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在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需要多少錢
現在,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在1000-1500元。
和自身的家庭條件有關
如果你的家庭條件相對較好,那麼你的生活費用肯定會很高。至於我們宿舍,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家庭條件也不完全一樣。我的生活費是700元,我們宿舍有一個貧困生,她的生活費是500元。所以家庭條件也決定了每個月的生活費。最後,關於我們每個人的消費能力,每個人的脾氣和性格都不一樣,價值觀也不一樣。有些家庭顯然很窮,但他很虛榮,但他必須給家人更多的錢,這樣別人就不能嘲笑他的貧困家庭。也有富裕的大學生,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不依靠家人的。我個人是很佩服這樣的人的,我們還可以提前適應社會的殘酷和現實,不能只靠家人給我們的。我們現在是大學生,可以靠自己,有空的時候可以找個兼職,哪怕不是為了生活費,而是為了自己的未來。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⑵ 養活一個小孩要多少開支從出生到走上社會期間生活費學費等等,共要多少錢
不得不說
現在養一個小孩絕對是花大錢的大事啊
從懷孕到出生,
再到上學,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
甚至還有出國深造......
再加上現在各種天價補習班、興趣班......
分分鍾都要求爸爸媽媽變成印鈔機!!!
來,我們就來粗略地計算一下
以二線城市為據
算算養一個孩子要花多少錢?
↓↓↓
孕產期——費用15000元
從知道懷孕的那天,就是燒錢的開始……
從正常的孕期檢查,各種抽血化驗、B超,每個月的常規產檢,還有一些葯費等,加起來一共花費5000元左右,不過這個是用醫保的情況下。據了解,順產約5000—7000元;剖腹產約7000—10000
1~3歲——費用 70800元
都說孩子越小花的錢越多,在3歲以前的費用確實夠驚人的!這個階段的最大費用主要是奶粉、尿布和衣服!
很多小寶寶1歲以後就開始戒掉母乳,光是奶粉一個月最少得2罐,按均價300左右的話,一個月至少也得600塊吧!尿不濕每個月最少得3包,按照一包82片均價150元左右,1個月花費為450元。
1-3歲,還得買各種早教資料及玩具,就算10000元。然後每個月的衣服、水果、零食等等,先算個500元左右吧。而且這個階段是寶寶最脆弱的時候,生病加疫苗,
幼兒園——費用55320元
小學——費用120000元
初中——費用78000元
高中——費用60000元
大學——費用1000000
來,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統計一下,
在二線城市養一個孩子要花多少錢:
15000+70800+55320+120000+78000+60000+100000=499120元
差不多50萬!50萬!50萬!
將一個孩子養大50萬是絕對少不了的
然而這還沒完
等孩子到了適婚年齡,還要買房、買車、買傢具......
⑶ 年輕人的生活成本與工資比例應該達到多少,每月才能存更多的錢
生活成本占工資的40%存下很多錢了。而且重要的是學會開源節流,在節省自己生活開銷的時候,增加自己的收入。可以學習一些理財知識,這樣的話自己的存錢速度是最快的。
除去房租,年輕人每月的日常開銷一般還包括:伙食費、交通通訊費、社交應酬費、日用品等等。除去這些,每月至少還應存起來一部分錢,以備不時之需。
論與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居民儲蓄率都持續位於世界前列,並未出現斷崖式下跌。當然,由於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程度、金融市場完善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與發達國家尚存差距
