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養豬場成本如何提高
擴展閱讀
怎麼畫鑽石水彩 2025-07-28 21:53:34
裱畫的工具哪裡有買 2025-07-28 21:45:46

養豬場成本如何提高

發布時間: 2022-08-25 14:23:28

⑴ 降低養豬的成本,有哪些小技巧呢

養殖確實是個比較繁雜過程。因為養殖要考慮的問題特別多,不僅是養殖的成本以及開銷,還有一些功能成本的開銷。這些都必須要控制好。那麼養豬也是屬於養殖的一種,但是養豬就是需要降低成本,那麼降低養豬的成本可以選擇以下方式。

一、能自己動手的盡量不花錢

就是說在養豬時有些能夠自己動手,就盡量不要花錢去請人,或者說去買一些不必要設備,因為自己養豬,自己也可以將勞力成本算進去,就可以減少相應的開銷,比如說修築圍牆或者能夠自己喂豬做的一些飯菜也是可以節省成本的,就盡量不花錢專門做養豬的設備,養豬有很多設備都是能夠自己做,只需要買一點材料就可以做了,所以說盡量要控制,能自己動手的就盡量不花錢吧。

⑵ 豬場養殖成本很關鍵,如何降低養殖成本

在豬市行情波動的階段,降低養殖成本是保證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那麼在日常管理中豬場要採用哪些方法來降低養殖成本呢?首先要給豬飼喂一些精飼料,適量配合飼喂一些青飼料,提高豬的體質。豬場要根據豬群不同生長階段和營養需要,進行科學的飼喂,避免豬群出現一些營養缺乏的情況。對育肥豬採取直線育肥的方法。直線育肥法可以提高豬群的營養水平,縮短育肥期,降低養殖成本,提高育肥豬群的生長速度,從而提高育肥豬的生產效率,增加豬場的經濟效益。

⑶ 提高規模化養豬場經濟效益的技術措施有哪些

經濟效益是衡量規模化養豬場投入與產出的一個尺度,如何以較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獲得最佳的養豬經濟效益,把豬群的飼養管理經濟與飼料的營養經濟措施科學地組合應用,是提高規模化養豬場經濟效益的關鍵。下面僅就普遍存在和比較容易忽視的問題談幾點看法。

1.充分利用雜種優勢,飼養瘦肉型雜交豬,提高胴體瘦肉率

雜種優勢是指雜種個體的生活力及某些生產性能優於親本或超過雙親平均值的生理遺傳現象。豬的雜種優勢主要體現在繁殖性能和生長速度上。這兩點與豬場的效益密切相關。繁殖性能的雜種優勢比生長速度的雜種優勢明顯。據眾多試驗表明,飼養優良的雜種豬,可使母豬每窩斷乳仔豬增加1~2頭,增重提高10%~30%,飼料利用率提高10%~15%。在生產性能方面三元雜交優於二元雜交,四元雜交優於三元雜交。但在條件不十分理想的豬場,還是以三元雜交為宜。用純種瘦肉型長白、杜洛克、大約克等公豬與地方母豬雜交,二元或三元雜種都有瘦肉多、生長快、飼料報酬高、適應性強的優點。

瘦肉型豬在體重達到40~60千克之前,主要以生長肌肉和骨骼為主,以後則以沉積脂肪為主。所以應採取「前催後控」的飼養方法,即體重60千克前可採取自由採食和飲水,60千克以後限量飼喂,但要做到定時、定量和充足的飲水。飼養商品瘦肉豬的舍內溫度應控制在18~22℃為好,此溫度為豬體蛋白質沉積最適溫。溫度過低會阻礙蛋白質沉積,增加脂肪沉積和飼料消耗;溫度過高則食慾和日增重明顯下降。此外,小母豬直接肥育瘦肉多,用純種瘦肉型公豬同地方母豬雜交的仔豬,性成熟較晚,雜交小母豬不去勢,直接肥育比去勢後的肥育豬可提前5~20天出欄,體重增加10~12千克,瘦肉率提高3%~4%。

2.科學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飼養管理水平

一個規模化商品豬場包括生產商品肥豬的母本群、終端父本群和各階段的肥育豬群。從肥豬生產技術角度看,商品豬場的經濟效益取決於兩大指標,一為平均每頭母豬1年內生產的肥豬總活重,此指標又取決於兩個因素,即母豬提供的出欄肥豬數和豬的生長速度;二為全群豬的料肉比。在第一個指標中,母豬提供的出欄肥豬數又包括受胎率、產仔數、活仔率和成活率。為此,規模化養豬場必須科學地飼養管理,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努力提高豬的繁殖力

