也沒想就去了免費的午餐,哪有不值得道理。

正中朱元璋的圈套。寨主一來,飯還沒有吃到,朱元璋就將他捆了起來。這鴻門宴真節約成本,然後盜用寨主的名義下令轉移寨子中的人三千人,一個不少的全部進入朱元璋囊中,繼續前行。目標轉向橫澗山。
橫澗山有兩萬大軍,部隊的老大是繆大亨朱元璋只要吃下這支大軍,部隊就壯大了,速戰速決。朱元璋給繆大亨發起了攻擊,畢竟是以少打多,勝算沒有百分百。朱元璋選擇夜晚進行偷襲,這支部隊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繆大亨幾乎沒有抵抗,就投降了,真是浪費。

朱元璋精心布置的戰術,朱元璋將兩萬大軍輕松拿下,部隊從四千人迅速壯大,第一桶金就這樣賺到了朱元璋能夠賺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除了自身優秀的才能外,更多是周圍環境的促使。他決定起義,也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完成的。

朱元璋的第一桶金也是來之不易的,所以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朱元璋正是這樣的存在吧。

5. 明朝朱元璋時期的物價

你好 找出了從明初到明末的物價對照(洪武年即朱元璋在位期間) 你所說的60兩相當於現在的39600元人民幣 當然啦 要考慮到幾百年前的生活水平

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基本上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明史·食貨二》:「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明代一石約等於現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價均價1.75元/斤計算。一兩白銀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人的工資

柴薪皂隸:百姓有給國家服役的義務,不過服役是有工資的。輪到當役了,派給當官的跟班,柴薪皂隸就是買柴燒水、干雜活。年收入20兩,計13216元。(明朝國家規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隸,縣丞二員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員,每人用馬夫一名,國家付工資。)

馬夫:給政府公務員趕馬,出差辦事使用。年收入40兩。計每年26432元。

明朝縣官:正七品每月俸祿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實際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約3萬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隸4個、馬夫一個,這5個人工資由國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筆墨費由國家補貼。新官上任,還可以先拿到40兩修理費。看起來七品縣官45兩白銀跟馬夫40兩白銀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務員工資真的是很低的,歷朝歷代中明代公務員工資收入算少了。)但是縣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隸人員、衣食花費基本由國家支付和補貼,所以年俸基本是凈收入,而且筆墨費都是固定按兩算由國家撥給,還有多餘。馬夫就沒有那些好處了。

學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明史·食貨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約2斤,(剛夠兩人吃)給魚肉油鹽。(註: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優待秀才時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兩白銀的廩膳費。不過明代的學生概念不是現在的學生概念,現代的學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縣學才算是廩膳生,才可以「食廩」,所以明代秀才不幹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幹活只吃「廩膳」會很窮,所以有窮秀才之稱。

以上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談》及《明史》。

街頭挑擔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計人民幣13216元。馮夢龍在萬曆年至天啟年寫有《三言》,其中《賣油郎獨專花魁》中秦重只有3兩白銀的本銀,街頭賣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開支,還能剩餘16兩白銀。「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吃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及身上衣服之類,並無妄廢。」除去一年用度剩餘16兩。所以記為年收入20兩。

殺豬的: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對窮秀才范進說,「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儒林外史》。一天一錢,一月3兩,一年有36兩,看來殺豬的收入直逼馬夫了。約23789元。

農民:農民的收入是多少?農民「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設古代耕種水平低只及現代的1/2或2/3,那麼農民每畝約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豐年加勤懇,南方農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農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農具、肥料、水利開支、畝稅(明朝每畝收稅一斗,約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來,幾年裡蓋個優質磚瓦四合院不成問題。

明朝的物價(萬曆年)

明朝物價:

大米白銀1兩=2石即377.6斤。合人民幣1.75元/斤。

上等豬肉白銀1錢六分=8斤合人民幣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銀1錢二分=8斤合人民幣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銀七分五厘合人民幣9.9元/斤

五斤重大鯉魚價白銀1錢合人民幣13.2元/斤

栗子五斤價白銀6分五厘合人民幣8.6元/斤

活肥雞一隻價白銀4分合人民幣26.4元/只

白布四匹價白銀8錢合人民幣元132.2元/匹

綿花一斤價白銀6分合人民幣39.6元/斤

高級紅棗100斤價白銀2兩5錢合人民幣16.5元/斤

會試用黃絹傘二把價白銀六分合人民幣3元/把

刑部用鐵鍬五把價二錢五分合人民幣33元/把

官用桂圓重二斤八兩價一錢二分五厘合人民幣29.5元/斤

以上物價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記》。

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兩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約20元,考慮到當時沒有工業化煉鐵,這個菜刀價格也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這600多元錢在我們現在大酒店裡還不夠,可是在小酒家裡也確實可以隨便上菜了。

房產價格:「可成道:『在墳邊左近,有一所空房要賣,只要五十兩銀子。若買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兒就湊五十兩銀子,把與可成買房。」——《三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低檔房產50兩一宅,約人民幣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萬以上。「施小舍人急於求售,落其圈套,房產值數千金,郭刁兒於中議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員外途窮懺悔》。看來明朝有錢人的房子還是真夠貴的。

