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如何把存貨成本納入量本利分析中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如何把存貨成本納入量本利分析中

發布時間: 2022-09-24 16:56:17

A. 本量利分析的運用中注意哪些問題

前提
1、假定所有成本都以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形影的成本習性模型已經存在。
2、假定在一定時期內,業務量總是在相關范圍內變動。它的變動不會改變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所有特徵。
3、假定在多數情況下企業只生產和銷售一種產品;若企業組織多種產品的生產經營,則假定其品種結構不變。
4、假定計算期內產品的生產量和銷售量一致,企業能夠自動實現產銷平衡。
5、假定企業按照變動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和按貢獻式程序確定損益。。
6、假定利潤口徑等於營業利潤。
基本關系式
利潤=(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固定成本
進行本量利分析的關鍵
確定盈虧臨界點,是進行本量利分析的關鍵。
所謂盈虧臨界點,就是指使得貢獻毛益與固定成本恰好相等時的銷售量。此時,企業處於不盈不虧的狀態。
盈虧臨界點可以採用下列兩種方法進行計算:

B. 量本利分析

量本利分析是管理會計重要的分析方法,屬於管理會計入門必學知識。

量本利分析的假設:

1)銷售量是唯一的收入動因和成本動因。

意思是收入的唯一影響因素是銷售量,這個假設意味著產品的銷售價格是固定的,不存在量大從優也不存在跳樓甩賣;成本的唯一影響因素也是銷售量,emm,這么說起來,這里是不考慮生產出來但是沒能夠賣掉這種可能性的……

2)總成本能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3)如果給定一個相關范圍,總收入、總成本分別和銷量成線性關系。

管理會計中把不會改變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形態的有期間和業務量的特定變動范圍稱為廣義的相關范圍。以上是網路對「相關范圍」的解釋,是比較學術的說法,舉個栗子來解釋一下相關范圍:假如一個連鎖理發店有十個店面,因為是簽了租房合同的,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房租是一定要交的,而且房租金額也是固定的,在這一年裡就可以把房租看做固定成本;但是把時間范圍拉長到十年,一般租房合同不會簽那麼久,在十年裡老闆可以決定再開幾家店面或者關掉幾家店面,因此在十年這個時間范圍內房租就可以看做是變動成本。這里一年跟十年就可以看成兩個不同的相關范圍。

4)單價、單位成本和總固定成本是固定不變的。

5)對銷售組合進行量本利分析的時候,銷售組合中產品的佔比是不變的。

量本利分析中的基礎公式

銷售收入=銷售量*銷售單價 (銷售單價固定,銷售量不固定)

總成本=固定成本+總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

單位邊際貢獻=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Ps.人大出版社的《成本與管理會計》里把單位邊際貢獻翻譯為「單位貢獻毛益」)

總邊際貢獻=銷售收入-總變動成本=單位邊際貢獻*銷售量

量本利分析中的盈虧平衡點/ 盈利分析

1)盈虧平衡點

計算銷售量(收入)達到多少才正好不虧不賺(盈虧平衡:break even)。

盈虧平衡銷量=固定成本/單位邊際貢獻

盈虧平衡收入=盈虧平衡銷量*單位價格

2)目標營業利潤

計算銷售量(額)達到多少才能賺到目標營業利潤(營業利潤是所得稅前利潤)。

目標營業利潤銷售量=(固定成本+目標營業利潤)/單位邊際貢獻

目標營業利潤銷售額=目標營業利潤銷售量*單位價格

3)目標凈利潤

計算銷售量(額)達到多少才能賺到目標凈利潤(凈利潤是所得稅後利潤)。這里量本利分析把財務費用當做變動成本,並且不考慮稅盾效應。

目標凈利潤銷售量=(固定成本+目標凈利潤/(1-所得稅率))/單位邊際貢獻

目標凈利潤銷售額=目標凈利潤銷售量*單位價格

量本利分析中的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測試在不同條件下企業利潤會如何變動。例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銷量增加20%利潤會變化多少,銷量下降20%利潤又會變化多少;或者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固定成本增加對利潤的影響有多大。

敏感性分析的一個用處是找出對利潤影響最大的因素,然後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高度關注這些因素以保障目標的實現。

