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績效考核中需要關注哪些要點
與目標及計劃相關的西方工具叫做BSC,即平衡積分卡。但是,這個東西真的只是一個理論的玩意,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價值,中國人往往都把它當作寶貝一樣對待,但就是搞不清楚其中的含義,這也是導致我們很多績效管理無法實際操作或者操作完了也沒有效果的重要原因。
這里的關鍵是,在有了目標與計劃之後,要對照計劃進行分層、分階段考核,如月度、季度,公司級、部門級、個人級,或者時間重新劃分、層級可以更多,而且每次考核之後要根據目標調整下一個時間段的計劃;另外,考核要數字化,基於事實依據,要逐層分權實施。最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中心或部門、每一個人,都要簽署《目標責任書》,其中規定好其應該明白的各種細節,包括獎勵與處罰原則。
B. 如何如進行生產成本的績效考核指標
生產成本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包括材料、人工、製造費用三大塊。具體在設計績效考核指標時可以進行綜合生產成本的考核,也可細化分解考核,可按以下設計:
單位生產成本=生產成本÷產量=(物料成本+人工工資+製造費用)÷產量 =物料成本÷產量+人工工資÷產量+製造費用÷產量 =單位物料成本+單位人工成本+單位製造費用
1、單位成本降低率指標=(上期單位生產成本-當期單位生產成本)/上期單位生產成本*100%,反應一定時期內可比產品單位生產成本降低的比率;
註:本指標可細分為單位物料成本、單位人工成本和單位製造費用降低率
2、生產成本控制達標率指標=實際生產成本÷IE標准成本,反應生產成本對比標准生產成本的控制水平;
3、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標=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 ,反應企業成本費用與利潤的關系,說明單位成本實現利潤的水平
4、存貨周轉率(次數)指標=銷貨成本額/存貨平均佔用額, 反映一定時期內利用存貨的效率
C. 工作績效考核內容
工作績效考核內容
績效考核是對員工的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以及個人品德等進行評價和統計,並用之判斷員工與崗位的要求是否相稱的。我為你整理了工作績效考核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一、相對評價法:
(1)序列比較法
序列比較法是對按員工工作成績的好壞進行排序考核的一種方法。在考核之前,首先要確定考核的模塊,但是不確定要達到的工作標准。將相同職務的所有員工在同一考核模塊中進行比較,根據他們的工作狀況排列順序,工作較好的排名在前,工作較差的排名在後。最後,將每位員工幾個模塊的排序數字相加,就
是該員工的考核結果。總數越小,績效考核成績越好。
(2)相對比較法
相對比較法是對員工進行兩兩比較,任何兩位員工都要進行一次比較。兩名員工比較後,相對較好的員工記「1」,相對較差的員工記「0」。所有的員工相互比較完畢後,將每個人的得分相加,總分越高,績效考核的成績越好。
(3)強制比例法
強制比例法是指根據被考核者的業績,將被考核者按一定的比例分為幾類(最好、較好、中等、較差、最差)進行考核的方法。
(4)觀察法
二、絕對評價法:
(1)目標管理法
目標管理是通過將組織的整體目標逐級分解直至個人目標,最後根據被考核人完成工作目標的情況來 進行考核的一種績效考核方式。在開始工作之前,考核人和被考核人應該對需要完成的工作內容、時間期限、考核的標准達成一致。在時間期限結束時,考核人根據被考核人的工作狀況及原先制定的考核標准來進行考核。
(2)關鍵績效指標法
關鍵績效指標法是以企業年度目標為依據,通過對員工工作績效特徵的分析,據此確定反映企業、部門和員工個人一定期限內綜合業績的關鍵性量化指標,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績效考核。
