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成本,利潤率,利潤,請舉例說明,謝謝
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
假如銷售某貨物,售價100元,成本80元。
銷售該貨物的成本利潤率=[(100-80)/80]*100%=25%
拓展資料: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它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其中,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最終會引起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損失。
並且利潤是衡量企業優劣的一種重要標志,是評價企業管理層業績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進行決策時的重要參考。利潤按其構成的不同層次,可劃分為: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
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利潤=收入-成本-費用。
分析企業利潤居低不上或是流失的原因:
1.銷售額不景氣,利潤受到間接影響。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企業市場的不斷擴大,客戶的選擇性隨之增多,也直接影響了企業產品的銷售量受到挑揀,導致業績降低。
2.費用成本不合理。最可怕的不是前期成本高,花錢多,而是沒有把錢花在刀刃上,導致成本不夠或是前期花銷太高,後期沒達到預期,便是得不償失了。
3.時間分配,人員分配不均或是不合理,導致團隊作戰效率不高,一分鍾能解決的事情用兩分鍾就是做事效率上的差異了。這其實也間接說明管理者在人才分配或是分工合作中出現不適配或是團隊凝聚力不足的問題。
針對三個核心問題分析企業利潤提升的三個關鍵:
1.增加銷售額,有效制定不同方案區別產品,針對客戶。並不是每一位客戶都具有與之建立長久有益關系的價值,企業銷售需要學會區別不同客戶,把有限的產品及服務投入到長久客戶的維持中,避免業績的大量損失。
2.前期費用最大利用化,使其控制在合理范圍。通過預算機制管控成本費用,預算是設計利潤,直接影響了利潤的大小發展。
3.提高團隊效率,實現時間最短化。效率提高可以從前期選拔人才開始。假如一個崗位對於時間效率的要求很高,就不能用做事拖沓的人來干。哪個崗位用什麼人,怎樣匹配合適的人才去到合適的崗位,一個細節或許就能影響後面團隊做事的效率。
Ⅱ 成本、利潤、利潤率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利潤÷成本×100%=利潤率利潤率常用百分比表示.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 銷售利潤率=利潤÷銷售×100%企業利潤率的主要形式有:①銷售利潤率.一定時期的銷售利潤總額與銷售收入總額的比率.它表...
Ⅲ 一般我們說「成本利潤率」中的「成本」和「利潤」具體是指什麼呢
進貨價=售價-利潤
利潤=售價-進貨價
或者
=售價*利潤率
售價=進貨價+利潤
或者
=利潤/利潤率
利潤率=利潤/售價
利潤=售價-進貨價
=利潤率*售價
Ⅳ 什麼是成本利潤率啊
成本利潤率,指企業利潤總額與銷售製造成本總額的比率。
成本利潤率反映了企業一定時期每一元銷售製造成本可獲得利潤的多少。
成本費用總額等於營業成本加營業稅金及附加加銷售費用加管理費用加財務費用。
Ⅳ 什麼是成本什麼是利潤舉個例子!謝謝!
所謂成本,是指對象化了的費用,即以產品為對象計算分配的費用。比如企業本月共發生100萬元生產費用,分攤到A、B、C三種產品頭上,分別為30萬元、60萬元和10萬元,這就變成A產品的生產成本為30萬元、B產品的生產成本為60萬元、C產品的生產成本為10萬元。成本是與費用有密切聯系的一個概念,只有將費用與營業收入相配比,以計算當期的利潤時,才把成本列入費用這一大概念之中。生產成本亦稱製造成本,是指生產活動的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
生產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工資、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分配轉入的間接費用
所謂利潤,是指公司、企業在一定期間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即收入與費用相抵後的差額,它是反映經營成果的最終要素。利潤是公司、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的綜合反映,是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收入大於費用,其凈額為利潤;如果收入小手費用,其凈額為虧損。利潤通常包括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等幾部分。營業利潤是反映公司、企業營業活動的財務成果,包括主營業務利潤和其他業務利潤;投資凈收益反映公司、企業投資活動的財務成果,是投資收益和投資損失相抵後的余額;營業外收支凈額是反映與公司、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那些活動所形成的收支,是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相抵後的余額。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餘價值量不同的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 利潤率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利潤水平的相對指標。利潤率指標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比較各企業之間和不同時期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Ⅵ 成本、售價、折扣、利潤、利潤率之間的關系
1、售價==進價+進價×利潤率;
2、利潤率=(售價-進價)÷進價;
3、原價=標價;
4、進價=售價÷(1+利潤率)
5、利潤=售價-進價(成本價);
6、利潤率=(利潤÷成本)×100%;
7、獲利款=售價額_進價額
拓展資料:
利潤率的主要形式有:
1、銷售利潤率。
一定時期的銷售利潤總額與銷售收入總額的比率。它表明單位銷售收入獲得的利潤,反映銷售收入和利潤的關系。
2、成本利潤率。
一定時期的銷售利潤總額與銷售成本總額之比。它表明單位銷售成本獲得的利潤,反映成本與利潤的關系。
3、產值利潤率。
一定時期的銷售利潤總額與總產值之比,它表明單位產值獲得的利潤,反映產值與利潤的關系。
4、資金利潤率。
