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多晶硅怎麼提練
目前國際上多晶硅生產主要的傳統工藝有:改良西門子法、硅烷法和流化床法。新一代低成本多晶硅工藝技術研究空前活躍。除了傳統工藝及技術升級外,還涌現出了幾種專門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的新工藝技術,主要有:改良西門子法的低價格工藝;冶金法從金屬硅中提取高純度硅;高純度SiO2直接製取;熔融析出法;還原或熱分解工藝;無氯工藝技術,Al-Si溶體低溫制備太陽能級硅;熔鹽電解法等。
多晶硅生產工藝:
1 杜邦法
2 貝爾法
3 西門子法
4 U.C.C法 硅烷法
5 其他
西門子法:氯化SI+HCL---SIHCL3+SICL4
還原SIHCL3+H2---SI+HCL
氫化SICL4+H2---SIHCL3+HCL20
國內外多晶硅生產的主要工藝技術
1,改良西門子法——閉環式三氯氫硅氫還原法
改良西門子法是用氯和氫合成氯化氫,氯化氫和工業硅粉在一定的溫度下合成三氯氫硅,然後對三氯氫硅進行分離精餾提純,提純後的三氯氫硅在氫還原爐內進行CVD反應生產高純多晶硅。
國內外現有的多晶硅廠絕大部分採用此法生產電子級與太陽能級多晶硅。
2,硅烷法——硅烷熱分解法
硅烷是以四氯化硅氫化法、硅合金分解法、氫化物還原法、硅的直接氫化法等方法製取。然後將製得的硅烷氣提純後在熱分解爐生產純度較高的棒狀多晶硅。以前只有日本小松掌握此技術,由於發生過嚴重的爆炸事故後,沒有繼續擴大生產。但美國Asimi和SGS公司仍採用硅烷氣熱分解生產純度較高的電子級多晶硅產品。
3,流化床法
以四氯化硅、氫氣、氯化氫和工業硅為原料在流化床內高溫高壓下生成三氯氫硅,將三氯氫硅再進一步歧化加氫反應生成二氯二氫硅,繼而生成硅烷氣。
製得的硅烷氣通入加有小顆粒硅粉的流化床反應爐內進行連續熱分解反應,生成粒狀多晶硅產品。因為在流化床反應爐內參與反應的硅表面積大,生產效率高,電耗低與成本低,適用於大規模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唯一的缺點是安全性差,危險性大。其次是產品純度
不高,但基本能滿足太陽能電池生產的使用。
此法是美國聯合碳化合物公司早年研究的工藝技術。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MEMC公司採用此法生產粒狀多晶硅。此法比較適合生產價廉的太陽能級多晶硅。
4,太陽能級多晶硅新工藝技術
除了上述改良西門子法、硅烷熱分解法、流化床反應爐法三種方法生產電子級與太陽能級多晶硅以外,還涌現出幾種專門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新工藝技術。
1)冶金法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
據資料報導日本川崎制鐵公司採用冶金法製得的多晶硅已在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廠應用,現已形成800噸/年的生產能力,全量供給SHARP公司。
主要工藝是:選擇純度較好的工業硅進行水平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去除硅錠中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和外表部分後,進行粗粉碎與清洗,在等離子體融解爐中去除硼雜質,再進行第二次水平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去除第二次區熔硅錠中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和外表部分,經粗粉碎與清洗後,在電子束融解爐中去除磷和碳雜質,直接生成太陽能級多晶硅。
2)氣液沉積法生產粒狀太陽能級多晶硅
據資料報導以日本Tokuyama公司為代表,目前10噸試驗線在運行,200噸半商業化規模生產線在2005-2006年間投入試運行。
主要工藝是:將反應器中的石墨管的溫度升高到1500℃,流體
三氯氫硅和氫氣從石墨管的上部注入,在石墨管內壁1500℃高溫處反應生成液體狀硅,然後滴入底部,溫度回升變成固體粒狀的太陽能級多晶硅。
3)重摻硅廢料提純法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
據美國Crystal Systems資料報導,美國通過對重摻單晶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硅廢料提純後,可以用作太陽能電池生產用的多晶硅,最終成本價可望控制在20美元/Kg
❷ 廢銨鐵硼是不是危險廢物
你說的是釹鐵硼吧!?釹鐵硼因易腐蝕,表面需鍍層,一般有鍍鋅、鎳、環保鋅、環保鎳、鎳銅鎳、環保鎳銅鎳等,就是說廢釹鐵硼因含有鋅、鎳等而需要作為危險廢物來處理。
❸ 鋼材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目的是什麼呢!各種熱處理加熱溫度范圍和冷卻方法如何讓選擇
這個問題忒大了,回去看看相關書吧,以下是相關內容
編輯本段一些常見的熱處理概念
