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財務成本百分1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鋼筆工具如何繼續利用 2025-07-30 10:34:27
訂車發現價格貴了怎麼辦 2025-07-30 10:19:33

財務成本百分1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10-25 21:56:39

Ⅰ 財務管理題,企業的資金成本為10%是什麼意思,麻煩了解的給我解釋一下,謝謝。

意思是告訴你資金成本是10%,也就是說股東要求的最低報酬率不能低於10%,也就是你計算凈現值的時候可以採用資金成本作為折現率。資本成本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這是企業籌集資金的代價(包括需要向債權人支付利息、向股東支付股利等),是一種機會成本。在這題里,資金成本率用作項目現金流的折現率以計算項目凈現值,因為如果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低於了資金成本則表明該項目會減損企業價值(取得的回報小於0或低於投資者投入資金時要求的報酬)。
折現率是指將未來有限期預期收益折算成現值的比率。本金化率和資本化率或還原利率則通常是指將未來無限期預期收益折算成現值的比率。折現率是根據資金具有時間價值這一特性,按復利計息原理把未來一定時期的預期收益摺合成現值的一種比率。在具體評估操作中折現率和本金化率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適用場合不同。折現率是將未來一定時期收益折算成現值的比率,而本金化率是將未來永續收益折算成現值的比率。兩者的構成完全相同。折現率是收益法應用中的一個關鍵指標。在未來收益額一定的情況下,折現率越低,收益現值越高。且折現率的微小變化,會造成資產評估結果的巨大差異。
從構成上看,資產評估中的折現率應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無風險報酬率,二是風險報酬率,即:
折現率=無風險報酬率+風險報酬率
如果風險報酬率中不包含通貨膨脹率,則折現率又可表示為
折現率=無風險報酬率+風險報酬率+通貨膨脹率
1.無風險報酬率的選取
無風險報酬率反映的是在本金沒有違約風險、期望收入得到保證時資金的基本價值。在此情形下,投資者僅僅犧牲了某一時期貨幣的使用價值或效能。對一般投資者而言,國債利率通常成為無風險報酬率的參考標准。以長期國債利率作為安全利率是國際上普遍的做法,如美國就以其30年的國債利率作為安全利率。
但是在我國,由於國債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使我們不能簡單地照搬西方的做法,將國債利率當做無風險利率。在我國,國家沒有發行長期國債,而短期和中短期的國債的利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並不能完全由市場供求的情況決定,而且其利率高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我國銀行存款的利率是有關方面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的,反映了最基本的市場供求和投資收益的情況。所以,在當前的資產評估實踐中,考慮到復利的因素,應該以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為安全利率。
2.風險報酬率的選取
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可以用風險報酬率來表達。在資產評估學中,風險報酬率表述為「風險補償額相對於風險投資額的比率」。在通常情況下,與較大風險相聯系的是較高的預期收益,與較小風險相聯系的是較低的預期收益。風險有代價,人們把這一代價稱做風險補償或風險報酬,風險報酬率就是這種原則的體現。

Ⅱ 財務成本利率什麼意思

財務成本的利率是企業凈利潤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它反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耗費與獲得的收益之間的關系。

Ⅲ 會計成本怎麼計算的

會計成本=賬戶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

管理費用:包括管理人員工資和福利費、公司一級折舊費、修理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攤銷費及其他管理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土地使用稅等)。

財務費用:包括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凈支出及其財務費用(匯兌凈損失、銀行手續費等)。

銷售費用:包括銷售部門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運輸費及其他銷售費用(廣告費、辦公費、差旅費)。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稱為期間費用,直接計人當期損益。

(3)財務成本百分1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可分為實際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和估計成本制度。

1、實際成本制度。實際成本制度,是根據實際發生的各項支出計算成本的一種成本會計制度。

2、標准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是以預先制定的產品標准成本為基礎,用實際產量的標准成本同實際成本相比較並記錄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成本制度。

3、估計成本制度。估計成本制度,是在產品生產前預先估算單位產品成本,憑以確定售價,然後通過復式記賬將算出實際產量的估計成本與賬上實際成本比較,據以修改估計成本的一種歷史上曾採用過的不完整的成本會計制度。

