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利用作業成本法如何計算單位成本
擴展閱讀
工業去重油污產品哪個好 2025-05-14 16:16:11
如何養一隻雞的成本 2025-05-14 15:54:21
報關單運輸工具怎麼填寫 2025-05-14 15:48:36

利用作業成本法如何計算單位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8-30 12:37:40

1. 在高級管理會計中,如何使用作業成本法

首先需要分析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劃分作業點設立成本庫,歸集作業的成本。並為每一個成本酷選擇其最恰當的成本動因。然後確定成本動因數量。從而計算出每個成本庫的成本動因費率。按各產品消耗成本動因的數量將成本庫的成本分配到產品中去。最後將成本庫分攤的成本與產品消耗的直接費用匯總得出作業成本法下的產品成本。

2. 作業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計算出的單位成本,哪個更好更准確,為什麼

作業成本法計算出的單位成本更准確,因為作業成本的成本分配主要使用追溯法和動因分配,盡可能減少不準確的分攤,因此能夠提供更加真實、准確的成本信息。而完全成本法分配成本主要依據是產量或者與產量相關的其他變數,但這種單一的分配方式,有可能會扭曲企業的成本信息。

3.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計算方法有6種,具體分為:

1、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方法。它是工業企業計算產品成本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要適用於大量大批生產的簡單生產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驟計算成本的復雜生產。

2、分批法是按照產品批別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類型的企業,主要包括:

(1)單件、小批生產的重型機械、船舶、精密工具、儀器等製造企業。

(2)不斷更新產品種類的時裝等製造企業。

(3)新產品的試制、機器設備的修理作業以及輔助生產的工具、器具、模具的製造等,亦可採用分批法計算成本。

3、逐步結轉分步法也稱順序結轉分步法,它是按照產品連續加工的先後順序,根據生產步驟所匯集的成本,費用和產量記錄,計量自製半成品成本,自製半成品成本隨著半成品在各加工步驟之間移動而順序結轉的一種方法。

逐步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和各步驟的半成品。

4、平行結轉分步法是各生產步驟只歸集計算本步驟直接發生的生產費用,不計算結轉本步驟所耗用上一步驟的半成品成本;各生產步驟分別與完工產品直接聯系,本步驟只提供在產品成本和加入最終產品成本的份額,平行獨立、互不影響地進行成本計算,平行地把份額計入完工產品成本。

平行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

5、作業成本核演算法又稱ABC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6、分類法是按照類別產品匯集生產費用,計算出各類產品的總成本,然後將總成本按一定標准在該類產品的各種產品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各種產品成本。

分類法適用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一定標准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的製造企業。

從生產費用發生開始,到算出完工產品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為止的整個成本計算的步驟。成本核算程序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生產費用支出的審核。對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支出,應根據國家、上級主管部門和該企業的有關制度、規定進行嚴格審核,以便對不符合制度和規定的費用,以及各種浪費,損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經濟責任。

2、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開設產品成本明細賬。企業的生產類型不同,對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也就有所不同,應根據企業生產類型的特點和對成本管理的要求,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並根據確定的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產品成本明細賬。

3、進行要素費用的分配。對發生的各項要素費用進行匯總,編制各種要素費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計入有關的生產成本明細賬。對能確認某一成本計算對象耗用的直接計入費用,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資,應直接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及其有關的產品成本明細賬。

對於不能確認某一費用,則應按其發生的地噗或用途進行歸集分配,分別記入「製造費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和「廢品損失」等綜合費用賬戶。

4、進行綜合費用的分配。對記入「製造費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和「廢品損失」等賬戶的綜合費用,月終採用一定的分配方法進行分配,並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以及有關的產品成本明細賬。

5、進行完工產品成本與在產品成本的劃分。通過要素費用和綜合費用的分配,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的分配,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均已歸集在「生產成本- -基本生產成本」賬戶及有關的產品本明細賬中。

在沒有在產品的情況下,產品成本明細賬所歸集的生產費用即為完工產品總成本;在有在產品的情況下,就需將產品成本明細賬所歸集的生產費用按一定的劃分方法在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之間進行劃分,從而計算出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

6、計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在品種法、分批法下,產品成本明細賬中計算出的完工產品成本即為產品的總成本;分步法下,則需根據各生產步驟成本明細賬進行順序逐步結轉或平行匯總,才能計算出產品的總成本。以產品的總成本除以產品的數量,就可以計算出產品的單位成本。

4. 什麼是作業成本法(概念、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法,是指以「作業消耗資源、產出消耗作業」為原則,按照資源動因將資源費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項作業,計算出作業成本,然後再根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對象,最終完成成本計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原理:

1、定義業務和成本核算對象(通常是產品,有時也可能是顧客、產品市場等)。這一過程很耗時間。如果兩種產品滿足的是顧客的同一種需求,那麼在定義業務時,選擇顧客要比選擇單個產品更為恰當。