(3)等級評估法
等級評估法根據工作分析,將被考核崗位的工作內容劃分為相互獨立的幾個模塊,在每個模塊中用明 確的語言描述完成該模塊工作需要達到的工作標准。同時,將標准分為幾個等級選項,如「優、良、合格、不合格」等,考核人根據被考核人的實際工作表現,對每 個模塊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總成績便為該員工的考核成績。
(4)平衡記分卡
平衡記分卡從企業的財務、顧客、內部業務過程、學習和成長四個角度進行評價,並根據戰略的要求給予各指標不同的權重,實現對企業的綜合測評,從而使得管理者能整體把握和控制企業,最終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三、描述法:
(1)全視角考核法
全視角考核法(360°考核法),即上級、同事、下屬、自己和顧客對被考核者進行考核的一種考核方法。通過這種多維度的評價,綜合不同評價者的意見,則可以得出一個全面、公正的評價。
(2)重要事件法
重要事件是指考核人在平時注意收集被考核人的.「重要事件」,這里的「重要事件」是指那些會對部門的整體工作績效產生積極或消極的重要影響的事件,對這些表現要形成書面記錄,根據這些書面記錄進行整理和分析,最終形成考核結果。
績效定量管理法正是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工作狀況下,通過對數據的科學處理,及時、准確地考核,協調落實收入、能力、分配關系。
四、目標考核法:
目標績效考核是自上而下進行總目標的分解和責任落實過程,相應的,績效考核也應服從總目標和分目標的完成。因此,作為部門和職位的KPI考核,也應從部 門對公司整體進行支持、部門員工對部門進行支持的立足點出發。同時公司的領導者和部門的領導者也應對下屬的績效考核負責,不能向下屬推卸責任。績效考核區分了部門考核指標和個人考核指標,也能夠從機制上確保上級能夠積極關心和指導下級完成工作任務。
五、考核指標的SMART原則
S:(Specific) ------明確的、具體的,指標要清晰、明確,讓考核者與被考核者能夠准確的理解目標;
M:(Measurable)------可量化的。一家企業要量化老闆、量化企業、量化組織架構。目標、考核指標更要量化,比較好、還不錯這種詞都不具備可量化性,將導致標準的模糊,一定是要數字化的。沒有數字化的指標,是不能隨意考核的,一考核就容易出現誤差;
A:(Attainable)-----可實現的,目標、考核指標,都必須是付出努力能夠實現的,既不過高也不偏低。比如對銷售經理的考核,上一年銷售收入2000萬,下一年要求1.5億,也不給予任何支持,這就是一個完全不具備可實現性的指標。指標的目標值設定應是結合個人的情況、崗位的情況、過往歷史的情況來設定的;
R:(Relevant) ------實際性的、現實性的,而不是假設性的。現實性的定義是具備現有的資源,且存在客觀性、實實在在的;
T:(Time bound)-----有時限性的,目標、指標都是要有時限性,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時間一到,就要看結果。如要求2000萬的銷售額,單單這么要求是沒有意義的,必須規定在多長時間內完成2000萬的銷售額,這樣才有意義。
六、如何設定目標
目標績效來源於對企業經營目標的分解,即為完成戰略而將企業經營目標逐層分解到每個部門及相關人員的一種指標設計方法。從管理學上說,目標是比現實能力范圍稍高一點的要求,也就是「蹦一蹦,夠得著」的那種。「目」就是眼睛看得到的,想得到的,願意得到的,它是一種夢想;「標」者,尺度也。目標就是有尺度的目標,沒尺度的夢想叫幻想、空想、異想天開。
目標不是憑空吹出來的,不是虛構刻劃出來的,不是閉門造車想出來的,而是企業上下一心,大家一起締造出來的,要有詳實的數據,有人認同,有完成的周期,還要有激情,要經過精確的預算和計劃。目標設立後,企業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變成大家的夢想,要讓每一個員工都去認同它。只有當員工和公司存在共同信念時,員工才能在一家公司深入長期地發展。
