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個教育培訓機構,怎樣做好成本控制提高利潤
教育機構的成本在哪裡?一個是房費,一個是老師的工資,這兩個控制好了其他的都是利潤!
前段時間帶孩子去學跆拳道,一個孩子學跆拳道一年的費用是四千多,一個跆拳道館需要四個老師,一個館長,館長的費用就不算了,畢竟一般都是館長的店,四個老師的成本一個月需要兩萬塊錢,老師都是學校里的學生,放學以後來上課,四個老師也分等級的,兩個是主,兩個是副。
其實這么算的話老師的費用一年在二十四萬左右,我就是說個大概,興許跆拳道館的老師根本賺不上這么多,房子的費用基本上就在那了,畢竟需要大場地,就是租個四百多平的房子這價格也未必能下來,成本算是控制的很好,剩下的問題就是招生了,只有生源上來了,利潤也就上來了。
Ⅱ 為了節省培訓成本,直接佔用公園進行培訓,怎麼改變這一現象
我們都知道公園是給市民提供遊玩鍛煉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人利用公園來“賺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海淀區一個健身小公園的廣場內,有各種培訓班在給孩子上課。有音樂培訓班,也有籃球培訓班等等。對於這樣的行為,市民也是特別煩惱的,畢竟有了培訓班之後,自己也會受到一些影響。那麼對於這種現象,該如何整治呢?下面小編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這樣的現象在每個城市都存在著,要改變這一現象,需要多管齊下,家長,培訓機構都要改變,尤其是培訓機構。對於這件事情,也有一些網友表示其實在小公園進行培訓也沒有多大的壞處,孩子上課也近。但對於在公園裡面想進行鍛煉的人來說,就有一些人不便之處。對於這件事情,你們覺得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這樣的現象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Ⅲ 教育培訓機構一般如何與老師們分利潤
培訓機構常見教師薪資組成:底薪+課酬+獎金+保險+福利
底薪
【方式一】
無責任底薪
【方式二】
包課時底薪
【方式三】
保護期底薪:在某個階段給予一定的底薪,階段過去後會作出調整(比如取消底薪等),主要是為了保障教師在剛入職狀態時的收入
【方式四】
無底薪:不是看錯了,確實有機構即使全職教師也是沒有任何底薪的,因為教師的所有收入都來自於上課,發出去底薪越多,其實就意味著上課部分拿到的越少,對課多的老師來說就是相對的不公平。但底薪對員工是一個保障。所以是否有底薪的問題就要根據情況而定了。
課酬
【方式一】
固定課酬:課酬完全按照定值發放,不論班級實際情況,每節課就是固定課酬。
【方式二】
固定分層:課酬不是按照定值,而是按照收入的百分比給予。
【方式三】
可變課酬:根據具體帶班情況課酬在發生變化,比如當班級人數在15人以內時課酬是多少錢,每多1個人課酬多多少錢等。
獎金
獎金部分的類型很多,常見的班級就是獎勵續班和滿班,個性化就是獎勵結轉或續費。
保險
【方式一】
無保險:這個其實是不對的,但是確實很多機構用非全日制勞動合同的形式不給教師上保險
【方式二】
有保險
【方式三】
根據條件上保險:根據教師實際帶課量定數據,當達到某值時給上保險。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變化,比如直接跟老師分班級總收入等,以上只是簡單舉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請問培訓機構老闆自己是講師怎麼算成本
培訓機構常見教師薪資組成:底薪+課酬+獎金+保險+福利。
他強調,減負關鍵要砍斷教師和培訓機構在教學方面的聯系紐帶,「培訓機構可以搞各種培訓,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學、超綱教學」,還要割斷各類考試、考評、競賽成績和招生的聯系,不能將其作為招生的憑據。此外,要通過綜合治理,建立起健康的教育秩序,構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
Ⅳ 一個教育培訓機構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提高利潤率
主要分為導師費用,招生費用,管理費用,房租費用,其他損耗,一目瞭然
Ⅵ 做中小學教育培訓,如何有效的管理和培訓老師
很多人認為,成功的要素在於智商與情商。但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安傑拉·達克沃思通過研究發現,堅毅的品質對成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本書能夠讓我們看到關於成功的另一面,那就是: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挫敗中不斷磨煉自己,成為一個堅毅的人,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Grit是指對長期目標的持久熱情與堅持。根據Angela的研究,Grit是決定一個人的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比IQ、考試成績、家庭收入或者社交能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都更大。