1. 正火: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或ACM以上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得到珠光體類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2. 退火annealing: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3. 固溶熱處理:將合金加熱至高溫單相區恆溫保持,使過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體中,然後快速冷卻,以得到過飽和固溶體的熱處理工藝。
4. 時效:合金經固溶熱處理或冷塑性形變後,在室溫放置或稍高於室溫保持時,其性能隨時間而變化的現象。
5. 固溶處理:使合金中各種相充分溶解,強化固溶體並提高韌性及抗蝕性能,消除應力與軟化,以便繼續加工成型。
6. 時效處理:在強化相析出的溫度加熱並保溫,使強化相沉澱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強度。
7. 淬火:將鋼奧氏體化後以適當的冷卻速度冷卻,使工件在橫截面內全部或一定的范圍內發生馬氏體等不穩定組織結構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50CrVA彈簧鋼880℃淬油金相組織
8. 回火:將經過淬火的工件加熱到臨界點AC1以下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隨後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卻,以獲得所需要的組織和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9. 鋼的碳氮共滲:碳氮共滲是向鋼的表層同時滲入碳和氮的過程。習慣上碳氮共滲又稱為氰化,目前以中溫氣體碳氮共滲和低溫氣體碳氮共滲(即氣體軟氮化)應用較為廣泛。中溫氣體碳氮共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勞強度。低溫氣體碳氮共滲以滲氮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10. 調質處理quenching and tempering:一般習慣將淬火加高溫回火相結合的熱處理稱為調質處理。調質處理廣泛應用於各種重要的結構零件,特別是那些在交變負荷下工作的連桿、螺栓、齒輪及軸類等。調質處理後得到回火索氏體組織,它的機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體組織為優。它的硬度取決於高溫回火溫度並與鋼的回火穩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關,一般在HB200—350之間。
11. 釺焊:用釺料將兩種工件粘合在一起的熱處理工藝。
編輯本段熱處理工藝的特點
金屬熱處理是機械製造中的重要工藝之一,與其他加工工藝相比,熱處理一般不改變工件的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改變工件內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點是改善工件的內在質量,而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為使金屬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學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除合理選用材料和各種成形工藝外,熱處理工藝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鋼鐵是機械工業中應用最廣的材料,鋼鐵顯微組織復雜,可以通過熱處理予以控制,所以鋼鐵的熱處理是金屬熱處理的主要內容。另外,鋁、銅、鎂、鈦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過熱處理改變其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以獲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編輯本段金屬熱處理的工藝熱處理的工藝過程
熱處理工藝一般包括加熱、保溫、冷卻三個過程,有時只有加熱和冷卻兩個過程。這些過程互相銜接,不可間斷。這個過程可以藉助陶瓷換熱器來實現,陶瓷換熱器的生產工藝與窯具的生產工藝基本相同,導熱性與抗氧化性能是材料的主要應用性能。它的原理是把陶瓷散熱器放置在煙道出口較近,溫度較高的地方,不需要摻冷風及高溫保護,當窯爐溫度1250-1450℃時,煙道出口的溫度應是1000-1300℃,陶瓷換熱器回收余熱可達到450-750℃,將回收到的的熱空氣送進窯爐與燃氣形成混合氣進行燃燒,這樣直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陶瓷換熱器在金屬換熱器的使用局限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因為它較好地解決了耐腐蝕,耐高溫等課題,成為了回收高溫余熱的最佳換熱器。經過多年生產實踐,表明陶瓷換熱器效果很好。它的主要優點是:導熱性能好,高溫強度高,抗氧化、抗熱震性能好。壽命長,維修量小,性能可靠穩定,操作簡便。是目前回收高溫煙氣余熱的最佳裝置。