Ⅳ 百分之1是什麼意思啊,他的數怎麼計算啊

就表示一份東西100個人去分,每個人只分到百分之1的東西。

Ⅳ 財務費用率是什麼意思,合理范圍是什麼

一,財務費用率是指財務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的百分比。目前我國企業財務費用負擔往往較重,是企業的一個沉重包袱。企業應通過這個指標的計算,分析企業的財務負擔,調整籌資渠道,改善資金結構,提高盈利水平。

二,公式為:財務費用率 = 財務費用 / 主營業務收入×100%。

三,范圍每個企業的標准都不一樣,各單位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

Ⅵ EBIT EDITDA 和EBT 的含義

1、EBIT:全稱為。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翻譯為:未計利息和稅項前的利潤。

2、EBITDA:全稱為,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翻譯為: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和灘銷前的利潤。

3、EBT:全稱為,Earnings Before Tax

翻譯為:稅前利潤。

(6)財務成本百分1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息稅前利潤EBIT

=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產銷量Q×(單價P-單位變動成本V)-固定經營成本F

=產銷量Q×單位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F

=邊際貢獻總額M-固定經營成本F

2、財務成本比率=稅前收益(EBT)/息稅前收益(EBIT)

若公司全部為權益籌資,則財務成本比率為1,此時EBT=EBIT。1是該比值的極大值,只要公司存在借款,財務成本比率就會小於1。

Ⅶ 成本除以1減稅率是什麼意思

減半徵收稅 成本除以(1-稅率)表示的是你的含稅價,也就是你給別人一個價,這個價是按這個價交稅8%再加上成本的和,

成本乘以(1+稅率)表示的是成本與成本所支付的稅的和

按你這個說法,你應該給客戶含稅是:成本除以(1-稅率)2017年以來,國家持續推進減稅降費,全年減負將在1萬億元以上。4月份國務院常務會出台了6項減稅政策,受到廣泛關注,其中多項政策將於7月1日開始實施。
組合發力支持「雙創」和減負
「此次推出的一攬子減稅政策,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擴大有效供給,有利於增強市場主體創新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司長鄧勇表示,歸納起來,此次推出的6項減稅政策是由「1+4+6」構成的系列減稅政策。
據悉,「1」是1項增值稅簡並稅率政策。「4」是4項新增所得稅減稅政策,包括擴大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小微企業范圍、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開展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有關稅收政策試點、推廣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試點政策等。「6」是指6項執行到期後今年延續執行的稅收政策,包括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有線電視收視費增值稅政策、農村金融稅收政策等。
「此次減稅新政策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支持『雙創』以及為企業減負增效的重要舉措。」鄧勇表示,6項減稅政策組合發力,做到了貨物和勞務稅、所得稅、財產行為稅三大類稅種的全覆蓋,從種類規模上看,前所未有。
鄧勇介紹,6項減稅政策內涵十分豐富,相關文件對許多關乎納稅人的方面作了明確說明,便於納稅人精準享受優惠。
比如,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有關稅收試點政策,不僅涉及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也涉及初創科技型企業,相關的條件設定和管理要求也作了詳細規定。
「在創新創業領域,稅收通過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在促進研發投入、在提升產業結構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說。
不同的政策,申報節點和享受時點可能不一樣,納稅人需高度關注。鄧勇舉例,小微企業享受優惠政策的時間從2017年1月1日開始,由於小微企業是按季度預繳,由於一季度預繳期已過,因此,2017年7月二季度預繳申報時,可以直接計算享受優惠。2017年一季度預繳時應享受未享受減半征稅政策而多預繳的企業所得稅,在以後季度應預繳的企業所得稅稅款中抵減。
簡並稅率直接惠及民生
【(7)財務成本百分1什麼意思擴展閱讀】為繼續推進營改增改革,自今年7月1日起,取消13%的稅率檔,改革後形成17%、11%、6%三檔稅率結構。
當前,國際稅收競爭日益激烈,不論是契合國內經濟發展形勢,減輕實體經濟負擔、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還是應對國際減稅競爭,未來一個時期,減稅降負將成為我國稅收政策調整的大方向。
「從國際增值稅發展實踐來看,為了實現增值稅稅收中性的目標,各國逐漸追求更為簡明的增值稅稅制,簡並稅率、減少優惠、拓寬稅基已經成為增值稅發展的趨勢和主流。」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副司長林楓說。
「簡並稅率政策對納稅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降低稅負,可以有效盤活企業的現金流,提高企業擴大再生產能力。同時,通過稅負轉嫁和傳導機制,對消費者也會起到減負作用。」林楓表示。
張斌認為,此次簡並稅率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增值稅公平、中性的稅制優勢,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奠定良好的稅制環境。
「取消13%一檔稅率,稅率結構簡並至17%、11%、6%三檔,主要考慮是,13%稅率適用於農產品、圖書、報刊、雜志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化肥、農葯、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以及天然氣等工業生產資料,取消此檔稅率並下調至11%,體現了國家對農業、民生領域的稅收支持。」林楓說。
稅優健康險要認准「識別碼」
根據新政,從今年7月1日起,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試點政策將推至全國。「這次推廣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主要是為了推動多層次醫療體系構建、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健康保障水平。」鄧勇說。
政策規定從7月1日起,取得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的個人,以及從事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的個體工商戶業主、對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的承包承租經營者和合夥企業的個人合夥人,這幾類人群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一年最多可以在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2400元/年(200元/月)。
鄧勇提示,享受商業健康保險稅收優惠是有規定條件的,與現在市場上普通的商業健康保險有區別,最突出的就是這個保險在購買時會生成一個特殊的稅優識別碼。所以,有沒有這個稅優識別碼就是能不能享受政策優惠的關鍵。
一旦購買了這個保險,要盡快把發票、保險單等憑證交給任職或支付勞務報酬的單位財務。「對採取核定征稅方式的個體工商戶來說,也能享受這個政策。」鄧勇說。
此外,國務院決定擴大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型微利企業范圍,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將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符合這一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計算應納稅所得額,並按20%優惠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鄧勇表示,本次減半征稅政策調整後,「資產總額」「從業人數」以及所從事的行業等指標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標準的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在30萬元至50萬元之間的,將成為主要受益群體