這本書一問世,就迅速成為亞馬遜教育類排名第一的暢銷書。她通過清晰完整的邏輯框架,配以大量的人物訪談、科學評測、文獻引用告訴我們:培養堅毅力,要遵循五個原則——
原則一
堅毅不只是堅持
很多人看過Angela的演講視頻後會說:「Grit就是堅持努力不放棄唄。」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Grit的含義中,不止包含堅持不懈的努力,同樣重要的是驅動努力的熱情。
簡單來說:Grit=熱情+堅持
為什麼熱情如此重要呢?如果說,堅持是一種狀態,那麼熱情就是驅動堅持的燃料。沒有熱情的堅持,還不如不堅持。
只有帶著熱情的,自我驅動的堅持,才是真正的堅毅,才能真的走向卓越和幸福。
那麼有了熱情的「燃料」,就可以一直堅持了嗎?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有一個年輕的創業者,對Angela說自己「很堅毅」。在過去的一年裡,他為自己的創業項目籌集資金,花了大量時間精力,甚至還熬了幾個通宵。
但是他也坦承:「我可能不會在幾年裡做同一件事。」Angela說這還不算夠堅毅。很多初看起來很有前途的事業沒有發展下去,很多樂觀的商業計劃最終都扔進了垃圾桶里,都是因為堅持得不夠久。對堅持這件事來說,更重要的不是短期的強度,而是長期的耐力。
所以,成就卓越需要熱情與堅持,二者缺一不可。Angela的書里有一句話,是對堅毅的最好詮釋:「做你所愛的事,並持續地去愛。」
原則二
愛與堅持,相互促進
很多人說:「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少年輕人,在不停地尋找自己的「真愛」,卻最終迷失在尋找中。
Angela說,盡管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其中的一切都是你喜歡的,但是研究發現,工作與個人興趣的匹配度越高,我們就越能發自內心地努力,並獲得幸福感。
相信很多人和Angela起初想的一樣,原本以為「真愛」的感覺,是尋尋覓覓之後的一瞬間:「哇!我找到了!」然而,走訪了眾多熱愛事業的成功人士之後,Angela才發現,絕大多數人都是對某件事堅持了一段時間、深入地投入之後,熱情和興趣才會越來越強烈。凡事淺嘗輒止,到處「種草」,「真愛」是不會發生的。
換句話說,愛與堅持,是相互促進的。越堅持,越熱愛。沒有最初的喜愛,也不會有之後的堅持。但沒有持續的投入,就不會有更深的熱愛。
對於已經嘗試了很多卻仍然迷失的人來說,需要的不是繼續尋找,而是在一件事上持續投入和堅持。也許你投入之後就會發現,你所熱愛的不在「遠方」,就在你的眼前。
中午,哈飛達孩子們測體溫,准備用餐和午休
孩子們測體溫
原則三
尋找和「試錯」,依然重要
有一件感興趣的事,並一直堅持下去,就會越來越喜歡,成為「真愛」嗎?那可不一定。Angela告訴我們,尋找和「試錯」的階段,也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書中引用了體育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在專攻一項運動之前嘗試過不同運動的運動員,發展會更好。因為早期的廣泛嘗試,能幫助運動員確定哪項運動更適合自己。跳過這個「嘗試」階段的人,雖然早期的競爭優勢明顯,但後期倦怠的可能性會更大。
Angela本人,也是經歷了教育公益項目創始人、生物學研究生、管理咨詢、數學老師等很多角色後,最終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服務於教育的心理學家。Angela讀心理學博士的時候,已經30多歲了,屬於「半路出家」,此前也並沒有太多心理學背景。
然而,她經歷了近十年的尋找和嘗試後,已經對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相當篤定。所以,她堅毅地投入到她的研究中,對Grit這個課題充滿熱忱地研究了十年。試想,如果沒有她之前的相關經歷,她也不太可能對Grit有如此持久而堅定的熱情。
對於早期培養興趣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廣泛嘗試更加重要。孩子們不關心未來的成功,更關心當下的快樂。因此,秉持堅毅作風的Angela,卻呼籲天下父母:游戲先於努力;而且,鼓勵至關重要。尤其在剛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孩子們更需要鼓勵和自由,才能弄清楚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麼。
研究發現,專橫的父母和老師,會削減孩子們的熱情。充滿熱情並積極鼓勵的導師,對發展孩子的興趣起到很大作用。
原則四
堅持之道,刻意練習
所以,父母之道,在於平衡。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們在感興趣的事情上,堅持投入一段時間的努力,然後再談「喜不喜歡」。另一方面,也要給孩子們自由,讓他們廣泛的嘗試,才能找到孩子們願意為之長期努力的方向。
Angela家裡有一條家規:「難事原則」。孩子們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難事」,但要承諾堅持一段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不能放棄,之後可以選擇退出或繼續。