2、確定每種業務的成本動因(即成本的決定因素,如訂單的數量)。

3、然後,將成本分配給每一成本核算對象,對各對象的成本和價格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其盈利能力的高低。

(4)利用作業成本法如何計算單位成本擴展閱讀

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目標

(一)通過追蹤所有資源費用到作業,然後再到流程、產品、分銷渠道或客戶等成本對象,提供全口徑、多維度的更加准確的成本信息;

(二)通過作業認定、成本動因分析以及對作業效率、質量和時間的計量,更真實地揭示資源、作業和成本之間的聯動關系,為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作業、流程和作業鏈(或價值鏈)的持續優化提供依據;

(三)通過作業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及其分析,為企業更有效地開展規劃、決策、控制、評價等各種管理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5. 作業成本法如何計算成本差異

摘要 第1間接費用界限的一個差異,有的是直接和間接有關的費用,這個關於生產銷售和籌集生產資金支出期間的各種費用,都要進行相應的統籌和計算,另外一個就是信息准確性的一個差異,還有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方面的差異的一個費用。

6. 作業成本法例題怎麼算

例如:
某企業本月生產甲、乙兩種產品,其中甲產品技術工藝過程較為簡單,生產批量較大;乙產品技術工藝過程較為復雜,生產批量較小.
項目 甲產品 乙產品
產量(件) 10 000 2 000
直接人工工時(小時) 25 000 4 000
單位產品直接工人成本 12 10
單位產品直接材料成本 20 20
製造費用總額 232 000
用作業成本法來計算甲乙兩種產品的成本.
假如根據作業分析,該公司根據各項作業的成本動因性質設立了機器調整准備、質量檢驗、設備維修、生產訂單、材料訂單、生產協調等六個作業成本庫;
作業成本庫 可追溯成本 成本動因 作業量 成本動因分配
甲產品 乙產品 合計 率
機器調整准備 50 000 准備次數 300 200 500 100
質量檢驗 45 000 檢驗次數 150 50 200 225
設備維修 30 000 維修工時 200 100 300 100
生產訂單 55 000 訂單份數 195 80 275 200
材料訂單 25 000 訂單份數 140 60 200 125
生產協調 27 000 協調次數 50 50 100 270
合計 232 000
根據上表,可以編制製造費用分配表
作業成本庫 成本動因 甲產品 乙產品 作業成本
分配率 作業量 作業成本 作業量 作業成本 合計
機器調整准備 100 300 30 000 200 20 000 50 000
質量檢驗 225 150 33 750 50 11 250 45 000
設備維修 100 200 20 000 100 10 000 30 000
生產訂單 200 195 39 000 80 16 000 55 000
材料訂單 125 140 17 500 60 7 500 25 000
生產協調 270 50 13 500 50 13 500 27 000
合計 153 750 78 250 232 000
產量 10 000 2 000
單位產品應分
攤的製造費用 15.38 39.13
根據以上兩表可以得出
甲產品單位成本=12+20+15.38=47.38(元)
乙產品單位成本=10+20+39.13=69.13(元)

7. 關於會計作業成本法的計算題。怎麼填寫作業成本分配表,成本動因率

成本動因率=作業成本/成本動因量合計

甲產品作業成本-材料采購=材料采購成本動因率*成本動因量,逐項計算代入。

計算成本動因率:

質量檢驗:4000/20=200

訂單處理:4000/40=100

機器運行:40000/1000=40

調整准備:2000/10=200

甲產品分配的作業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單位作業成本:13200/100=132

單位成本:50+40+132=222

成本動因概念

引起對成本性態劃分的影響

傳統的成本系統根據各項成本與數量,將成本劃成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半變動成本三種。這樣的處理方式忽視了成本還可以隨著數量以外的因素而變動,即成本的可變性觀念。事實上,成本形態是由成本動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種費用分配到不同的產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性態,以便識別出恰當的成本動因。按照這種觀念,成本可劃分為短期變動成本和長期變動成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成本動因

