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各國工業碳排放量
完全算工業的,手頭沒有資料。建議你用Google搜索一下,當然是英文了。
參考一下舊點資料:
中國2004年的人均碳排放量0.99噸碳,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人均碳排放量1.16噸碳。其中美國2004年人均碳排放5.5噸碳,計算表明,不實行減排,到2015年左右而不是現在我國的碳總排放量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排放國,到2100年中國將達到5.22GtC,相比2005年增長了245.34%,總排放量佔世界排放量的26.14%。但是從人均碳排放量來看,2100年中國的人均碳排量僅僅比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高,人均累計碳排放(2005-2100年)只比世界其他地區高,處於六個國家(地區)的倒數第二。從這點看,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們有必要更積極地投入碳減排。盡管在在過去的25年中,我國單位GDP的CO2排放強度年下降率達5.4%,能源增長均為GDP增長的對數函數,為全球減緩CO2排放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
『貳』 世界各國每年碳排放量情況如何
國家 排放量(a)佔全球百分比人均量(b)
1.中國7,219.2 19.12%5.5公噸(72)
2.美國6,963.8 18.44% 23.5(7)
3.歐盟5,047.7 13.37% 10.3(39)
4.俄羅斯1,960.05.19% 13.7(18)
5.印度1,852.94.91%1.7(120)
6.日本1,342.73.56% 10.5(37)
7.巴西1,014.12.69%5.4(74)
8.德國977.42.59% 11.9(25)
9.加拿大731.61.94% 22.6(8)
10.英國 639.81.69% 10.6(36)
11.墨西哥 629.91.67%6.1(65)
12.印尼 594.41.57%2.7(101)
13.伊朗 566.31.50%8.2(54)
14.義大利 565.71.50%9.7(45)
15.法國 550.31.46%9.0(47)
16.南韓 548.71.45% 11.4(31)
17.澳洲 548.61.45% 26.9(5)
18.烏克蘭 484.71.28% 10.3(40)
19.西班牙 438.71.16% 10.1(41)
20.南非 422.81.12%9.0(48)
21.土耳其 393.21.04%5.5(73)
22.波蘭 374.60.99%9.8(44)
23.沙國 374.30.99% 16.2(13)
24.泰國 351.30.93%5.6(71)
25.阿根廷 318.30.84%8.2(53)
26.奈及利亞 296.60.79%2.1(112)
27.台灣 271.20.72% 11.8(26)
28.委內瑞拉 266.30.71% 10.0(43)
29.巴基斯坦 240.60.64%1.5(128)
30.荷蘭 224.40.59% 13.8(16)
『叄』 全球10項碳排放世界紀錄是哪些
1、全世界碳排放總量最多的國家——美國
發達國家人口雖然僅佔全球的20%,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到全球的70%至80%,其中美國名列第一,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保持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碳排放總量最多的世界紀錄。美國創造了全球碳排放量世界之最。
2、世界上人均歷史碳排放總量最多的國家——英國、美國
大氣中現存二氧化碳排放中約70%至80%是由發達國家產生的。統計表明,富裕國家在排放總量中佔主要部分,工業化時代時起所排放的每10噸二氧化碳中,約有7噸是發達國家排放的。英國和美國的人均歷史排放量約達1100噸二氧化碳,而中國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別為66噸和23噸。英國和美國保持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人均碳排放總量最多的世界紀錄。
3、2009年世界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
2009年涵蓋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數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年人均排放20.58噸二氧化碳,超過美國的19.58噸,成為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打破了由美國保持的中國世界紀錄協會2009年世界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世界紀錄。澳大利亞坐上了世界人均碳排放量世界之最。
4、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的人口大國——印度
人均歷史碳排放總量計算,印度的人均水平為23噸,中國為66噸,而英國美國人均高達1100噸二氧化碳;2009年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85個國家裡排在第44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有4.6噸,不及澳大利亞和美國的1/4。
5、世界上第一個計劃實現零碳排放的國家——吐瓦魯
2009年8月,西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宣布,到2020年,全國將放棄使用一切化石燃料,致力於開發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該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碳排放」國家。
吐瓦魯是世界上第四最小的國家,人口只有12000,面積10平方英里。大部分人口都是漁民或農民,沒有重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非常低。由於全球變暖,該國正面臨被海水吞噬的危險。吐瓦魯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最早提出實現零碳排放的世界紀錄。
6、世界碳排放量計劃降幅最大的國家——中國
2009年,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中國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通過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是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巨大努力。中國因此項宏大的計劃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碳排放量計劃單位降幅最大的世界紀錄。
