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差異哪些由生產部門承擔
擴展閱讀
融資成本有哪些指標 2025-05-21 10:59:53
46開頭哪裡的產品 2025-05-21 10:51:47

成本差異哪些由生產部門承擔

發布時間: 2022-08-09 07:45:55

1. 標准成本管理有哪些內容方面

標准成本管理應依據各生產流程的操作規范,利用健全的生產、工程、技術測定(包括時間及動作研究、統計分析、工程實驗等方法),對各成本中心及產品制定合適的數量化標准,再將該數最化標准金額化,作為成本績效衡量與標准產品成本計算的基礎。具體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標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標准成本時,應充分考慮列在有效作業狀態下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數量,預期支付的材料和人工費用,以及在正常生產情況下所應分攤的間接費等因素。標准成本的制定。應有銷售、生產、計劃、采購、物料、勞動工資、工藝、車間、會計等有關部門的人員參加,共同商定。標准成本制定的不能高不可攀,避免打消員工的積極性,但也不能門檻太低,失去成本管理的意義,應該是切實可行的,大部分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同時企業要定期對標准成本進行評審和維護,以保持標准成本的先進性和穩定性。
成本標準的首要問題是制定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收集的最小責任單位,在實踐中,成本中心按其功能又可區分為生產性成本中心、服務性成本中心、輔助性成本中心和生產管理性成本中心。
成本標准分為消耗標准和價格標准。
(1)消耗標准分原料消耗標准、輔料消耗標准、直接燃料動力標准、直接人工標准和製造費用標准;其制定的依據為工藝技術規程、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指標、歷史消耗資料。具體方法為:
第一,原料消耗標準是指明細產品在各成本中心的單耗,它應由成本中心的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按技術規程制定。
第二,輔料消耗標準的制定應考慮歷史消耗資料及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
第三,對於直接燃料動力、直接人工、製造費用標準的制定。
(2)價格標准分為物料價格標准、半成品價格標准、能源價格標准和人工價格標准,其可按成本補償的原則制定。
2、標准成本的控制
成本管理的關鍵在於控制,而成本控制就是動用現代成本會計的各種方法,使各項成本達到預期標準的一種措施,通過成本控制使我們的實際成本逐步達到標准成本,這就實現了企業降成本增效益的目標。成本控制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成本中心必須認真研究項目標准設定的方法、狀況、修訂標准等,把成本標准與計劃值有機結合,按成本標准、計劃值控制各項消耗,年度成本預算下達後,應根據作業區具體情況制定降低消耗的年計劃,並以文件形式把指標分解下發到班組、崗位,每月終了,財務部門把作業區的成本標准配上生產計劃得出下月的成本計劃.作業區據此制定月度降低消耗的計劃。在成本的事中控制方面,必須開展有效的降低成本活動,將降低成本的指標層層分解到各作業區、班組及操作中,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標、將主要成本項目實行掛牌到崗。作業區還應找出消耗大或單價高或浪費嚴重的項目作為重點控制項目,抓住關鍵問題,確保降低成本目標得以實現。對重點控制項目應指定專人負責,抓科技攻關、合理化建議、自主管理,按月跟蹤項目進度及取得的效益。
3、成本差異揭示與分析
成本差異分類和計算如下:
消耗差異=標准價格×(實際消耗一標准消耗)
價格差異=實際消耗×(實際價格一標准價格)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一標准工資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標准工資率×(實際工時一標准工時)
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實際工時×(變動製造費用實際分配率一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實際工時一標准工時)
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生產能量一實際工時)
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實際工時一實際產量標准工時)
差異等於實際成本減標准成本,負差為有利差異,正差為不利差異。差異揭示出來後,應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一些改進的措施。差異產生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標准不夠准確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實際生產操作或管理產生的。對於不夠准確的要加以修訂,對於生產操作管理產生的要具體進行分析。成本差異的分析一定要責任中心的生產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進行分析,而不能由財務人員閉門造車想像出差異原因,這樣才能使標准成本制度發揮更大的作用。
4、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
標准成本法下,為各種成本差異要分別設差異賬戶單獨歸集,如:對材料成本差異,應設置「材料價格差異」和「材料用量差異」賬戶;對固定製造費用差異,應設置「固定製造費用開支差異」、「固定製造費用能力差異」和「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等賬戶,年度終了時予以處理,或者轉為銷售產品成本,或者直接計入損益。我國和西方國家大都採用將本期發生的各種差異全部計入當期損益。
標准成本法下,產品的實際成本是按標准成本列示的。實際成本與標准成本之間的差異只對改進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計算產品的標准成本,不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產成品、在產品在資產負債表上以標准成本列示。這是標准成本法與定額法的根本性區別。
標准成本法下,成本必須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分清哪些責任由采購部門負責(如材料成本差異),哪些責任由車間負責(如材料數量差異),哪些責任由生產部門負責(如固定費用產量差異)等。資料詳細、系統,強調全面管理,有利於各職能部門、生產車間分清責任、相互配合。有利於經濟責任制的建立。
綜上所述,掌握和利用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來設計的,標准成本制度是指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如技術指標、作業指標、計劃值等)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標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成本標準的制定、標准成本的控制,成本差異揭示及分析、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四部分內容。

