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智豬博弈大豬如何提高小豬成本
擴展閱讀
中石油最新消息漲了多少 2025-05-21 01:41:03
中石油禮品卡怎麼換油卡 2025-05-21 01:39:14

智豬博弈大豬如何提高小豬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8-10 03:10:32

❶ 請你用經濟學中的」智豬博弈「分析一下小敏面對的問題如果你是老闆,你該如何解決呢

我先試著用「智豬博弈」分析可能導致你面臨的問題的原因:你做某項工作雖然會付出勞動,但獲得的效用比之於其他同事可能更大(這種效用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效用)。舉例:假設你們的辦公室比較臟亂,辦公室包括你一共有3人,公司也沒有專門的清潔工,除你以外的其他兩個同事對環境的臟亂有更強的耐受力,對他們來說臟亂一點也無所謂,而你卻喜歡整潔的工作環境,而且臟亂對你的心理影響比較大,所以,他們兩人當然不情願去打掃辦公室,而你卻情願花時間花力氣去打掃,以換來一個整潔的工作環境和愉悅的心情,這種情況下,他們兩人就不用付出打掃衛生的勞動和搭了你的便車。搭便車是造成「智豬博弈」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能的解決方案:1.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公司激勵制度的設計,獎勵的力度和面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激勵面太大,一方面成本過高,而員工的積極性並不必然高。但如果獎勵力度不大,人人有份,工作主動努力的員工動力就小了。所以最好的激勵方式設計是減量加移位的方法,激勵直接針對個人,比如,業務按比例提成,既節約了成本,也有利於消除「搭便車」現象。
2.建立更細致、明確的分工制度。把每一項工作任務明確到人,人人有責任,也能為制定良好的激勵制度打下基礎,優秀者獎、懈怠者罰。比如,就上面所說到的打掃辦公室的問題,可以建立值日制度,這樣,「搭便車」的好處不會被少數人或個別人獨享。

❷ 經濟學中的智豬博弈的問題

您好!這是個好問題,看來您有仔細思考過.
理解本題的關鍵在於----假設誰按按鈕的情況下,對方會先跑到豬食槽,比如大豬按,則小豬先到,反之則大豬先到,同時
按則同時到.
小豬按,大豬等待,大小豬收益比是9∶1,大小豬同時按,大小豬收益比是7∶3,大豬按,小豬等待,大小豬收益比是6∶4,
綜合來看,無論大豬是選擇行動還是等待,小豬的選擇都將是等待,等待可以給小豬帶來最大化的收益,即等待是小豬
的占優策略。
當然你的理解把成本另外計算,也是可以的,這樣的結果是
小豬按,大豬等待,大小豬收益比是7∶1,大小豬同時按,大小豬收益比是5∶1,大豬按,小豬等待,大小豬收益比是6∶2,
綜合來看,等待可以給小豬帶來最大化的收益,小豬還是會選擇等待.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不對之處,請批評指正!

❸ 「智豬博弈理論」是什麼

在博弈論(Game Theory)經濟學中,「智豬博弈」是一個著名的納什均衡的例子。假設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

豬圈很長,一頭有一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豬每踩一下踏板,另一邊就會有相當於10份的豬食進槽,但是踩踏板以後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勞動」,加起來要消耗相當於2份的豬食。

問題是踏板和食槽分置籠子的兩端,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踩踏板的豬付出勞動跑到食槽的時候,坐享其成的另一頭豬早已吃了不少。

「籠中豬」博弈的具體情況如下:如果兩只豬同時踩踏板,同時跑向食槽,大豬吃進7份,得益5份,小豬吃進3份,實得1份;如果大豬踩踏板後跑向食槽,這時小豬搶先,吃進4份,實得4份,大豬吃進6份,付出2份,得益4份;如果大豬等待,小豬踩踏板,大豬先吃,吃進9份,得益9份,小豬吃進1份,但是付出了2份,實得-1份;如果雙方都懶得動,所得都是0。

利益分配格局決定兩頭豬的理性選擇:小豬踩踏板只能吃到一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4份。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這是最好的選擇。

現在來看大豬。由於小豬有「等待」這個優勢策略,大豬只剩下了兩個選擇:等待,一份也得不到;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變成了大豬的劣勢策略,當大豬知道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只好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在小企業經營中,學會如何「搭便車」是一個精明的職業經理人最為基本的素質。在某些時候,如果能夠注意等待,讓其他大的企業首先開發市場,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時候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高明的管理者善於利用各種有利的條件來為自己服務。「搭便車」實際上是提供給職業經理人面對每一項花費的另一種選擇,對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給企業節省很多不必要的費用,從而使企業的管理和發展走上一個新的台階。這種現象在經濟生活中十分常見,卻很少為小企業的經理人所熟識。

