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訂約成本
(一)訂約、產權界定與畚計
根據產權理論.現代企業是一種
契約的集合 ,通過契約將目標殊異的
個人聯系在一起。將企業視為象個人一
樣發生行為的獨立主體僅僅是從法律的
觀點出發的,如果從產權的角度來考察
企業,就會發現.企業難以象個人那樣
歸納出明確的目標函數,契約所聯結的
不同個體並沒有所謂一致的追求目標,
無論是企業財富最大化還是利潤最大
化。唯一共葡的是契約各方,無論是股
東、經理還是雇員.都追求自身效用的
最大化。股東想盡量少支付雇員的工資
井剝奪債權人的財富.經理則力求更高
的薪酬及非貨幣性利益(閑暇).普通
職工追求升級與高收人。他們的利益可
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有一點卻是
一致的;即在自身效用與他人效用相矛
盾時,如果幔有約束,他們會不擇手段
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無視他人利益
的損害。早期會計文獻對經理人的「人
性」有不同的假設:經理人會竭力實現
企業價值最大化,維護股東的權益.這
也是無效應假說等早期會計文獻的一般
假設。基本假設的不同註定了對會計實
務理論解釋的重大差異。
為防止各契約主體肆意擴張自身的
效用而無視他人效用損失(負和博弈)
的產生.就需要相關的機制來規制和約
束各方,使經理人不能任意偷閑、債權
人也不致於被任意剝奪財富。這種機制
中成本最低、最為可行的就是契約,它
井非僅限於各主體簽定的書面合同.還
包括非書面的工作安排、企業的規章、
章程以及法律條文等.它將規定財富怎
樣在各市場主體之間進行分配.產權就
能夠更為蒲晰地加以界定。
而界定產權的契約中,會計技術是
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會計通常要為企
業內各主體之間的產權界定提供基準。
現金流在各主體之間以何種方式、比例
分配,分不分配的標準是什麼.都需要
會計數據提供相應的依據,或至少是部
分依據.會計技術不可避免地與產權、
契約發生了緊密的喂系。
(二)不完奎契約、契約成本與畚
計政策選擇
由於契約提供了企業內各利益主體
產權界定的技術.使得各契約方以損人
利己方式擴大自身效用的沖動得以有效
遏制。如果這種界定是清晰而完善的,
那麼各方就只需 按合同辦事 就行
了.企業的運作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地
了。事實上.契約在界定現金流分配的
邊界時總是難以做到蒲晰而完善。有時
是不能做到.而有時則是能做到卻太過
昂貴.不經濟。這是因為契約的訂立將
花費成本.如果契約的整個訂立與實施
過程成本為零,那/厶操縱會計政策會毫
無意義。但事實是.我們在契約訂立
時.需要為契約當事方的找尋、契約的
擬定、談判支付費用,這就是訂約成本
(而訂約成本為零恰是無效應假說的一
個前提假設)。如果我們訂立完全的契
約所花費的成本比訂立不完全的契約所
損失的資源還多.那麼不完全契約將取
■ 111一
代完全契約成為契約的常態,股東所關
心的是代理成本的最小化,而不是契約
的完全程度。
由於訂約成本的存在,在擬定以何
種會計數據進行產權界定時必然花費成
本,然而.監督、考評契約的執行也不
是免費的,這就意味著不可能完全消除
企業管理者自由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力。
由於存在監督成本.對管理人員自行決
定的所有會計方法進行調整是不可能
的,如果不付出任何代價就可根據會計
政策變動調整報告收益得到真實收益的
話.就無須根據會計收益制定獎酬計
劃。事實上,獎酬計劃大量存在於現實
經濟生活之中.這一方面說明監督成本
的存在,另一方面說明管理者有能力選
擇和變更會計政策以提高自身的財富流
人。契約成本使管理者有能力、也有動
機對會計政策選擇施加自身的影響,而
且不受到外界的制約.最終導致財富在
各主體之間重新作有利於自己的分配。
雖然會計政策變動可能並不具有稅收效
應。這樣.無稅收效應的會計政策(程
序)對企業就不是中性的了,它將改變
企業的價值,股票市場對此將可能有所
反映。因此.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股東、
債權人,對於無稅收效應的會計政策變
動不再是漠不關心了。
'獎酬計劃與會計政策選擇
對管理者來說,薪酬契約(Com.