2. 材料成本差異為什麼要由各部門分擔

1、實行計劃成本計價核算成本的企業,必須設置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以核算實際成本;
2、以領用部門為單位核算領用材料成本的,在領用時則以計劃價計算領用數據,那麼,為了如實核算各領用部門的數據,則必須將已計算的材料成本差異按照既定分配率攤分至各部門;
3、一般情況下,該攤分工作也可在計算領用數據前先行將材料成本差異攤銷計入領用總額,整體計算出領用的實際成本總額,然後再按照各部門的實際領用數據進行歸集核算,同理,也是將材料成本差異分攤入各部門由部門承擔。

3. 材料價格差異應由采購部門負責,材料用量差異應由生產部門負責,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材料價格差異應由采購部門負責,材料用量差異應由生產部門負責」應該是對的,因為,材料價格差異是節約還是超支,關鍵在於采購部門在采購原材料過程中對原材料實際價格的掌握,實際價格高於計劃價格,材料價格差異出現超支;相反實際價格低於計劃價格,材料價格差異出現節約。

材料用量差異應由生產部門負責,主要是因為在產品數量一定的情況下,材料的領用多少、材料品種、結構等各個方面影響材料用量,生產部門合理安排生產、減少廢品產生和領料,從某某種程度上節約材料用量,或者是科學調整產品結構,合理使用價格高低材料的使用,同樣可以節約材料用量。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4. 每月生產費用脫離定額的差異,有什麼 承擔

每月生產費用脫離定額的差異,承擔方具體區分以下不同情況: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按其形成原因可分為價格差異和數量差異兩種。
1、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發生的原因很多,如市場價格的變動、材料采購來源的變動、訂貨批量的大小、運輸方式與途徑不同、可利用的數量折扣、緊急訂貨等,任何一項脫離制訂標准成本時的預定要求,都將形成價格差異。因此對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的形成和責任,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有的屬於外部原因,有的則屬於企業本身的責任。凡屬采購工作所引起的差異應由采購部門負責,也有的是生產上的原因所造成的差異,如緊急訂貨,則應由生產部門負責。只有明確原因,分清責任,才能發揮價格差異計算分析應有的作用。
2、影響直接材料數量差異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技術革新、綜合利用、修舊利廢、改進配方、合理下料等,都是降低材料用途徑;而廢品損失、跑冒漏滴、大材小用、優材劣用等,則是提高材料消耗的重要原因。直接材料數量差異通常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般應由生產部門負責。但有時也可能由采購工作所引起,如購進了質量較差的材料引起耗用量的增加,由此形成的不利差異應由采購部門負責,不能歸咎於生產部門。
二、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為完成實際產量或作為量而發生的實際直接人工成本與標準直接人工成本之間的差額。 它是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和直接人工效率差異的總和。
1、工資率差異,即直接人工的價格差異,是實際人工成本與實際人工工時按標准工資率計算的人工成本之間的差額。
實際工資率是實際工資總額與實際總工時的比率,標准工資率是指標准工資總額與標准總工時的比率。形成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的原因,包括直接生產工人升級和降級使用、獎勵制度未產生實效、工資調整、加班或使用臨時工、出勤率變化等,原因復雜而且難以控制。一般說來應歸屬於人事勞動部門管理,差異的具體原因可能涉及生產部門或其他部門。
2、效率差異,即直接人工的數量差異,是實際工時按標准工資率計算的人工成本與標准人工成本之間的差額。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環境不良、工人經驗不足、勞動情緒不佳、新工人上崗太多、機器或工具選用不當、設備故障較多、作業計劃安排不當、產量太少無法發揮批量節約優勢等。它主是生產部門的責任,但也不是絕對的,例如材料質量不好也會影響生產效率。