Ⅷ 財務成本分析經常用哪些比率

財務成本分析經常用比率:

1、 利率=純粹利率+通貨膨脹附加率+風險附加率
2、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3、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4、保守速動比率=(現金+短期證券+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凈額)/流動負債
5、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6、存貨周轉率(次數)=銷售成本/平均存貨 其中:平均存貨=(存貨年初數+存貨年末數)/2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平均存貨*360)/銷售成本
7、應收賬款周轉率(次)=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其中:銷售收入為扣除折扣與折讓後的凈額;應收賬款是未扣除壞賬准備的金額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360/應收賬款周轉率=(平均應收賬款*360)/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8、流動資產周轉率(次數)=銷售收入/平均流動資產
9、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10、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11、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
12、有形凈值債務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無形資產凈值)
13、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14、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100%
15、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
16、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
17、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或年末凈資產)*100% 或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或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18、權益乘數=平均資產總額/平均所有者權益總額=1/(1-資產負債率)
19、平均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數*發行在在外的月份數)/12
20、每股收益=凈利潤/年末普通股份總數=(凈利潤-優先股利)/(年末股份總數-年末優先股數)
21、市盈率=普通股每市價/每股收益
22、每股股利=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總數
23、股票獲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每股市價
24、市凈率=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
25、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凈收益*100%
26、股利保障倍數=股利支付率的倒數=普通股每股凈收益/普通股每股股利
27、留存盈利比率=(凈利潤-全部股利)/凈利潤*100%
28、每股凈資產=年末股東權益(扣除優先股)/年末普通股數
29、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入/本期到期的債務=經營現金凈流入/(到期長期債務+應付票據)
30、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流量/流動負債
31、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流入/債務總額
32、銷售現金比率=經營現金流量/銷售額
33、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經營現金凈流量/普通股數
34、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全部資產*100%
35、現金滿足投資比=近5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近5年資本支出、存貨增加、現金股利之和
36、現金股利保障倍數=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每股現金股利
37、凈收益營運指數=經營凈收益/凈收益=(凈收益-非經營收益)/凈收益
38、現金營運指數=經營現金凈收益/經營所得現金(=凈收益-非經營收益+非付現費用)
39、外部融資額=(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銷售凈利率x(1-股利支付率)x預測期銷售
額或=外部融資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
40、銷售增長率=新增額/基期額或=計劃額/基期額-1
41、新增銷售額=銷售增長率*基期銷售額
42、外部融資增長比=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銷售凈利*[(1+增長率)/增長率]*(1-股利支付率) 如為負數說明有剩餘資金
43、可持續增長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權益期末總資產乘數
或=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權益乘數/(1-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權益乘數)
P-現值 i-利率 I-利息 S-終值 n—時間 r—名義利率 M-每年復利次數
44、復利終值S=P(S/P,i,n) 復利現值P=S(P/S,i,n)
45、普通年金終值:S=A{[(1+i)^n]-1}/i 或=A(S/A,i,n)
46、年償債基金:A=S*i/[(1+i)^n-1] 或=S(A/S,i,n)
47、普通年金現值:P=A{[1-(1+i)^-n/i] 或=A(P/A,i,n)