⑷ 一個普通家庭現如今一個月需要多少的開銷
其實真實要算一個家庭的開支是算不出來的,所謂豐儉由人,同一個城市有人放開手腳大花錢,有人省吃儉用,一個家庭開銷多寡,取決於這個家庭有多大的負擔,比如孩子的興趣班、補習班取決於個人,負擔不起的可以選擇少報甚至不報,飲食上也可以做出適當調整,每天大魚大肉偶爾也可以來一點清粥小菜。生活過的怎麼樣,除了賺錢多寡以外,也取決於你想用什麼方式過日子。
⑸ 大學生正常生活費多少
1、4000元以上的。在大學中,如果一個月的生活費能夠在4000元以上,那麼在大學生活中可以算得上是「大佬」了,他們大學生活會「多姿多彩」,他們會出入各種場合,進入一些高檔的地方。他們的這個圈子讓很多普通的學生「望塵莫及」。
2、3000元到4000元的。在大學生活中一個月的生活費能夠達到3000到4000元的學生,家庭條件都是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在學校過上「小資生活」。足以支撐孩子進行許多的活動,甚至偶爾的還可以買一些奢侈品。
3、2000元到3000元的。一般在大學生活中一個月的生活費在2000到3000元足以支撐一個學生的正常支出。甚至還可以定期改善一下生活,參加一些班級或者宿舍的小型聚會。「足以溫飽」,可以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
4、1000元到2000元之間的。在這個檔位的學生佔到了大多數,一般普通家庭能夠給予孩子的也只有這些。如果一個月有這些生活費也足可以「衣食無憂」但是想要改善一下生活就需要提前計劃好了這個月的支出。
5、1000元以下的。如果一個月的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可能就是一些「寒門子弟」了,有的時候他們還要為生活費所去奔波。比如利用課余時間去做一些兼職等來減輕家庭的負擔。每天都要計劃好生活所需,確保可以在這一個月中保證「溫飽」。
⑹ 在上海生活,生活成本有多高
近年來,上海已經成為畢業生就業首選地之一。每一輪大學生求職高峰到來時,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外地趕來上海找工作的應屆大學生。外地高校的大學生湧入上海,在上海高校就讀的外地大學生也並不願輕易離去。如此一來,造就了成百上千的“新上海人”。
小趙向記者透露,像他這樣的“群租一族”在上海十分普遍,過得還算體面;有些應屆生在畢業之後由於捨不得租房的花銷,甚至成為了“戀校一族”,每晚都在關系較好的學弟寢室里“蹭睡”。平時覺得狹小、擁擠的學生公寓,大概也只有畢業時才能體會到“免費午餐”原來是如此美好。這樣的“蹭睡一族”的法寶是搞好跟師弟的關系,“往下三代都要搞好,這樣就起碼能在學校蹭睡三年”;並且要遵循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原則,比如今天去了205室,明晚就去308室,專找回家住的同學的空床,實在找不到了,就只能和關系較鐵的師弟擠一張床。“有時候想想挺好笑的,你說為了省幾百塊錢的租金,兩個男人睡在一張床上多麼別扭?”說來好笑,但小趙卻笑不出來。
教育娛樂也瘋狂
孩子越大,家長就越不省心,開銷也越來越大,家裡大半月的收入都讓家教老師拿去改善生活了。
⑺ 如今的社會生活水平,多少錢工資算一般和較高
目前中國百姓感觸最深的一件事恐怕就是「錢越來越不值錢」了。現在的國人或許不會承認國內經濟形勢不好,但是一提到「現在的錢越來越不值錢」,大家基本還都是認同的。不是嗎?牛肉已變身為「牛魔王」,一市斤的價格從去年十月份的人民幣20元已竄升為40元!人們可以做一個估價:一個社會一年總量生產的貨幣如果是10萬億人民幣,那麼就要有和10萬億相等的資金來流通,這個資金包括現鈔啊、包括支票、包括轉賬等等,就可以購買這些物品來周轉。這貨幣,可以有物資來做承載物。在更早的一段時期,在1972年以前,全世界是用黃金做基本價位,發行貨幣量是用黃金來做支撐、兌換的。中國人走的不是這條路,中國人走的是用貨物。比如現在中國的貨物每年增長8%好了,到了今年就算是增加到11萬億,可是發行鈔票的時候則發行到了15萬億到16萬億,那麼鈔票跟貨幣之間就不等價了,所代表貨品的那些鈔票就貶值了。也就是說,現在當局無節制的超額發行貨幣才造成了目前的混亂和通貨膨脹。
