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差怎麼解決
擴展閱讀
picc產品成保多少起步 2025-05-14 06:06:19
中東國家怎麼分配石油 2025-05-14 06:06:08

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差怎麼解決

發布時間: 2022-10-17 23:13:05

Ⅰ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

就是會計期末對資產的一種計價方法,如果成本高於可變現凈值,就用可變現凈計價,當可變現凈值高於成本時就用可變現凈值計價,體現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可變現凈值的估計要看保留鬧資產的目的。
)可變現凈值的定義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後的金額。在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時,應合理確定估計售價、至完工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金。�
1.產成品、商品和用於出售的原材料等直接用於出售的存貨,其可變現凈值根據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金後的金額確定。�
2.用於生產的材料、在產品或自製半成品等需要經過加工的存貨,其可變現凈值根據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後的金額確定。�
3.如果屬於按定單生產,則應按協議而不是估計售價確定可變現凈值。

Ⅱ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運用方法

按照準則定義,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後的金額。存貨准則特別強調企業在實際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時,應當以取得的可靠證據為基礎,並且考慮持有存貨的目的、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影響等因素。企業因持有存貨的目的不同,確定存貨可變現凈值的處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一是持有以備出售的存貨,如商品、產成品等。對於這一類存貨分為兩種情況。即有合同約定(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的存貨和沒有合同約定的存貨。為執行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而持有的存貨,通常應當以產成品或商品的合同價格作為其可變現凈值的計量基礎。但是,如果企業持有存貨的數量多於銷售合同訂購數量,超出部分的存貨可變現凈值以產成品或商品的一般銷售價格作為計量基礎。沒有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約定的存貨,其可變現凈值應當以產成品或商品一般銷售價格或原材料的市場價格作為計量基礎。
二是將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存貨,如原材料等。在會計期末運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原則對材料存貨進行計量時,需要考慮材料的用途:對於用於生產而持有的材料等,應將其與所生產的產成品的期末價值減損情況聯系起來;對於用於出售的材料等,則只需要將材料的成本與根據材料本身的估計售價確定的變現凈值相比即可。具體來說,對於用於生產而持有的材料等按以下原則處理:
(1)如果用其生產的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預計高於成本,則該材料應按照成本計量。
(2)如果材料價格的下降表明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則該材料應當按可變現凈值計量。 確定可變現凈值的參照價格問題,即可變現凈值是依據存貨在財務會計報告日的市價還是財務會計報告日的最後一次的交易價格,或者是會計報告期的平均交易價格。對此,筆者認為應當分別存貨的性質具體考慮。對於價格波動較大的季節性存貨如空調、電扇等產品,以及反季節銷售的水果、蔬菜等存貨不同時期的價格會有較大差異,一味強調期末或期中財務會計報告日的市場價格顯然會有失公允,因而對此類存貨應當以報告期的平均交易價格作為可變現凈值的基礎。
追溯調整問題,新的存貨准則第29條要求,對存貨跌價准備的計提採用追溯調整法。考慮到《企業會計制度》要求採用追溯調整法編制比較會計報表時,應調整各期間的凈損益和其他相關項目,視同該政策在比較會計報表期間一直使用,調整范圍一般會跨越三個會計年度。筆者認為,由於時間的推移和客觀環境的變化,一方面確認前期期末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由於存貨的流動性強、品種多、收發頻繁,採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既難以確定其累積影響數,也必然會過分依賴主觀估計從而增大了利潤的可操縱空間。例如,當企業年末由於技術更新等原因出現經營狀況惡化,引起巨額的存貨價值減損時,一次性計提大額存貨跌價准備必然會嚴重影響當期收益。但是企業通過追溯調整以前年度損益,則可以分攤和淡化這一不利市場因素造成的沖擊,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或可信度,甚至會誤導報表使用者判斷這一重大事項對可持續經營假設的影響程度。據此,筆者建議,對於期末存貨跌價准備宜採用未來適用法,於計提准備的當期,直接計入損益。
信息披露問題。我國《企業會計制度》中,沒有對期末存貨的披露做出嚴格要求,因此存貨期末跌價准備的計提情況在年報和中報中的披露顯得過於簡單。另外,比較我國存貨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第2號——存貨(IAS2)可以發現,IAS2要求披露按可變現凈值記載的存貨賬面價值,屬於間接向報表使用者披露存貨跌價准備信息。而我國存貨准則則直接要求企業在報表上披露存貨跌價准備的計提方法、確定存貨可變現凈值的依據等內容。筆者認為,這種直接披露的方式能為報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關於存貨資產的信息,因而更為恰當。

Ⅲ 什麼是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採用此種方法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是「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的一個變種。即將「市價」置換為「可變現凈值」,運用原理相同。它是針對「市價」的某些局限性而改用可變現凈值。

因為可變現凈值不同於市價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
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

補充:
1�產成品、商品和用於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於出售的商品存貨,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當以該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確定其可變現凈值。
2�需要經過加工的材料存貨,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當以所生產的產成品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確定其可變現凈值

