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多款式小批量生產企業如何做成本核算
首先下計劃任務單,按照計劃任務單領料,材料成本按照出庫單來計算,產品入庫按照任務核算成品率。工資可以按照工價單來核算和分配。電費及其他費用按照售價和工時等分配,這樣就接近於真實的單款成本了,多產品的企業一定要做好計劃和統計工作,這樣成本核算就容易 了。
❷ 求成本核算明細表格格式
生產企業成本核算表(工業產品成本核算(直接計算與分步法、製造費用分配)+產、銷、存報表+銷售毛利計算表+期間費用報表+損益表
(從製造費用匯總統計與分配,到輔助生產車間、產品生產車間成本歸集核算,再到銷售成本結轉、產銷存報表形成、產品銷售毛利計算,到產品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統計分析匯總,最終形成利潤表,完成企業利潤核算)。
單項工程成本核算表
(2)款式成本核算表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成本核算是指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成本核算通常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貨幣為計算單位。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企業的成本預測和企業的經營決策等存在直接影響。進行成本核算,首先審核生產經營管理費用,看其已否發生,是否應當發生,已發生的是否應當計入產品成本,實現對生產經營管理費用和產品成本直接的管理和控制。
其次對已發生的費用按照用途進行分配和歸集,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為成本管理提供真實的成本資料。
❸ 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公式
成本核算計算公式:
經營凈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
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轉移凈收入 計算公式為:轉移凈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 (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經營凈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 (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3)款式成本核算表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成本核算的作用:
1、發現客戶利潤貢獻度。成本分析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發現不同客戶對小微企業的利潤貢獻度(包括利潤率和利潤額),由於產品的利潤率和客戶的加權平均利潤率是不同的,所以,小微企業要不斷篩選、開發有價值的產品和客戶,並為此類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以得到最大的利潤收益。
2、建立業務考核的參考。市場競爭的激勵程度迫使小微企業必須制定多項指標對業務員的業績進行考核,業務質量指標理應成為其中之一。所謂業務質量也就是產品的計劃毛利(成交價與產品的計劃成本價的差異)。但不能簡單地把產品的實際成本失控歸咎於業務員。
有了透明、公正、可操作性強的業務標准,業務員的業務取向就可得到正確的引導,從而可以使小微企業降低業務風險。
3、企業通過實行各種有效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方法,可以提高利潤率,降低企業業務風險,促使企業各部門更加重視成本控制,調動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及員工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成本核算是加強小微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環節,成本核算與成本控制對企業的利潤政策、周轉政策和結構政策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收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本核算
❹ 成本核算的表格是怎樣
成本核算表格一般是本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和成本項目自行編制的計算表,沒有規定和固定格式,主要取決於需要。
製造費用表主要是分攤,大致表頭設計及舉例:
受益產品
分攤計算
製造費用
備注
產品消耗
總消耗
比例
總金額
分攤金額
A產品
1000
20000
=1000/
20000
5000
=5000*比例
可用EXCEL表做一個。
❺ 產品成本計算表如何計算填制
產品的成本含:料,工,費,附加成本(存貨跌價准備,我司營收主要來自出口,所以還有進項稅轉出)。如果你要算單個產品的成本,先把:材料,人工(注意這是製造直接人員的),製造費用計算,附加成本采采平均分攤到各產品。
❻ 成本核算明細表怎麼弄
1、打開工作表,製作以下形式的表格。欄位包括:產品品號、元器名稱、數量、單價等。
❼ 如何進行成本核算
一、成本核算是指「在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中對所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和分配並按規定的方法計算成本的過程」。
成本核算分為傳統成本核算和作業成本核算。
註:成本核算主要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貨幣為計算單位。
二、核算方法的選擇
無論什麼工業企業,無論什麼生產類型的產品,也不論管理要求如何,最終都必須按照產品品種算出產品成本。按產品品種計算成本,是產品成本計算最一般、最起碼的要求,品種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計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訂單生產,可使用分批法。
同時因小企業一般不對外籌集資金,(待查措詞)不向公共部門報送報表,所執行的也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執行的是參照稅法規定的一種四不像的盡量能起到一些避稅效果的會計政策。這在本文所要介紹的核算方法上也能體現出來。
三、相關科目設置及核算思路
1. 不再分別設置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兩個科目,將其合並為一個生產成本科目,不按產品設明細帳,直接設原材料、工資及福利費、電力(燃料動力)、製造費用等幾個二級明細科目對大項費用進行歸集。因為一般中小企業經營范圍有限,產品的生產工藝和產品結構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歸屬到具體產品外,其它項目並不能歸屬到具體產品,核算到產品沒有實際意義。但當所用原料及所產產品區別較大,可以按產品設明細帳;也可不設,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謂的以表代帳。
