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如何測算DIP病種成本核算
擴展閱讀
基礎美甲產品多少錢 2025-07-26 18:35:51

如何測算DIP病種成本核算

發布時間: 2022-08-21 01:40:01

① dip付費與DRG的區別

法律分析:1.DRG是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和DIP是按病種分值付費,兩者都是醫保支付制度。

2.付費設計的立足點不同。DRG付費側重於以病例組合為單位,體現對醫療機構規范「同病同操作」病例診療路徑的導向作用;DIP利用大數據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醫療機構的行為進行分析和引導,側重於以病種組合為單位,根據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通過對不同病種賦予分值的大小差異,體現對治療方式的導向作用。

3.分組原理不同。DRG分組由粗到細,強調以臨床經驗為基礎;DIP分組由細到粗,強調對臨床客觀真實數據的統計分析。

4.費率與點值的差別。DRG付費支付標準的計算分為相對權重與費率的測算;DIP支付標準的測算分為病種分值與點值的測算。

5.監管難點有差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二十三條 職工應當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共同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② dip付費是什麼意思

DIP分值付費,就是過去曾說過的「大數據DRGs」,基於大數據的病種分值付費。相對於DRG付費是從西方傳入的舶來品, DIP分值付費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醫保付費方式。

(2)如何測算DIP病種成本核算擴展閱讀:
1.DIP的作用機制:DIP分值付費應用體系,基於「隨機」與「均值」的經濟學原理和大數據理論,通過真實世界的海量病案數據,發現疾病與治療之間的內在規律與關聯關系,提取數據特徵進行組合,並將區域內每一病種疾病與治療資源消耗的均值與全樣本資源消耗均值進行比對,形成DIP分值,集聚為DIP目錄庫。
2.DIP的適用范圍:DIP分值付費主要適用於住院醫療費用結算,精神類、康復類及護理類等住院時間較長的病例不宜納入。DIP的適應性及可擴展性可探索應用於門診付費標準的建立和醫療機構的收費標准改革。
(1)國家醫保局近期發布的《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重點強調。為避免患者流失導致醫保支付份額萎縮的問題,醫療機構會降低醫療費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等等。
(2)DIP採用的辦法是現實控製法,試點城市的病種分值是根據本地數據,按照統一的病種組合規則和測算方法。在區域總額預算限定的前提下,區域內所有醫療機構的分值總和越高,單價就會低;分值總和變低,單價隨之變高。確保醫保基金永不穿底「風險可控」。
(3)DIP付費的覆蓋面更廣、入組率高,操作性強:DIP是基於海量數據樣本,依據診斷與治療的對應關系,易於為醫、患、保三方接受。目前DIP目錄除精神類、康復類及護理類長期住院病例以外,覆蓋近99%的病例,實現了操作便捷與精細應用的平衡,對於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區域、醫療機構更易上手實施。
(4)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以來,國家醫保局已發布了15項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准,建立了編碼標准資料庫和動態維護平台,這也意味著醫療工作正由無序轉變為標准化、規范化。

③ 什麼是dip分值付費

法律分析:DIP分值付費,就是過去曾說過的「大數據DRGs」,基於大數據的病種(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 DIP)分值付費。簡單來說,就是基於之前按病種付費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類組合後進行的分值付費。之前的單病種付費方式病種覆蓋范圍有限(一旦含有並發症、合並症即採用單病種退出機制),不易推廣。而基於大數據的病種組合(DIP)則能很大程度規避掉這種弊端。相對於DRG付費是從西方傳入的舶來品, DIP分值付費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醫保付費方式。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 第十四條 持續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醫保基金總額預算辦法,健全醫療保障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協商談判機制,促進醫療機構集體協商,科學制定總額預算,與醫療質量、協議履行績效考核結果相掛鉤。大力推進大數據應用,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推廣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醫療康復、慢性精神疾病等長期住院按床日付費,門診特殊慢性病按人頭付費。探索醫療服務與葯品分開支付。適應醫療服務模式發展創新,完善醫保基金支付方式和結算管理機制。探索對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實行總額付費,加強監督考核,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有條件的地區可按協議約定向醫療機構預付部分醫保資金,緩解其資金運行壓力。

④ DIP每指數單價公式

公式:每指數成本=標准總費用÷(葯品成本+耗材成本+人員成本)×100%標准總費用:按照醫保病種支付標准核定的費用
葯品成本:葯品采購費用
耗材成本:耗材采購費用
人員成本:人員薪酬welfare費用(需要扣除門診人員成本)
指數成本反映在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發展下質量與成本的比值和關系。醫療機構通過合理方式獲得相應利潤,覆蓋成本,使醫院可持續發展。

⑤ dip中的CMI如何計算

CMI=sum(單醫院單個DRGs組平均費用*單醫院該組病例數/地區病例平均費用)/該醫院入組病例數。
在國家醫療保障局指導下,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以下簡稱「醫保研究院」)一直致力於基於大數據的病種(BigDataDiagnosis-InterventionPacket,DIP)分值付費技術的相關研究。

⑥ dip和drg醫保區別

dip和drg醫保有以下幾點區別:
1、付費設計立足點不同。drg側重以病例組合為單位,體現對醫療機構規范「同病同操作」病例診療路徑的導向作用,發揮醫保支付的激勵約束作用。dip側重以病種組合為單位,根據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通過不同病種賦予分值的大小差異,體現對治療方式和合理成本的導向作用;
2、分組原理不同。drg從粗到細,強調以臨床經驗為基礎,從疾病診斷大類出發。按診斷和治療方式區隔成不同病例組合,「多病一組」或「多操作一組」,組間差異較大。dip從細到粗,強調對臨床客觀真實數據的統計分析,按疾病與治療方式的共性特徵分組,「一病一操作一組」,組內差異較小;
3、費率和點值有差別。drg付費支付標準的計算分別為相對權重和費率的測算,dip支付標準的測算分為病種分值與點值測算;
4、監管難點有差異。drg分組過程對分組器和專家依賴程度高,各級醫療機構的診療方式和路徑差異較大,根據指標主觀確定同等級醫療機構總額,基金風險較大。dip依賴歷史病案數據,存在誘導醫療機構採用復雜技術、高分值治療方式的風險,醫保監管難度較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⑦ dip分值付費的概念

