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本控制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成本控制的內容最主要的是包括開源節流以及科學規范化的管理措施實施,才能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貳』 標准成本管理有哪些內容方面
標准成本管理應依據各生產流程的操作規范,利用健全的生產、工程、技術測定(包括時間及動作研究、統計分析、工程實驗等方法),對各成本中心及產品制定合適的數量化標准,再將該數最化標准金額化,作為成本績效衡量與標准產品成本計算的基礎。具體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標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標准成本時,應充分考慮列在有效作業狀態下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數量,預期支付的材料和人工費用,以及在正常生產情況下所應分攤的間接費等因素。標准成本的制定。應有銷售、生產、計劃、采購、物料、勞動工資、工藝、車間、會計等有關部門的人員參加,共同商定。標准成本制定的不能高不可攀,避免打消員工的積極性,但也不能門檻太低,失去成本管理的意義,應該是切實可行的,大部分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同時企業要定期對標准成本進行評審和維護,以保持標准成本的先進性和穩定性。
成本標準的首要問題是制定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收集的最小責任單位,在實踐中,成本中心按其功能又可區分為生產性成本中心、服務性成本中心、輔助性成本中心和生產管理性成本中心。
成本標准分為消耗標准和價格標准。
(1)消耗標准分原料消耗標准、輔料消耗標准、直接燃料動力標准、直接人工標准和製造費用標准;其制定的依據為工藝技術規程、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指標、歷史消耗資料。具體方法為:
第一,原料消耗標準是指明細產品在各成本中心的單耗,它應由成本中心的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按技術規程制定。
第二,輔料消耗標準的制定應考慮歷史消耗資料及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
第三,對於直接燃料動力、直接人工、製造費用標準的制定。
(2)價格標准分為物料價格標准、半成品價格標准、能源價格標准和人工價格標准,其可按成本補償的原則制定。
2、標准成本的控制
成本管理的關鍵在於控制,而成本控制就是動用現代成本會計的各種方法,使各項成本達到預期標準的一種措施,通過成本控制使我們的實際成本逐步達到標准成本,這就實現了企業降成本增效益的目標。成本控制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成本中心必須認真研究項目標准設定的方法、狀況、修訂標准等,把成本標准與計劃值有機結合,按成本標准、計劃值控制各項消耗,年度成本預算下達後,應根據作業區具體情況制定降低消耗的年計劃,並以文件形式把指標分解下發到班組、崗位,每月終了,財務部門把作業區的成本標准配上生產計劃得出下月的成本計劃.作業區據此制定月度降低消耗的計劃。在成本的事中控制方面,必須開展有效的降低成本活動,將降低成本的指標層層分解到各作業區、班組及操作中,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標、將主要成本項目實行掛牌到崗。作業區還應找出消耗大或單價高或浪費嚴重的項目作為重點控制項目,抓住關鍵問題,確保降低成本目標得以實現。對重點控制項目應指定專人負責,抓科技攻關、合理化建議、自主管理,按月跟蹤項目進度及取得的效益。
3、成本差異揭示與分析
成本差異分類和計算如下:
消耗差異=標准價格×(實際消耗一標准消耗)
價格差異=實際消耗×(實際價格一標准價格)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一標准工資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標准工資率×(實際工時一標准工時)
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實際工時×(變動製造費用實際分配率一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實際工時一標准工時)
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生產能量一實際工時)
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實際工時一實際產量標准工時)
差異等於實際成本減標准成本,負差為有利差異,正差為不利差異。差異揭示出來後,應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一些改進的措施。差異產生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標准不夠准確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實際生產操作或管理產生的。對於不夠准確的要加以修訂,對於生產操作管理產生的要具體進行分析。成本差異的分析一定要責任中心的生產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進行分析,而不能由財務人員閉門造車想像出差異原因,這樣才能使標准成本制度發揮更大的作用。
4、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
標准成本法下,為各種成本差異要分別設差異賬戶單獨歸集,如:對材料成本差異,應設置「材料價格差異」和「材料用量差異」賬戶;對固定製造費用差異,應設置「固定製造費用開支差異」、「固定製造費用能力差異」和「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等賬戶,年度終了時予以處理,或者轉為銷售產品成本,或者直接計入損益。我國和西方國家大都採用將本期發生的各種差異全部計入當期損益。
標准成本法下,產品的實際成本是按標准成本列示的。實際成本與標准成本之間的差異只對改進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計算產品的標准成本,不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產成品、在產品在資產負債表上以標准成本列示。這是標准成本法與定額法的根本性區別。
標准成本法下,成本必須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分清哪些責任由采購部門負責(如材料成本差異),哪些責任由車間負責(如材料數量差異),哪些責任由生產部門負責(如固定費用產量差異)等。資料詳細、系統,強調全面管理,有利於各職能部門、生產車間分清責任、相互配合。有利於經濟責任制的建立。
綜上所述,掌握和利用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來設計的,標准成本制度是指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如技術指標、作業指標、計劃值等)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標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成本標準的制定、標准成本的控制,成本差異揭示及分析、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四部分內容。
『叄』 標准成本控制系統的內容及相互關系。
標准成本控制系統包括:標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異的計算分析和成本差異的帳務處理等三方面的內容。標准成本的制定與成本的前饋控制相聯系,成本差異的計算分析與成本的反饋控制相聯系,成本差異的帳務處理與成本的日常核算相聯系。
『肆』 成本控制體系的組成內容是什麼
現代成本管理體系的內容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現代成本管理應該包括七個環節,即: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上述成本管理的內容是各有其基本特點,同時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並貫穿與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構成了現代成本管理的框架。成本預測是成本決策的前提,成本決策是成本預測的結果。成本計劃是成本決策所確定目標的具體化。成本控制是對成本計劃的實施進行監督,保證決策目標的實現。只有通過成本分析,才能對決策正確性作出判斷。成本考核是實現決策目標的重要手段。必須指出,在上述各項內容中,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中最基本的內容,離開了成本核算,就談不上成本管理,更談不上其他內容的發揮。