7、第一個世界碳排放公約——《京都議定書》
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具體說,各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別增加10%、8%和1%。
《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中國於1998年5月簽署並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2004年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使其正式成為俄羅斯的法律文本。
8、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中國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要求,工業發達國家到2012年至少減少50億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中至少有25億噸的減排量需求無法被滿足,需要其他國家的協助。碳減排市場無疑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市場。研究機構根據CDM規則估算,以目前中國每噸CERs 7到8歐元的市場價格計算,在2012年之前,中國的碳交易潛力達數十億歐元,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50%。
9、世界上唯一拒絕簽署執行減少碳排放公約的發達國家——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理應帶頭承擔應有的責任,但令人遺憾的是對簽署《京都議定書》卻持消極態度。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柯林頓政府曾於1998年11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布希政府上台後,於2001年3月又宣布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美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唯一拒絕簽署執行《京都議定書》的發達國家的世界紀錄。
10、世界上通過植樹造林減少碳排放貢獻最大的國家——中國
目前,中國繼續保持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時的8.6%,增加到目前的18.21%,森林蓄積量達到124.56億立方米,活林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已經根本扭轉了「森林赤字」長期格局,成為「森林盈餘」大國。
『肆』 世界各國每年碳排放量情況如何百分比為多少
碳排放是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或簡稱。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詞作為代表。雖然並不準確,但作為讓民眾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簡單地將「碳排放」理解為「二氧化碳排放」。人類的任何活動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比如普通百姓簡單的燒火做飯都能造成碳排放,任何物體被火燒後的廢氣都會產生碳排放。多數科學家和政府承認溫室氣體已經並將繼續為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所以「(控制)碳排放」、「碳中和」這樣的術語就成為容易被大多數人所理解、接受、並採取行動的文化基礎。
『伍』 碳排放的成本是什麼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被認為是冷戰結束後最重要的國際公約之一。針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國際社會在
1992年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並於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達成了《京都議定書》 (以下簡稱《議定書》)。《議定書》要求30多個附件一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在2008至2012年間,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減>5.2%。在得到占發達國家1990年CO2排放總量的55%以上的締約發達國家批准後,《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這標志著國際社會進入了一個實質性減排溫室氣體的階段,人類發展史上首次具有了一個國際法律框架,用以限制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碳循環和氣候變化的干擾。減少碳排放成為締約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議定書》設計的清潔發展機制(CDM)為溫室氣體減排提供了一個雙贏的長期行動框架。是《議定書》設計的三個靈活機制之一,其初衷是為了各國可以採用最小成本且有效的方式來削減排放,各國可以運用這些機制相互協作以履行減排的承諾。該機制允許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開展減排項目來獲取減排信用,並從2000年開始到第一個承諾期(2008-2012)執行。它既可以使發達國家降低減排的成本,同時又使發展中國家通過項目合作,獲得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中國可以通過積極參與項目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據估計中國可以提供全球CDM所需項目的一半以上。此外,碳交易市場也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議定書》生效是各國在政治、經濟、能源、環境等方面利益相互妥協的結果。由於各國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具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加上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履行減排義務時付出的代價不同,所以在減排的國際談判中不得不考慮各自的國家利益,使得談判過程成為一個各個國家或利益集團在政治、經濟、資源、環境等方面博弈的復雜過程。