5.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都有哪些種類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是指為完成實際產量或作為量所消耗的直接材料按實際成本計算與按標准成本計算之間的差額。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的種類: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按其形成原因可分為價格差異和數量差異兩種。
(1)直接材料價格差異:實際耗用材料按實際價格計算與按標准價格計算之間的成本差額。
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發生的原因很多,如市場價格的變動、材料采購來源的變動、訂貨批量的大小、運輸方式與途徑不同、可利用的數量折扣、緊急訂貨等,任何一項脫離制訂標准成本時的預定要求,都將形成價格差異。因此對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的形成和責任,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有的屬於外部原因,有的則屬於企業本身的責任。凡屬采購工作所引起的差異應由采購部門負責,也有的是生產上的原因所造成的差異,如緊急訂貨,則應由生產部門負責。只有明確原因,分清責任,才能發揮價格差異計算分析應有的作用。
(2)直接材料數量差異:按標准價格計算的的材料實際耗用數量與標准耗用數量之間的成本差額。
影響直接材料數量差異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技術革新、綜合利用、修舊利廢、改進配方、合理下料等,都是降低材料用途徑;而廢品損失、跑冒漏滴、大材小用、優材劣用等,則是提高材料消耗的重要原因。直接材料數量差異通常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般應由生產部門負責。但有時也可能由采購工作所引起,如購進了質量較差的材料引起耗用量的增加,由此形成的不利差異應由采購部門負責,不能歸咎於生產部門。
對直接材料數量差異,如果存在代用材料或混合用料情況,則還可將其進一步分解,計算結構差異與產出差異。

6. 定額法和標准成本

定額法是以事先制定的產品定額成本為標准,在生產費用發生時,就及時提供實際發生的費用脫離定額耗費的差異額,讓管理者及時採取措施,控制生產費用的發生額,並且根據定額和差異額計算產品實際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和控制的方法。標准成本法是指以預先制定的標准成本為基礎,用標准成本與實際成本進行比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也是加強成本控制、評價經濟業績的一種成本控制制度。

定額法和標准成本法的不同點

提供產品成本資料不同

1.定額法。定額法下,定額變動差異要分攤到產品成本中,將定額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也就是說,定額法下提供的產品成本是實際成本資料,產成品、在產品在資產負債表中以實際成本列示。

2.標准成本法。標准成本法下,產品的實際成本是按標准成本列示的。實際成本與標准成本之間的差異只對改進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計算產品的標准成本,不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產成品、在產品在資產負債表上以標准成本列示。這是標准成本法與定額法的根本性區別。

提供管理信息的詳細程度和側重點不同

1.定額法。定額法下,成本按成本報表的要求劃分成各成本項目,強調對材料成本的控制,而且材料數量要採用各種憑證在日常核算中揭示;其他費用是通過對比實際數和預算數求出差異。

2.標准成本法。標准成本法下,成本必須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分清哪些責任由采購部門負責(如材料成本差異),哪些責任由車間負責(如材料數量差異),哪些責任由生產部門負責(如固定費用產量差異)等。資料詳細、系統,強調全面管理,有利於各職能部門、生產車間分清責任、相互配合,有利於經濟責任制的建立。

但其中最主要的區別是:標准成本法一般不按產品計算實際成本,而定額成本法則按產品計算實際成本。不計算各種產品的實際成本,只計算產品的標准成本,這是標准成本法的最主要特點。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定額法和標准成本?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7. 甲部門是個標准成本中心,成本差異中,有甲部門責任的有