加熱是熱處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屬熱處理的加熱方法很多,最早是採用木炭和煤作為熱源,進而應用液體和氣體燃料。電的應用使加熱易於控制,且無環境污染。利用這些熱源可以直接加熱,也可以通過熔融的鹽或金屬,以至浮動粒子進行間接加熱。
金屬加熱時,工件暴露在空氣中,常常發生氧化、脫碳(即鋼鐵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這對於熱處理後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響。因而金屬通常應在可控氣氛或保護氣氛中、熔融鹽中和真空中加熱,也可用塗料或包裝方法進行保護加熱。
加熱溫度是熱處理工藝的重要工藝參數之一,選擇和控制加熱溫度 ,是保證熱處理質量的主要問題。加熱溫度隨被處理的金屬材料和熱處理的目的不同而異,但一般都是加熱到相變溫度以上,以獲得高溫組織。另外轉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當金屬工件表面達到要求的加熱溫度時,還須在此溫度保持一定時間,使內外溫度一致,使顯微組織轉變完全,這段時間稱為保溫時間。採用高能密度加熱和表面熱處理時,加熱速度極快,一般就沒有保溫時間,而化學熱處理的保溫時間往往較長。
冷卻也是熱處理工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冷卻方法因工藝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製冷卻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卻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卻速度較快,淬火的冷卻速度更快。但還因鋼種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鋼就可以用正火一樣的冷卻速度進行淬硬。
熱處理工藝的分類
金屬熱處理工藝大體可分為整體熱處理、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三大類。根據加熱介質、加熱溫度和冷卻方法的不同,每一大類又可區分為若干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同一種金屬採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可獲得不同的組織,從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鋼鐵是工業上應用最廣的金屬,而且鋼鐵顯微組織也最為復雜,因此鋼鐵熱處理工藝種類繁多。
整體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後以適當的速度冷卻,獲得需要的金相組織,以改變其整體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鋼鐵整體熱處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種基本工藝。
整體熱處理工藝的手段
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根據材料和工件尺寸採用不同的保溫時間,然後進行緩慢冷卻,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獲得良好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為進一步淬火作組織准備。
正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後在空氣中冷卻,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組織更細,常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時用於對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為最終熱處理。
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它無機鹽、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淬火後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
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後的鋼件在高於室溫而低於65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體熱處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與回火關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四把火」隨著加熱溫度和冷卻方式的不同,又演變出不同的熱處理工藝。為了獲得一定的強度和韌性,把淬火和高溫回火結合起來的工藝,稱為調質。某些合金淬火形成過飽和固溶體後,將其置於室溫或稍高的適當溫度下保持較長時間,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強度或電性磁性等。這樣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時效處理。