『伍』 標准成本系統的內容包括a,標准成本的制定b,成本差異的計算分析c,成本差異的處理d,成本差異的分
標准成本系統又稱標准成本制度或標准成本會計,是指以標准成本為核心,通過標准成本的制定、執行、核算、控制、差異分析等一系列有機結合的環節,將成本的核算、控制、考核、分析融為一體,實現成本管理目的的一種成本管理制度。
從這個定義理解,答案ABC合理。
D項說的成本差異分配問題,一般出現計劃成本法下核算發出材料的。
E項說的成本預算的編制,表面好象合理,因實際工作中也是用標准價格,標准用料等等信息編制預算。但是本質上理解有差異,因預算會計體系中只是有的內容相似。
『陸』 成本控制的內容與成本控制的原則分別是什麼
成本控制內容一般可以從成本形成過程和成本費用分類兩個角度加以考慮。成本控制的內容:
(一)按成本形成過程劃分
1、產品投產前的控制 這部分控制內容主要包括:產品設計成本,加工工藝成本,物資采購成本,生產組織方式,材料定額與勞動定額水平等。這些內容對成本的影響最大,可以說產品總成本的60%取決於這個階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質量。這項控制工作屬於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動實施時真實的成本還沒有發生,但它決定了成本將會怎樣發生,它基本上決定了產品的成本水平。
2、製造過程中的控制 製造過程是成本實際形成的主要階段。絕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這里發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動力、各種輔料的消耗、工序間物料運輸費用、車間以及其它管理部門的費用支出。投產前控制的種種方案設想、控制措施能否在製造過程中貫徹實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標能否實現和這階段的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它主要屬於始終控制方式。由於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難做到及時,會給事中控制帶來很多困難。
3、流通過程中的控制 包括產品包裝、廠外運輸、廣告促銷、銷售機構開支和售後服務等費用。在目前強調加強企業市場管理職能的時候,很容易不顧成本地採取種種促銷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潤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二)按成本費用的構成劃分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製造業中原材料費用佔了總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達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對象。影響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購、庫存費用、生產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動可從采購、庫存管理和消耗三個環節著手。
2、工資費用控制 工資在成本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資又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控制工資與效益同步增長,減少單位產品中工資的比重,對於降低成本有重要意義。控制工資成本的關鍵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它與勞動定額、工時消耗、工時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關。
3、製造費用控制 製造費用開支項目很多,主要包括折舊費、修理費、輔助生產費用、車間管理人員工資等,雖然它在成本中所佔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費現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
4、企業管理費控制 企業管理費指為管理和組織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開支項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視的內容。上述這些都是絕對量的控制,即在產量固定的假設條件下使各種成本開支得到控制。在現實系統中還要達到控制單位成品成本的目標。
成本控制的原則
(一)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發生的成本,不應超過因缺少控制而喪失的收益。
1.實用性: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糾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實用性;——成本控制系統應能揭示何處發生了失誤,誰應對失誤負責,並能確保採取糾正措施。
2.例外管理:對正常成本費用支出可以從簡控制,而格外關注各種例外情況;
3.重要性:對成本細微尾數、數額很小的費用項目和無關大局的事項可以從略;
4.靈活性:成本控制系統應具有靈活性。面對出現的預見不到的情況,控制系統仍能發揮作用。
(二)因地制宜原則
成本控制系統必須個別設計,要適合特定企業的特點、適合特定部門的要求、適合職務與崗位責任要求、適合成本項目的特點。
(三)全員參加原則
有效控製成本的關鍵,是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
(四)領導推動原則
成本控制涉及全體員工,並且不是一件令人歡迎的事情,必須由最高當局來推動。 成本控制的過程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進行計算、調節和監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薄弱環節,挖掘內部潛力,尋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徑的過程。科學地組織實施成本控制,可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全面提高企業素質,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和壯大。
『柒』 標准成本控制系統的內容包括().
標准成本控制系統的內容包括標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異的計算分析、成本差異的帳務處理。
標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運轉情況下製造產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實際發生的成本。而是一種目標成本,也叫「應該成本」,它不僅間接費用是預計的,而且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也是按預計的數字來計算的,標准成本的制訂,通常從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製造費用三方面著手進行。
但與定額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標准用量和標准單位成本兩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標准用量和工資率兩方面(計時工資時);製造費用分為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兩部分,都是按標准用量和標准分配率來計算。
(7)標准成本控制系統由哪些內容構成擴展閱讀
制定標准成本時,應充分考慮列在有效作業狀態下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數量,預期支付的材料和人工費用,以及在正常生產情況下所應分攤的間接費等因素。標准成本的制定。應有銷售、生產、計劃、采購、物料、勞動工資、工藝、車間、會計等有關部門的人員參加,共同商定。
標准成本制定的不能高不可攀,避免打消員工的積極性,但也不能門檻太低,失去成本管理的意義,應該是切實可行的,大部分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同時企業要定期對標准成本進行評審和維護,以保持標准成本的先進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