通過目標分解所得到的指標,其考核的內容是每個崗位、每個人最主要的且必須完成的工作。各層級人員的目標指標是層層分解而得的。績效考核必須是由上而下的,董事長、總經理要以身作則,單純地只對普通員工做考核是不能形成企業的考核文化的。
七、常見的指標
1. 銷售額(銷售收入) 生產成本(次品率、產品成本、生產員工產值、生產成本降低率)
2. 采購成本(原材料成本、設備成本、進貨成本)
3. 管理成本(運營成本節約率)
4. 營銷成本(費銷比)
5. 人員工資成本(人才達成率、人才培訓率、工作飽和度、工資效益比)
6. 稅務成本(節稅率、稅銷比)
7. 商業模式建設(商業模式的量化、標准化、有形化)
8. 生產系統建設(生產流程、標準的制定、頒布、培訓、實施、修訂)
9. 組織系統建設(組織系統的方案制定、頒布、培訓、實施、修訂、評估)
10. 業務系統建設(業務流程的制定、頒布、培訓、實施、修訂)
11. 財務體系建設(財務流程、規章制度的制定、頒布、培訓、實施、修訂)流程體系建設(運營流程的制定、頒布、培訓、實施、修訂)
八、層差法
層差法是將考核結果分為幾個層次,實際執行結果落在哪個層次內,該層次所對應的分數即為考核的分數。
例如:人員招聘周期=用人單位提出用人申請經確認的時間到員工入職到位的時間段。
倘若設定的最低完成時間為30日,期望完成時間為25日。招聘周期指標在考核中所佔有的權重為15%,即15分,
假設計分方式可以分為三種:
A、25日以內完成,得15分;
B、25~30日之間完成,得10分;
C、30日以後完成,得0分;
九、減分法
減分法是針對標准分進行減扣而不進行加分的方法。在執行指標過程中當發現有異常情況時,就按照一定的標准扣分,倘若沒有異常則得到滿分。
十、比率法
比率法就是用指標的實際完成值除以計劃值(或標准值),計算出百分比,然後乘以指標的權重分數,得到該指標的實際考核分數。
計算公式:A/B*100%*相應的分數。(A為實際完成值,B為計劃值或者標准值)
例如:人力資源部的招聘計劃完成率=實際招聘人數/計劃招聘人數
倘若招聘計劃完成率在本季度中佔有20%的權重,即20分,所得的分數為:招聘計劃完成率*20
十一、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法是指結果只有幾個可能性,不存在中間狀態。
例如:信息部是負責公司一級流程發布計劃達成率。
假如季度指標中所佔的權重為10%,即10分,由於每個部門的流程不會很多,人力資源部門也許只有8個流程,財務部門也許只有7個流程,故信息部所統計的每個季度完成的流程數量不會很高,所以該指標的最低要求為100%,計算時,只有兩個結 果,100%完成,沒有完成。
假如是100%完成,得10分;
假如沒有100%完成,得0分;
十二、說明法
說明法:無法用以上幾種方法考核時所使用的一種方法。說明法主要是需要對績效考核結果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進行說明,並設定每一種情況所對應的計分方法。
例如:員工滿意度調查及分析指標就可以用說明法來計分。假如該指標為某崗位的20%,則四項分值分別為:2分、8分、4分、6分;六位老總分別針對四項內容分別打分,將六位老總對四項打分之和即為最後得分。
;D. 人力資源部如何對二級機構進行人力成本量化考核
一般考核人力成本,提高人力效能的情況,都發生在團隊和業務的穩定期。
這個時候各時期的業務數據都有,團隊數據也都有。通常有以下:
人均投入產出比=人力成本總額/銷售收入總額
人均投入產出比=人員凈增加數量/產品增加數量
人力資源要設計好相應指標,剔除相應干擾因素,就可以考察每個團隊的人力效能了。
E. 人工成本考核方面的問題
這個要考慮的有幾個變數
1、公司訂單增長比率達到多少,還能夠通過增加諸如產量獎、績效獎的方式,以現有人員規模來保質保量按時完成,這里假設增長達到20%。增長超過20%,比如新招聘人員,必須根據不同部門而定。
其實應該反過來想想,現在收入100萬一個月,10個人完成,每人平均薪酬6000元,作為公司老闆在想,如果收入150萬一個月,為何一定要增加人員???