那麼當局超額發行貨幣的具體額度是多少?有兩個數字。一個是講發行到了95萬億,還一個數字講到發行到120萬億。而中國現在自己所公布的GDP的產量就是40 萬,超過將近3倍了。120萬億這個數字官方不承認,官方承認的是發了一倍,90多萬。即便如此,也就是老百姓原來手上有鈔票等過了2年以後,發現不值錢了。貶值的意義,在於當局通過發行鈔票的手段,來掠奪你老百姓的資產:本來應該可以買一棟房子的,可是到最後只能買半棟。那半棟的錢給政府拿走了,通過發行鈔票的辦法把它拿走了。
當然,像美國也就是依靠印鈔票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從1990年到2010年,這20年間,美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 增長了2.6倍。而根據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高偉的統計,中國在同期內的增長速度是44倍。然而,美國這么做,它這個錢是發行全世界,流通全世界,讓全世界來承擔,所以發行越多,自己的負擔越少,轉嫁到全世界了。中國則不是世界通用的,僅僅是本國通用,所以要自己承擔。此外,美國人之所以可以這樣做,因為美國它有它的貿易量,它有實務的產品,有很好的銀行資產,美國自己在外國還有很多存款,所以它用這個來抵銷它的發行量。中國卻沒有,有人說中國3萬億美金在外國;可是別忘了3萬億裡面有幾乎一半以上是外國人的直接投資。這個錢人家隨時可以拿走的。還有一部分錢,是中國企業中間賺的錢。所以中國只有三分之一不到是屬於自己的錢。
況且中國政府還背那麼多債,這個債根本這幾萬億根本抵不上的,全部拿回家都抵不上。所以現在經濟產出不夠的時候,又要養這么多官員,要維穩費、國防費,什麼費用都要的時候,就只好印鈔票了。越印鈔票,鈔票就越不值錢。現在,中國金融機構的錢都被外資賺走了,金融機構實際上是一個空殼,再加上很多不良債務,這也就是中國銀行股被賣空的主要原因。一場轟轟烈烈的金融風暴必然要爆發,有些銀行的破產是必然的。
債務的解決之道,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大肆印鈔沖抵債務,這樣債務在海量的鈔票發行中人間蒸發;第二種是債務違約,到期因為沒錢支付這些債務,只好採取違約的方式展期,一天一天往後拖,但是,終歸會有最後一天;第三種方式是兌美元實行貶值,損壞其他國家利益。顯然,利益集團不會選擇第三種,因為那時美國正在逼迫人民幣升值,人民幣還是天天由央行確定中間價,那自然就是天天上漲。第二種方式會讓中央政府有失體面,也不好交代,所以,選擇第一種方式最為妥當,然而要將債務轉移出去,沒有一點強有力的手段來推動,是完全不可能,也無法將本來屬於中央政府承擔的債務轉移出去。
2008 年以前中國政府具體負債的體現是赤字。財政赤字突破一萬億元人民幣也是這一年發生的,舉國震驚,反對政府三公消費,要求政府簡政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如何消除財政赤字成為政府考慮的頭等大事。如何處理,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小批量印鈔,可以沖抵財政赤字,但是於事無補,因為當時奧運和其他基本建設已經耗盡民財,如果物價上漲,誰都知道是怎麼回事?這時恰逢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給政府找到藉口,他們就此制定一個大的計劃,把國家債務向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實行轉移。很簡單,一是用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地方政府積極性一下就會調動起來;二是把房價漲起來,老百姓一定會被調動起來,全民積極買房,那麼房貸就會無限膨脹,也只有房貸才能有效助長私人借貸。這樣,國家債務就由地方政府和私人全部承擔了,而政府、銀行和大財團都將大謀其利。