48、投資回收額:A=P{i/[1-(1+i)^-n]} 或=P(A/P,i,n)
49、預付年金的終值:S=A{[(1+i)^(n+1)]-1}/i 或=A[(S/A,i,n+1)-1]
50、預付年金的現值:P=A【[1-(1+i)^-(n-1)]/i】+1} 或:A[(P/A,i,n-1)+1]
51、遞延年金現值:一:P=A[(P/A,i,n+m)-(P/A,i,m)] 二、P=A[(P/A,i,n)*(P/F,i,m)] m-遞延期數
52、永續年金現值:P=A/i 年金=年金現值/復利現值
53、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換算:i=(1+r/m)^m-1 式中:r為名義利率;m為年復利次數
54、債券價值:分期付息,到期還本=利息年金現值+本金復利現值
純貼現=面值/(1+必要報酬率)^n (面值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按本利和支付)
平息債券=年付利息/年付息次數(P/A,必要報酬率/次數,次數*年數)+(P/S,必要報酬率/次數,次數*年數) 永久債券=利息額/必要報酬率
55、債券購進價格=每年利息*年金現值系數+面值*復利現值系數
56、債券到期收益率=利息+(本金-買價)/年數/[(本金+買價)/2]
V-股票價值 P-市價 g-增長率 D-股利 R-預期報酬率 Rs-必要報酬率t-第幾年股利
57、股票一般模式:P=∑[Dt/(1+Rs)^t] 零成長股票:P=D/Rs
固定成長:P=∑[D0*(1+g)^t/(1+Rs)^t=D0*(1+g)/Rs-g=D1/Rs-g
58、總報酬率=股利收益率+資本利得收益率=D1/P+資本利得/P
59、預期報酬率=(D1/P)+g
60、期望值:、方差:標准方差:
61、證券組合的預期報酬率=∑(某種證券預期報酬率*該種證券在全部金額中的比重)
m-證券種類 A-某證券在投資總額中的比例-j種與種證券報酬率的協方差
-j種與種報酬率之間的預期相關系數 Q-某種證券的標准差證券組合的標准差:
62、總期望報酬率=投資於風險組合的比例*風險組合期望報酬率+投資於無風險資產的比例*無風險利率總標准差=Q*風險組合標准差
63、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64、證券市場線:個股要求收益率Ki=無風險收益率Rf+(平均股票要求收益率m-Rf)
65、貼現指標:凈現值=現金流入現值-現金流出現值 現值指數=現金流入現值/現金流出現值
內含報酬率:每年流入量相等 原始投資/每年相等現金流入量=(P/A,i,n) 不等時用試誤法
66、非貼現指標:回收期不等或分幾年投入=n+n年未回收額/n+1年現金流出量相等時同內含會計收益率=年均凈收益/原始投資額 67、投資人要求的收益率(資本成本)=債務比重*利率*(1-所得稅)+所有者權益比重*權益成本
68、固定平均年成本=(原值+運行成本-殘值)/使用年限 或=(原值+運行成本現值之和-殘值現值)/年金現值系數
69、營業現金流量=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稅後凈利潤+折舊=收入(1-所得稅)-付現成本(1-所得稅)+折舊*稅率
70、調整現金流量法:調後凈現值=∑][a*現金流量期望值/(1+無風險報酬率)^t] a-肯定當量
71、風險調整折現率法:調後凈現值=∑[預期現金流量/(1+風險調整折現率)^t]
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無風險報酬率+B *(市場平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
項目要求的收益率=無風險報酬率+項目的B *(市場平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
72、凈現值=實體現金流量/實體加權平均成本-原始投資 =股東現金流量/股東要求的平均率-股東投資
73、B權益=B資產*(1+負債/權益) B資產=B權益/(1+負債/權益)
74、現金返回線R= 上限=3*現金返回線-2*下限
75、收益增加=銷量增加*單位邊際貢獻
76、應收賬款應計利息=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變動成本率*資本成本
平均余額=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 佔用資金=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77、折扣成本增加=新銷售水平*新折扣率*享受折扣比例-舊銷售水平*舊折扣率*享受折扣的顧客比例
78、訂貨成本=訂貨固定成本+年需要量/每次進貨量*每次訂貨變動成本
取得成本=訂貨成本+購置成本=訂貨固定成本+訂貨變動成本+購置成本
儲存成本=儲存固定成本+儲存單位變動成本*每次進貨量/2
存貨總成本=取得成本+儲存成本+缺貨成本
K-每次訂貨成本 D-總需量 Kc-單位儲存成本 N-訂貨次數 u-單價 p-日送貨量 d-日耗用量
79、經濟訂貨量(Q^*)= 總成本= 最佳訂貨次數(N^*)=D/Q^* 經濟訂貨量佔用資金=Q^*/2*u 最佳訂貨周期=1/N^*
陸續進貨的Q^*= 總成本=
80、再訂貨點=交貨時間*平均日需求量+保險儲備 缺貨量=交貨時間*平均日需求量
保險儲備總成本=缺貨成本+保險儲備成本=單位缺貨成本*缺貨量*N+保險儲備*Kc
81、放棄現金折扣的成本=CD/(1-CD)x( 360/N x 100%) 式中:CD為現金折扣的百分比;N為失去現金折扣延期付款天數,等於信用期與折扣期之差
82、實際利率=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或=利息/本金
83、債券發行價格=面值/(1+市場利率)^n+∑(利息/(1+市場利率)^n)=面值現值+利息年金現值
84、可轉換債券轉換比率=債券面值/轉換價格
85、發放股票股利後的每股收益(市價)=發放前每股收益(市價)/(1+股票股利發放率)
86、銀行借款成本:Ki=I(1-T)/L(1-f)=i*L*(1-T)/L(1-f) 或=i(1-T) (當f忽略不計時)
式中:Ki-銀行借款成本;I-年利息;L-籌資總額;T-所得稅稅率;i-利率;f-籌資費率
考慮時間價值的稅前成本(K): L(1-F)=∑[I/(1+K)^t]+[本金/(1+K)^n]
稅後成本=稅前成本*(1-T)
87、債券成本:Kb=I(1-T)/B0(1-f)=B*i*(1-T)/B0(1-f) 式中:Kb-債券成本;I-每利息;
T-所得稅稅率;B-面值;i-票面利率;B0-籌資額(按發行價格);f-籌資費率
88、留存收益成本:股利增長模型=本年股利(1+g)/市價+g 風險溢價法=債務成本+風險溢價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無風險報酬率+B(平均風險必要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