法律分析:DIP的英文全稱是: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中文全稱是基於大數據的按病種分值付費。DIP是基於全樣本數據的診斷+操作自動分組。基於客觀數據,直接以主要診斷和關聯手術操作的自然組合形成病種。

法律依據:《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

第二條 DIP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按照國家層面統一確定病種分值目錄庫、核心與綜合病種的劃分標准等,通過區域對近三年定點醫療機構病案數據分析,基於臨床主要診斷編碼(ICD-10國標版)和手術操作編碼(ICD-9-CM-3)的自然組合,歸類相似的疾病診斷,再與不同的治療方式組合,建立病種組合體系。

第三條 DIP是之前單病種付費方式的升級版。既往單病種覆蓋范圍有限(一旦含有並發症、合並症即採用單病種退出機制),不易推廣。而基於大數據的病種組合(DIP)則能很大程度規避掉這種弊端。DIP分值付費主要適用於住院醫療費用結算,DIP的適應性及可擴展性可探索應用於門診付費標準的建立和醫療機構的收費標准改革。

⑧ DIP付費CV怎麼計算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1

⑨ 如何做好護理成本測算

護理成本核算是護理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將醫院在護理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其中在核算護理成本時,退休和退職人員的工資、病人醫療欠款及減免部分,還有醫療事故賠償等,不應列入成本。
1、護理成本核算的作用:
(1) 成本核算是 降低醫療護理成本的有效途徑
(2) 成本核算是制定合理價格的基礎
(3) 成本核算是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的基礎
(4) 護理成本核算是衡量護理服務效益的標尺
(5) 護理成本核算也是護理價值評價的基礎
2、方法有:、
項目法(fee-for-service) 項目法是以護理項目為對象,歸集費用與分配費用來核算成本的方法,項目法與護理費有直接聯系。
床日成本核算(per day service method/per diem) 是護理費用的核算包含在平均的床日成本中,護理成本與住院時間直接相關。
相對嚴重度測演算法 (relative intensity measures) 用於ICU病人的成本
病人分類法(pati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是以病人分類系統為基礎測算護理需求或工作量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據病人的病情程度判定護理需要,計算護理點數及護理時數,確定護理成本和收費標准。
病種分類法(diagnosis—related group DRG) 是以病種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與分配費用,計算出每一病種所需護理照顧成本的方法。
綜合法即計算機輔助法,結合病人分類系統及DRG分類,應用計算機技術建立相應護理需求的標准,實施護理,來決定某組病人的護理成本。
3、護理成本核算的系統化管理:
a.建立護理成本核算體系 將患者的評估分類、護理人員的調配排班與成本核算結合起來,對護理器材,護理費用、護理人力成本、供應物品、護理收入及綜合成本進行分析管理,使護理成本核算逐漸從醫療成本中分離出來。
b.護理成本核算構成要素 成本的構成、分類可根據不同的特點將護理項目成本的構成歸納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即:人員的費用,材料消耗,設備折舊及維修;間接成本即業務費、管理費及教育經費。
4、護理成本核算思路:
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與樹立成本價值觀念並重包括樹立成本價值觀念,強化經濟管理意識和准確記錄收費項目,科學合理收費堅持護理質量第一與降低醫療護理費用並重,具體是控製成本,減少浪費加強成本核算與堅持社會效益最高並重包含提供優價服務,提高社會效益和建立獎懲制度,自覺實施成本核算
具體的核算方法是:護理服務總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其中,直接成本與護理時間和工資有關,間接成本包括:管理成本,作業成本,如暖氣、電、房屋費用等,為了公平起見,將間接成本平均分攤給每個病人。 護理單項成本核算公式:
護理人力成本A=(月平均工資/每月工時)×耗用工時(小時)
護理設備折舊金額B=(月折舊金額/月使用時間) ×使用時間(小時)
護理用材料C=材料含稅單價×用量 作業費用D=(A+B+C)/(1-G)× G(其中G=15~25%)
行政管理費E=( A+B+C+D)×(3~5)% 教學研究及社會費用F=( A+B+C+D ) ×5%
成本總計= A+B+C+D +E+F 合理收費標准=成本合計×1.25

案例分析-某醫院實施護理成本核算的具體做法
對基礎護理過程中的三個項目:口腔護理,預防褥瘡,更換床單。
基本核算方法:分別對150名一級護理病人進行更換床單、口腔護理、預防褥瘡護理進行計時,取平均值。分例成本:人力成本、管理費用、洗滌費用、折舊費、護理材料費。隨機抽取兩名護士,一次性平均操作費,護理材料成本(護理項目所用),管理成本(人力費、辦公費、水電費、設備費等),洗滌費用,折舊費。
計算方法:
1)人力成本=[護理人員的總年薪/(工作日×日工作時間)] ×一次平均操作時間(分鍾) 2)材料成本(護理材料費,洗滌費用,設備折舊費)
3)管理費用=(人員費用+材料費用) ×20% (管理人員人力費、辦公費、房屋費、水電費、供應室人力費及設備維護費,以20%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