Pensatlon Contract)最大化實現是其會
計政策選擇的重要動因。管理者的會計
政策選擇並不是單純以提高或降低會計
收益為導向,相反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
程,其根本目的是在合同允許的范圍內
實現獎酮最大化(這里暫不考慮非貨幣
性利益)。實證會計理論類似的分紅假
設對此加以檢驗:若其它條件保持不
變,實施分紅計劃的企業, 其管理人員
更有可能把報告收益由未來期間提前至
本期確認。
現實中.會計政策央策和獎酬計劃
(bouns p~an)的細節與實際經營成果密
切相關,下面以最典型的獎酬計劃為模
式,分析管理者的會計政策選擇(紅利
是根據一固定公式計算.而不考慮會計
程序變動對紅利的影響)。
設管理者的獎酬模型為:
B. 節約成本,哪種戰略方法
節約成本最有效的戰略方法是,把整一個過程進行有效的統籌,以及在統籌的過程中把不必要的費用去掉,更加的精算,讓質量保證最優的同時成本也達到最優化。
C. 什麼叫合約成本
來學東西了
D. 契約成本什麼意思
甲銷給乙,3個月內供應鋼板1000噸,簽銷售合同,價格已經鎖定4000元,合同違約金10萬。
在執行的時候因市場價格變動,每噸降500元,甲方的承受不了,固取銷與乙的合同,甲乙協商同意後,甲方支付乙方10萬元違約金。這10萬就是契約成本。
因某種原因導致無法執行契約,而帶來的成本(損失)。
E. 企業節約成本戰略的定義
大眾的理解就是花最少的錢帶來最大的效益。
我個人認為,企業的節約成本的地方就是在企業的各個環節上,通常考慮來料成本,運輸成本,加工成本,銷售成本,管理成本,倉儲成本等各方面吧。每一部分成本的節約都是一門學問,都是一門技巧,有待於人們細心研究~
F. 不完全契約的應對的主要機制
為了應對不完全契約而導致的「敲竹杠」風險和保證契約的績效,在現實交易中各方通常可以動用以下三種不同的契約執行機制:自我實施機制、第三方實施機制(法律)、一體化機制。
(一)契約的自我實施機制(self-enforcement)
契約的自我實施(self-enforcement)機制強調契約各方的自覺性,通過契約各方的信任、信譽與耐心等機制達到契約實施的目的,這種實施機制的實施成本最低。契約得以自我實施的一種途徑是報復機制(retaliation),即契約各方預期到自身違約會招致其他各方的報復與懲罰而選擇遵守契約,它通過契約各方以及各種中介組織的單方或集體懲罰來約束違約行為,通過文化、慣例、行規等非正式制度促進契約的實施。
契約的自我實施不依靠法院強制實施的成文契約條款,而是依靠施加一種私人懲罰,這種私人懲罰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直接與交易者關系終止有關的未來損失。在給定交易者專用性投資無法收回的情況下,終止交易關系的威脅(或者無法恢復)意味著一種潛在的資本損失,這就等於從專用性投資那裡得到的貼現值;另一部分是與交易者市場聲譽貶值有關的損失,違背默認契約的前科由當事人與該交易者發生交易關系時將被考慮進去,這種市場聲譽效應導致了該交易者在未來做生意時增加了成本,因為潛在的交易夥伴以及正在進行交易的夥伴在將來更不願意依賴該交易者的口頭承諾,而要求更為有利的或更為明確的契約條款。當交易者預期到如果「敲竹杠」的收益小於這種私人懲罰時,交易者將不會「敲竹杠」而仍按交易者相互理解的契約目標一致行動。但是當潛在的「敲竹杠」收益大於施加在交易者身上的私人懲罰條款而造成損失時,這種機制就會失靈,因為此時進行「敲竹杠」將是有利可圖的。
(二)契約的第三方實施機制(third-party enforcement)
第三方實施機制指國家或者法律機關通過立法或者司法程序來彌補由於契約不完全所造成的無效率。針對造成不完全契約的幾類交易費用,法經濟學界的干預學派提出了不同的干預措施。
如果是不可預見性造成了契約不完全,那麼在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法庭通過否決還是認可契約可以迫使有信息優勢的一方主動揭示信息 (Anderlini, Felli和Postlewaite,2003)。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法庭如果否決契約會減弱當事人的專用性投資激勵,但是會增強當事人面對或然狀態的保險能力,因此最佳的干預規則在激勵和保險之間權衡取捨(Anderlini,Felli和Postlewaite,2004)。
如果是高昂的締約成本造成了契約不完全,那麼在一定條件下,國家可以提供某種形式的「默示規則」(即按照某種規則來調整契約不完全時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這在司法實踐中通常表現為司法解釋或者判例)。