❹ 智豬博弈什麼意思

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誰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目錄介紹博弈與制度 由智豬博弈故事得到的啟示 編輯本段介紹 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按控制按鈕,而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在大豬選擇行動的前提下,小豬也行動的話,小豬可得到1個單位的純收益(吃到3個單位食品的同時也耗費2個單位的成本,以下純收益計算相同),而小豬等待的話,則可以獲得4個單位的純收益,等待優於行動;在大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小豬的收入將不抵成本,純收益為-1單位,如果大豬也選擇等待的話,那麼小豬的收益為零,成本也為零,總之,等待還是要優於行動。 用博弈論中的報酬矩陣可以更清晰的刻畫出小豬的選擇:
小豬行動等待大豬行動5,14,4等待9,-10,0 從矩陣中可以看出,當大豬選擇行動的時候,小豬如果行動,其收益是1,而小豬等待的話,收益是4,所以小豬選擇等待;當大豬選擇等待的時候,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其收益是-1,而小豬等待的話,收益是0,所以小豬也選擇等待。綜合來看,無論大豬是選擇行動還是等待,小豬的選擇都將是等待,即等待是小豬的占優策略。 在小企業經營中,學會如何「搭便車」是一個精明的職業經理人最為基本的素質。在某些時候,如果能夠注意等待,讓其他大的企業首先開發市場,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時候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高明的管理者善於利用各種有利的條件來為自己服務。「搭便車」實際上是提供給職業經理人面對每一項花費的另一種選擇,對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給企業節省很多不必要的費用,從而使企業的管理和發展走上一個新的台階。這種現象在經濟生活中十分常見,卻很少為小企業的經理人所熟識。編輯本段博弈與制度 由智豬博弈故事得到的啟示 在這個例子中,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去踩踏板總比踩踏板好。反觀大豬,明知小豬不會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所以只好親歷親為了。這個案例令我們不得不思考—— 【博弈與制度】 「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在博弈中,每一方都要想方設法攻擊對方、保護自己,最終取得勝利;但同時,對方也是一個與你一樣理性的人,他會這么做嗎?這時就需要更高明的智慧。博弈其實是一種鬥智的競爭。作為一門科學,博弈論就是研究不同主體之間相互影響行為的一種學問。或者准確地說,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的學問,因此也有人把它稱為「對策論」。 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如何理解博弈論,如何運用博弈論原理指導企業有效管理,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在價格和產量決策、經濟合作和經貿談判、引進和開發新技術或新產品、參與投標拍賣、處理勞資關系,以及在與政府的關系和合作等多方面,博弈論都是企業經營者十分有效的決策工具,或者至少是比較科學的決策思路。 還有一個經典案例,是說當年英國政府將流放澳洲的犯人交給往來於澳洲之間的商船來完成,由此經常會發生因商船主或水手虐待犯人,致使大批流放人員因此死在途中(葬身大海)的事件發生。後來大英帝國對運送犯人的辦法(制度)稍加改變,流放人員仍然由往來於澳洲的商船來運送,只是運送犯人的費用要等到犯人送到澳洲後才由政府支付給商船。僅就這樣一點小小的「改變」,幾乎再也沒有犯人於中途死掉的事情發生。 關於這一問題,現任招商局掌門人秦曉先生在最近做客央視《對話》節目時,也談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認為:企業領導人應該去制定游戲規則,而不應該單純地去做裁判。他覺得制度應當比個人的權威和魅力更重要。小平同志講過一句話,說一個好的制度可以約束壞人;一個壞的制度呢可以使好人變壞。回顧歷史,我們動不動就說獲諾貝爾獎學金會怎麼樣,愛迪生又發明了什麼,但幾乎少有人講保險制度對社會進步的貢獻有多大,專利制度對社會進步的貢獻有多大。於是乎,又引出另一個新的問題—— 【制度與文化】 在企業文化研究中,人們對「文化與制度」的認識經常陷入一種誤區:或把二者對立起來,或把二者混為一談,分不清二者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有人把企業文化概括成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這種從廣義角度界定的企業文化,無疑把制度包含在內,即制度也是一種文化。但如果我們從狹義角度去研究企業文化,制度只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制度與文化屬於兩個不同層次的管理和兩種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於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強調外在的監督與控制,是企業倡導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員工必須做到的;文化則更多地強調價值觀、理想信念和道德力量,強調內在的自覺與自律,是「文化高境界」。 制度與文化是互動的。當管理者認為某種文化需要倡導時,他可能通過培養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過開展活動的形式來推動和傳播。但要把倡導的新文化滲透到管理過程之中,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制度則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文化優劣或主流文化的認同度決定著制度的成本。