89、普通股成本=[D1/P(1-f)]+g 式中:D1-第1年股利;V0-市價;g-年增長率
90、籌資突破點=可用某特定成本籌集到的某種資金額/該種資金在資本結構中所佔的比重
91、加權平均資金成本:Kw=∑Wj*Kj
式中:Kw為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j為第j種資金占總資金的比重;Kj為第j種資金的成本
92、籌資總額分界點=TFi/Wi
式中:TFi為第i種籌資方式的成本分界點;Wi為目標資金結構中第i種籌資方式所佔比例
p-單價 V-單位變動成本 F-總固定成本 S-銷售額 VC-總變動成本 Q-銷售量 N-普通股數
93、經營杠桿DOL=Q(p-V)/Q(p-V)-F=(S-VC)/(S-VC-F)
財務杠桿DFL=EBIT/(EBIT-I) 總杠桿DCL=DOL*DFL SF-償債基金
94、每股收益無差別點:[(EBIT1-I1)(1-T)-SF]/N1=[(EBIT2-I2)(1-T)-SF]/N2
當EBIT大於無差別點時,負債籌資有利;當EBIT小於無差別點時,普通股集籌資有利
95、總價值(V)=股票價值(S)+債券價值(B)
S=(EBIT-I)(1-T)/Ks Ks-權益資本成本(按資本資產模型計算)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稅前債務資本成本*(B/V)*(1-T)+Ks*(S/V)
或=∑(個別資本成本*個別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
96、材料分配率=材料實際總消耗量或實際成本/產品材料定額銷量或定額成本之和
人工(製造費用)分配率=生產工人工資(製造費用)總額/各產品實用(定額、機器)工時之和輔助生產單位成本=輔助費用總額/產品或勞務總量(不含對輔助各車間提供的產品或勞務)
各受益車間、產品、部門應分配的費用=輔助生產的單位成本*耗用量
97、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程度 產成品成本=單位成本*產成品產量
單位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生產費用/(產成品產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
月末在產品成本=單位成本*約當產量
98、月末在產品成本=在產品數量*在產品定額單位成本
產成品總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費用)-月末在產品成本 產成品單位成本=產成品總成本/產成品產量
99、材料分配率=(月初在產品實際成本+本月投入的實際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材料成本+月末在產品定額成本)
工資分配率=(月初在產品實際工資+本月投入的實際工資)/(完工產品定額工時+月末在產品定額工時)
在產品應分配的材料(工資)成本=在產品定額材料(工資)成本*材料(工資)分配率
完工產品應分配的材料(工資)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材料(工資)成本*材料(工資)分配率
100、聯產品成本售價法:某產品成本=某產品銷售價格/銷售價格總額
實物數量法:單位數量(重量)成本=聯合成本/各聯產品的總數量(總重量)
101、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或=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
102、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單位邊際貢獻=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邊際貢獻率=邊際貢獻/銷售收入=單位邊際貢獻/單價 變動成本率=變動成本/銷售收入=單位變動成本/單價
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1 盈虧點作業率+安全邊際率=1
103、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各產品邊際貢獻之和/各產品銷售收入之和*100%
或=∑(各產品邊際貢獻率*各產品占總銷售額的比重)
104、保本量=固定成本/單位邊際貢獻 保本額=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盈虧點作業率=保本量/正常銷售量(或銷售額) 正常銷售額=保本額+安全邊際
105、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額-保本額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額(實際訂貨額) 銷售利潤率=安全邊際第*邊際貢獻率
106、敏感系數=目標值(利潤)變動率/參數變動率
107、材料價差=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准價格) 材料數差=(實際數量-標准數量)*標准價格
108、工資率差=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准工資率) 人工效率差=(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工資率
109、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製造費用預算總額/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 費用標准成本=直接人工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實際工時*(實際分配率-標准分配率) 效率差=(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110、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預算數
能量差=預算數-標准成本=(生產能量-實際產量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閑置能量差=(生產能量-實際工時)*標准分配率 率差=(實際工時-實際產量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111、部門邊際貢獻=收入-變動成本-可控固定成本-不可控固定成本 部門稅前利潤=部門邊際貢獻-管理費用
112、投資報酬率=部門邊際貢獻/資產額 剩餘收益=部門邊際貢獻-部門資產*資本成本
113、營業現金流量=年現金收入-支出 現金回收率=營業現金流量/平均總資產 剩餘現金流量=經營現金流入-部門資產*資本成本