把壓力加工形變與熱處理有效而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使工件獲得很好的強度、韌性配合的方法稱為形變熱處理;在負壓氣氛或真空中進行的熱處理稱為真空熱處理,它不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脫碳,保持處理後工件表面光潔,提高工件的性能,還可以通入滲劑進行化學熱處理。
表面熱處理是只加熱工件表層,以改變其表層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為了只加熱工件表層而不使過多的熱量傳入工件內部,使用的熱源須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單位面積的工件上給予較大的熱能,使工件表層或局部能短時或瞬時達到高溫。表面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感應加熱熱處理,常用的熱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應電流、激光和電子束等。
化學熱處理是通過改變工件表層化學成分、組織和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化學熱處理與表面熱處理不同之處是後者改變了工件表層的化學成分。化學熱處理是將工件放在含碳、氮或其它合金元素的介質(氣體、液體、固體)中加熱,保溫較長時間,從而使工件表層滲入碳、氮、硼和鉻等元素。滲入元素後,有時還要進行其它熱處理工藝如淬火及回火。化學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滲碳、滲氮、滲金屬。
熱處理是機械零件和工模具製造過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大體來說,它可以保證和提高工件的各種性能 ,如耐磨、耐腐蝕等。還可以改善毛坯的組織和應力狀態,以利於進行各種冷、熱加工。
例如白口鑄鐵經過長時間退火處理可以獲得可鍛鑄鐵,提高塑性 ;齒輪採用正確的熱處理工藝,使用壽命可以比不經熱處理的齒輪成倍或幾十倍地提高;另外,價廉的碳鋼通過滲入某些合金元素就具有某些價昂的合金鋼性能,可以代替某些耐熱鋼、不銹鋼;工模具則幾乎全部需要經過熱處理方可使用。
補充手段之一
一、退火的種類
將組織偏離平衡狀態的鋼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溫到一定時間,然後緩慢冷卻(隨爐冷卻),獲得接近平衡狀態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鋼的退火工藝種類很多,根據加熱溫度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臨界溫度(Ac1或Ac3)以上的退火,又稱為相變重結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擴散退火(均勻化退火)等;另一類是在臨界溫度以下的退火,包括再結晶退火及去應力退火等。按照冷卻方式,退火可分為等溫退火和連續冷卻退火。
1. 完全退火和等溫退火
完全退火又稱重結晶退火,一般簡稱為退火,它是將鋼件或鋼材加熱至Ac3以上20~30℃,保溫足夠長時間,使組織完全奧氏體化後緩慢冷卻,以獲得近於平衡組織的熱處理工藝。這種退火主要用於亞共析成分的各種碳鋼和合金鋼的鑄,鍛件及熱軋型材,有時也用於焊接結構。一般常作為一些不重工件的最終熱處理,或作為某些工件的預先熱處理。
2.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主要用於過共析的碳鋼及合金工具鋼(如製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鋼種)。其主要目的在於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並為以後淬火作好准備。
3. 去應力退火
去應力退火又稱低溫退火(或高溫回火),這種退火主要用來消除鑄件,鍛件,焊接件,熱軋件,冷拉件等的殘余應力。如果這些應力不予消除,將會引起鋼件在一定時間以後,或在隨後的切削加工過程中產生變形或裂紋。
4.不完全退火是將鋼加熱至Ac1~Ac3(亞共析鋼)或Ac1~ACcm(過共析鋼)之間,經保溫後緩慢冷卻以獲得近於平衡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二、淬火時,最常用的冷卻介質是鹽水,水和油。鹽水淬火的工件,容易得到高的硬度和光潔的表面,不容易產生淬不硬的軟點,但卻易使工件變形嚴重,甚至發生開裂。而用油作淬火介質只適用於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比較大的一些合金鋼或小尺寸的碳鋼工件的淬火。
三、鋼回火的目的
1.降低脆性,消除或減少內應力,鋼件淬火後存在很大內應力和脆性,如不及時回火往往會使鋼件發生變形甚至開裂。