敏感性分析的另一個用處是幫助決策。當面對要不要增加廣告投入(會同時增加固定成本和銷量;如果廣告和銷量相關,那它就是變動成本,會同時影響銷量和單位邊際貢獻)、要不要降價銷售(會降低單位邊際貢獻)這樣的問題時,量本利分析可以幫助預測不同選擇下的利潤情況,從而幫助管理者做出決策。

量本利分析中的安全邊際

安全邊際描述從預計銷售量(額)下降多少會落到盈虧平衡銷量(收入)

安全邊際(銷量)=預計銷量-盈虧平衡銷量

安全邊際(收入)=預計收入-盈虧平衡收入

筆記:

量本利分析的基礎是將產品的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產品的收入優先用來補償變動成本、然後用於補償固定成本,最後剩下來的才是利潤。固定成本高的企業尤其需要量本利分析。

量本利分析通過模擬不同條件下的利潤,預測未來可能的盈利情況,幫助決策,是事前的分析工具。

量本利分析有比較嚴格的假設,而且其中的敏感性分析也對條件限制比較嚴格,對現實情況的擬合不一定好。

對比量本利分析和我之前在Coursera學的運營管理課程:

Coursera上的分析思路是:先預測需求,然後根據需求決定生產量,再根據生產量來看怎麼和供應商簽合同成本會比較低。

這兩個分析方法的主要區別是切入點不一樣:量本利分析從成本切入,把成本作為常量,銷量作為變數,計算要達到目標利潤需要多少銷量;運營管理課程從需求切入,先把需求確定下來,再看怎麼控製成本。

Emmm,感覺各有各的道理 0.0

C. 什麼是本量利分析如何進行分析

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據有關產品的產銷數量、銷售價格、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分析計量而確定企業目標利潤的一種方法。

我們知道,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的目的之一是獲利,對納稅人來說,稅收是支出構成的一部分。因此,就像企業節約費用、節約成本一樣,為了獲利,企業開始節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納稅籌劃。納稅籌劃與管理會計中的基本決策分析方法――本量利分析有著許多聯系和共同點。本文就本量利分析中應關注稅收成本性態影響提一些自己的觀點。 本量利分析,是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並假定產銷量一致的情況下,根據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預測和決策的一種技術方法。其原理在決策、計劃和控制中具有廣泛的用途,是管理會計的重要基礎。
由於稅收從本質上來講是企業成本的構成部分,基於其計稅依據的不同,可以分別歸入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這就是我們常提及的稅收成本性態分析。 如營業稅,由於應納稅額 = 營業收入×稅率,營業稅與收入總數量呈正比例增減變動關系,因此,營業稅可以歸入變動成本;再如房產稅,若採用公式應納稅額= 計稅房產余值×1.2%來計稅,營業稅在一定時期內(計稅房產余值不發生變化)不受業務量的增減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可以歸入固定成本。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量利分析中稅收成本性態的影響: 我們先給出本量利分析的計算公式: 利潤=(單位產品銷售價格-單位變動成本)×產品銷售數量-固定成本總額,並設定如下前提:
(1)產銷量能夠一致;
(2)例中所給出的成本不含所給出的稅金。 例1,某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產品銷售價格為26元/台,單位變動成本為15元/台,增值稅稅率為4%,固定成本為8萬元,預測市場銷量為8000台,能否投入經營?若市場銷量為12000台,結果該如何? 如前所述,由於應納增值稅隨業務量增減變動呈正比例變化,因此可歸入變動成本。 在市場銷量為8000台的條件下: 利潤=[26-15-26÷(1+4%)×4%]×8000-80000= 0(元) 可見,在市場銷量為8000台的條件下,企業如投入經營為盈虧臨界狀態,因此,方案不可取。而在這個方案中若忽略稅收變動成本影響,利潤=(26-15)×8000-80 000=8000(元),看起來有盈利,則會得出錯誤結論。
在市場銷量為12000台的條件下: 利潤=[26-15-26÷(1+4%)×4%]×12 000-100 000=20 000(元) 可見,若市場銷量為120000台,企業投產可獲利20000元,因此,該方案可取。 例2,某企業產品銷售價格為25元/台,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為15元/台(含稅收變動成本),企業應納房產稅 5萬元,年折舊 7萬元,我們以市場銷量為目標,進行市場決策分析。
如前所述,企業年納房產稅不隨業務量增減而變動,可歸入固定成本,我們先計算一下利潤為零的市場銷量,也即損益臨界點。 利潤=(25-15)×銷售量-7000-5000=0 銷售量=(70000+50000)÷(25-15)=12000(台) 企業可做籌劃如下,若該期市場銷量預測值大於1200O台,企業方能獲利,投產方案才可取。否則,方案不可取。 例3,企業產品銷售價格為25元/台,車位變動成本為15元/台(含稅收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為15萬元,企業主管部門要求稅後利潤按13.4萬元上交並以此考核,我們以市場銷量為目標,做有關分析(假定所得稅稅率為33%): 稅前利潤=稅後利潤÷(1-所得稅稅率)=13.4÷(1-33%)=20(萬元)這20萬元為最低目標利潤,近似於固定成本,所以有:200000=(25-15)×銷售量-150000,銷售量=(150000+200000)÷(25-15)=35000(台)。
因此,若市場銷量預測值大於35000台時,企業才能完成上級考核目標;否則,企業則完不成考核目標。 從以上計算可以看出,在將各稅種所繳納稅款分別歸類並入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前提下,本量利分析與納稅籌劃思路可以很好地結合,給企業管理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而最終實現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D. 量本利分析法——保本點

