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進銷差價率的進銷差價率的計算
商品進銷差價率=(期初庫存商品進銷差價+本期發生的商品進銷差價)/(期初庫存商品售價+本期發生的商品售價) ×100%
本期已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本期商品銷售收入×進銷差價率
本期已銷商品的實際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收入-本期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
期末庫存商品的進價成本=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本期購進商品的進價成本-本期銷售商品的實際成本
【例題】某商場2006年7月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成本為100000元,售價總額為110000元,本月公司購進該商品的進價成本為75000元,售價總額為90000元,本月銷售收入為120000元,要求:計算進銷差價率,期末結存商品的實際成本;做出從購入到出售及期末調整成本的賬務處理。
有關計算如下:
進銷差價率=[(110000-100000)+(90000-75000)]/(110000+90000)×100%=(10000+15000)/(110000+90000)×100%=12.5%
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120000×12.5%=15000(元)
本期銷售商品應結轉的實際成本=120000-15000=105000(元)
期末結存商品的實際成本=100000+75000-105000=70000(元)
相應的分錄核算如下:
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90 000
貸:材料采購75 000
商品進銷差價15 000
在實現銷售時:(相關增值稅等稅費的核算略)
借: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12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20 000
在結轉成本時按售價結轉:
借:主營業務成本120 000
貸:庫存商品120 000
在期末根據進銷差價率計算出來的進銷差價調整主營業務成本:
借:商品進銷差價15 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15 000
『貳』 商品進銷差價怎麼計算叻
所謂商品進銷差價是指從事商品流通的小企業採用售價核算的情況下,其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即為商品進銷差價。 如:商品售價60元,進價40元,則20元就是他們的進銷差價。 計算方法期末對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按以下方法計算:差價率=月末分攤前「商品進銷差價」科目余額÷(月末「庫存商品」科目余額+本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100% 本月銷售商品=應本月「主營業務收入」×差價率 分攤的進銷差價科目貸方發生額 上述所稱「主營業務收入」,是指採用售價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終了,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商品進銷差價」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 委託代銷商品和委託加工物資可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小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月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採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分攤本月已銷商品應負擔的進銷差價,並應於年度終了,對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案例例:某小企業月末「商品進銷差價」科目余額為248788元,「庫存商品」科目余額為566500元,本月商品銷售額(不含稅)為588000元。根據上述資料計算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如下: 差價率=248788÷(566500+588000)×100%=21.54% 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588000×21.54%=126655(元) ①平時按商品售價結轉成本的企業,月終將計算出的本月應分攤已銷商品實現的進銷差價沖減多轉銷售成本和已實現差價,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商品進銷差價126655 貸:主營業務成本126655 ②平時不隨商品銷售結轉成本企業,月終應同時核銷已銷商品進銷差價和結轉成本,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461345 商品進銷差價126655 貸:庫存商品588000 例:某商場2005年5月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成本為110000元,售價總額為120000元,本月購進該商品的進價成本為70000元,售價總額為80000元,本月銷售收入為130000元。有關計算如下: 進銷差價率=(10000+10000)/(120000+80000)×100%=10% 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130000×10%=13000(元) 本期銷售商品的實際成本=130000-13000=117000(元) 期末結存商品的實際成本=110000+70000-117000=63000(元) 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①購入商品時 借:庫存商品8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3600 貸:銀行存款83600 商品進銷差價10000 ②發出存貨時 A.收到銷售收入 借:銀行存款1521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3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2100 B.結轉銷售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130000 貸:庫存商品130000 借:商品進銷差價130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13000
『叄』 怎樣核算,和結轉,商品進銷的差價
所謂商品進銷差價是指從事商品流通的小企業採用售價核算的情況下,其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即為商品進銷差價。
如:商品售價60元,進價40元,則20元就是他們的進銷差價。
期末對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按以下方法計算:差價率=(期初庫存商品進銷差價+本期購入商品進銷差價)÷(期初庫存商品售價+本期購入商品售價)×100%
本月銷售商品分攤的進銷差價=應本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差價率
上述所稱「主營業務收入」,是指採用售價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終了,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對於已按售價結轉其成本的,應沖減「主營業務成本」,借記「商品進銷差價」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
