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如何應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擴展閱讀
汗蒸館怎麼收回成本 2025-05-21 17:20:56

如何應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發布時間: 2022-08-08 06:06:23

① 費用效益分析方法

一、費用效益的分析步驟

通常,費用效益分析包括4個主要步驟。

1.弄清問題類型和確定分析范圍

分析的問題是針對工程項目方案,還是政策手段的設計。確定分析對象的同時,還要確定分析范圍。分析的范圍要足夠大,以便盡可能地包括最主要的、可以識別的結果和影響。從費用效益的觀點看,分析范圍越大則越包括所有的外部影響。但分析范圍選擇還要取決於其他因素,如分析的財力和人力以及監測布點等。

2.找出各災害要素或功能的損害關系

地質災害的物理效果就是人口、資源、環境功能的損害,它們之間存在著反應關系,是進行費用效益分析的關鍵。通常可以通過科學試驗或統計、調查而獲得。

3.用貨幣表示地質災害的效果

對於地質災害用貨幣表示時,存在很大難度,這是費用效益分析的重點。在項目經濟分析中,為了減少不利的影響,還需要制定一些相關防治措施,這些措施的費用,也包括在分析中。同時也應計算這些防治措施所產生的效益及其損失。

4.綜合評價費用和效益

當評價完所有的費用和效益項目後,就需綜合計算總效益、總費用和凈效益。如果費用和效益發生不在同一年份,則還需計算上述指標的現值。在歸類或合並效益與費用時,一般需注意兩點:一是費用應包括間接損失費用和直接控製成本,同時減去可能節省的費用;二是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最後,根據評價准則確定最佳方案。

二、比較費用和效益的評價准則

費用和效益的比較評價,通常採用效費比和凈效益兩種評價指標(或准則)。

(一)效費比

效費比即總效益與總費用之比,記作a:

a=PVTB/PVTC(1-5-9)

如果效費比a≥1,說明社會得到的效益大於該項目或方案支出的費用,項目或方案是可以接受的;若a<1,則該項目或方案支出的費用大於所得的效益,項目或方案應該放棄。

效費比的實際含義是單位費用所獲得的效益,這是十分有用的評價指標。在實際應用中,也有應用費效比來作為評價指標。費效比是費用與效益的比,是效費比的倒數。

(二)凈效益

凈效益是總效益減去總費用的差額,記作PVNB,即為

PVNB=PVTB-PVYC(1-5-10)

若凈效益PVNB≥0,表明社會所得大於所失,項目或方案是可以接受的。該方法的優點可以避免負效益或費用的節約的歸屬處理不當所造成的錯誤;若凈效益PVNB<0,則項目或方案不可取。

② 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通過比較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一種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費用分析法運用於政府部門的計劃決策之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針對某項支出目標,提出若干實現該目標的方案,運用一定的技術方法,計算出每種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過比較方法,並依據一定的原則,選擇出最優的決策方案。
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共事業項目的價值,非公共行業的管理者也可採用這種方法對某一大型項目的無形收益(Soft benefits)進行分析。在該方法中,某一項目或決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將被一一列出,並進行量化。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首次出現在19 世紀j是法國經濟學家朱樂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義為「社會的改良」。其後,這一概念被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重新界定。到1940年,美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卡爾德和約翰·希克斯對前人的理論加以提煉,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論基礎即卡爾德——希克斯准則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成本—效益」分析開始滲透到政府活動中,如1939年美國的洪水控製法案和田納西州泰里克大壩的預算。6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投資項目的增多,使得人們日益重視投資,重視項目支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就需要找到一種能夠比較成本與效益關系的分析方法。以此為契機,成本—效益在實踐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在激烈競爭的經濟環境下,成本控製成為每個企業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科學分析企業的各項成本構成及影響利潤的關鍵要素,找到成本控制的核心思路和關鍵環節,使企業更好地應對競爭壓力下的成本控制問題?成本控制絕對不僅僅是單純的壓縮成本費用,它需要與宏觀經濟環境、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經營方向、經營模式等有效結合,需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系統,讓企業的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響公司業績的核心環節,全面了解企業的成本構架、盈利情況,從而把握正確的決策方向,從根本上改善企業成本狀況,真正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
收益 構建全面的企業成本管理思維,尋求改善企業成本的有效方法 掌握成本分析的主要方法,為決策者提供關鍵有效的成本數字支持