錯誤,觀點不明1、保本點
是指能使企業達到保本狀態時的業務量的總稱。
單一品種的保本點有兩種表現形式:保本點銷售量和保本點銷售額。
保本量=固定成本/單位貢獻邊際 保本額=固定成本/貢獻邊際率
2、保利點
是指在單價和成本水平確定的情況下,為確保預先確定的目標利潤能夠實現而達到的銷售量和銷售額的總稱。具體包括實現目標利潤銷售量和實現目標利潤銷售額。
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標利潤)/單位貢獻邊際
保利額=(固定成本+目標利潤)/貢獻邊際率
3、多品種條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加權平均法
是指在掌握每種產品本身的貢獻邊際率的基礎上,按各種產品銷售額的比重進行加權平均,據以計算綜合貢獻邊際率,進而計算多品種保本額和保利額的一種方法。
4、例題講解
例題1:某企業產某產品,單價20元,單位變動成本10元,固定成本20000元。
1:計算保本點(分別用實物量和金額表示)
2:將保本點下降20%,有何措施?
3:若該企業目前利潤為10000元,要提高到20000元,有那些措施?
解析:
1、保本點銷售量=固定成本/單位邊際貢獻=20000/(20-10)=2000
2 A提高單價P:1600*(P-10)=20000,得出P=22.5
B降低單位變動成本A:1600*(20-A)=20000,得出A=7.5
C降低固定成本B:B=1600*(20-10)=16000
3、目標利潤為10000,則此時單價20,單位變動成本10,固定成本20000,銷售量3000,欲提高目標利潤為20000A、其他不變,單價P變動:
則(P-10)*3000-20000=20000,P=70/3B、其他不變,單位變動成本B變動:
則(20-B)*3000-20000=20000,B=20/3C、其他不變,固定成本A變動:
則(20-10)*3000-A=20000,A=10000D、其他不變,銷量R變動:
則(20-10)*R-20000=20000,R=4000例題2:某企業經營甲乙兩種產品,單價分別為20,10;預計銷量分別為20000,10000;單位變動成本為10,4;固定成本總額為52000,計算保本點分析:固定成本的分配(按銷售額);加權邊際貢獻率
甲產品邊際貢獻率為(20-10)/20=50%,預計銷售額為20000*20=400000
乙產品邊際貢獻率為(10-4/10=60%,預計銷售額為10000*10=100000
企業預計總銷售額為500000,其中甲佔80%,乙佔20%
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50%*80%+60%*20%=52%
保本點銷售額=52000/52%=100000
保本時甲銷售額=100000*80%=80000;乙產品銷售額=100000*20%=20000