8. 傳統成本法的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ABC)指以作業為核算對象,通過成本動因來確認和計量作業量,進而以作業量為基礎分配間接費用的成本計算方法。在ABC下,作業成本可分為四個層次的產品單位成本。即①與生產單位產品有關的直接耗費,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該層次的作業成本與產量成正比例關系。②生產批次成本。即與生產批別和包裝批別有關的資源耗費,包括生產某批次所需要的生產准備成本、清潔成本、質量成本等。該層次的作業成本取決於生產批次的多少。③產品維持成本。即與產品種類有關的資源耗費,包括獲得某種產品的生產許可、包裝設計等方面的成本。該層次的作業成本取決於產品的范圍及復雜程度。④工廠級成本。即與維持作業生產能力有關的資源耗費,包括折舊、安全檢查成本、保險等。該層次的作業成本取決於組織規模和結構。
(1)作業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企業是一個為最終滿足顧客需求、實現投資者報酬價值最大化而運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聯系的作業集合體,企業生產商品或提供勞務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而資源消耗的同時又是價值的積累過程,最終商品或勞務既是全部作業的集合,也是全部價值的集合。作業鏈同時又表現為價值鏈。ABC涉及兩階段的製造費用分配過程; 第一階段,把有關生產或服務的製造費用歸集互作業中心,形成作業成本;第二階段,通過作業動因把作業成本庫歸集的成本分配到產品或服務中去,最終得到產出成本。
(2)作業成本法的成本計算程序。
①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成本。將能夠直觀地確定為某特定產品或服務的資源成本劃為直接成本,直接計入該特定產品或服務成本,其餘部分則列為作業成本。
②確認和計量耗用資源的作業。作業是指為提供服務或產品而耗用企業資源的相關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如訂單處理、產品設計、員工培訓、材料處理、機器調試、質量檢查、包裝、銷售、一般管理等。
③計量作業成本。根據資源耗用方式的不同將間接資源成本分配給相關作業,計算出各項作業的成本,即作業成本。
④選擇成本動因,即選擇驅動成本發生的因素。一項作業的成本動因往往不只一個,應選擇與實耗資源相關程度最高且易於量化的成本動因作為分配作業成本,計算產品成本的依據,有如:人工小時、機器小時、機器准備次數、產品批數、收料次數、物料搬運量、訂單份數、檢驗次數、流程改變次數等。
⑤匯集成本庫。即將相同成本動因的有關作業成本合並匯入「同質成本庫」,如動力與維護費用可歸入一個成本庫。
⑥作業成本分配。其計算公式為:
分攤成本=某作業成本(庫)分配率被某產品耗用成本動因數量。
⑦計算產品成本。將分配某產品的各作業成本(庫) 分攤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及直接材料)合並匯總,計算該產品的總成本,再將總成本與產品數量相比,計算該產品的單位成本。

9. 作業成本法本量利公式

作業成本法本量利公式有三個:

作業成本法,一般指ABC成本法。

現代管理學將ABC成本法定義為「基於活動的成本管理」。ABC成本法是根據事物的經濟 、技術等方面的主要特徵,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點與一般,從而有區別地採取管理方式的一種定量管理方法。

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作業成本法在精確成本信息,改善經營過程,為資源決策、產品定價及組合決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廣泛的贊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公司已經實施作業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會計系統,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不僅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更是成本計算與成本管理的有機結合。作業成本計演算法基於資源耗用的因果關系進行成本分配:根據作業活動耗用資源的情況,將資源耗費分配給作業;再依照成本對象消耗作業的情況,把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對象。

1.資源

資源是企業生產耗費的原始形態,是成本產生的源泉。企業作業活動系統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屬於資源。一個企業的資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間接製造費用等。

2.作業

作業,是指在一個組織內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的耗費資源動作,它是作業成本計算系統中最小的成本歸集單元。作業貫穿產品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從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加工,直至產品的發運銷售。在這一過程中,每個環節、每道工序都可以視為一項作業。

3.成本動因

成本動因,亦稱成本驅動因素,是指導致成本發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誘因。成本動因通常以作業活動耗費的資源來進行度量,如質量檢查次數、用電度數等。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動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據。成本動因又可以分為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

4.作業中心

作業中心又稱成本庫,是指構成一個業務過程的相互聯系的作業集合,用來匯集業務過程及其產出的成本。換言之,按照統一的作業動因,將各種資源耗費項目歸結在一起,便形成[作業中心]。作業中心有助於企業更明晰地分析一組相關的作業,以便進行作業管理以及企業組織機構和責任中心的設計與考核。

10. 管理會計研究生題目--關於作業成本法的計算題

1、計算成本動因率:
質量檢驗:4000/20=200
訂單處理:4000/40=100
機器運行:40000/1000=40
調整准備:2000/10=200
甲產品分配的作業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單位作業成本:13200/100=132
單位成本:50+40+132=222
乙產品分配的作業成本:
200*15+100*10+40*800+200*4=36800
單位作業成本:36800/200=184
單位成本:80+30+184=294

2、製造費用分配率:50000/1000=50
甲產品分配成本:50*200=10000
單位製造費用:10000/100=100
單位成本:50+40+100=190
乙產品分配成本:50*800=40000
單位製造費用:40000/200=200
單位成本:80+30+200=310

3、作業成本法通過對生產經營情況和成本的發生情況的分析,合理地確定作業,使得按作業歸集的成本更具有同質性。這樣,不同的作業成本可採用不同的動因進行分配,費用分配與分配標准之間更具有因果關系,成本核算的結果因此也更為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