一定時期的銷售利潤總額與資金平均佔用額的比率。它表明單位資金獲得的銷售利潤,反映企業資金的利用效果。
基礎公式:是數學中最重要的公式,也是數學中最重要的解題思想。萬變不離其宗,指的就是基礎公式。也就是說,不論怎麼變化,始終是圍繞著基本公式,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套用基礎公式。比如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面積=底 x 高 ÷ 2 ,這就是個基礎公式。在解題的過程中,不管底怎麼求,不管底和什麼有關系,也不管高怎麼求,也不管高和什麼有關系,最終目的就是沖著三角形面積=底 x 高 ÷ 2這個基礎公式去的。 變形公式:變形公式就是從基礎公式上演變而來的,只是把基礎公式中的其它關系寫了進來,簡化後其實還是基礎公式。
1、利潤和售價、成本價(進價)、標價(原價)、折扣之間的關系: 基礎公式:利潤=售價-成本價 這個公式很好理解,利潤,就是賺了的錢,售價,就是賣了多少錢,成本價,就是商品的進價。所以,利潤,就是拿賣了的錢,減去進貨時的錢,自然就是賺來的錢了。 變形公式:利潤=標價 x 折扣 - 成本價: 這個關系也很好理解,也很貼近生活。現在商家都願意用打折的方式來進行促銷。所以售價就變成了「標價x折扣」了。我們知道,標價,又叫原價,又叫定價,指的就是還沒有賣出去擺在店裡的價錢,實際成交價往往是在這個基礎上打個折扣。 其實「利潤=標價 x 折扣 - 成本價」這個公式還是「利潤=售價-成本價」演變過來的。
Ⅶ 經濟學上,成本,售價,利潤,利潤率,分別用什麼字母來表示
利潤也稱凈利潤或凈收益,用字母p表示。
以W代表商品價值,k代表成本,以p代表利潤,則商品價值的構成,即W=c+v+m=k+m,進一步變成W=k+p,亦即商品價值轉化為成本價格+利潤。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產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產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
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家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家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7)利潤成本利潤率各指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產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產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
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家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家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
社會主義利潤與資本主義利潤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用於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是社會主義積累和社會消費基金的主要來源,也是衡量和評價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經濟利潤在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性競爭市場有著特別的用途,正數的利潤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該市場,增加競爭並將市場均衡價格推低,把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排除在市場以外,達到長期均衡。
相反,負數的經濟利潤能將市場原有的部分企業淘汰,因為供給減少的緣故,市場均衡價格會被推高,同樣地達到長期均衡。兩種情況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經濟利潤在各個廠商消失,廠商的總收入相等平均成本的最低點。
Ⅷ 利潤和利潤率有什麼區別
利潤和利潤率的區別:利潤是指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因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利潤率是利潤與成本之間的.
拓展資料:
利潤(收入扣除成本價格和稅金的余額)
利潤是企業家的經營成果,是企業經營效果的綜合反映,也是其最終成果的具體體現。
利潤的本質是企業盈利的表現形式,是全體職工的勞動成績,企業為市場生產優質商品而得到利潤,與剩餘價值相比利潤不僅在質上是相同的,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利潤所不同的只是,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的,利潤是對全部成本而言的。因此,收益一旦轉化為利潤,利潤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物質生產就被賺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6頁),因而就具有了繁多的賺錢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利潤的本質就是:它是資本的產物,同勞動完全無關,利潤是資本的生命,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或現象形態,它表現為商品價值超過成本價格的余額。即資本家銷售商品後所得的價格總額超過其預付資本量的余額。利潤實際上來源於資本家用可變資本購買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也就是僱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即可變資本的增殖額。但卻在現象上表現為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所帶來的增加額。
同時,因為剩餘價值實現為貨幣是在商品的生產過程完成以後才出現的,它又進一步被看作是資本家為了生產商品所投入的全部預付資本即所用資本(包括尚不計入成本價格的那些固定資本)帶來的。不僅如此,商品從生產過程進入流通過程,為了從事銷售活動還要追加資本(包括純粹流通費用),因此,剩餘價值不僅被看作是在生產領域中的全部預付資本帶來的,而且還被看作是包括預付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全部資本共同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