她的大女兒在多年裡,先後嘗試了芭蕾舞、體操、田徑、手工及鋼琴之後,最終在中提琴上堅持了下來,而且興趣一直在增加。這個兼顧了堅持和興趣的「難事原則」,家長們不妨一試。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Angela在書中列出了這樣的公式:
天賦×努力=技能
技能×努力=成就
可見,通向成就的道路上,成倍的努力堅持是繞不過去的。那麼如何堅持呢?很多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即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時間達到1萬小時(或10年)就會成為這件事的專家。
事實證明,1萬小時定律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坊間有些廚藝達人,並沒有真的做過1萬小時的飯菜,卻廚藝精湛。然而,更多普通人做飯遠遠超過了1萬小時,但並沒有成為名廚。所以,對於堅持這件事來說,投入足夠的時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練習的方式。
Angela援引心理學家Ericsson的研究,告訴我們要想走向卓越,需要「刻意練習」。首先,要專注於整體表現中的一個非常小的方面,設立一個改進目標。然後全神貫注地投入努力。最後,積極尋求外界的反饋,並不斷進行持續改進,直到達到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高手們絲毫不會被負面反饋打擊,反而會主動尋求負面反饋,並努力改善和提升自己。這樣的心態,我們普通人同樣是可以學習和培養出來的。
刻意練習是件苦差事,但並不是沒有回報的。首先,經過刻意練習實現技能的提升,會帶來成就感,並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興趣和熱情。而且,隨著刻意練習的增加,一種神奇的「心流(Flow)體驗」也會不斷地造訪。
心流出現在面臨高水平的挑戰而且自己認為能「應對自如」的情況下。很多音樂家、畫家、運動員都體驗過這樣的感受:「彷彿自己不存在,無需思考,只是行動。時間一晃而過,一切都那麼美好。」
Angela還告訴我們,堅持刻意練習的不二「法寶」,就是培養習慣。大量研究發現,當你養成每天固定時間和地點練習的習慣時,自然就會堅持下去。有一位作家,記錄了161位藝術家、科學家和其它創作者的普通一天,發現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每天習慣於用數小時進行刻意練習。
了解了心流的美好體驗,和培養習慣的「法寶」,下面需要做的就是付諸行動。無論是多麼美好的理想,優秀的創意,或喜愛的事業,實現的必經之路都是:堅持練習!
哈飛達孩子們的快樂午餐時間
原則五
關鍵是如何面對失敗
Angela提到,堅毅和成長型心態有很大關系。
什麼是成長型心態呢?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面對失敗的態度。面對挑戰和失敗,具有成長型心態的人,會認為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相反,具有固定型心態的人,會將這些解讀為「我不行」的證據,認為自己不夠好。
亨利·福特說:「不管你認為你能或不能,你總是對的。」可見,成長型心態和固定型心態的人很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在內心深處是否相信,自己真的可以變的更好。
那麼,兩種不同的心態是如何形成的呢?成長型心態的研究者CarolDweck教授認為,一個人的心態取決於他個人的成敗經歷以及他周圍的人反應。
研究發現,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被贊揚「聰明」而不是「努力」的孩子,會更容易具有固定型心態。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表現只和先天的「不可改變」的因素相關。即使很多父母和老師已經學會了誇孩子「努力」,但是我們內心對「聰明」的偏愛,也會從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行為流露並傳遞給孩子。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偏向於擁有固定型心態的,包括Angela和Carol也是如此。不過Angela強調,每個人內心的悲觀主義者旁邊都住著一位成長心態的樂觀主義者。
所以,只要相信改變真的可以發生,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出「成長心態」。對於家長來說,與其指望用學來的「成長型話術」去教出一個「成長型」孩子,不如先從自己開始,做一個有成長型心態的人。
《堅毅: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作者:AngelaDuckworth,文章貴在學習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Ⅶ 舞蹈培訓機構如何解決繁雜教務管理問題
舞蹈培訓機構的教師人數比較固定,教務管理主要涉及
排課
、
課程管理
、課時課消,以及員工的管理,一系列繁雜的流程和事情,可嘗試採用
教務管理軟體
來節省成本,這樣不僅節約人力時間金錢成本,還可以規范化、標准化教務管理,做到井井有條,層次許可權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