如果是不可證實性導致了契約不完全,那麼根據履約理論,法庭基於某些可證實的條款強制執行契約通常優於提供默示規則。因為締約各方不會把那些不可證實的條款寫入契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提供默示規則就是無效的(Schwartz,1992,1994)。
契約的第三方執行機制具有最強的強制性,但對契約各方行為的可觀察性與可證實性的依賴性也是最大的,而且即使一方確實違反了契約,但由法院調查損失和實施契約的訴訟也可能是成本高昂的。此外,實際的法律干預的前提條件是相當苛刻的,有效的法律干預要求法庭面對的是具有同質性的大量案件,並且要求法庭在信息方面至少不劣於當事人。
(三)縱向一體化機制
當交易者具有有限聲譽資本時,縱向一體化就成為補充自我實施機制的最佳市場合約形式。縱向一體化是將原來由市場連接的上、下游廠商納入同企業之中,這過程是企業代替市場的過程,也是行政命令機制代替價格機制的過程。縱向一體化能夠比公平市場契約更好地解決要挾問題,因為通過企業間的合並,以前存在的兩個企業之間的問題就轉化為企業內部的問題,而企業內部交易的治理基本上不同於公平市場交易的治理,表現在:首先,在縱向一體化企業內部進行某項活動時,可以通過集權控制達到協調,而在市場上獨立企業之間進行契約交易則不存在這種控制,所以內部治理機制可以調整以適應當事人的有限理性和契約條件的復雜性。其次,企業之間的縱向一體化通過在企業內部用權威而不是用契約來保證交易的實施,實現了企業信息交換經濟,不僅有利於防範道德風險,而且可以節約契約成本。再次,縱向一體化具有減少合約明確性的優勢,從而減少了對法院實施不完全和剛性的長期合約的依賴。當預期改變相對於對方的聲譽資本來說太大,因而必要的合約明確性太具剛性,縱向一體化就成為便於自我實施從而靈活協調的更好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種治理機制均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各種機制不是孤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依賴和補充,多種機制共同作用才能保證契約執行效率。
[編輯]
G. 成本節約是什麼
成本節約是一種文化
而「文化」包含很多因素。過去30年我在匯豐銀行,在香港、加拿大、大陸都干過活,這次金融危機中,匯豐銀行可能是少數還沒有成為「國有銀行」的銀行之一。什麼原因呢?其中有一種文化在裡面。我年輕的時候去問我們的董事長:你認為一個銀行應該是怎樣的銀行才對?他說很簡單,「要做一個可靠的銀行」。這30多年有過不少經濟周期,每次匯豐銀行都能夠平安度過,是與此不無關系。
一個可靠的銀行,不僅要有節約的文化、親和的文化、穩健經營的文化,還有做中介的文化。我們期望和客戶不是做買賣的關系,我們希望是站在客戶旁邊的關系。現在,正是促使這種關系產生的最佳時機,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跟客戶一起共同渡過難關。
所以,我相信今天的金融危機帶給我們一個機會就是,思考做大做強,還不如做深做透,能夠把客戶的關系從面對面做買賣的關系,變成大家站在一起朝一個方向的關系。
H. 什麼叫契約成本理論
契約理論是近30年來迅速發展的經濟學分支之一,也因為如此,契約理論一直處於不停的整合過程之中,中國部分學者在介紹該理論時,將代理理論列為傳統理論,但這種歸類可能產生一些誤導,使人感到代理理論是一種過時的理論,已被不完全契約理論所替代。我國部分經濟學者對交易成本理論與不完全契約理論的關系也存在誤解,如楊其靜認為,「具有諷刺性的是,對ghm上述觀點(不完全契約理論)的批評首先就來自於交易費用學派。
I. 簽約監督和執行契約的成本屬於什麼成本
交易費用成本。企業的本質是企業作為生產的一種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市場的一種替代,交易費用是簽訂契約及監督和執行契約所花費的成本,因為只要交易就會產生交易費用,會導致市場機制和企業的交易費用不同。
J. 成本意識指的是哪四類
成本意識的分類成本意識是指節約成本與控製成本的觀念,是「節省 成本的觀念,並了解成本管理的執行結果。」。成本意識包括注意控製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並設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成本意識的類型: 1. 效率成本意識 2. 失誤成本意識 3. 資產成本意識 4. 費用成本意識 5. 采購成本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