甲部門責任有產品生產責任,實際產量,產品成本控制責任,產品成本和單位產品成本

8. 固定製造費用差異應由什麼部門負責

固定製造費用差異應由財務管理部門負責。

財務管理部門制定投資方案、籌集經營資金、對外提供財務信息,並對利潤進行分配,就構成企業經營管理中一項獨立的職能:籌措、使用和分配資金。

固定製造費用差異的計算公式為:固定製造費用差異(總差異)=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標准固定製造費用=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實際產量×單位產品標准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小時分配率。



(8)成本差異哪些由生產部門承擔擴展閱讀:

財務管理工作是近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在作坊、工場手工業生產方式下,財務 活動比較簡單,財務管理工作與會計工作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產業革命後,特別是19世紀末托拉斯出現以後。

早期的財務管理以集資為主要內容。經過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西方企業經營者看到了只重視籌措資金管理的嚴重缺陷,在財務管理中採取了許多對資金使用加強日常監督和日常控制的措施,財務管理發展到以監督為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資本主義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又逐步轉向以事前控制為主,在企業管理中形成較完整的財務控制系統。

9. 材料價格差異應由采購部門負責,材料用量差異應由生產部門負責。你認為這種成本控制的方法對嗎

不全對,但這是目前很多加工企業采購的突出問題。
1、材料供應商與你們的合作關系怎樣?生產部門材料用量是如何考核的?如果是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供應商隊伍從專業角度出發,應該對你們的材料用量有明確合理的建議。即便不是,材料用量的差異也應有采購、供應商、生產部門及相它(如研發、技術等)單位共同制定。
2、材料價格的差異是應有采購部門負責的,但有前提:采購部有一攬子的采購策略制定並執行的權力(不受相關部門或個人制約,如:財務)。
以上,僅供參考。