物價的穩定。明朝初幾年和末期時物價曾有過一兩白銀買一石大米,正統年間也有一兩可以買四石的年景,崇禎帝國亂時還有過二兩一石的物價。但比起民國末年物價天漲,總算銀子還是硬通貨。明朝的物價基本是平穩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兩比二石大米。對穩定貨幣價格有相當作用。

稅收

《明史·食貨五》「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宛署雜談》「至萬曆十年內,又蒙題,將鋪行下三則免徵稅契,買價不及四十兩及典價,一概免稅,其買價至四十兩以上者,每兩止稅銀壹分伍厘。」

《明史·食貨二》建文二年詔曰:「江、浙賦獨重,而蘇、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懲一時頑民,豈可為定則以重困一方。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

《明史·食貨二》宣德五年二月詔:「舊額官田租,畝一斗至四斗者各減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減十之三。著為令。」

明朝的商稅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後來明朝皇帝與內閣考慮減輕國用以減少百姓負擔,萬曆時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販、年營業額在40兩白銀也就是在營業額少於26432元以下的免稅。——這算是照顧弱勢群體嗎?農民稅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後來民田稅收減為每畝一斗米,約18.9斤。官田為一至三斗多一點。人民稅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機構精減有關,但發生戰爭時費用大量不夠,崇禎國亂時期,為求一點兵費,皇帝幾乎四處求告。萬曆年間最好收成時全國財政一年有200萬兩白銀,還是張居正改革搞下來的。明朝萬曆時總人口約6000萬,人均每年負擔國家稅支0.033兩白銀,約人民幣22元。

福利

《明史·食貨一》初,太祖設養濟院收無告者,月給糧。設漏澤園葬貧民。天下府州縣立義冢。又行養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賜爵。復下詔優恤遭難兵民。然懲元末豪強侮貧弱,立法多右貧抑富。

明朝沒有叫化子和流浪漢,每個縣都有養濟院免費收留。《宛署雜記》載「每名口月給太倉米三斗,歲給甲字型檔布一匹。」入養濟院的條件是:「查都城內外之老疾孤貧者,籍其年以請。」由於有待遇以至於某些人發達了也不走,「間有家饒衣食、富於士民者。」也在裡面混個名字撈個實惠。遇水災旱災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國家給田每人15畝耕種,給牛和農具。貧民沒錢買地葬的,國家給地。老人八十歲以上的,國家賜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國家養老。不過要等到八十歲。

過節

大年、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陽。對於現代瑞午節來說來說明代比較這個節日。

「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吃糕粽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後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後幸內沼,看劃龍船,炮聲不絕。」——明代《菽園雜記》。

6. 朱元璋開國創制受到元朝哪些影響呢

明朝在元末群雄混戰中奪得了天下。朱元璋在隨後的創制中,對元朝的制度既有繼承,也有創新,還有矯枉過正的一面。下面我們來看看怎麼回事。

政治制度:朱元璋對元朝政治制度有繼承,但隨後進行了較大改變和創新。

明朝在開始時,大體上完全繼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

最初,明朝中央設置中書省,在地方上沿用行中書省制度。但是,因朱元璋本人做過宋政權(紅巾軍劉福通建立的政權)的江南行中書省丞相,他明白這種制度不利於皇權的集中。於是,朱元璋在洪武九年(1376年)將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並對省級政治做了如下調整:

  • 布政使:主管一省的行政、財政,職責主要是執行朝廷政令;
  • 提刑按察使:掌管一省的法庭、監獄;
  • 都指揮使:掌管一省的軍政。
  • 省之下設立府、州、縣。

這樣把原來行中書省權力過大、過於集中的問題解決了。

在朝廷中央層面,中書省的權位顯得過高過重,使丞相有能力與皇帝抗衡(元朝混亂的高層政治與此有關)。這種情況當然要改。朱元璋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處死了丞相胡惟庸之後,就取消了中書省和丞相職位,改由皇帝直接統管六部,這樣使中央權力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結束語

以上是朱元璋開國創制的主要方面。我們看到,這些主要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響:

  • 政治制度:先是繼承元制,後來做了重大改變,形成了空前的皇帝集權;
  • 科舉制度:完全繼承元制,但後來竟演化成八股文,完全背離了元朝改革科舉的實用主義原則;
  • 戶口制度:鑒於元朝的鬆散,朱元璋矯枉過正,把明朝社會變成了准計劃經濟形式;軍戶制度則是完全繼承元制。

明朝作為元朝之後興起的朝代,在開國創制方面,對元朝制度既有繼承、也有改進,這些都是朱元璋這位開國者結合實際的重大舉措,對當時以及後續的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7. 朱元璋是暴君,那為什麼沒有人去推翻他的統治

朱元璋是暴君而言,僅僅是對當官的而言,對於平民百姓,朱元璋不僅不是暴君,而是明君。

朱元璋對貪官殘暴行徑確實是在史上排得上榜的。如地方百姓有權力向朝廷直接舉報自己當地官員的貪污行為,再打個比方,假如百姓發現當地的官員貪污,可以直接聚眾把這個官員抓起來送到南京受審,萬一路上有人阻攔可以直接殺掉並且不會獲罪哦,再者如果百姓即使半夜把官員送到南京,即使他已經就寢也會立刻起來將貪官提審並且一旦確審後貪官剩餘的人生就是等候滅頂滅門之災了。那對於貪官來說,朱元璋無疑是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