由於占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約40%的美國和澳大利亞沒有批准《議定書》,並且《議定書》最終文本是在談判過程中對一些國家的減排義務作了較大讓步的情況下才達成的妥協方案,所以《議定書》執行的意義和效果並不顯著。即使《議定書》所規定的各項目標能夠實現,與穩定氣候變化的最終目標仍相距甚遠。由於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較高,對經濟將產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所以,實力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如此巨大的經濟負擔,需要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另一方面,減排的效果如何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國際社會實現穩定氣候變化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1]碳排放-碳交易 排放模式 全球碳交易市場年均交易額已達300億美元,預計將來還會大幅增加。在歐洲,企業可以通過買賣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額來實現排放達標的目標。碳排放已經成為一種市場化的交易。在倫敦金融城,除了股票、證券和期貨交易所外,還有不少專門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早在2002年,英國就自發建立了碳交易體系。另外,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0多家企業致力於研發有助減少碳排放的新技術。雖然在倫敦沒有一所類似股票交易所的碳交易所,但是這些大大小小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企業卻早就聯合在一起了。碳排放價格一直處於波動狀態,2006年交割的碳排放價格約為每噸16.50歐元(約合人民幣165元),而2007年交割的碳排放價格則為17歐元。除英國外,歐洲各國目前都有活躍的碳排放交易市場。2002年,荷蘭和世界銀行首先開始碳交易時,碳排放的價格為每噸5歐元左右,此後開始上揚。2004年達到6歐元,到2006年4月上旬,每噸價格超過了31歐元。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總額達280億美元,為2005年的2.5倍,交易的二氧化碳量達到了13億噸。英國、美國已經是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兩大中心——擔綱的分別是倫敦金融城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現在,參與碳排放交易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將目光投向了亞洲,投向了中國。碳排放交易是用經濟手段推動環保的國際通行辦法,是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的核心內容。1997年開始接受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重要議定書,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驅動力。根據《京都議定書》的約定,「已發展國家」有已經核準的2008-2012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上限;同時,至2012年,溫室氣體平均排放量必須比1990年的水平低5.2%。為減少「全球蔓延」的溫室氣體,《京都議定書》同時規定,協議國家(現有169個國家)承諾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一定的碳排放減排目標,各國可將自己的減排目標分配給國內不同的企業。當某國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時,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英文簡稱CER)的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同樣的,在一國內部,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的企業也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的企業那裡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CDM便因此形成,碳排放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國際市場。受《京都議定書》的政策牽引,英國早在2002年即啟動自願排放貿易計劃,31個團體根據1998-2000年基線自願性設定排放減量目標,包括了6種溫室氣體。2005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體系啟動,該體系覆蓋歐盟25個成員國,包括近12000個燃燒過程排放二氧化碳的工業實體,遂使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倫敦金融城則是歐洲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中心。2006年,其碳排放交易額超過200億歐元,歷年來呈翻番增長趨勢。「走在環保問題的前列,已經為金融城帶來了切實利益。」倫敦金融城當局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邁克爾·斯奈德如此評價金融城的碳排放交易。美國目前尚未加入簽署《京都議定書》,其制定了「10年內減少20%的汽油用量」的發展減排計劃。2003年建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是全球首個以溫室氣體減排為目標和貿易內容的專業市場平台,其包括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氧化物、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交易,會員200餘個,這足以使其成為碳排放交易的美洲中心。碳排放-與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碳排放-應對措施 積極應對 與其他污染物不同,CO2的減排存在很大的技術難度。目前,主要有3種技術方向和選擇。一是採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術,主要包括清潔能源替代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技術(核能目前已經被排除在聯合履約和CDM機制之外);二是提高能效,進而通過減少能耗實現削減CO2排放;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匯技術。此外,稅收等財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術改造進程,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作用。 (1)能源結構調整對減排的作用明顯但困難較大