E. 在物業管理中如何應用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全稱為產量成本利潤分析,也叫保本分析或盈虧平衡分析,是通過分析生產成本、銷售利潤和產品數量這三者的關系,掌握盈虧變化的規律,指導出企業選擇能夠以最小的成本生產最多產品並可使企業獲得最大利潤的經營方案。
首先先引入幾個概念:
貢獻毛益—指銷售凈額減去變動成本總額後的余額。
變動成本—變動性製造成本、變動性銷售費用和變動性管理費用
單位貢獻毛益,通過貢獻毛益與銷售量的比值推算。
貢獻毛益率=單位貢獻毛益/單位產品售價
或:貢獻毛益率=總的貢獻毛益/總的銷售收入
以此推算企業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業務量水平才可以補償企業的所有成本——正好夠本,盈虧相抵。這就是盈虧臨界點分析。用公式可表示為:
BE=FC/(SP-VC)
BE表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
FC表示固定成本;
SP表示單位產品售價;
VC表示單位產品變動成本。
企業業務量如低於此點,就發生虧損;如高於此點,則取得盈利。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該指標說明企業要實現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業水平。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正常開工的業務量
安全邊際:表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與預計業務量之間的差額,經濟含義是指現有的業務量再降低多少企業將從盈利狀態轉入虧損狀態。計算公式如下:
安全生產業務量=預計業務量-盈虧臨界點業務量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實際業務量)*100%
銷售邊際率=銷售利潤/銷售收入=安全邊際率*貢獻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邊際部分(即超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的貢獻毛益率才構成為企業的利潤。

F. 量本利分析法

平均產出量9000
設在A廠最低單價(保本價,下同)
250000/(X-11)=9000
X=38.78

設在B廠最低單價
100000/(X-30)=9000
X=41.11

設在C廠最低單價
150000/(X-20)=9000
X=36.67

設在D廠最低單價
200000/(X-35)=9000
X=57.22

因此應當選擇C廠

G. 如何用Excel實現量本利分析

什麼是量、本、利分析呢。它是運用數學計算和圖像法研究產品銷量、成本及售價的變化,對目標利潤影響的一種分析方法,它作為財務分析的有效的手段,在企業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文試用Excel對量、本、利關系做一解析。


盈虧平衡點的測定


盈虧平衡點指某種產品的銷售收入恰好等於總成本時的銷售量或銷售額,在該點,既無盈利,也無虧損。盈虧平衡點的測定,需要根據產品的有關數據資料,對量、本、利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例1:某產品固定成本為12000元,單位可變成本為100元,售價為210元,試確定盈虧平衡點的銷量。 計算方法如下:

圖六


由圖可知,要實現5000元目標利潤,目標銷量需達到155單位。


成本變化對利潤影響的測定

H. 存貨成本包括哪些內容、如何計算存貨成本

《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規定「存貨成本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存貨成本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先購入的存貨先出貨,其成本屬於實物成本,計算機處理時成本價格應由計算機自動分析獲得,其單位成本價格應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貨時用戶只錄入出貨數量,不錄入成本單價,由計算機自動分析獲得成本單價。為此,計算機必須按時間先後順序記錄購貨數量及成本額。該方法的出貨成本是按最早的購貨價格確定的,用戶不能隨意挑選存貨價格以影響當期利潤,因此其存貨成本最接近現行的市場價格,能較好的反映資產負債表存貨的價值。
2、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對出貨成本進行個別計價,適合於對成本較敏感的企業,如大型醫院,存貨部門購入存貨後,要由各部門領用,在成本核算較嚴格的情況下,各部門的領入成本直接和效益獎金掛鉤,這時候必須對成本進行個別計價,即必須按照部門所需產品的市場價格進行計價。在計算機處理上,必須使用戶既能錄入數量,又能錄入成本單價。該方法最接近會計上按成本進行計價的原則,但相對也比較復雜,即使採用計算機,工作量可能也比較大,適用於一般不能互換使用的存貨或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價格較高的產品。
3.加權平均法:
是一種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它是根據期初存貨結存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和進價成本,於月末一次計算存貨的全月加權平均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成本。這種方法必須到月底才能獲得成本價格,和計算機即時即得的管理特點相違背,因此沒有採用其管理的必要性。
4.移動加權平均法:
這種方法因為其簡單性,是計算機軟體設計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方法,軟體工程師在設計存貨管理程序時,可能不知道這種管理方法的會計學名稱,但都採用該方法的管理思路。按照這種方法,在入庫時,計算機增加存貨的庫存量和庫存額,在出庫時庫存額除以庫存量即為單位成本。該方法是手工管理下非常繁瑣的一種方法,但在計算機管理下卻是程序設計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因此大多數軟體供應商都把這種方法作為存貨管理的主要方法。
5.計劃成本法:
這種方法按計劃成本進行度量,在每一種產品上設置該產品的單位計劃成本額,出庫時由計算機自動獲得該成本。計劃成本法下計劃成本額的確立需要相當的可操作性,必須建立在充分調研使之具有充分可行性的基礎上,但確立的存貨計劃成本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存貨管理軟體中和實際管理工作中並不多見。