沒錯,照行業慣例要增加2個人,但每月公司多付出12000薪酬,故而能不能不增加人員,而是,通過拿出6000元,由這現有10人平分或者其它績效考核方式分配,激勵員工來完成150萬收入要完成的工作量,公司省了6000元(甚至更多)員工又得到利益,一箭雙雕,很多公司就是這樣操作的。當然,如果要增長到200萬,考慮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員工辭工、請假等,就必須考慮儲備人員,也就是題目說的引進人員。
2、不同部門對於是否公司業務增長就要引進人員,有很大區別,生產部門,有些工廠比如箱包廠,訂單增長不要說20%,就是達到10%,就必須增加生產線、增加人員,而對於行政部門,即使訂單漲100%,也沒有必要增加人員,很多企業都是這樣的,200人的工廠,4個行政,達到400人公司營業額增長120%後,也就還是這4個人,作為管理者必須清楚這一點。
3、對公司而言公司,主要還是要看公司訂單增長、市場預期,以業務部門、生產部門、工程研發部門為主,倉庫為輔。行政、財務人員數量,除非公司爆炸式增長,是基本不用增減的。
不同性質的行業、不同的市場,對於公司收入增加,是否要引進人員、增加到多少就要引進人員,有很大區別,服務行業和製造行業就很大區別,所以必須要有詳細的情況才能制定有針對性實用的「公式」
F. 如何做好生產型企業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方案
要解決績效考核的問題,首先要確保對問題的成因有清楚的了解;其次,選擇正確的績效考核工具;第三,對主管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這會有助於減少問題的出現。從實用的角度來說,還有一些因素可能對績效考核結果產生更大的影響,如績效考核結果在多大程度上與工資的高低、員工流動率的高低、時間約束的強弱等相關。因此,還需要努力減少壓力和時間約束等外部因素對工作績效考核所帶來的影響。
1、進行工作分析
要發揮考績對整個管理系統的信息反饋作用,必須開展有效的工作分析,即明確崗位職責及崗位員工對素質要求,確定哪些是完成工作必須的績效要素。只有明確了崗位職責,才能有針對性的對企業內部的各個工作團隊及員工的實際工作行為進行考核,判斷其行為與企業所要求的職責規范之間的擬合程度,並以此作為績效的衡量標准與考核依據。考核的全過程中一定要有管理層和員工的密切配合,在合作中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2、建立績效考核體系
要使考核工作規范、有序、高效,必須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績效考核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計劃、實施、考核、考核結果的反饋及考核結果的處理和應用。首先要更新觀念,認識到業績不是考出來的,而是通過一個科學的體系管理出來的;其次,要明確績效管理的目標;然後就要貫徹執行;最後總結考核。
3、設計考核指標體系
必須進行科學的分析,結合企業的個體情況,制定操作性強的定量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指標體系。要注意指標過多,計算就會變得繁瑣,一些重要的指標會被淹沒而難於顯示其重要影響。
4、選擇績效評價工具
每一種評價工具都有其優點和不足。例如,等級排序法能避免居中趨勢,但在所有員工的績效確實都高的情況下,這種方法會引起員工的不良感受。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績效考核理論推崇與特定的工作行為聯系在一起是績效考核工具,但企業更願意接受較為簡單的工作績效考核方法。
5、完善工作績效標准
古人雲:「沒有規矩,難成方圓」。應確保向所有的考核者等考核對象提供明確的工作績效標准。完善企業的工作績效評價系統,把員工能力與成果的定性考察與定量考核結合起來,建立客觀而明確的管理標准,定量考核,用數據說話,以理服人。改變過去員工考核中定性成分過大,評價模糊,易受主觀因素影響的不足。
6、使用明確的績效要素
最好用一些描述性的語言對績效考核要素加以界定。比如,「傑出」——在所有各方面的績效都十分突出,並且明顯比其他人的績效優異;「很好」——工作績效的大多數方面明顯超出職位的要求,工作績效一貫是高質量的;「好」——稱職的可信賴的工作績效水平,達到了工作績效標準的要求。這樣就會使考核者容易對評價結果進行理解。避免使用諸如「忠誠」、「無私」等抽象的要素名稱,除非它們能夠用可觀察的行為來證實。
7、減少考核者的主觀性
選用較為客觀的考核者來進行工作績效考核,是使評價客觀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訓練考核者正確地使用考核工具,指導他們在判斷時如何使用績效考核標准;盡量使用一個以上的考核者各自獨立完成對同一個對象的績效考核。
8、注重績效考核反饋
使考核者與被考核員工能有頻繁的日常接觸;及時將考核結論酌情告知員工; 在適當的時候,對工作績效較差的員工提供正確的指導。
9、建立申訴等審查制度
本著對員工、對企業負責的態度,建立正式的申訴渠道和上級人事部門對績效考核結果審查的制定。如果發生裁員或辭退事件,應整理有關的工作績效考核書面材料,對裁員或辭退的原因做出解釋,並妥善處理相關事宜。
任何公司的績效考核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沒有最好的績效考核方法,只有最適合你的方法。簡單實用或復雜科學,嚴厲或寬松,非正式的考核方式或系統性的考核方式,不同規模、不同文化、不同階段的公司要選用不同的方式。