2.獲得工件所要求的機械性能,工件經淬火後硬度高而脆性大,為了滿足各種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可以通過適當回火的配合來調整硬度,減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韌性、塑性。
3.穩定工件尺寸
4.對於退火難以軟化的某些合金鋼,在淬火(或正火)後常採用高溫回火,使鋼中碳化物適當聚集,將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
補充手段之二
1.退火:指金屬材料加熱到適當的溫度,保持一定的時間,然後緩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常見的退火工藝有:再結晶退火、去應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屬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壓力加工,減少殘余應力,提高組 織和成分的均勻化,或為後道熱處理作好組織准備等。
2.正火:指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或 (鋼的上臨界點溫度)以上,30~50℃保持適當時間後,在靜止的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的工藝。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鋼的 力學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細化晶粒,消除組織缺陷,為後道熱處理作好組織准備等。
3.淬火:指將鋼件加熱到 Ac3 或 Ac1(鋼的下臨界點溫度)以上某一溫度,保持一 定的時間,然後以適當的冷卻速度,獲得馬氏體(或貝氏體)組織的熱處理工藝。常見的淬 火工藝有鹽浴淬火,馬氏體分級淬火,貝氏體等溫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淬火的目 的:使鋼件獲得所需的馬氏體組織,提高工件的硬度,強度和耐磨性,為後道熱處理作好組 織准備等。
4.回火:指鋼件經淬硬後,再加熱到 Ac1 以下的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後冷 卻到室溫的熱處理工藝。常見的回火工藝有:低溫回火,中溫回火,高溫回火和多次回火等。
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鋼件在淬火時所產生的應力,使鋼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並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韌性等。
5.調質:指將鋼材或鋼件進行淬火及高溫回火的復合熱處理工藝。使用於調質處理的鋼稱調質鋼。它一般是指中碳結構鋼和中碳合金結構鋼。
6.滲碳:滲碳是指使碳原子滲入到鋼表面層的過程。也是使低碳鋼的工件具有高碳鋼的表面層,再經過淬火和低溫回火,使工件的表面層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工件的中心部分仍然保持著低碳鋼的韌性和塑性。
2、操作人員應穿戴好勞保防護用品。
3、開啟控制電源萬能轉換開關,根據設備技術要求分級段升、降溫,延長設備壽命和設備完好。
4、要注意熱處理爐的爐溫和網帶調速,能掌握對不同材料所需的溫度標准,確保工件硬度及表面平直度和氧化層,並認真做好安全工作。
5、要注意回火爐的爐溫和網帶調速,開啟排風,使工件經回火後達到質量要求。
6、在工作中應堅守崗位。
7、要配置必要的消防器具,並熟識使用及保養方法。
8、停機時,要檢查各控制開關均處於關閉狀態後,關閉萬能轉換開關。
編輯本段軸承熱處理中常見問題
過熱
從托輥配件軸承零件粗糙口上可觀察到淬火後的顯微組織過熱。但要確切判斷其過熱的程度必須觀察顯微組織。若在GCr15鋼的淬火組織中出現粗針狀馬氏體,則為淬火過熱組織。形成原因可能是淬火加熱溫度過高或加熱保溫時間太長造成的全面過熱;也可能是因原始組織帶狀碳化物嚴重,在兩帶之間的低碳區形成局部馬氏體針狀粗大,造成的局部過熱。過熱組織中殘留奧氏體增多,尺寸穩定性下降。由於淬火組織過熱,鋼的晶體粗大,會導致零件的韌性下降,抗沖擊性能降低,軸承的壽命也降低。過熱嚴重甚至會造成淬火裂紋。
欠熱
淬火溫度偏低或冷卻不良則會在顯微組織中產生超過標准規定的托氏體組織,稱為欠熱組織,它使硬度下降,耐磨性急劇降低,影響托輥配件軸承壽命。
淬火裂紋
托輥軸承零件在淬火冷卻過程中因內應力所形成的裂紋稱淬火裂紋。造成這種裂紋的原因有:由於淬火加熱溫度過高或冷卻太急,熱應力和金屬質量體積變化時的組織應力大於鋼材的抗斷裂強度;工作表面的原有缺陷(如表面微細裂紋或劃痕)或是鋼材內部缺陷(如夾渣、嚴重的非金屬夾雜物、白點、縮孔殘余等)在淬火時形成應力集中;嚴重的表面脫碳和碳化物偏析;零件淬火後回火不足或未及時回火;前面工序造成的冷沖應力過大、鍛造折疊、深的車削刀痕、油溝尖銳稜角等。總之,造成淬火裂紋的原因可能是上述因素的一種或多種,內應力的存在是形成淬火裂紋的主要原因。淬火裂紋深而細長,斷口平直,破斷面無氧化色。它在軸承套圈上往往是縱向的平直裂紋或環形開裂;在軸承鋼球上的形狀有S形、T形或環型。淬火裂紋的組織特徵是裂紋兩側無脫碳現象,明顯區別與鍛造裂紋和材料裂紋。
熱處理變形