這一招聰明。第一藉助美國次貸危機之際,可以宣布為政府的「救市」高招,因為不僅僅只是中國政府在救市,日本、巴西、印度等國也在救市,從全球大環境來講,實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第二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破產的中小企業繁多,失業的外來工返鄉成為一種大潮,如果地方放政府不斷興建項目,那麼還能給國際社會一個交代,因為可以解決一部分就業;第三本來過剩的產能導致的是經濟衰退,這一下不僅能消化完畢,反而拉動原材料價格和資產價格的暴漲;第四是最主要的是,中央政府不僅巧妙地轉移出去了所有債務,反而提高了財政收入,銀行資產三年暴漲五倍。這如此高明一箭四雕的手法,世人皆嘆。
於是,地王誕生了。北京中服地塊經過96輪叫拍,溢價率超過486%,相當於標准地價的五倍。這種飆漲的地價給了市場一個鮮明的印象,那就是房價必然暴漲。於是乎,全國各大城市地價猛漲,一個又一個地王此起彼伏,房價隨之猛漲。房價像脫韁的野馬一跑起來,根本擋不住。而房價上漲帶來的金融風險足可以摧毀整個金融體系,最後終將得不償失。道理很簡單,100萬的房產,短時期內突然漲到300萬,實際上還是這個房子,並沒有重新創造一分錢新的價值,卻突然賣出去卻變成三倍的價格,這種現象等於在銀行創造了200萬的貨幣,而這200萬其實就是泡沫。而這種資產一多,貨幣必然貶值,通貨膨脹就會爆發,金融系統的崩潰也就不遠。
中央政府將所有的債務全部實現了轉移,看上去,中央政府不僅沒有多少債務,而且財政收入還有盈餘,實際上債務只是轉移出去,卻並沒有消除,相反各級地方政府在這種經濟大躍進中增加的債務逐步形成了天文數據。而地方政府卻不懂這些債務是怎麼來的,因為當時去貸款時很多項目是國家批下來的,並沒有抵押品,也沒有說怎麼還,只是要把錢花出去,還款日期根本就不是從經營利潤中推演的准確日期,而是隨口說一年或者三年,現在的問題是,即使是三年也就是2013年,也有很多債務集中到期,所有市長和縣長都會兩手一攤:沒錢還。
這種結局如果不處理,銀行的壞賬爛賬就會堆積如山,如果處理,那就不用說,很多銀行只有關門大吉。當時有很多的傳說。內地一個二線城市一個地產商因為涉嫌行賄受賄和其他經濟犯罪,判其入獄6年,2009年出獄後,正遇4萬億救市,他入獄前圈了兩塊地,他當時在銀行貸款只有1000萬,七八年後,這兩塊地在2009年地王聲中價值暴增,後來評估為1.5億,當即在銀行又貸出1個億,繼續開發房地產,一舉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大開發商。這個故事並沒人去核實,其實也根本不用核實,與其命運相似的恆大、富力、合生創展等等在盲目擴張面臨破產的時候,突然咸魚翻生,一舉成為中國的首富,是誰救了他們?當然,4萬億加20萬億救了他們。從經濟學上來講,是誰救了他們?當然是全體百姓,這等於中國13 億人平均每人將近拿出2萬元的鑄幣稅送給政府和開發商,他們豈不發財?這筆錢是一筆永遠無法還清的債務算。
1929年,當美聯儲的信貸與 GDP之間的比例超過160%時,全球第一次經濟危機開始爆發,華爾街許多投資人排隊在跳樓,黑色星期一成為經濟史上永遠的記憶。中國2012年9月末信貸投放余額66萬億(不包括金融衍生品),按國際通用的數據模型,2011年中國名義GDP47萬億,實際只有40萬億,信貸與GDP之比是165%。這個比例是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時的比例還高出5%。最為奇詭的是,美國這種債務比例是11年的經濟周期內衍生出來的,而中國這種債務是短短三年內衍生出來的。這裡面的風險究竟有多大,誰也不知道。一旦爆發出來,必然是翻江倒海般掀起巨浪滔滔。
歷史上很多國家都發生過債務海嘯,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會像中國這樣把全民都拖下水,因為別的國家在發生危機前都紛紛把落水者救上岸,而中國是中央權貴把債務轉嫁到地方政府和私人,自己先逃,並將自己的資產轉移到境外;然後,任由銀行和開發商、地方官員把百姓拖下水。
