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員工離職成本是多少
No.1
金錢成本
根據業內人士調查:員工離職後,從找新人到新人順利上手,光是替換成本就高達離職員工年薪的150%,如果離開的是管理人員則代價更高。
人員替換成本不只是前後工資差那麼簡單,還包括公司向外發布招聘信息的費用、新員工入職面試和能力素質測評的費用,如果是招聘中高級崗位,還會涉及異地交通費用、食宿費用,錄用後的崗位培訓、安家費用等。
No.2
時間成本
一個員工離職後,並不是招新上崗就能順利填充其留下的坑。
錄用前行政管理的時間成本,比如發布招聘信息和接收簡歷、篩選候選人、電話預約面試……如果再遇上幾位中途放鴿子的候選人,可以說相當浪費時間了。
總的來說:從員工離職到招新,至少有1-2個月的招聘期、3個月的適應期,6個月的融入期;此外,還有相當於4個月工資的招聘費用,超過40%的失敗率。
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恐怕HR比誰體會都深刻。
然而,你以為事情到這里就結束了嗎?並沒有。
除了金錢、時間成本,還有HR老司機得出過很殘酷的結論:一個員工離職會引起大約3個員工產生離職的想法,照此計算的話,如果員工離職率為10%,則有3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
這時候的HR就像驚弓之鳥,看誰都像要離職的樣子、看誰都可疑,大概就是這種狀態:
No.3
無形成本
員工離職的成本計算,還要考慮那些無法量化的影響,YOYO堵五毛錢,肯定有公司在以下幾個方面,吃過員工離職帶來的「虧」:
1.業務績效降低:員工離職後,會造成的部門階段性人員短缺,一時間難以接續,而新人入職後,在適應階段也會影響工作效率。
2.用戶滿意降低:新人入職後,各方面業務都不熟練,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
這個時候,用戶的滿意度往往會降低,嚴重時還會導致用戶投訴比例飆升。
3.數據泄露:一些員工離職前,會因為個人情緒或下一份工作需要,刪除本職崗位的工作資料或帶走重要資料,造成資料丟失、數據泄密,使公司在市場競爭上的整體優勢降低。
4.引發勞動爭議和法律訴訟:由於對員工離職管理不當,導致公司遭遇勞動仲裁、訴訟中敗訴的風險,這也是HR需要切實面對的問題。
㈡ 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到底有多高為什麼呢
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至少是這個員工的三個月工資,有時候甚至會達到一年以上的工資。
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一個員工融入到一個企業本身就需要一段的時間。在進入公司之後,員工首先需要熟悉企業的各項業務,同時也需要熟悉企業的辦事流程。在一名員工能夠給企業創造效益之前,企業需要給這名員工支付工資,同時也需要花費各種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多企業其實並不喜歡那些頻繁更換工作的員工,因為員工的離職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一、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至少是員工的三個月工資。
如果拿基層員工來舉例的話,如果一個基層員工離職,這個員工所帶來的離職成本至少是員工的三個月工資。對於企業來說,企業會非常看重員工的忠誠度,即便是一名基層員工,基層員工所帶來的損失也非常高,這幾乎已經成為了眾多企業不可避免的一項損失。
㈢ 辭職直接走人扣多少錢
一、辭職直接走人扣多少錢
1、辭職直接走人扣多少錢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因勞動者本人辭職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2、法律依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二、辭職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辭職需要辦理的手續如下:
1、和用人單位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2、辦理離職工作交接手續;
3、辦理離職工資結算手續;
4、辦理離職證明;
5、辦理離職社保轉移手續。
㈣ 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究竟有多高
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非常高,因為你本身需要培養一名員工上崗,同時也需要找到合適的人選來替換相關員工。
對於多數公司來說,公司的無效開支之一就是員工的離職成本。當一名員工選擇離職以後,公司可能需要支付3~4個月的工資的代價來找第2個人。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會格外看重員工的忠誠度,同時也不喜歡員工頻繁跳槽。
一、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大概是3~4個月的工資。
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新員工在第1個月基本上在適應業務,同時也沒有辦法幫助企業獲得效益。從第2個月開始,新員工才能逐漸熟悉業務。如果一名員工離職的話,這個過程將會進一步循環。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至少是3四個月的工資。
㈤ 怎樣計算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
離職成本應該分兩大類一種是顯性的,一種是隱性的。
所謂顯性的成本,是可以通過計算得出的比如職工離開崗位之後的離職津貼,包括解聘的一些費用辭退費,安撫費,包括一些補償費安置費這個可以通過計算得來。
所以人事部門,經常會對離職的員工單獨處理,避免發生形成離職潮的現象。
這是我的答案,希望你喜歡!
㈥ 員工離職的成本究竟有多高
一家公司最寶貴的資產是人才,但是很多公司根本不尊重人才,有的老闆甚至有那種認為自己給員工發工資養活了員工,就應該凌駕於員工之上的想法,甚至會強烈表達出來,比如訓斥甚至辱罵員工。
有的公司,從老闆個人到公司制度都不尊重人才,或者說因為老闆個人的認知使得人性化管理制度和人才關懷制度無法實施,導致人員離職率高,給公司造成難以預估的損失卻不自知,還認為有錢就能招聘到更優秀的人,最終會讓公司面臨人才缺失的危機。
那麼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到底有多高?