從目前情況來看,短期內,通過能源替代技術改變能源結構的作用有限。人類存在採用低碳或無碳的替代能源技術的可能性,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為此,重點研究了現有能源的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與效果。 在考慮宏觀經濟系統各個方面的復雜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我們初步建立了以減排政策為核心的一般均衡模型,應用這一模型對能源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徵收碳稅等進行了政策模擬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中國2003年能源消費中,煤的比重為67.1%,天然氣的比重為2.8%。如果將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個百分點,代之以天然氣,CO2的排放量會減少0.74%,而GDP會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0%,各部門生產成本普遍提高,其中電力部門受影響最大,平均成本提高0.60%;如果「氣代煤」的比例為5%,CO2的排放量會減少4.9%,而GDP會下降2.0%,居民福利減低2.0%,電力部門平均成本提高2.4%。 因此,能源結構調整的後果是,一方面CO2排量會顯著降低,另一方面GDP增長速度會放緩,居民福利受到一定的影響。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因此,即使在能源供給充分的條件下,能源結構調整的速度不應也不可能太快。 (2)實施清潔生產
技術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最有效的途徑。根據以上預測,即使採取較積極的能源政策,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油氣等清潔能源的比例,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仍占約60%。而碳埋存和相關碳匯技術因成本等問題難以推廣。因此,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技術減排措施就是採取清潔生產等技術來提高能效,特別是煤炭的清潔利用技術在未來15年中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效技術不僅減少能源利用、減少排放、提高成本效益,還能通過技術轉移發揮更大潛力,因此是CDM項目最優先的選擇。另外,在農業方面,提高化肥利用率。在保證作物產量的前提下,實現減少化肥消耗量,對於減少化肥生成過程中的CO2排放和保護環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履行《京都議定書》 (3)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有助於減輕中國潛在的減排壓力
造林、林地恢復、豐產林管理、採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蟲害控制等可增加森林固碳量,減少碳排放。據初步估計,中國實施的林業六大重點工程的固碳潛力約200億噸,持續時間約為100年。合理的農業管理措施(包括平衡施肥、合理種植、增加秸稈還田、少耕免耕等)和減少土壤侵蝕能大大提高農業土壤固碳量。根據目前的野外定位研究成果,在施用有機肥的情況下,除東北部分地方外,土壤有機質均會增加,平均增加幅度為8.52~59.78 g/(m2·yr)。農作物秸稈的還田,類似於施用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幅度45.24 g/(m2·yr)。免耕和少耕可以分別平均增加土壤有機碳134.81和208.74 g/(m2·yr)。在中國農業生產中,積極施用有機肥及推廣秸稈還田和免耕,農田生態系統土壤的固碳潛力是巨大的。初步估計,目前森林植被的現有碳貯量只有潛在貯量的44.3%,土壤的現有碳貯量只有潛在貯量的90%。 增加草地固碳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種改良等。另外,中國青藏高原高寒濕地、東北濕地以及分布在幾大流域的濕地是個巨大的碳庫,納入陸地生態系統碳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當前中國符合《京都議定書》的生態系統碳匯占工業CO2總排放量的4%~6%。到2020年,這個碳匯可提高2~4倍,占工業CO2總排放量的7%~8%。增強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與碳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中國所面臨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為加快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爭取空間和時間。 4)徵收碳稅對整個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如果採用徵收碳稅的市場手段實現5%或10%的減排目標,需要分別徵收每噸碳90.71元和192.9元的碳稅。如果將徵收的碳稅全部用於返還居民,其稅率還會略有提高。在徵收碳稅情形下,各部門的生產成本將增加,電力部門增加的成本分別為5.78%和12.07%,鋼鐵部門增加0.91%和1.94%,郵電運輸業增加0.128%和0.263%。 如果把調整能源結構和徵收碳稅的措施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得到社會總成本略小的方案。例如:「氣代煤」1%,徵收碳稅82.1元/噸碳,可以實現5%的總的減排目標,而居民福利下降0.78%,GDP下降1.51%。
總之,採用徵收碳稅和能源結構調整的政策對整個經濟的負面影響比較大。 5)消費行為對節能與減排的作用突出
目前,對生產活動中的節能、提高能效方面的研究比較多,而對居民生活用能研究得比較少。事實上,1999~2002年中國每年全部能源消費量的大約26%、CO2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需求的經濟活動造成的。經過研究,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節約空間。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單是在住房、汽車、摩托車和家用電器節能這幾項就可以節約能源2176.3萬噸標准煤,佔2002年居民生活行為用能的11.0%,相當於每年減少1628.8噸碳的CO2排放。碳排放-減排目標 中國: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
美國: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韓國:為了削減碳排放,將在未來10年執行正在考慮的三個計劃中最嚴格的一個,使2020年的碳排放量比正常水平降低30%。[
『陸』 中國的碳配額是多少
《京都議定書》生效對中國意味深長
2月16日,給渴望在更安全環境和更清潔空氣中生活的人們,帶來一個福音———歷經7年艱難談判,《京都議定書》終於正式生效了。它能限制發達國家向大氣中過量排放溫室氣體嗎?