早在1970年代末,石油危機爆發時,包括巴西等拉美很多國家採取很多手段紛紛削減普通百姓的債務,由政府來為危機買單。在波羅的海國家發生債務危機時,拉托維亞被迫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救助也不增加百姓負擔。在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時,美國政府寧可雷曼兄弟破產保護,也不讓危機的後果讓買房人承擔。在本次歐債危機中,希臘一旦發現民眾生活質量下降時,政府全力幫助受困家庭改善生活。在中國完全不同,一切後果讓全民承擔。在無錫,一個新區管委會公務員發不出薪水,就逼迫所有公務員去搞大拆遷,強搶百姓財富;在東北,地方財政出現危機,地方官員就採取收費的辦法,巧立名目向街上店鋪收錢逼迫整條整條街道店鋪關門;人我們看到很多數據,地方稅收在下降而稅外收費卻在狂增。這一切看上去只是表象,實在是內部已經腐爛。
無論我們的經濟數據多麼好看,實際上無論是誰都會知道經濟危機說來就來。中國經濟學界的泰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政協常委兼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吳敬璉曾說,中國經濟不能靠大量印鈔票了:1、靠投資來支撐經濟增長的話,再高也沒有意義;2、不用老盯著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是一個短期政策調整;3、現在情況就是惡性循環,你用投資拉動,最終需求還是在下降;4、人民幣是國民承擔,所以要很謹慎;5、流通貨幣量過多,是房價高的根本原因。
連吳敬璉這樣的老人都明白的事,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還有人在裝糊塗。這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難題,以後會是個大問題。福利增加容易削減難,古今中外如是。如宋代幾個皇帝就頭疼冗官問題,范仲淹搞慶歷新政,主要內容也是針對公務員泛濫現象,最後烏紗丟了也解決不了。
宋朝從初期幾千公務員到一兩萬好像南宋到極致三四萬。那時人口約幾千萬吧,公務員兩三千比一的比例就泛濫了,現在多少了。歷史的看,在行政層級只有三級(中央—郡—縣)的漢代,中國人口和公務員的比例大約是8000:1,唐代為3000:1,清代1000:1,今天變成了35:1,即35人養一個公務員。在中國的西部,甚至是20人養一個公務員的局面,農民稅費負擔過重的問題因此尤其突出。然而現在,中國26個人養一個公務員還不夠,又要加薪。怕引起民憤,加薪來了個「捆綁」,企業職工與公務員一起漲薪。理由當然很多,專家們在分析,我們的「公務員的收入與國內各行業以及海外公務員的收入相比,相對較低。」
與美國的公務員去比,當然偏低;不說中國現在包括職業經理人、白領、藍領,與歐美相比,甚至與香港相比,哪個行業又能高了。但目前的現狀已是:26個人養一個公務員。再看看中國歷史上民養官的比例:據1987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分析》公布的中國歷代官民的比例:西漢,7945:1;東漢,7464:1;唐朝,2927:1;元朝,2613:1;明朝,2299:1;清朝,911:1;現代:67:1。1998年財政部部長助理劉長琨透露:漢朝八千人養一個官員,唐朝三千人養一個官員,清朝一千人養一個官員,現在四十個人養一個公務員。僅僅過了十一年,官民比例竟從 「67:1」升到了「40:1」。不怪農民說:「幾十個大蓋帽管著一頂破草帽」。現在是26:1了。
在這次兩會上又公布的一個數據,我國行政管理費用25年增長87倍!早幾年,還常常聽說,政府機關要精簡機構,這幾年不但沒聽說,每年的公務員招考,如火如荼。在世人心目中,最好的職業已非公務員莫屬了。還有哪些靠財政全額劃撥的事業單位名義上不是公務員,也還是要納稅人養著。老是跟海外的收入相比,就是不比一比人家的效率;人家的行政機構才多少人?!?如果現在龐大的機構精簡一半,給剩下的人漲一倍工資,都還能省下大筆的行政經費。因為不創造價值的「官」,每多一個,就是增加了好幾十萬的成本。據《瞭望》周刊報導,中國內地公務員與國外以及港澳台地區公務員的收入差距較大。就是不將國民的人均收入與國外以及港澳地區的人均收入相比!