績效考核是一把"雙刃劍",好的績效考核制度可以激活整個組織;但如果做法不當,可能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總之,要真正把績效考核落到實處,企業在體系設計與組織實施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有系統的眼光和思維,同時又要敢於邁開步伐,在實施績效考核的過程中適時推動組織的變革前進,把公司推進為一個具有現代意識觀念、行為模式以及能力結構的成長型企業。
G. 車間生產成本如何考核
生產成本亦稱製造成本是指生產活動的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生產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
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各項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
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燃料及動力等)、直接工資(生產人員的工資、補貼)、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費);
製造費用是指企業內的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分廠、車間管理人員工資、折舊費、維修費、修理費及其他製造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等)。
以上文字引用自 http://www.xue24.com/www/ask/question.jsp?askid=191069&askboaid=102
你了解了生產成本所包含的項目後,可以與財務核算部門商量和確定適用於你企業的成本指標,然後對這些指標制定具體的考核標准和考核計量辦法,最後按考核時間段實施考核就可以了。
H. 如何有效控制人力成本
有限控制人力成本:
1、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1)人才要合理使用
企業沒有無用之人,只有把人才用在錯誤的地方。企業不僅要使用人才,還要「適用人才」。只要符合崗位規范(崗位描述)的要求,能勝任工作崗位的需要並具有創新能力,就是適用性人才。
在此我們企業在使用人才時應注意:學歷並不是最重要的選才標准;加強培養人才觀念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是多數企業的通病。實際上企業需要的大多數人才要自己培養,高薪聘請特殊人才,只應是少數。
2)避免人才消費誤區:一是要防止人才超高使用;其二要防人才湊合使用。
2、調整組織結構
推行扁平式的組織結構,避免機構的重疊性和無效性。要明確規定每一個部門的職能,規定實現這些職位能必須設立的崗位,規定每一個崗位應承擔的工作責任;並且部門之間、崗位之間必須銜接,從而形成整個組織合理的業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每一個職位都要有明確的職位說明書,要做到各個崗位職責清晰、權責到位、分工明確和考核有據,能夠進行有效和科學的考核。從而加強培養人才觀,崗位的設置要為員工施展才幹,並為培養人才提供足夠的空間,使企業成為個人發展的平台。
3、穩定員工隊伍
對於企業來講,人才隊伍的穩定是相對必要的,過於快速的流動不利於工作的延續和事業的發展。企業持續不斷的招聘人員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其成本可想而知。
4、提升員工素質
1)調動員工的能動性
企業要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固然需要盡量減少員工的數量,但是最重要的是提升員工的素質,增大知識型和技能型員工的比例,使員工的素質與其崗位相匹配,提高工作效率。人員素質的提高是指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
其一是培養員工有端正的態度,具有敬業精神和價值理念;二是要加強知識學習和技能的提高。從業人員要有扎實的業務功底,熟練的操作本領,並能掌握最新的知識信息和使用現代化工具的技能,只有這樣企業的效益才可能大幅度提高。
2)實施有效的培訓
要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調動其能動性,企業的培訓是關鍵因素。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促進企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那麼使企業的員工都能不斷的持續進行知識補充是不可缺少的,這就要求我們企業要為員工提供不斷學習的機會即企業要實施有效的培訓。
I. 如何控制人力資源成本
在企業里,HR部門往往被看作成本中心,因為HR部門沒有辦法象其他業務部門一樣,直接為企業創造可以量化的績效。但是,誰也沒有否認,HR部門是人力資源的管理與整合部門,既然牽涉到資源的管理與整合,就不應該是一個純粹的成本中心,而應該是一個「資源的管理與增值」部門,應該可以用成本-收益來衡量HR部門的管理績效。