因為減限排溫室氣體直接影響到各國的經濟發展,《京都議定書》的談判異常艱難———
2001年美國宣布退出,俄羅斯、澳大利亞遲遲不加入,其他歐洲發達國家屢次要價,不斷加碼讓步,中途幾近夭折。2004年底,很多國家都心灰意冷時,俄羅斯在最後一刻簽署,才使《京都議定書》又活了下來。實際上,《京都議定書》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
盡管美國布希政府作出了讓世界側目的決定,但有分析認為,從國際環境保護史的發展來看,《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是國際環境合作領域的重大勝利事件。
《京都議定書》中規定,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尚不承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減排義務。但「後京都協定時代」,中國雖然沒有時間表,卻可能承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
本質是經濟問題
「《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並沒給現在的中國帶來切實壓力,但對未來中國影響巨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潘家華研究員說。
他解釋,以前,人們都認為大氣是公共資源,可以不加約束地共享,但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加劇,大氣資源變得越來越有限了,也需要各國間協調分配,有償使用。只是它不像土地、礦產、水源等,無法界定產權,分配復雜。因此需要一個國際協定來規范和約束。
《京都議定書》,就是世界各國商議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規定各國怎樣切大氣資源這塊蛋糕。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表示,《京都議定書》表面上是環境問題,實質是經濟、能源、政治問題。所有的環境問題都是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增長效率的問題。中國當前要做的是調整能源結構,走「循環經濟」的路子,從過去的「兩高一低」(高投入、高排放、低產出)向「兩低一高」(低投入、低排放、高產出)轉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楊宏偉博士說,《京都議定書》要求減限排溫室氣體問題的實質,涉及能源消費總量和效率問題。我國人均GDP剛過1000美元,國家開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很關鍵的時期,也是能源需求的高增長時期———城市化進程加速,高樓、高速路、鐵路、機場、電站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量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從長期看,能源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向中國發出市場信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研究中心潘家華表示,《京都議定書》遵循的原則是:「共同承擔責任,但是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率先承擔先減限排、多減排的義務,技術能力差、經濟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暫時沒有減排的責任。
《京都議定書》的生效,短期內對我國有利。《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一種獨特的貿易———如果一國的排放量低於條約規定的標准,則可將剩餘額度賣給完不成規定義務的國家,以沖抵後者的減排義務。廣袤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為一般估算數值的兩倍,這使俄羅斯獲得了更大的剩餘減排額度,可以在加入《京都議定書》之後通過排放貿易大賺外匯。實際上,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也早就將其減排義務同俄羅斯的減排貿易掛上了鉤。
潘家華說,在發達國家完成二氧化碳排放項目的成本,比在發展中國家高出5倍至20倍,所以發達國家願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金、技術,提高他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此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義務。
他解釋,這向中國發出了一種市場信號———佔用大氣空間也要付費。企業在項目投資、技術開發、生產成本核算中,首先要選能源效率高的品種。如今,一般企業都是按50年的規模投資的,但我們不可能50年內不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規定,所以現在就要有所准備。同時,這對消費者也是一個信號。消費者在購買電器、冰箱、汽車等產品時,應選擇低排放、能源密集度低的產品。
會成為貿易壁壘?