委託代銷商品和委託加工物資可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小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月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採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分攤本月已銷商品應負擔的進銷差價,並應於年度終了,對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商品進銷差價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購入、加工收回以及銷售退回等增加的庫存商品,按商品售價,借記「庫存商品」科目,按商品進價,貸記「銀行存款」、「委託加工物資」等科目,按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貸記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本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按以下公式計算:
商品進銷差價率=期末分攤前本科目余額÷(「庫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額+「委託代銷商品」科目期末余額+「發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額+本期「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100%
本期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本期「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商品進銷差價率
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期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上期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分攤本期的商品進銷差價。年度終了,應對商品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某小企業月末「商品進銷差價」科目余額為248788元,「庫存商品」科目余額為566500元,本月商品銷售額(不含稅)為588000元。根據上述資料計算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如下:
差價率=248788÷(566500+588000)×100%=21.54%
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588000×21.54%=126655(元)
①平時按商品售價結轉成本的企業,月終將計算出的本月應分攤已銷商品實現的進銷差價沖減多轉銷售成本和已實現差價,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商品進銷差價126655
貸:主營業務成本126655
②平時不隨商品銷售結轉成本企業,月終應同時核銷已銷商品進銷差價和結轉成本,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461345
商品進銷差價126655
貸:庫存商品588000
『肆』 差價率計算公式
綜合差價率是指按企業全部商品的銷售及庫存比例計算的差價率。
綜合差價率計演算法是根據企業經營的全部商品存、銷比例,平均分攤進銷差價的一種方法。
通過計算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將「商品銷售成本」科目的期末余額調整為本期已銷商品的實際成本,「商品進銷差價」科目的期末余額則是期末庫存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
採用綜合差價率計演算法確定商品的銷售成本,計算手續比較簡便,但只適用於商品種類較少,各種商品的進銷差價比較接近的企業。
綜合差價率計演算法的計算步驟
其具體計算步驟是:
1.計算綜合平均差價率。用月末調整前「商品進銷差價」賬戶的余額除以本月已銷售的商品總額加「庫存商品」賬戶月末余額之和,其計算公式為:
綜合差價率(含稅)=月末調整前「商品進銷差價」賬戶余額/(月末「庫存商品」賬戶余額+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賬戶貸方發生額)×100%
2.計算已銷商品進銷差價。用綜合差價率乘本月已銷售的商品總額,其計算公式為:
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含稅) 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含稅)=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賬戶貸方發生額×綜合差價率
3.根據計算出來的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作會計處理:
借:商品進銷差價 ×××
貸:商品銷售成本×××
由於商品進銷差價中包含有增值稅,在分攤結轉商品銷售成本後,企業平時結轉的含稅的售價成本就被調整為不含稅的實際成本,仍然是傳統的售價成本核算方法,並符合增值稅的核算要求。
在正常情況下,本月已銷商品總額按「商品銷售收入」賬戶貸方發生額計算,但如企業有商品轉批、折價銷售等情況,因其價格不同,應以「商品銷售成本」賬戶的借方發生額計算。
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各月之間如果比較平衡,也可採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但為了真實地反映庫存商品和銷售商品的進銷差價,正確核算盈虧,年末對商品進銷差價進行一次核實調
『伍』 商品進銷差價計算
差價率=137000/(170000+180000)=39.1428%
食品櫃:96000*39.1428%=37577.088
工藝品櫃:84000*39.1428%=32879.952
借:商品進銷差價
貸:主營業務成本
平時不隨商品銷售結轉成本企業,月終應同時核銷已銷商品進銷差價和結轉成本,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
商品進銷差價
貸:庫存商品
{{庫存商品食品櫃94000/(94000+76000)=55.29%
工藝品櫃76000/(94000+76000)=44.71%
進銷差價率(57000-80000)/137000=16.788%
食品櫃137000*(96000/180000)=73066.67
工藝品櫃84000}}}XXX
###期末對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按以下方法計算:差價率=(期初庫存商品進銷差價+本期購入商品進銷差價)÷(期初庫存商品售價+本期購入商品售價)×100% 本月銷售商品分攤的進銷差價=應本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差價率 上述所稱「主營業務收入」,是指採用售價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終了,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商品進銷差價」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
『陸』 關於進銷差價和商品銷售實際成本的計算
商品進銷差價是商業企業核算存貨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