NACHI軸承零件在熱處理時,存在有熱應力和組織應力,這種內應力能相互疊加或部分抵消,是復雜多變的,因為它能隨著加熱溫度、加熱速度、冷卻方式、冷卻速度、零件形狀和大小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熱處理變形是難免的。認識和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可以使軸承零件的變形(如套圈的橢圓、尺寸漲大等)置於可控的范圍,有利於生產的進行。當然在熱處理過程中的機械碰撞也會使零件產生變形,但這種變形是可以用改進操作加以減少和避免的。
表面脫碳
托輥配件軸承零件在熱處理過程中,如果是在氧化性介質中加熱,表面會發生氧化作用使零件表面碳的質量分數減少,造成表面脫碳。表面脫碳層的深度超過最後加工的留量就會使零件報廢。表面脫碳層深度的測定在金相檢驗中可用金相法和顯微硬度法。以表面層顯微硬度分布曲線測量法為准,可做仲裁判據。
軟點
由於加熱不足,冷卻不良,淬火操作不當等原因造成的托輥軸承零件表面局部硬度不夠的現象稱為淬火軟點。它象表面脫碳一樣可以造成表面耐磨性和疲勞強度的嚴重下降。
❹ 多晶硅的三種生產方法,改良西門子、硅烷法、冶金法當前哪種方法比較成熟各自的生產關鍵點是什麼
改良西門子法最成熟。。硅烷法忘記了,貌似就是西門子法吧,缺點是高污染高能耗,硅烷也很危險,優勢就是能獲得高純度的硅。冶金法麼優勢就是成本低,但是目前技術難突破。冶金法就是想利用硅中雜質的熔點不同,一一去除。目前的瓶頸就在於無法去除硼,鐵等雜質,而這些雜質對於硅的提純是致命的
❺ 釹鐵硼內裂太多有什麼手段可以解決嗎產品燒後出來偏差太大,如何控制求破,降成本
內裂的因素較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模具狀況怎麼樣,有無模具拉毛了,模具裝配是否垂直,模具在壓機上裝配是否牢固,其取向位置是否合理。2.工藝是否准確,胚體密度不易過大,一般在3.8.工人稱料是否准確。3.制粉粒度是否合理,每個公司粒度會不一樣,如果粒度偏細,或有氧化現象都可能導致開裂和收縮異常。另外關注一下出粉速度是否異常。還有你的潤滑劑和抗氧化劑是否跟換過或添加比例不對這個容易疏忽,但造成的結果變化非常大。4.燒結冷卻是否異常,溫度是否和工藝不符合,這個熱偶出現異常時及有可能,我遇見過。另外其他就是原材料,及熔爐的異常了,一般出現情況較少。從你的情況,我建議重點觀察制粉。
❻ 氯化石蠟對釹鐵硼有影響嗎
我是那對鐵硼它有一定的影響,從化學的角度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你具體什麼影響你可以問我化學專家。
❼ 化學中「硼」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0還是11
「硼」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0.81,在初、高中階段,所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1。
硼的質子數為5,中子數約為6,故相對原子質量為11。
由「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可以得到計算相對原子質量的推導公式:
相對原子質量:
=某種原子的質量/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
=原子核質量+核外電子質量/[(1/12]mC;
≈原子核質量/(1/12)mC;
=質子的質量+中子的質量/(1/12)mC;
=[質子數*一個質子的質量+中子數*一個中子的質量]/(1/12)mC;
=[質子數*(1/12)mc+中子數*(1/12)mC]/(1/12)mC;
=質子數+中子數。
(7)如何消除鐵硼的生產成本擴展閱讀:
硼的晶體結構:
晶態單質硼有多種變體,它們都以B12正二十面體為基本的結構單元。這個二十面體由12個B原子組成,20個接近等邊三角形的棱面相交成30條棱邊和12個角頂,每個角頂為一個B原子所佔據。
由於B12二十面體的連接方式不同,鍵也不同,形成的硼晶體類型也不同。其中最普通的一種為α-菱形硼。
α-菱形硼是由B12單元組成的層狀結構,α-菱形硼晶體中既有普通的σ鍵,又有三中心兩電子鍵。許多B原子的成鍵電子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離域的,這樣的晶體屬於原子晶體,因此晶態單質硼的硬度大,熔點高,化學性質也不活潑。
在α-菱形硼晶格中,每個二十面體通過處在腰部的6個B原子以三中心兩電子鍵與在同一平面內的相鄰的6個二十面體連接起來(其中虛線三角形表示三中心兩電子鍵,鍵距203pm)。
這種二十面體組成的片層,層面結合靠的是二十面體的上下各3 個B原子以6個正常的B-B共價鍵(即兩中心兩電子鍵,鍵長171pm)同上下兩層的6個附近的二十面體相連接,3個在上一層,3個在下一層。
在硼的二十面體結構單元中,B12的36個電子是如下分配的:在二十面體內有13個分子軌道,用去26個電子;每個二十面體同上下相鄰的6個二十面體形成6個兩中心兩電子共價鍵。
用去了6個電子;在二十面體腰部的6個B原子與同平面上周圍相鄰的6個三中心兩電子鍵,用去了6×2/3=4個電子,結果總電子數是26+6+4=36。所有的電子都已用於形成復雜的多面體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