由於HR部門不參與直接的業務運作,所以,它在收益上的貢獻體現在降低成本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HR部門自身運作成本的降低;二是幫助組織將運營成本降低。
人力資源部門自身的實際運作成本相對而言是很有限的。現代企業在行政費用控制方面,已經做得很好。真正的問題在於,HR部門運營著現代企業發展所需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資源——人力資源,如何在資源的整合與增值過程中降低成本,是HR部門需要考慮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問題。
如果說降低自身運作成本是節流的話,那麼提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投入-產出效率,則是典型的開源了。節流可以通過「作業成本控制」來加以實現,但開源則需要更復雜的「運營系統優化」。也就是說,HR部門對成本-收益的貢獻,就在於透過運營系統優化,來不斷提升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投入-產出效率。
HR運營系統的優化,可以從五個階段入手:
第一階段,通過履行部門職能與崗位職責,盡可能控制職能性費用。在管理上,我們經常會要求八個字:各負其責、各盡其能。這是管理的基礎,按照組織的要求盡能力、盡責任把事情做好,且不說創造績效奇跡,但起碼讓組織付出的資源有了一個恰當的回報。HR部門的基本職能有四個:幫助業務部門招人,協助員工自己學習與發展(育人),協助業務部門提升績效與提供激勵(用人),員工忠誠度管理(留人)。有的職能是HR部門直接執行的,有的職能是由HR部門協助執行的,不管屬於直接執行還是協助執行,HR部門都應該盡職盡責在其職能范圍內做好管理工作,這是控製作業成本的基礎;直接向公司管理部門負責,並且根據其要求,竭盡全力把成本降低到盡可能低的水平。
第二階段,通過「作業成本控制」,把職能性費用降到最低水平。僅僅是盡職盡責完成自己的工作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把各項成本費用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原則性意識。具體到四個基本職能,作業成本控制的原則是:
1、通過人力資源規劃、工作分析、職能界定與崗位描述等手段,將招聘作業納入規范化、流程化軌道,招人之前做到心中有數,招人之時做到有的放矢,招人之後做到定崗定責,只有這樣,才能改變招人時的無序與隨意,降低招聘成本;
2、通過建立培訓體系、內部知識管理與分享制度、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等,協助員工學習發展,不斷提升員工的從業素養與從業能力,從而提升他們對組織的忠誠度,並不斷提升創利能力。在此過程中,有三個關鍵的控制點:
應該有一位合格的培訓經理。
他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培訓導師,但他一定是一名優秀的計劃者和采購談判專家。他應該清楚地知道,公司有限的培訓預算應該怎麼花,應該花在哪些地方,應該怎樣選擇培訓合作夥伴,應該如何配合培訓導師一起,控制好培訓質量,應該做哪些工作,才能把培訓成果固定下來,成為公司的知識資源。最後,他還應該是個操守高潔的人,不會為了培訓回扣而出賣公司利益。從發展的角度看,現在的培訓經理大多半路出家,真正符合資質要求的很少;
在公司內部有知識文本化、員工之間的「傳幫帶」經驗傳遞等制度,讓優秀員工的優秀經驗變成可以復制的知識,並最大限度地傳遞給更多員工;
為員工、特別是關鍵員工建立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幫助他發展個人能力,實際上也就是幫助組織發展。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員工流失了,那該怎麼辦?前面的育人成本豈不是全白花了嗎?遇到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從兩方面檢討:一方面,員工流失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能不能找找自己的原因,降低員工流失率?另一方面,在雙向選擇的市場里,員工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你不可能指望每個員工都忠心耿耿地為組織奉獻一生,你不可能百分百地獲取他們的未來,你唯一能擁有的就是他們的現在——也就是在你公司里工作的那一段時間。良好的學習與發展規劃,能讓員工們的「現在」增值,使他們在你公司工作的那一段時間里,為公司貢獻更大更多的利潤。如果沒有培訓與發展規劃,你不但無法指望員工們的未來,還會失去他們的現在;
3、有了前面的基礎,接下來考慮的應該是如何降低用人成本的問題。用人成本的降低是一個典型的過程化管理,需要以用人部門為主導,HR部門全力配合來完成。為此,建立過程化導向的全面績效管理體系是有必要的。過程化導向的全面績效管理的特徵是:
目標分解、責任到人——過程管控、細節督導——雙向溝通、強化團隊——獎懲分明、即時體現——攻心為上、專注改善
4、恐怕沒有哪家公司願意員工流失率過高——尤其是關鍵員工的流失,會讓公司遭受到重大損失。過高的員工流失率將不可避免地增加招聘成本、育人成本與用人成本,而關鍵員工的流失更可能加劇公司在核心競爭力方面的弱化。問題是,到底怎樣來留人,才是符合成本-收益要求的合理方式呢?
