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一個縣的行政成本是多少
擴展閱讀
融資成本有哪些指標 2025-05-21 10:59:53
46開頭哪裡的產品 2025-05-21 10:51:47

一個縣的行政成本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8-09 00:03:29

① 請問:什麼叫做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是指政府行政活動對經濟資源的消耗。從狹義的角度看,政府機構正常運行需要消耗資源,比如建築物、辦公設施、人員工資等,這一部分行政成本本身不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卻是必需的。從廣義的角度看,政府行政成本還包括政府行政決策所付出的代價,這部分代價是不是值得,取決於決策是否正確,如果決策失誤,必然會導致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支出。

② 政府運行成本和行政成本有什麼不同嗎

個人理解,行政運行成本是政府運轉的最低要求,而行政成本則不小於行政運行成本,涵蓋面更廣。
運行成本主要包括工作人員工資和政府運行所需費用,如辦公費、水電費、交通費等商品服務支出。

③ 行政管理費該收多少

行政管理費主要包括行政支出、黨派團體補助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和司法檢察支出。1949~1952年,雙遼縣的行政管理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47.2%。1953年開始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建設支出增加,行政管理費相對下降,1953~1957年佔32.4%;1958~1962年下降到21.4%;三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由二收支規模的變化,行政管理費又上升到22.9%,1966~1975年,佔19.6%;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經濟建設及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行政管理費支出比重下降,1976~1980年,占財政支出的15.7%;1981~1986年,佔16.7%;1986~1990年,占財政支出的12.5%,為雙遼縣行政管理費占財政支出比重最低的時期;1991~1995年,由於工資改革,提高職工幹部工資和各項開支標准,行政管理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出現較大回升,5年平均達21.5%。1949~1995年,全縣行政管理費支出14767萬元,占同期財政支出的18.1%。

「九五」期間,全市支出行政管理費14296萬元,比 「八五」時期增長1倍多,占同期財政支出的18%。其中,行政費6288萬元、黨派團體補助3323萬元、武警消防經費140萬元、公安經費3011萬元、司法支出310萬元、法院支出741萬元、檢察院支出483萬元。

④ 衡量行政成本的標準是什麼

我國的行政成本總體較高,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1)公務成本高。文山會海、公文旅行、拖沓推諉現象較嚴重,效率低下。(2)運行成本高。運用行政資源走後門、拉關系、投機鑽營現象普遍。(3)基礎成本高。機構眾多、人員臃腫。(4)裝備成本高。追求辦公場所、交通工具、辦公用品高檔化。(5)無形成本高。效率低下影響了政府形象,造成干群關系緊張,產生行政成本積累現象。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加以解決:一是在廣大行政機關樹立行政成本意識。二是建立健全行政成本監控機制。三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 .....

⑤ 試述我國行政成本現狀及解決辦法

我國行政成本現狀

1978年,國家財政的行政管理費為52.90億,僅占政府財政支出的4.71%,佔GDP的1.45%。而2005年,國家財政的行政管理費為6512.34億元,占政府財政支出的19.19%,佔GDP的3.56%。如果把預算外行政事業費支加上的話,我國的行政事業費支出則更高,2005年,我國預算外資金分項目支出中,行政事業費支出為3133.80億元(不含鄉鎮自籌,統籌支出);預算內與預算外相加為9646.14億元,超過了經濟建設費與社會文教費,為我國政府財政指出的第一大項目,占預算內外支出總額38282.01億元的25.1%,佔GDP的5.27%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任玉嶺提交的提案《關於黨政機關帶頭發揚艱苦奮斗傳統的建議》中,提供了一組數據:「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我國行政管理費用已增長87倍。行政管理費用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僅為4.71%,到2003年上升到19.03%,這個比重,比日本的2.38%、英國的4.19%、韓國的5.06%、法國的6.5%、加拿大的7.1%、美國的9.9%分別高出16.65、14.84、13.97、12.53、11.93和9.13個百分點。而且今年來行政管理費用增長還在大跨度上升,平均每年增長23%。」馮培恩委員指出;從1986年到2005年我國人均負擔的年度行政管理費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長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長14.6倍,人均財政支出的比重從1986年的10%到2005年的19.2%,20年間增長將近一倍,超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5.6%的標准;同期,我國撫恤和救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只提高了0.5%,國防、科技和農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分別下降了1.8、1.2、和0.4個百分點

⑥ 企業行政成本包括哪些

行政成本主要包括有:行政人員成本(包括人員的工資、津貼、福利等)、辦公成本(包括辦公設備設施、文具復印列印等)、公務成本(包括會務費、差旅費、通訊費、交通工具使用費、接待費等)、資產折舊保養及非生產物料的節支、水電氣油費用、後勤費用等。

⑦ 關於 注冊公司的省名 和 市名 區別。 以及行政費用.

1,燃氣公司的注冊資本的1000W省許可由省級局規定,城市品牌是由臨時市政局監管。當然,需要申請預先核准,才可以申請,和特定氣體處理,向當地主管部門的。
2,收取稅款是一樣的。
3,省發牌制度太麻煩了,應及時到省局申請。事實上,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如果你所要做的省際業務,那麼最好的省級許可證,省級授權霸氣點。
4,行政成本小,大概是10,000元或以下搞定。