10. 成本差異分析的差異分析

固定性製造費用的差異分析由於其預算額不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會有所不同。如果固定性製造費用的標准分配是按產量計算的,那麼每單位產品的標准分配率是為單位產品固定性製造費用的標准成本。
採用標准成本制度的正式分錄記錄有關的差異有以下優點:
(1)不利的差異可反映在有關賬戶的借方,有利的差異可反映在有關賬戶的貸方;
(2)及時確認差異有利於對成本的控制;
(3)相對於只是根據記錄分析差異的情況(標准成本系統),較為正式和強調。 直接材料差異,包括材料用量差異和材料價格差異,其中:
材料價格差異=實際數量×實際價格-實際數量×標准價格
=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准價格)
材料用量差異=實際數量×標准價格-標准數量×標准價格
=標准價格×(實際數量-標准數量)
案例分析:設某公司的有關數據如下表所示: 標准成本 實際成本 用量 單價 金額 用量 單價 金額 直接材料 4 400
(110件×40) 1.00 4 400 4 000 1.20 4 800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直接材料差異:
材料用量差異=1.00元×(4 000kg-4 400kg)=-400(元)(F)
材料價格差異=4 000kg×(1.20元-1.00元)=800(元)(U)
直接材料差異合計:-400+800=400(元)(U)
由於采購部門具有購料價格的控制權,一般而言,價格差異應由采購部門負責。而材料數量差異,一般應由生產部門負責,但有時也可能是采購部門的責任,應作具體分析研究。 直接人工差異包括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和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實際人工小時數×實際工資率-實際人工小時數×標准工資率
=實際耗用工時×(實際工資率-標准工資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資率)-(標准工時×標准工資率)
=(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工資率
工資率差異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生產中升級或降級使用不同工資等級的工人(會反映在平均工資率的變動中),也可能是加班工資所形成不利的工資率差異, 一般應由生產部門負責。但也可能是由於工資標準的調整,因此應具體分析。而效率差異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工人的熟練程度、設備的原因、管理的問題,也可 能是由於原材料的質量。一般應由生產部門負責,但也可能是采購部門的責任。
案例分析:設某公司的有關數據如下表所示: 標准成本 實際成本 用量 單價 金額 用量 單價 金額 直接人工 110小時
(110件×40) 9.00 990 90 10 900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直接人工差異: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90(小時)×(10-9)元=90(元)(U)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9.00(元)×(90-110)小時)=-180(元)(F)
直接人工差異合計:90-180=-90(元)(F) 變動性製造費用差異,由變動性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即「數量」差異)和變動性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即「價格」差異)構成。
變動性製造費用效率差異: 指按生產上實際耗用工時計算的變動性製造費用與按標准工時計算的變動性製造費用之間的差額,其計算公式為:
變動性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分配率)-(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變動性製造費用耗費差異:指實際發生的變動性製造費用和按實際工時計算的標准變動性製造費用之間的差額,其計算公式如下:
變動性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分配率)-(實際工時×標准分配率)
=實際工時×(實際分配率-標准分配率)
案例分析:設某企業19×1年1月的預算月份正常工作應完成直接人工小時45 000小時,應完成產量180 000件(單位產品需用直接人工小時0.25小時)。 預算執行結果:
(1)實際完成產量160000件
(2)實際完成產量的標準直接人工小時40 000小時(160 000×0.25)
(3)實際完成直接人工小時41 000小時
該月份變動性製造費用預算如下表所示: 每小時耗費 預計產量
的預算(1) 按實際產量
調整後的預算(2) 實際成本
(3) 成本差異
(4)=(3)-(2) 產量 180 000 160 000 160 000 動力 0.03 5 400 4 800 5 000 200(U) 維修 0.05 9 000 8 000 8 400 400(U) 管理人員工資 0.70 126 000 112 000 113 600 1 600(U) 其他 0.10 18 000 16 000 17 000 1 000(U) 變動性制
造費用合計 0.88 158 400 140 800 144 000 3 200(U) 固定性製造費用在一定相關范圍內不會受生產活動水平變動的影響而固定不變,因此,固定性製造費用是通過固定預算進行控制的。固定性製造費用差異由固定性製造費用預算差異和固定性製造費用生產能力利用差異兩部分組成。
固定性製造費用的預算差異:又稱「固定性製造費用耗費差異」,是指實際固定性製造費用與預算固定性製造費用之間的差額,表示支付的超額或節約。其計算公式為:
固定性製造費用預算差異=固定性製造費用-固定性製造費用預算
固定性製造費用的生產能力利用差異:又稱 「固定性製造費用數量差異」或「固定性製造費用除數差異」是指固定性製造費用按應耗的標准小時數(預定分配率)計算的分配數與固定性製造費用預算數之間的 差額。該項差異是由預計業務量的變動而引起的,所反映的是計劃生產能力的利用程度,只有通過對業務量的控制才能控制。其計算公式如下:
固定性製造費用生產能力利用差異=固定性製造費用預算數-(應耗的標准小時數×固定性製造費用分配率)=(以工時表現的正常生產能力-按實際產量計算的標准工時)×固定性製造費用單位工時標准分配率
固定性製造費用生產能力利用差異具有如下特點:
(1)若預計業務量等於應耗的標准小時數,則沒有生產能力利用差異;
(2)若預計業務量大於應耗的標准小時數,則生產能力利用差異為不利差異,表示計劃生產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3)若預計業務量小於應耗的標准工時數,則生產能力利用差異為有利差異,說明計劃生產能力已得到充分利用。
案例分析
設19×1年1月該企業固定性製造費用預算總額為84 000元,預計直接人工小時37 667工時,則固定性製造費用單位工時標准分配率=84 000÷36 667=2.25(元/小時)。
該月份固定性製造費用預算如下表所示: 預計產量
的預算(1) 按實際產量
調整後的預算(2) 實際成本
(3) 成本差異
(4)=(3)-(2) 產量 180 000 160 000 160 000 管理人員工資 16 000 16 000 17 000 1 000(U) 廠房租金 20 000 20 000 20 000 0 維修 6 000 6 000 5 000 1 000(F) 間接人工 10 000 10 000 10 400 400(U) 廠房設備維修 24 000 24 000 24 000 0 其他 8 000 8 000 8 600 600(U) 固定性製造費用合計 84 000 84 000 85 000 1 000(U) 固定性製造費用差異分析:
固定性製造費用預算差異=85 000-84 000=1 000(U)
固定性製造費用生產能力利用差異=84 000-160 000×0.25×2.25=(36 667-160 000×0.25)=84 000-90 000=-6 00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