中國的很多縣級公務員平時基本無事可干。比如安徽一個縣,總共人口只有30萬,縣城人口將近16萬,很多鄉鎮基本沒有事,但公務人員包括教師醫生和離退休人員等多達3萬人,這只是本級財政要養活的人,基本上呈現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分之一是離退休人員,三分之一是普通公務員,三分之一是有帽子的。除本級財政要養活的,還有一些編外人員,可能多達4000多人,全部是各級官員的七姑八姨,真正幹事的沒有多少人。很多機構平時根本不需要上班,點個卯就去打麻將。不是什麼人浮於事,而是冗員太多。這些年縣城的主幹道每隔三年就重新拆除擴建,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大,最早只花3000萬,後來是一個億,現在又在拆除新建要花2個億。老百姓的錢就這么不斷被糟蹋。目前,縣里欠債36億,因為已經沒有任何抵押物品,所有山林水面和未來的土地儲備已經全部抵押給銀行,就連各級辦公樓房也已經抵押給銀行,以後除非上級政府撥款下來才能搞什麼基建,否則財政岌岌可危。除了投資,已經沒有其他任何經濟活動能夠帶來增長。將來錢從何來,根本就不知道。最後中央政府如果沒有好的辦法,可能採取由政府債務向全民的轉嫁,在往哪個方向轉,很難設想。如果轉嫁不了,一切就結束了。
中國大陸在2011年47萬億的 GDP中,有57%是靠投資拉動的,也就是說26.8萬億的GDP是靠投資拉動的,這種GDP最後帶來的必然是負債的不斷放大。這只是從數據上了解,真實的情況是,目前中國無論出口和內需都遭遇寒流,不可能有增長,同樣投資也在下滑。政府為了GDP數據好看,不惜加大負債,最後一定會遭到國際資本的猛烈攻擊。
中國要不要投資,答案是肯定的。GDP離不開投資,但一個健康的經濟運行體,投資比重不能超過30%;超過30%就表明該經濟體過熱,應該剎車。何況中國的投資佔GDP的比重已經連續3年超過52%以上,這就說明,終局將出現。因為這個經濟體將出現金融危機。這是人民幣逃不脫的厄運。
目前,港口碼頭已經過剩,高速公路也已經差不多,還有空間已經不大,不足以支撐投資增長;機場在三四線城市還有空間,也已經不大,像這種速度,2015年機場基本建完;高速鐵路,嚴格來說,中國地殼已經負載過大,不適宜再建大量高鐵,如果當政者不願意考慮國家和民族前途而一味只追求經濟增長,就將給中國的未來和兒孫造成災難。
現在地方政府,今天要仿古,明天要造城;自己拿錢去建,他有嗎?讓中央政府拿錢,這就不僅僅只是窟窿,而是無底洞,永遠填不滿。關鍵問題是,前期爛尾的項目、缺少資金的項目和低效過剩的項目根本就沒有梳理,問題的嚴重程度本身就是一場災難,在大手大腳揮霍財富,空耗國力,浪費民財,實際上是一種犯罪。但這種末日心態已經顯露,都想在換屆前再大撈一筆,批准一些新的項目。現在的經濟增長越多,對下一屆政府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越大,負債就更高。
「大限將至,清算來臨」。這句話是深圳著名網評家牛刀在他的微博中發表的,短短的8個字,一天之內就有了 1000多條轉發,700多篇評論。別的可以維穩,經濟大衰退絕對是非人力所能為之,誰也沒有那個本事。這是經濟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⑻ 居民平均生活費標准
居民平均生活費是指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該地方上一年度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額。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用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所得,是城鎮家庭常住人口平均的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及其他經常性轉移支出後所餘下的實際收入,計算公式為: 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繳納所得稅-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障支出-記賬補貼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是指城鎮中平均每一位居民在一個年度內用於消費性事務方面花費的金錢,包括商品性消費支出、服務性消費支出、教育費用支出、文化娛樂費用支出等諸多方面。
法律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十條 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