⑧ 行政支出包括哪些

行政支出包括以下幾點:
1、國家權力機關經費支出,即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經費支出;
2、國家行政機關經費支出,即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各行政管理機關的經費支出;
3、國家各級審判、檢察機關的經費支出;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機關和各級地方委員會機關的經費支出;
5、中央機關和各級地方組織機構機關的經費支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央機關和各級地方組織機構機關的經費支出。
行政管理工作包括相關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推動、日常辦公事務管理、辦公物品管理、文書資料管理、會議管理、涉外事務管理,還涉及出差、財產設備、生活福利、車輛、安全衛生等。工作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各種規章制度和人為努力使部門之間或者關系企業之間形成密切配合的關系,使整個公司在運作過程中成為一個高速並且穩定運轉的整體。
明確崗位職責。日常辦公事務管理包括日常事務的計劃安排、組織實施、信息溝通、協調控制、檢查總結以及獎勵懲罰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辦公物品管理包括辦公物品的發放、使用、保管及采購以及相應制度的制定;文書資料管理包括印信管理、公文管理、檔案管理、書刊管理;會議管理包括會前准備、會中服務、會後工作;其他事務視各公司具體情況而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⑨ 中國的行政成本為什麼這樣高

「行政成本支出居高不下,實質是由行政機構膨脹、人員龐雜所導致。」彭真懷指出,這不僅造成行政機構人員經常性的開支、工資、辦公費用等的高漲,而且造成行政摩擦、效率低下等「九龍治水」的現象。他以新農村建設為例,國家財政共投入9000多個億的資金,但分派給了11個部門。結果資金使用效率很可能大打折扣,「一些資金甚至被用作修建樓堂館所。」周天勇也認為,目前的五級政府,層級過多,造成了機構的重復設置,直接導致行政成本節節攀升。多位專家認為,五大原因造成了行政成本支出居高不下。首先,機構編制的急劇膨脹是行政管理支出增長迅猛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上述九三學社中央的提案中提供了一組數據,我國當前吃財政飯的總人數已達4000多萬,還有500多萬人依賴於政府的權力實行自收自支。這意味著全國人口中,每二十多人就有一個屬財政供養。其次,政府行為和公務消費缺乏有效的約束評價機制。目前,對職務消費缺少明確的標准和限制,沒有剛性的制度約束。在彭真懷看來,目前對包括行政公務支出在內的財政支出,更偏重預算的制定、偏重支出規模的合法性,但對資金的使用過程缺乏管理和效益評估,「其實,也並不是沒有標准和制度,關鍵是標准得不到貫徹。」其三,政府支出不公開透明。一方面政府支出沒有全部納入預算,還存在大量的不受監督的預算之外的政府性資金。另一方面,即使是預算內,行政成本也未見詳細的數據公布。而且,預算編制不完整,對預算執行的監督不到位。葉青指出,我國預算編制存在著編制力量不足、時間不夠長、內容不夠全等問題。他以美國為例,「美國專門有一個隊伍在編制預算,從總統的預算管理局到參眾兩院的預算委員會、撥款委員會等,一般要編一年,再交給財政部門去執行。」特別是對目前的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的制衡機制,周天勇指出,「目前的狀況是我來編預算,我來花錢,我來監督,人大對此的監督作用效果不明顯。正是這個原因導致目前政府組織和公務員在管理和服務中缺乏效益觀念、公共財政的理念、緊迫感與責任感,出現『敞著口子花財政錢』的現象。」再有,財政體制改革不到位。周天勇認為,部門利益對財政改革形成了較大的阻力,各部門預算外的一些收費、罰款等,財政部門難以制約。而且,「收支兩條線改革」也許助推了上述部門利益合法化,「本來很多不合理的收費,應該停止收取,但現在是超收獎勵、罰款分成,把不合理的收入合法化了。」以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重點」之一—公車消費為例,據九三學社中央提供的我國目前公車消費的數據,有350萬輛以上的公車,包括司勤人員在內,年耗3000億元人民幣。如此高耗費的公車制度,其改革卻一直難有實質性突破。周天勇認為,「行政成本特別是公務消費節節攀升、公私不分等現象嚴重,長此下去,不僅影響政府形象,也會拖垮財政。」]

⑩ 稅收的行政成本包括什麼反應了什麼問題

稅收的行政成本包括內容如下:
政府行政開支(即所謂的行政成本或行政費用),稅收行政成本指政府為取得稅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種費用。國家取得稅收收入的過程包括制定稅收制度、組織征稅活動、開展納稅檢查並處理違章案件三個階段。與此相適應,征稅成本也由立法成本、徵收成本和查處成本三個部分構成。

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特殊地理特點帶來的貧困縣凸顯的民族問題,對政策的需求自然不同。實際操作中,反映出對政策的執行不力,暴露出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與現實需求的矛盾。
稅收成本增長較快,並且稅收成本上升的速度還超過了收入的增長速度,是中國近年來的一個重要經濟現象。這一現象不僅會影響稅收純收入,還會導致政府經濟信息失真,由此誤導政府經濟政策,影響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運行,並損害國家稅法的權威與實施效果。
要降低稅收成本:
首先要強化正式制度約束的作用,這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加強稅收立法:嚴格限定稅收的委託立法權,提升稅法的效力級次和穩定性,合理劃分稅收許可權,合理設計稅制,提高單部的稅收法律效率,發揮稅收法律體系的規模效應;二是深化稅制改革:採取漸進式的增量改革,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稅制模式,設計與稅收管理體制相適應的稅制,改革目前的稅制供給狀況。
其次要發揮非正式制度約束的作用,包括加強稅收宣傳工作,加強稅務機關和人員的成本意識,提高稅務機關的專業服務水平,發展和規范稅務代理業,強化納稅人權利等方面。第三是要增強實施機制的有效性,提高我國稅收征管體系效能,包括完善稅收征管制度,強化稅源監管,實行區別納稅申報,強化稅務稽查,加強稅收信息化建設,優化稅務行政資源配置。
第四是要減少信息不對稱,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息交流機制,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建立稅收舉報制度,完善對稅務機關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強化對納稅人的激勵與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