Ⅸ 什麼是財務成本管理

財務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是注冊會計師、中級職稱考試必考科目。

財務成本管理目標的特徵:

1、財務成本管理目標具有層次性;

2、財務成本管理目標具有多元性;

3、財務成本管理目標具有相對穩定性;

4、財務成本管理目標具有可操作性。

加強財務成本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各種財務成本管理的規章制度:在進行企業財務成本管理工作時,應該採取目標管理與精細化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中各項成本進行必要的分解,分散到企業的全體員工身上去,從而實現全員性的成本管理。此外,還應該強化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動態管理,實施必要的企業財務監管工作,圍繞企業財務成本管理工作,制定相應的財務成本管理規章制度,加強各項規章制度在生產過程中的執行力度,利用規章制度對全體員工的生產行為進行控制,從而將精細化管理工作深入到財務成本管理中的各個部分,從根本上做到開源節流,提高生產經營效率。

2、加強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指標分析工作: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生產因素對企業的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企業應該針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指標進行必要的統計和分析,建立相應的分析體系和方法,對企業的生產能力、生產數量、生產質量、管理效率等重要指標實施嚴格的動態監控管理,每個月都要進行相關內容的分析,從而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找到問題的產生原因,實現對生產成本有目的的監管和控制。

3、建立相關的獎懲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獎懲制度,對企業的各個部門和員工進行相關成本目標實現情況的考核,將工作中的責任、權利、利益三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此外相應的獎懲制度應該盡量做到完善及可實施,激勵全體員工參與到成本管理中來。

4、落到實處開展企業財務成本管理:①不斷降低生產物資的采購成本;②通過控制生產環節發生的費用降低生產成本;③控制生產損失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