2. 因中小企業車間劃分不明顯或雖明顯但傳遞手續不完善,製造費用科目不按車間設明細帳,直接設機物料、修理費、折舊等幾個二級明細科目對車間費用進行歸集。同時因中小企業管理人員多參加生產管理,對這種由管理人員參與且發生不會太多、金額不會太大的與生產有關的差旅費、辦公費沒必要再設製造費用-辦公旨同。差旅費什麼的二類科目。而是直接記入管理費用。製造費用月底不先進行分配,而是轉到生產成本科目後統一分配。
3. 原材料范圍。在滿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產品構成比例較大的幾種做為原材料,這樣即能減少工作量 ,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進入了成本,可起到一點避稅作用。
4. 對車間月末已領未用的原材料,酌情處理:若價值較低,歸入當月即可;若價值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 廢品損失只在管理上做處理,不單獨做成本核算。
6. 若管理上或生產工藝上非常有必要,設自製半成品科目。否則不設。
7. 不設在產品科目。生產成本科目月末余額即為其成本(分配方法見下)。
8. 不設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記入製造費用---機物料或修理費明細科目,同時設備查帳以備管理需要;若需要設,亦採用一次攤銷法,入帳同時即進行分配。
9. 關於折舊,建議按稅法規定的年限計算,可省去納稅調整的辛苦。稅法沒有明確規定的,再參考財務制度的規定。
10. 對於在產品構成中所佔比重較小且數量眾多的存貨建議採用實地盤存制計算每月實際消耗量。
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資料的取得
(一)、日常
1、成本計算離不開倉庫和車間等單據的傳遞、歸集、整理等,這就需要企業起碼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如庫房管理制度,生產
2、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記錄、生產通知單、領料單、入庫單等資料要及時轉交會計部門。
3、.日常發生的與生產有關的費用歸入生產成本或製造費用科目。
(二)月底
1.計提折舊, 結轉製造費用科目到生產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庫月報表,先比對已入財務帳原材料與庫房所報購入數量是否有出入,若有應屬發票未到者,要估價入帳。原材料發出採用加權平均法。
3.取得工資相關資料,計提工資及福利費。
4.由生產車間相關部門提供各工序在產品數量及完工程度。
成本核算程序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生產費用支出的審核。對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支出,應根據國家、上級主管部門和本企業的有關制度、規定進行嚴格審核,以便對不符合制度和規定的費用,以及各種浪費,損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經濟責任。
(2)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開設產品成本明細賬。企業的生產類型不同,對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也就有所不同,應根據企業生產類型的特點和對成本管理的要求,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並根據確定的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產品成本明細賬。
(3)進行要素費用的分配。對發生的各項要素費用進行匯總,編制各種要素費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計入有關的生產成本明細賬。對能確認某一成本計算對象耗用的直接計入費用,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資,應直接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及其有關的產品成本明細賬;對於不能確認某一費用,則應按其發生的地噗或用途進行歸集分配,分別記入「製造費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和「廢品損失」等綜合費用賬戶。
(4)進行綜合費用的分配。對記入「製造費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和「廢品損失」等賬戶的綜合費用,月終採用一定的分配方法進行分配,並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以及有關的產品成本明細賬。
(5)進行完工產品成本與在產品成本的劃分。通過要素費用和綜合費用的分配,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的分配,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均已歸集在「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及有關的產品本明細賬中。在沒有在產品的情況下,產品成本明細賬所歸集的生產費用即為完工產品總成本;在有在產品的情況下,就需將產品成本明細賬所歸集的生產費用按一定的劃分方法在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之間進行劃分,從而計算出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
(6)計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在品種法、分批法下,產品成本明細賬中計算出的完工產品成本即為產品的總成本;分步法下,則需根據各生產步驟成本明細賬進行順序逐步結轉或平行匯總,才能計算出產品的總成本。以產品的總成本除以產品的數量,就可以計算出產品的單位成本。
❽ 衣服的成本核算
計算成衣生產成本的公式:
每單位成衣總價格(FOB)=(布料或紗線成本+生產成本+本地運費+文件費+配額費用+稅項+雜項)*(1+邊際利潤)
註:以件或打為單位
一、布料成本
每單位成衣布料成本=每單位長度或重量布料成本*(1+財務費用%)*每單位成衣布料用量 布料用量是指用來製造一個單位成衣(以件或打計)的布料長度(碼或米)或重量(磅或千克),用量的計算應同時包括額外的損耗,例如損壞或縮水。
財務費用包括直至成衣付運前,就布料價值所要支付的信用費用或銀行利息,這項必須根據買賣雙方的付款條件和協議而訂定。
A 梭織服裝
1 購買成品布 每單位成衣的布料成本=每碼成品布價格*(1+財務費用%)*每單位成衣布料用量的碼數 或者 =每米成品布價格*(1+財務費用%)*每單位成衣所需消耗布料用量 的米數
如: 一件女裝襯衫需要每碼RMB10.00元的全棉布料2碼,財務費用是5%..那此件衣服的布料成本是=10元/碼*(1+5%)*2碼=21元或10元/0.91M*(1+5%)*0.914M=21元
2 購買進一步加工的坯布料 計算方式與購買成品布料相近.只要加多一項加工費用(印花,漂染及整理) 每單位成衣布料成本=(每碼坯布價格+每碼加工費)*(1+財務費用%)*每單位成衣布料用量的 碼數
或者=(每米坯布價格+每米加工費)*(1+財務費用%)*每單位成衣布料用量的 米數 注意,在計算布料用量時應該加上加工過程中可能的損耗(如縮水等) 如: 坯布每碼是6.00元,漂染廠費用是每碼2.00元,每件衣服的布料用量是2.2碼,包含發加工過程中縮水和損耗.