I. 量本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即分析考察企業的成本—業務量(銷售收入)—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這三個變數之間的依存關系,即形成企業的利潤結構,進行本量利分析的目的是要從結構上把握企業銷售收入的增加或減少會給經營利潤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根據成本(Cost)、業務量(Volume)和利潤(Profit)三個詞的英語首字母,也將本量利分析簡稱為CVP分析。
本量利分析,包括盈虧臨界點分析、各因素變動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首先先引入幾個概念:
貢獻毛益—指銷售凈額減去變動成本總額後的余額。
變動成本—變動性製造成本、變動性銷售費用和變動性管理費用。
單位貢獻毛益,通過貢獻毛益與銷售量的比值推算。
貢獻毛益率=單位貢獻毛益/單位產品售價
或:貢獻毛益率=總的貢獻毛益/總的銷售收入
以此推算企業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業務量水平才可以補償企業的所有成本——正好夠本,盈虧相抵。這就是盈虧臨界點分析。用公式可表示為:
BE=FC/(SP-VC)
BE表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
FC表示固定成本;
SP表示單位產品售價;
VC表示單位產品變動成本。
企業業務量如低於此點,就發生虧損;如高於此點,則取得盈利。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該指標說明企業要實現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業水平。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正常開工的業務量
安全邊際:表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與預計業務量之間的差額,經濟含義是指現有的業務量再降低多少企業將從盈利狀態轉入虧損狀態。計算公式如下:
安全生產業務量=預計業務量-盈虧臨界點業務量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實際業務量)*100%
銷售邊際率=銷售利潤/銷售收入=安全邊際率*貢獻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邊際部分(即超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的貢獻毛益率才構成為企業的利潤。

J. 什麼是量本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即分析考察企業的成本—業務量(銷售收入)—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這三個變數之間的依存關系,即形成企業的利潤結構,進行本量利分析的目的是要從結構上把握企業銷售收入的增加或減少會給經營利潤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根據成本(Cost)、業務量(Volume)和利潤(Profit)三個詞的英語首字母,也將本量利分析簡稱為CVP分析。

本量利分析,包括盈虧臨界點分析、各因素變動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首先先引入幾個概念:
貢獻毛益—指銷售凈額減去變動成本總額後的余額。
變動成本—變動性製造成本、變動性銷售費用和變動性管理費用。
單位貢獻毛益,通過貢獻毛益與銷售量的比值推算。

貢獻毛益率=單位貢獻毛益/單位產品售價

或:貢獻毛益率=總的貢獻毛益/總的銷售收入

以此推算企業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業務量水平才可以補償企業的所有成本——正好夠本,盈虧相抵。這就是盈虧臨界點分析。用公式可表示為:

BE=FC/(SP-VC)

BE表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
FC表示固定成本;
SP表示單位產品售價;
VC表示單位產品變動成本。

企業業務量如低於此點,就發生虧損;如高於此點,則取得盈利。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該指標說明企業要實現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業水平。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正常開工的業務量

安全邊際:表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與預計業務量之間的差額,經濟含義是指現有的業務量再降低多少企業將從盈利狀態轉入虧損狀態。計算公式如下:

安全生產業務量=預計業務量-盈虧臨界點業務量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實際業務量)*100%

銷售邊際率=銷售利潤/銷售收入=安全邊際率*貢獻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邊際部分(即超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的貢獻毛益率才構成為企業的利潤。

其餘兩種方法省略,呵呵,打得累死了。這些基本上就夠用了。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