1)保持公母豬的繁殖體況。體況太肥,母豬不易發情,而且排卵數減少,受胎率降低,也易發生難產。體況太瘦,母體沒有充足儲備供胎兒生長發育,導致繁殖障礙,也易發生產後癱瘓。實踐中母豬以八成膘為宜,尤其忌肥。應給豬喂以適當的青料,青飼料來源廣,多種營養物質相對平衡,一般10千克的青綠飼料相當於1千克的精料。實行精青飼料的合理搭配是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的一條措施。一般青綠飼料與精料的比例為:能繁母豬2~4∶1,後備豬為0.3~0.5∶1。

2)採用多個公豬精子受精。通過多重交配或混精輸精可提高受胎率和產仔數,此方法在純繁豬場不適用,但在商品豬場是完全可行的。

3)配種後妊娠母豬的飼養。從配種當天到妊娠21天應半量飼喂,即每日喂料1.8~2千克,此後可逐漸增加喂量,妊娠後期即84~105天可增加到每日3.5~4千克,因此時胎兒生長發育較快,增加母豬採食量可明顯提高產仔數和初生窩重。妊娠期初產母豬體增重以30~40千克為宜,經產母豬體增重30千克左右為好。

4)保證哺乳豬的採食量。必須盡量增加母豬泌乳期間的採食量,通過維持母豬泌乳期間高水平的採食量,有可能減少母豬體重和背膘損失,增加產奶量,提高仔豬的生長速度,減少仔豬死亡率和提高母豬以後的繁殖性能。150千克體重的哺乳母豬日採食飼料不低於5千克,200千克體重的應達5.5~6千克。

5)仔豬提前斷奶。要使全群母豬年產2窩以上,仔豬在4周齡斷奶是必要的。提前斷奶的關鍵是選擇營養全、適口性好和易消化的仔豬料。

6)仔豬培育過好三關:①初生關:重點是保暖(30~32℃為宜)和及時吃初乳;②補料關:這是提前斷奶的基礎,注意奶和料交接自然;③斷奶關:應注意由奶和料為主到完全以料為主的自然過渡。

7)搞好防暑降溫。高溫會使豬的繁殖力顯著降低,在不影響肥豬平衡上市的前提下,母豬生產盡量避開炎熱夏季。搞好防暑降溫,盡量減少高溫對繁殖力的影響。

8)繁殖障礙疾病的防治。當前影響豬繁殖的疾病主要有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和乙型腦炎等,應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苗。

(2)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群的料肉比 飼料費用占養豬成本的70%~80%,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對於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生產實踐中,人們往往關注肥豬的料肉比,而忽視全群的料肉比。如果能把全群的料肉比由4∶1(大致為全國平均水平),降至3.8∶1,每頭肥豬按100千克活重計,1萬頭豬1年可節省飼料200噸。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選擇最優、適合豬各生理階段營養需要、能發揮豬的遺傳潛能的全價飼料。二是努力提高繁殖力,盡量減少繁殖群的規模,可採取人工授精、減少公豬的飼養數量、充分發揮優良公豬的潛力和避免疾病感染等方法,這樣可節省飼料,提高受胎率,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為豬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首先要做到無菌或少菌。經常打掃,保持清潔、乾燥。消毒是日常工作。防疫制度:一是要健全,二是要嚴格執行。堵死一切病源,嚴防從空氣,道路和進出豬場的人、豬、車輛和其他媒介帶入病原。

豬舒適的生活環境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飼養密度等,同時有害氣體的含量也不能超標。試驗證實,氣溫在室溫以下時,每下降1℃,豬日增重減少17.3克;高於室溫時,影響更大,如果氣溫超過37.8℃,體重反而下降。高溫環境下甚至可使仔豬增重降低50%。充足的陽光能使豬的繁殖力提高4.5%~8.5%,日增重提高10%,仔豬發病率降低9%。飼養密度過高,可使豬的飼料轉化率降低11%,因此,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3.科學設計加工飼料,提高飼料營養

在設計飼料配方時,要藉助計算機,增加配方的科技含量。要靈活運用飼料標准,科學選用飼料原料,做到根據不同品種豬特有生物學特性、生產方向、生產性能、生產階段、性別和不同季節選用不同的營養水平,以充分發揮豬的生長潛力,提高飼料營養的經濟效益。據報道,瘦肉型豬要獲得較高的瘦肉率,要求日糧含有比較高的賴氨酸,生長肥育豬在接近育肥結束20天內,撤出日糧中維生素、微量元素,甚至大量的鈣、磷和鈉,均不影響生長性能。小母豬要獲得更好的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需要添加比閹公豬多的蛋白質。夏季為增加豬的食慾和保證足量採食,則要增加飼料的營養濃度,特別是要提高飼料的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時要添加氯化納、碳酸氫鈉等電解質,以促進豬採食,保證生產潛力的發揮。