當企業倡導的優秀文化且主流文化認同度高時,企業制度成本就低;當企業倡導的文化適應性差且主流文化認同度低時,企業的制度成本則高。由於制度是外在約束,當制度文化尚未形成時,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員工就可能「越軌」或不能按要求去做,其成本自然就高;當制度文化形成以後,人們自覺從事工作,制度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尤其當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時,制度成本就會更低。企業制度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並對企業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業機制的建立,又影響人們選擇新的價值觀念,成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礎。企業文化總是沿著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軌跡不斷發展、豐富和提高。企業的制度文化也是企業行為文化得以貫徹的保證。同企業職工生產、學習、娛樂、生活等方面直接發生聯系的行為文化建設如何,企業經營作風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嚴謹,精神風貌是否高昂,人際關系是否和諧,職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無不與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關。由此可見,優秀企業文化的管理制度,必須是科學、完善、實用的管理方式的體現。 既然這樣,有人就認為,一個企業的管理是否完善,應憑它有多少條制度來衡量,規章制度越多,說明企業管理越完善,企業越有發展潛力。甚至還有人認為企業管理中最好不要存在管理藝術,只要企業管理制度完善了,企業就會杜絕一切可能出現的錯誤,這就是企業管理追求的境界。制度真能解決一切嗎?我們先看看兩個例子。美國資本市場作為世界上運作最規范及效率最高的市場之一,其運行模式一直被作為其它市場的學習對象。可是近年來卻頻頻暴露出一系列丑聞,先有安然事件,再有世界通訊、華爾街中介的作假行為,這不由讓我們產生反思,美國有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制度,有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有完善的法治體制,為何制度會失效呢?這時,我們不得不研究—— 【法治與文化】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創造價值的主要實體,它的活動需要博弈,更需要規則。依法治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歷史上最早的市場經濟的確是完全的自由經濟,政府只充當市場的「守夜人」。然而,西方發達國家在歷經「自由競爭」的磨難之後,深感缺乏法治的經濟雖然「自由」,但所付出的代價太大,於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經濟法治,以求藉助法治的力量來引導、規范和制約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 作為一種制度方式,法律的存在價值在於介入社會並且調控內在的關系。然而,就因為這樣一門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學科,法學吸收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去觀察世界,並以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反哺於其他學科。現在從學科的研究成果來看,不管是法學還是經濟學,它們的核心主題是制度。因為,社會科學的問題無外乎描述社會如何存在和運行的實證理論應該如何規范的理論,二者的結合則有種種所謂「改造世界」的政策主張和制度建構。這樣,市場博弈就成了法律和經濟的最佳結合點。一項法律規則會引申出一套博弈規則,簽訂一個契約也就意味著已經進入一種博弈。 但任何人都知道,沒有一項法制是包治百病的,只有對法制的內涵有正確的理解,才不會陷入制度的陷阱之中。同樣,企業管理規章制度作為正式制度之一,是用「他律」來規范員工的行為,它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一種顯性的制度。但是企業僅僅有規章管理制度還是不夠的,在正式制度之外有管理漏洞的空白,這就需要另一種制度來配合,那就是企業文化。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們有意識創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包括了政治、經濟制度及由這些規則構成的等級結構。具體到企業則指企業的產權制度、治理結構、組織結構及規章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交往中形成的、世代相傳的一部分文化。對企業而言,它主要指企業文化。如果說企業管理制度是讓想犯罪的人沒有機會犯罪,那麼企業文化就是讓有機會犯罪的人不願意犯罪!我們強調依法治企,是沒有任何錯誤的,因為我們的企業還有很多人治的色彩,還沒有與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接軌。但強調的是,如果對其依賴過了頭,就等於說有了法律和制度就會有一切,從這個意義上講恐怕就有失偏頗。無疑,企業文化是「以人為本」思想在企業管理中成功應用的最新成果。這里強調企業管理要做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有機結合,換而言之,就是在抓法治中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同時,通過企業文化建設,進一步實現企業法治。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企業家的文化。