「當然,《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對中國經濟也有負面效應。」潘家華說,比如,發達國家會把碳密集產品和高能耗項目向我國轉移。未來數年,日本的一些鋼鐵產業就可能轉向中國。而這些投資規模很大的項目,50年內不可能搬走。
他解釋,這些產業大規模轉移進來,我們在第一個、第二個承諾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議定書》,但第三個承諾期到來時,我們卻可能被投資「鎖住」。如果把這些產業再轉移出去,對就業、再就業和經濟發展將有很大的沖擊。
我們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很難防禦那些碳密度高的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否則每年中國10億平方米建築的材料從何而來?我們的高速公路、鐵路、污水處理廠、水利工程、鋼鐵廠,沒有一項不是能源高密度產業。2000年,國家消耗的標煤13.5億噸,2004年,光原煤就消耗20億噸。
工業發展必須經歷輕工業、重工業、知識工業這幾個階段。從資本密集型工業向知識密集型工業轉型,韓國、日本走完重工業階段花了20至40年,中國可能會短些,但也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在談判中始終堅持的立場是:我們需要這個排放空間,發展中國家不承諾、不承擔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國際義務。
另外,這可能對我國常規能源的大量使用產生壓力。我國在能源結構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氣等為主,限排壓力下,必須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但這些能源開發成本較高。
目前,我國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從排放強度來看,由於技術和設備相對陳舊、落後,能源消費強度大,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比較高。
預測表明,到2025年前後,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從人均來看,目前我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到2025年可能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雖然仍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但已喪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低的優勢。
也有分析認為,中國高排放、低產出獲得的產品,可能成為國際貿易爭端因子,引發一些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與其說《京都議定書》是一個環境保護議定書,不如說是一個貿易協定書。只有更多熟悉其中的規則,才有可能真正保護自己的利益。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也表示,短期看,《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對我國有利,但長遠看,不確定性很大,中國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陷入利益「漩渦」
在發達國家中,澳大利亞和美國是兩個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潘家華解釋,美國人口僅佔全球的3%強,而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美國曾於1998年11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美國仍處於經濟擴張階段,人口在增長,美國的經濟、生活方式都是粗放的。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由,宣布拒絕批准執行《京都議定書》。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是煤炭和礦產出口大國,可這些資源的開采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碳排放,如今,澳大利亞的碳排放量比1990年增長了43%(中國只增長了37%)。
歐洲的情況完全不同———人口在負增長,低能耗、高產出、高效益的先進技術最成熟。
俄羅斯又有不同。俄羅斯經濟發展速度減慢,人口增長也減慢,現在的碳排放量比1990年還減少了40%。所以,《京都議定書》給俄羅斯的減排義務定為0,即能維持在1990年的排放量即可。承諾本身對它壓力不大,但俄羅斯對《京都議定書》能否生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於是《京都議定書》就成了俄羅斯的政治牌,它用這張牌跟歐盟、跟美國討價還價,在WTO上獲得很多寬松條件。
「花錢換減排」的「京都模式」,讓《京都議定書》更像一個貿易條約,而非環境條約。《京都議定書》正在陷入利益「漩渦」。
鏈接
《京都議定書》
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日本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1990年減少5.2%,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對各發達國家來說,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則不必削減,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別比1990年增加10%、8%、1%。《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之後才具有國際法效力。(記者 從玉華 張可佳)
『柒』 各國減排目標統計
一。。美國官員25日表示,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在哥本哈根峰會上提議,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將在2005年水平上削減17%。奧巴馬將於12月9日出席屆時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二。。新加坡總理指出,要是其他國家都承諾在新的全球環境協定下履行義務,新加坡也將採取進一步減少碳排放量的舉措,為全球減排努力作出貢獻。新加坡是個小國,碳排放量還不到全球總量的0.2%。三。。中國政府公布了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具體行動目標。這些目標是在11月25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通過的。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會議還決定,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通過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這是我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是我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捌』 2021世界碳排放量排名
(2010•北京)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圖是21世紀初某年世界部分國家碳排放狀況分布示... - :[答案] (1)根據圖「21世紀初某年世界部分國家碳排放狀況分布示意圖」顯示的信息分析,美國碳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較多;俄羅斯碳排放總量較少,人均排放量較多;法國碳排放總量較少,人均排放量較多;印度碳排放總量較...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增加目前,碳排放? : 試題答案:(1)美國碳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較多;或俄羅斯碳排放總量較少,人均排放量較多;或法國碳排放 總量較少,人均排放量較多;或印度碳排放總量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選其一) (2)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使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能力增強,增加了大氣逆輻射,導致氣溫上升(或溫 室效應增強,或大氣保溫作用增強).