衣服的布料成本=(6.00元/碼+2.00/碼)*(1+5%)*2.2碼=18.48 =(6.00/0.914M+2.0/0.914M)*(1+5%)*2.2*0.914M=18.48
3 縫接針織服裝
在紡織行業內,紡織服裝的布料用量是以磅作單位的,計算縫接針織服裝的布料成本所用的公式與上過公式相同.
每單位成衣布料成料成本=每磅成品布布料的價格*(1+財務費用%)*每單位成衣織料用量的 磅數
注意如布料用量是以碼為單位的,應該先將碼數單位化成磅.
每單位成衣布料用量的磅數=布料寬度(英寸)*每單位成衣布料用量(碼)*標准布料重量(G/M2)*0.00082/16
二、紗線成本
毛衫類成本是以紗線價格而不是以布料價格來計算的,正常情況下,每單位成本的紗線成本的計算方法是將每單位成衣的紗線用量(磅)乘以每磅紗線價格。針織結構越復雜,需要的紗線就會越多,紗線成本也相對越高,為了更准確的計算布料成本,好多時候都需要做一件樣品,才決定成衣的真實重量,然後先至可以准確估計了紗線用量。 三、生產成本
不同種類成衣的製造工序及技術應用程度(如電腦系統相對於人手操作效率會更高)都有所不同。不過系大部分情況下製造商只會以總CMT成本給買家報價,而不會提供每個製造過程的詳細成本分析。
1 梭織服裝及縫接針織服裝生產工序相同,雖然所用的布產結構與設備/機械可能不一樣,但不會顯著影響生產成本。成本是每項生產工序的費用總和:裁剪,車縫,洗滌,整理費(包括熨壓,修飾,釘紐扣,檢查,釘標簽,上掛牌和包裝),再加上輔料費用(如標簽,裡布,襯布,紐扣,肩墊和拉鏈)。
每單位成衣生產成本=每單位成衣的裁剪費+車縫費+洗滌費+整理費+輔料費
2毛衫的生產成本也是每項生產工序費用的總和:編織,縫盤,洗滌和整理(包括整熨,拆線,挑撞,補衣,釘紐扣,釘標簽,上掛牌和包裝),再加上輔助物料費用(如標簽,裡布,襯布,紐扣,肩墊和拉鏈)。
每單位成衣生產成=每單位成衣的編織費+縫盤費+洗滌費+整理費+輔料費
四、其它
除了布料成本及生產成本之外,若是計出成衣的FOB價格,還要加上以下各種成本費用:
本地運輸:內陸的運輸費用
文件:處理文件費用
配額:購買配額費用
稅項:進中材料,零件/配件,如布料,紐扣所要的稅項
雜項:沒有分類支出的,如包裝費用,行政費用,租金,維修費用等
邊際利潤:利潤作為成本的百分比
定後,洗後克重與縮水率的關系。
一塊布在定型後的重量假設是185G,面積是1M2,此塊布在經過洗水後,因為縮水率的關系,所以只是面積上縮小了,重量是不會改變的。
❾ 成本核算怎麼核算
要根據你的原材料加工流程來確定成本核算的程序。
比如:你的原材料是一次性投放,只經過一種工序就加工成為成品,沒有半成品。那你的成本核算就相當簡單,凡是從原材料庫房領出的原材料,都作為產品成本,直接在當月結轉。月底再結轉人工工資,加工設備的折舊等成本項目,就可以得出你的入庫產品成本。根據相應的成本計算方法,得出銷售產品的成本。整個成本(按月)核算就算完工。
但如果你的原材料是分批次投入,分別在三道工序只投入,並且三道工序都會有半成品,那你的成本核算就要復雜一些。
因地制宜是最好的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