把上述第一條描述的成本逐一進行核算求和,雖然不能完全量化,但是離職成本多高,也可見一斑。
所以,一家公司想要有好的發展,想要留住人才,避免高昂的離職成本,務必要制定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招聘流程和管理要嚴謹,重視人才的培訓與發展,做好員工關懷政策,有合理的薪酬和績效制度,並且要有晉升機制和上升通道。
員工能賺到錢,能提升自己,能開心工作,對公司有歸屬感,自然就不想離職了,趕都趕不走。
㈦ 要離職,「離職的成本」有多高
生產線有一個崗位是半自動化,有兩個女工對生產的產品進行手工協助堆碼,熟練工可以做到准確無誤,極少浪費,而新員工就不同,剛開始不適應,就會報廢一部份產品,產量比熟練工要少很多,這其中的差額就是老員工離職的隱性成本,而且這個數字會很驚人,遠遠大於員工要求增加的報酬或福利。
㈧ 你知道一個員工離職的成本有多高嗎
四、離職員工的消極情緒影響。
員工離職的消極情緒會影響其他在職員工的情緒,離職員工因為要離職所以工作態度不佳,對公司不滿情緒增加,這在無形之中影響在職員工工作表現和工作投入度,進而也產生離職的想法,所以很多公司很多部門經常性的是批量離職,只要有一人離職,接下來就是大量離職了。
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如此高,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老闆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對那些留著的員工好點,再好點。
歡迎關注春風HR,職場中一起前行。
㈨ 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到底有多高
一個員工離職後留下的坑,並不是再找一個人填上就萬事大吉了。一般來說,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個月的招聘期、3個月的適應期,6個月的融入期;此外,還有相當於4個月工資的招聘費用,超過40%的失敗率。
《財富》發現,員工離職後,從找新人到新人順利上手,光是替換成本就高達離職員工年薪150%,如果離開的是管理人員則代價更高。
更為糾結的是:權威機構估算,一個員工離職會引起大約3個員工產生離職的想法,照此計算的話,如果員工離職率為10%,則有 3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員工離職率為20%,則有6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
員工3個月離職和2年離職,差很大!
關於員工離職的原因,你當然可以引用某位名人的觀點,無非就是兩個: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這話當然沒錯,但從HR的角度來看,不同層級、不同工作年限的員工提離職,其實有更復雜、包羅萬象的原因。
1、入職2周離職
入職2周離職,說明新員工看到的實際狀況與預期產生了較大差距,這些情況包括公司環境、入職培訓、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
HR要做的是,在入職面談時,就把實際情況盡可能的講清楚,不隱瞞也不渲染,讓新員工能夠客觀的認識他的新東家,這樣就不會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要擔心即將到手的新人不來了,該走的總是留不住;然後把入職的各個環節工作進行系統梳理,包括從招聘到通知入職、報道、入職培訓、與用人部門交接等環節,充分考慮到新人的感受和內心需求,進行系統規劃和介紹,讓新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讓他了解他想了解的內容。
2、入職3個月離職
入職3個月離職,主要與工作本身有關。這可能說明公司的崗位設置、工作職責、任職資格、面試標准等方面存在某些問題,需要認真審查是哪方面的原因,以便及時補救,降低在招聘環節的無效勞動。
3、入職6個月離職
入職6個月離職,多半與直接的上級領導有關。HR要想辦法讓公司的管理者們接受領導力培訓,了解並掌握基本的領導力應具備的素質。管理者要了解下級的優勢,並讓他的優勢與崗位職責匹配,為公司發揮最大效用,同時也讓員工體現出了他的價值。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是一個教練,他有義務和責任發掘潛能和優勢,並培養下屬,成為下屬成功的重要推動力。同一個部門換一個領導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同樣一批員工的表現可能也截然相反,一個可能戰鬥力十足、激情四射,另一個可能抱怨漫天、團隊渙散、離職頻發。
直接上級應該是最先了解下屬的各種動向和傾向的,他的一句話可能解決問題也能造成矛盾,如果沒有處理好,隊伍士氣下降、戰鬥力下滑,就會進入不良循環。因此在1年內離職員工較多的團隊,要注意他的直接上級可能出問題了。
4 、2年左右離職
2年左右離職,一般與企業文化有關系。這時的員工一般對企業已經完全了解,各種處事方式、人際關系、人文環境、授權、職業發展等等了解的都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戰略、老闆的愛好。
企業文化好的公司,在招聘環節對應聘者的價值觀方面會有全面考察,希望新員工能融入到公司文化中,為文化的持續優化添磚加瓦;而企業文化不太好的公司,對應聘者的價值觀要求不是太高,往往只是片面考察,希望他們進來能凈化和改良文化氛圍,但事與願違:
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取向可能就有問題或有缺陷
即使他們價值觀取向都是正向的,但一個人的力量無法與長久形成的氛圍相匹敵
新員工入職,都在努力融入到團隊,盡量表現的不那麼離群,因此更容易被同化
當公司文化與新員工價值觀沖突到一定程度,甚至達到臨界或突破原則,就會導致關系破裂,離職就在所難免。作為企業,要每日三省吾身,察覺到公司內的不良因素,公司不在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圍讓員工愉悅。
㈩ 員工離職補償標準是什麼
員工離職補償標准
按勞動法的規定,法定的公休日為104天/年,法定節假日為11天,並按下述規定方法計算工作時間和加班工資:
a.制度工作時間的計算: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250天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b.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工作小時數的計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時。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c.加班工資的計算:每天延長工作時間的加班工資:(實際工作時間-8小時)×小時工資×150%法定公休日的加班工資:日工資×200%法定節假日的加班工資:日工資×300%
拓展資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