如果真的出現員工流失率過大或者精英員工連續流失的話,你可能得先躲到牆角里,扇自己幾個耳光,然後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為什麼不防患於未然?為什麼到了他們舍公司而去才發現?員工不會無緣無故大量流失,也不會一夜之間同時萌生去意,一定是管理上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而且延續了一段時間的漏洞,以至於造成不可收拾的狀況。所說,招人、育人也好,用人、留人也罷,過程化的管理思想應該貫徹始終,才能做到積極預警而非單純的消極應對。
其次,在留人的時候應盡可能將重點放在非金錢面。以情留人、以事留人相對來說,更容易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公司的薪酬在行業中是有競爭力的。
最後,留人是好事,但有時候將「留人」轉化為一種激勵手段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有些公司實行在業績上實行「末位淘汰制」,但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完全以業績為衡量指標未免有一刀切之嫌。對於那些一時業績不佳,但工作態度積極努力的員工,不妨適當的時候表示「挽留」之意,往往能夠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
留人的重點不在「留人」,而在於平時「留心」,留的住人留不住心,工作業績上不來,反而要佔用公司資源,只會造成更大的成本支出。
第三階段,HR部門在執行經營管理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與各直線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平衡。HR部門應該配合直接業務部門一起,致力於降低與市場營銷、銷售、工程技術支持、場地服務支持、信息技術費用、行政費用等有關聯的成本。也就是說,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之外,還應該幫助其他部門做好他們的工作。至少,你可以做到不給其他部門的工作帶來麻煩,也不過度增加部門硬性開支。
在這里,特別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如果沒有必要,或者公司目前的規模及發展狀況還沒有達到需要引進更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工具,那麼,千萬不要隨意建議你的老闆在公司里引進一些諸如KPI、平衡記分卡(BSC)等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系統——即便是這樣做可以全面凸顯HR部門的專業性以及你的重要性。如果這些新系統除了增加業務部門的工作量,並無法證明對於提升經營業績有明顯效果的話,只會增加管理成本,並引起所有其他直線職能部門的抵制。
第四階段,引進客戶服務意識,把組織內員工當成客戶,通過提高服務質量,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績效的目的。
第五階段,力爭讓HR部門由傳統意義上的職能性部門,成為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部門。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充分發揮HR部門在企業文化體系構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組織內部,只有HR部門才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主導企業文化體系的構建。因為企業文化是承載於「人」的基礎之上的,而HR部門恰恰就是做人的工作的,所以,它應該主動承擔起構建企業文化體系的重任,這也是HR部門成為戰略合作部門的基礎。透過HR部門的努力,企業建立起強勢的文化,才能充分發揮組織影響力和團隊凝聚力,才能讓更多的人願意以更認可的方式投入到業績創造中去。如果說前面的四個階段只是從戰術上對HR部門成本優化進行分析的話,那麼,到了這一階段,HR部門的成本優化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戰略的高度,也只有這樣,HR部門才能真正進入投入-收益良性循環,並為建設企業核心競爭優勢貢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