❺ 經濟學中的智豬博弈是什麼意思

「智豬博弈」是一個著名的納什均衡的例子。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

但是誰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

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按控制按鈕,而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

在大豬選擇行動的前提下,小豬選擇等待的話,小豬可得到4個單位的純收益,而小豬行動的話,則僅僅可以獲得大豬吃剩的1個單位的純收益,所以等待優於行動。

在大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小豬的收入將不抵成本,純收益為-1單位,如果小豬也選擇等待的話,那麼小豬的收益為零,成本也為零,總之,等待還是要優於行動。

相關案例:

公司的激勵制度設計,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並不一定很高。

這相當於「智豬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獎勵力度不大,而且見者有份(不勞動的「小豬」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豬也不會有動力了----就象「智豬博弈」減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

最好的激勵機制設計就象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的辦法,獎勵並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如業務按比例提成),既節約了成本(對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車」現象,能實現有效的激勵。

(5)智豬博弈大豬如何提高小豬成本擴展閱讀:

一、污染博弈:

假如市場經濟中存在著污染,但政府並沒有管制的環境,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寧願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絕不會主動增加環保設備投資。

按照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所有企業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採取不顧環境的策略,從而進入「納什均衡」狀態。

如果一個企業從利他的目的出發,投資治理污染,而其他企業仍然不顧環境污染,那麼這個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會增加,價格就要提高,它的產品就沒有競爭力,甚至企業還要破產。

這是一個「看不見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競爭機制」失敗的例證。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鄉鎮企業的盲目發展造成嚴重污染的情況就是如此。

只有在政府加強污染管制時,企業才會採取低污染的策略組合。企業在這種情況下,獲得與高污染同樣的利潤,但環境將更好。

二、貿易戰博弈論

這個問題對於剛剛加入WTO的中國而言尤為重要。任何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都面臨著保持貿易自由與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難選擇。貿易自由與壁壘問題,也是一個「納什均衡」,這個均衡是貿易雙方採取不合作博弈的策略,結果使雙方因貿易戰受到損害。

X國試圖對Y國進行進口貿易限制,比如提高關稅,則Y國必然會進行反擊,也提高關稅,結果誰也沒有撈到好處。

反之,如X和Y能達成合作性均衡,即從互惠互利的原則出發,雙方都減少關稅限制,結果大家都從貿易自由中獲得了最大利益,而且全球貿易的總收益也增加了。

❻ 經濟學問題!