讀下圖,回答下列各題. 1.有關我國碳排放量的正確敘述是( ) A.消費的碳排放總量大於生產碳排放總量 B.消費本國的碳排放量小於他國的碳排放量 ... - :[答案] 1.D2.B
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增加,降低碳排放已成為全球? : 試題答案:(1)美國;石油(2)碳排放總量中國比俄羅斯大;人均排放量俄羅斯比中國大(3)甲烷、一氧化二氮、氟利昂(至少回答兩種);大氣逆輻射(或長波輻射);海平面上升淹沒島嶼 和低窪地區,城市排污管道失效,海水倒灌導致河水、地下水水質變差,影響海岸生態和漁業等(任 意回答兩點)(4)發展節能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廣泛採用清潔能源;植樹造林,保護森林;開展廣泛的國際合 作,發達國家多承擔責任,提供資金、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5)只要涉及倡導公交出行、多種樹、節能等都行,只要簡明、合理即可.
世界co2排放量排名 - : 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排行榜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21:43中國節能產業網訊根據英國風險評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顯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排行榜如下:中國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60...
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前十位的國家是哪十個,次序及排放量各是多少 - : 截止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前十位的國家有:1、中國 排放量:7219.2a.2、美國 排放量:6963.8a.3、歐盟 排放量:5047.7a.4、俄羅斯 排放量:1960.0a.5、印度 排放量:1852.9a.6、日本 排放量:1342.7a.7、巴西 排放量:1014.1...
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什麼國居第一 - : 第1名:中國.中國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60億噸,位居世界各國之首.但是,從人均排放量來看,中國的排放量並非最多.第2名:美國.美國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達到59億噸.此外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每年19.58噸,僅次...
全球10項碳排放世界紀錄是哪些 - : 1、全世界碳排放總量最多的國家——美國發達國家人口雖然僅佔全球的20%,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到全球的70%至80%,其中美國名列第一,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排...
『玖』 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前十位的國家是哪十個,次序及排放量各是多少
截止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前十位的國家有:
1、中國
排放量:7219.2a。
2、美國
排放量:6963.8a。
3、歐盟
排放量:5047.7a。
4、俄羅斯
排放量:1960.0a。
5、印度
排放量:1852.9a。
6、日本
排放量:1342.7a。
7、巴西
排放量:1014.1a。
8、德國
排放量:977.4a。
9、加拿大
排放量:731.6a。
10、英國
排放量:639.8a。
(9)目前各國的碳排放成本是多少擴展閱讀
減少碳排放的對策:低碳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的專家提出了「低碳生活」的建議:
1、衣,隨季節更替,穿著適宜的應季服裝可以減少空調的使用。選擇環保面料並減少洗滌、選擇手洗、減少服裝的購買。
2、食,購買本地、季節性食品,減少食物加工過程,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少油少鹽少加工的烹飪方法,健康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地球。
3、住,居住面積不必求大,理智選擇適合戶型。因為住房面積減少可以降低水電的用量,這在無形之中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4、行,選擇合適的汽車車型,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汽車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戶,應盡量選擇低油耗、更環保的汽車。
5、用,洗菜水洗澡水循環利用、每間房只裝節能燈、不吃口香糖、使用時尚的環保袋、雙面列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盡量購買包裝簡單的產品,既減少生產中消耗的能量,也減少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