⑷ 談談怎樣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

養豬的主要目的是贏利,其產品應是低成本,高質量,適合市場需要。為此,要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既要制訂正確的經營決策,使產品具備市場競爭能力,銷路通暢,又要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同時還要抓好生產中的經營管理工作。
1、養豬的經營規模要適度
養豬場規模的大小與經濟效益的高低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成正比例,只有當生產要素的投入規模與本豬場經營管理水平相適應,而產品又適銷對路時,才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2、選擇優良豬種
選擇優良豬種,是提高養豬生產的有效措施之一。選擇豬種時應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如飼料條件,市場豬肉及其產品的需求情況等,最好選擇經過對比試驗篩選過的生長快、適應好的二元或三元雜交豬作為育肥豬,這樣每天每頭豬能節約很多飼料。
3、提高飼料利用率,科學飼養
養豬場為適應自己的經營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必須講究科學養豬,除選擇良種豬飼養以外,要飼喂全價配合飼料,實行科學管理,掌握適時屠宰和出售,提高出肉率。
4、擴大飼料來源和提高飼料報酬
飼料質量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豬只生產性能的發揮,飼料的質量和價格是養豬生產經營成敗的決定因素。因此,除購買全價配合飼料外並盡可能節約飼料、減少浪費外,要盡一切可能開辟飼料來源,如糟渣、麥麩、米糠、蠶蛹等。
5、掌握市場信息,開展多種經營
養豬場要搞好經營,適時出售豬,降低成本,必須掌握市場信息,廣開門路,開展多種經營,應重視養豬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因地制宜,圍繞主業搞副業,搞好副業補主業,盡量減少主業的工農業以外負擔和其他管理費用,開源節流,增加經濟收入。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⑸ 如何做好養豬場的成本控制

豬場的效益高低取決於豬場的成本控制的好與壞,
對於規模化豬場來說,提高能繁母豬年斷奶仔豬數量及降低單位增重的生產成本,是豬場成本控制的關鍵。而采購成本和生產過程成本的控制也不可忽視。筆者通過多年豬場實踐經驗,談一下如何做好豬場的成本控制的看法,僅供養豬同行們參考:
提高能繁母豬年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
能繁母豬年生產能力強,即年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多,單位產出的成本就低,生產效益就高;反之,斷奶仔豬每少一頭,就會將母豬及公豬的各種飼養成本分攤到斷奶仔豬上,成本就會提高,因此,必須充分發揮種豬的生產性能,提高種豬的產生能力,才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1、減少母豬的非生產天數
非生產天數是影響每頭母豬年供斷奶仔豬數的最重要因素。非生產天數是存欄母豬既非懷孕,又非泌乳的天數。影響非生產天數的最重要因素是分娩率,分娩率與非生產天數成反比,分娩率高,非生產天數就少,年供斷奶仔豬數就多。
2、縮短斷奶配種的時間
體況良好的斷奶母豬,斷奶後七天內,大部分都能發情、配種完畢,體況差的斷奶母豬往往要十多天後才能發情配種。因此,必須重視母豬的飼養管理,降低哺乳期失重,保持良好的體況,使其斷奶後能准時發情、配種,降低反情率及流產率。
3、提高母豬的窩產活仔頭數
3.1、提高公豬精液品質。
3.2、發情檢查。對斷奶母豬實行驅趕公豬查情,可有效地查出母豬的發情,及時發現發情的起始時間。每天查情二次,應是每個豬場的配種制度之一。
3.3、適時配種
適時配種有賴於每天及時的查情,最佳的時機進行輸精配種。輸精過程應特別注意,嚴格按照輸精的操作規程進行。
4、加強飼養管理,按各階段的不同要求,做到精細飼養。豬是多胎家畜,要防止胚胎早期死亡,提高產仔數,就必須加強飼養管理,精細飼養,科學飼喂。哺乳和斷奶至發情階段,應增加母豬的采吃量,以降低哺乳期的體重損失,促進斷奶母豬卵泡發育,增加排卵數;妊娠期應按各妊娠階段的不同要求嚴格飼喂量,精準飼喂,保持良好體況,促進乳腺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