Ⅳ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指對期末存貨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即當成本低於可變現凈值時,期末存貨按成本計價;當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時,期末存貨按可變現凈值計價。
1、主要是使存貨符合資產的定義。根據國際會計准則規定,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能夠帶來未來經濟效益的經濟資源。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時,由此所形成的損失已不符合資產的定義,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效益,因此,應將這部分損失從資產價值中抵銷,列入當期損益,否則,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於其成本價值時,如果仍以其歷史成本計價,就會出現虛誇資產的現象,這對企業的生產經營來講顯然是不穩健的。
2、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都規定存貨應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計價。企業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終了,對存貨進行全面清查,如由於存貨遭受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於成本等原因,使存貨成本不可收回的,應提取存貨跌價損失准備。
拓展資料: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理論基礎:
1、成本與可變現凈值熟低原則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使存貨符合資產的定義。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存貨》中對存貨確認的標准,一是該存貨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二是該存貨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其實質是規定了存貨必須是資產這一原則,從而既保證了存貨定義在理論上的完整性,又符合我國會計人員的習慣,增強了准則的可操作性。
2、同時,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熟低原則進行期末存貨的計量符合謹慎性原則。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時,表明該存貨給企業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低於其賬面價值,因而應將這部分損失從資產價值中扣除,計入當期損益。否則,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時,如果仍然以歷史成本計量,就會出現虛誇資產的現象。遵循這一原則,可以從防範資產不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這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有著重要的意義。

Ⅳ 為什麼比較成本和可變現凈值比較這兩種後有什麼結果面對結果如何處理處理時與前面的壞賬准備有什麼

比較成本與可變現凈值是屬於存貨期末計價的方法。如果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說明存貨發生了減值,應計提減值准備。計提減值准備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存貨跌價准備
存貨跌價准備和壞賬准備的性質是相同的,都屬於資產的減值處理。壞賬准備是應收賬款的備抵科目。

Ⅵ 什麼是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採用此種方法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是「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的一個變種。即將「市價」置換為「可變現凈值」,運用原理相同。它是針對「市價」的某些局限性而改用可變現凈值。

因為可變現凈值不同於市價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
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

補充:
1�產成品、商品和用於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於出售的商品存貨,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當以該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確定其可變現凈值。
2�需要經過加工的材料存貨,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當以所生產的產成品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確定其可變現凈值

Ⅶ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具體做法

這個方法是用於確定期末跌價准備的計提的,如樓上所說。不知道您問的是不是存貨的後續計量方法,這里先以存貨為例吧。 成本,就是指賬面成本,關鍵是可變現凈值的確定。接下來講一下可變現凈值。 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如果是為執行銷售合同或者勞務合同而持有的存貨,通常應以產成品或商品的合同價格作為其可變現凈值的計量基礎。如果企業持有存貨的數量多於銷售合同訂購的數量,超出部分的存貨可變現凈值,應以產成品或商品的一般銷售價格作為計量基礎。如果企業持有存貨的數量少於銷售合同訂購數量,實際持有與該銷售合同相關的存貨應以銷售合同所規定的價格作為可變現凈值的計算基礎。沒有銷售合同約定的存貨,但不包括用於出售的材料,其可變現凈值應以產成品或商品一般銷售價格(即市場銷售價格)作為計量基礎。用於出售的材料等,應以市場價格作為其可變現凈值的計量基礎。這里的市場價格是指材料等的市場銷售價格。

Ⅷ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指對期末存貨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

一、什麼是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
指對期末存貨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即當成本低於可變現凈值時,期末存貨按成本計。當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時,期末存貨按可變現凈值計價,同時按照成本高於可變現凈值的差額計提存貨跌價准備,計入當期損益。主要是使存貨符合資產的定義。根據國際會計准則規定,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能夠帶來未來經濟效益的經濟資源。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時,由此所形成的損失已不符合資產的定義,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效益

二、如何准確理解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
應該把握』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個概念。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中的"成本",是指存貨的歷史成本;"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預計完I成本和銷售所必須的預計稅金、費用後的價值,換句話說,市價並不是指存貨的售價,而是目前重新取得相同存貨所需的成本。例如,某種材料的歷史成本(即購貨時的進貨單價)120元,到編表日時,該種材料的可變現凈值下跌到100元。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原來用120元購進的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為100元,應對尚存的該種材料改按100元計價,由此而發生的跌價損失計人當期損益,與此相反,如果該種材料的可變現凈值升到150元,期末存貨仍按120元計價而不作任何調整。在估計可變現凈值時,還應當考慮持有存貨的其他因素,例如,有合同約定的存貨,誦常按合同價作為計算基礎,如果企業持有存貨的數量名干銷售合同訂購數量,存貨超出部分的可變現凈值應以一般銷售價格為計算基礎。

Ⅸ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會計處理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存貨在期末時,按照賬面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原則進行計量,對於可變現凈值低於存貨賬面成本的差額,計提存貨跌價准備。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貸記「存貨跌價准備」。如果賬面成本小於可變現凈值,一般不作任何會計處理。進行存貨跌價准備核算時,應設置「存貨跌價准備」科目和「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 科目。存貨跌價准備應按單個存貨項目的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並採用備抵法進行計提存貨跌價准備賬務處理。提取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科目,貸記「存貨跌價准備」科目,以後每一會計期末均應通過成本與可變現凈值比較進行計提存貨跌價准備,並與原余額比較,若計算的應提准備大於准備原余額,則應予預提,反之,則應沖銷已提數,作相反的會計記錄。

Ⅹ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的會計處理

有合同的,以合同計算可變現凈值,無合同的利用市場價格計算可變現凈值。如果需要加工形成商品的,只要製造的商品沒有跌價,材料比市價低了也不計提跌價,因為最終形成商品時是沒有損失的。
這道題,可變現凈值=商品售價-銷售費用=1000*50-8000=42000
你目前製造成產品的成本=180000+35000=215000
應計提原材料的跌價准備=215000-42000=173000
即,原材料凈值=180000-173000=7000
「用於出售的材料等通常以市場價格作為其可變現凈值的計算基礎。這里的市場價格是指材料等的市場銷售價格。如果用於出售的材料存在銷售合同約定,應按合同價格作為其可變現凈值的計算基礎。」---《企業會計准則講解》

sel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