商品進銷差價是指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的差額。由於此差價沒有實際意義,為了與原售價核演算法的內涵一致,進一步將差價分為進銷差價和進項稅額進行明細核算。 [編輯] 商品進銷差價的會計處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庫存商品採用售價進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商品類別或實物負責人進行明細核算。 三、商品進銷差價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購入、加工收回以及銷售退回等增加的庫存商品,按商品售價,借記「庫存商品」科目,按商品進價, 貸記「銀行存款」、「委託加工物資」等科目,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 貸記本科目。 (二)月末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本科目, 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 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按以下方法計算: 商品進銷差價率=月末分攤前本科目余額÷(「庫存商品」科目月末余額+「委託代銷商品」科目月末余額+「發出商品」科目月末余額+本月「 主營業務收入」科目 貸方發生額)×100% 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本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 貸方余額×商品進銷差價率 上述所稱「主營業務收入」,是指採用售價進行商品日常核算的銷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委託加工商品可以採用上月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月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上月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分攤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企業無論採用當月商品進銷差價率還是上月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分攤商品進銷差價,均應在年度終了,對商品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 貸方余額,反映企業庫存商品的商品進銷差價。 [編輯] 商品進銷差價的核算
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是指售價(或碼價)與含稅進價之間的差額,這樣一來使該明細科目核算內容與增值稅實行前的商品進銷差價核算內容一致,但不符合增值稅是價外稅的本質要求。另外發行企業以售價或碼價核算采購的商品,商品的進價不再進行核算, 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的期末結轉=(含稅銷售成本﹣含稅進銷差價)÷(1+17%)×17% 由於進銷差價是根據綜合進銷差價率結轉,而商品價格相差懸殊,各種商品的差價率各有高低,加上不同差價率的商品庫存和銷售比重不盡相同,必然導致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期末分攤出現偏高或偏低的現象出現,年終在調整進銷差價的同時,調整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 為了克服上述核算存在的問題,建議: 將商品進銷差價分為不含稅進銷差價和銷項稅額兩個明細科目核算。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是不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的差額,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是商品的銷項稅額。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和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的期末分攤: 本月進銷差價率=月末進銷差價科目余額÷[不含稅銷售收入+庫存商品÷(1+17%)],本月已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本月不含稅銷售收入×進銷差價率。年終決算前應對各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一次核實調整,根據商品盤存表上出版物的售價或碼價,與庫存商品科目余額進行比較,剔出盤盈盤虧因素後的差額為多轉或少轉的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 本月已銷售商品應分攤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本月不含稅銷售收入×17%。 將商品進銷差價分為上述兩個明細科目核算的目的有3個: 1、既保證了售價核算方法的實施,又符合增值稅價外稅的本質要求。 2、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較進銷差價中含銷項稅額的做法更能確切地反映商品進銷差價的本意,體現經營毛利的概念,便於經營管理和經營決策。 3、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直接根據售價(或碼價)結轉,易理解,易操作,減少了會計核算工作量,更有利於查賬和用賬。
http://wenku..com/link?url=_rE737QABfH-
授人魚不如授人漁,給你些資料自己慢慢研究,再好好處理這個問題
『柒』 關於商品進銷差價率的計算公式
商品進銷差價率=(期初庫存商品進銷差價+本期發生的商品進銷差價)/(期初庫存商品售價+本期發生的商品售價) ×100%
本期已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本期商品銷售收入×進銷差價率
本期已銷商品的實際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收入-本期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
期末庫存商品的進價成本=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本期購進商品的進價成本-本期銷售商品的實際成本
(7)如何計算成本及銷售額之間的差價擴展閱讀:
商品進銷差價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購入、加工收回以及銷售退回等增加的庫存商品,按商品售價,借記「庫存商品」科目,按商品進價,貸記「銀行存款」、「委託加工物資」等科目,按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貸記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本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按以下公式計算:
商品進銷差價率=期末分攤前本科目余額÷(「庫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額+「委託代銷商品」科目期末余額+「發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額+本期「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100%
本期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本期「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商品進銷差價率
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期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上期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分攤本期的商品進銷差價。年度終了,應對商品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