答案是:小豬將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這個博弈結果被經濟學家們用來解釋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現象。�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踩踏板,而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在大豬選擇行動的前提下,小豬也行動的話,小豬只能得到很少的收益;而小豬等待的話,則可以得到更高的收益,等待優於行動;在大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小豬的獲得將更低,甚至為零,總之,等待還是要優於行動。�在小企業經營中,學會如何「搭便車」是一個精明的職業經理人最基本的素質。在某些時候,如果能夠注意等待,讓其他大的企業首先開發市場,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時候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比如,在某種新產品剛上市,其性能和功用還不為人所熟識的情況下,如果進行新產品生產的不僅僅是一家小企業,而且還有其他生產能力和銷售能力更強的企業,那麼,小企業完全沒有必要首先去投入大量廣告做產品宣傳,以達到和其他企業品牌競爭並取得優勢地位的目的。一個精明的經理人首先應該進行一項細致的核算:在品牌領先的預期收益和將品牌競爭的費用用於產品擴大再生產,而坐等大企業將市場開發成熟所能取得的收益之間,進行比較以確認哪種方案更有利於企業。�「搭便車」實際上是提供給職業經理人面對每一項花費的另一種選擇,對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給企業節省很多不必要的費用,從而使企業的管理和發展走上一個新台階。這種現象在經濟生活中非常常見,卻很少為小企業的經理人所熟識。�某人甲就曾經在澡堂里當了一次「大豬」。那時他們第一批沖進了澡堂,結果發現水管里的冷水還沒有放盡。誰先踩踏板,誰就會濺一身的涼水;如果大家都不先踩踏板,顯然就都洗不成澡。但如果一部分人先踩踏板,另一部分人就可以……於是滿浴室的人們就像「智豬」那樣博弈了起來。博弈的結果是:大家都不去踩那踏板,而是看著一個「大豬」——某人甲,在那裡傻乎乎地淋著冷水。一個淋浴器的放水速度實在太慢了,冰涼的水流沒完沒了地濺在身上,凍得齜牙咧嘴的某人甲環顧了一下四周才驚異地發現,大家都瑟瑟地站在那裡,不時地抬頭看著他頭頂那噴涌的淋浴器。某人甲這才明白原來他們是在等自己一個人把冷水排凈!這下某人甲真的僵硬了,隨後的冰冷感覺可以用「悲壯」來形容。某人甲要感謝後來走進浴室的另一位「大豬」幫他放水,緩解並縮短了他的苦難,也使這些「小豬」們歡快地洗上了熱水澡。�聰明的「小豬」們依靠沉著和智慧在這場「智豬博弈」中輕松地擊敗了「大豬」。從中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結論:�首先,某人甲如果和另外一隻「大豬」不首先踩踏板,「小豬」中會不會有人首先去踩踏板?答案是一定會有的。長時間陷於困境的群體中總會出現一個敢於為群體的利益而獻身的傻瓜,但他的下場一定是悲壯的。�其次,當群體道德喪失殆盡的時候,社會是否還有向前發展的可能?答案是有可能的。如果浴室的管理人員在浴室中增加幾個放水開關,小豬們就可以利用這一「先進」的裝置迅速地放掉冷水,增進群體的福利。也就是說,即使社會道德水準降低到了極限(所有的人都變得絕對自私),技術進步仍然可以增進全社會的福利。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再次,制度約束能否替代道德約束?能不能建立一套制度,通過這套制度逐步改善這種群體的無效行為?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浴室改成按洗浴時間的長短來收費的制度,來增加「小豬」們的投機成本,他們中就會有相當多的人變成「大豬」。這就是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們正在絞盡腦汁去探尋的途徑。�最後,是否可以通過教育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最根本的出路。但這種教育與通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不同的。人們都嚮往生活在一個團結友愛、互助互讓的大家庭里,但在建設這個大家庭時,人們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家庭賴以形成的最根本因素,那就是寬容和愛護。一個在沒有寬容和愛護,只有規章和制度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熱愛這個社會進而願意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的。

❼ 智豬博弈中為什麼大豬比小豬要辛苦

在博弈論(Game Theory)經濟學中,「智豬博弈」是一個著名的納什均衡的例子。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誰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
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按控制按鈕,而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在大豬選擇行動的前提下,小豬也行動的話,小豬可得到1個單位的純收益(吃到3個單位食品的同時也耗費2個單位的成本,以下純收益計算相同),而小豬等待的話,則可以獲得4個單位的純收益,等待優於行動;在大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小豬的收入將不抵成本,純收益為-1單位,如果小豬也選擇等待的話,那麼小豬的收益為零,成本也為零,總之,等待還是要優於行動。

❽ 智豬博弈理論

「智豬博弈」,著名的納什均衡的例子:假設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很長,一頭有一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豬每踩一下踏板,另一邊就會有相當於10份的豬食進槽,但是踩踏板以後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勞動」,加起來要消耗相當於2份的豬食。

如果兩只豬同時踩踏板,同時跑向食槽,大豬吃進7份,得益5份,小豬吃進3份,實得1份;如果大豬踩踏板後跑向食槽,這時小豬搶先,吃進4份,實得4份,大豬吃進6份,付出2份,得益4份;

如果大豬等待,小豬踩踏板,大豬先吃,吃進9份,得益9份,小豬吃進1份,但是付出了2份,實得-1份;如果雙方都不動,都是0。

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8)智豬博弈大豬如何提高小豬成本擴展閱讀:

「智豬博弈」由約翰·納什(JohnFNash),1950年提出。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按控制按鈕,而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所以只好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綜合來看,無論大豬是選擇行動還是等待,小豬的選擇都將是等待,即等待是小豬的占優策略。

❾ 什麼是智豬定律(博弈)

在經濟學中,「智豬博弈」(Pigs』payoffs)是一個著名博弈論例子。
這個例子講的是: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麼,兩只豬各會採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歷親為了。
「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於故事中的游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裡還會出現同樣的「小豬躺著大豬跑」的景象嗎?試試看。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這個游戲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卻不會很強。
對於游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的效果並不好。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拚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獲剛好消費完。
對於游戲設計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獲最大。
原版的「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於社會而言,因為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並不是最佳狀態。為使資源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願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闆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游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44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