③ 費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費用效益分析法是指通過權衡效益與費用來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一種分析方法。 它分為財務效益與費用分析和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兩種。

這是對經濟活動方案的得失、優劣進行評價、比較以供合理決策的一種經濟數量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較多地用於工程建設的項目評價中。費用效益分析還被當作一種特殊形式的經濟系統分析。

因為它所比較的費用與效益都是作為與該經濟活動的目標相關的後果而從社會的觀點來考慮的,分析本身也是為了提供建議和幫助決策。

(3)如何應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擴展閱讀:

由來和作用:

費用效益分析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的費用效果分析發展而來。它的興起,從經濟實踐看,與公共投資的增加、公共事業的發展分不開;從理論淵源看,同經濟理論(福利經濟學與資源有效分配理論)、工程經濟學、運籌學的發展與匯合相聯系。

費用效果分析只適用於性質相同或目標相同的活動的經濟選擇問題,而費用效益分析不僅能表明每個項目或方案是否值得執行,而且還能計算與比較幾種不同性質的活動相應的效益與費用的差額。這是更有力的決策工具。

但它對決策的作用,不單純地表現在分析的結論上,重要的在分析過程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和反映出來的詳細內容上。

④ 零基預演算法中怎麼運用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A
【答案解析】零基預算編制過程中要劃分不可避免費用項目和可避免費用項目。在編制預算時,對不可避免費用項目必須保證資金供應;對可避免費用項目,則需要逐項進行成本與效益分析,盡量控制不可避免項目納入預算當中。

⑤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有何區別

這三個的區別是成本效益分析是最廣泛使用的葯物經濟學方法之一。成本收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所有成本和收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方法。成本效用分析是指將成本與項目的效用進行比較,稱為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應用到政府部門的規劃和決策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中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它通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用事業項目的價值。
葯物經濟學是一門結合葯理學和經濟學的邊緣學科。它應用經濟學原理、方法和分析技術對臨床治療過程進行評價,以指導臨床醫生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在臨床實踐中,利用葯物經濟學可以比較不同治療方案產生的經濟效果的相對比例,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有利於醫療衛生資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效果成本。
拓展資料:
1、CEA法是根據具體的臨床治療目的(生理參數、功能狀態、增加壽命年等)計算不同方案或療法的單位治療效果成本。 CEA的結果不以貨幣單位表示,而通常使用健康結果或臨床治療指標,如獲救人數、治癒率、延長生命年數、降低血壓等指標的變化。CEA結果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平均成本效益比法,即每一種效果所需的成本(如生命中每一年所花的錢數)。附加費用與附加效果的比值法是指產生附加效果所需的附加費用。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應比法是指一種治療方法與其他替代治療方法相比,治療成本和效果變化的比值。
2、成本收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所有成本和收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應用到政府部門的規劃和決策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中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它通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用事業項目的價值。
3、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提出若干方案以達到一定的支出目標,採用一定的技術方法計算每個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過比較方法和一定的原則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 .它通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用事業項目的價值。非公有行業的管理者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分析一個大項目的無形收益。在這種方法中,一個項目或決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會一一列出並量化。
4、成本收益分析法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世紀,在法國經濟學家Jules Papart的著作中被定義為「社會進步」。後來,這個概念被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重新定義。到1940年,美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考爾德和約翰·希克斯完善了之前的理論,形成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論基礎,即考爾德·希克斯准則。即在這一時期,「成本效益」分析開始滲透到政府活動中,例如美國1939年的防洪法案和田納西州Terek大壩的預算。 6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府投資項目的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投資和項目支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需要找到一種可以比較成本和收益之間關系的分析方法。以此為契機,成本效益在實踐中發展迅速,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

⑥ 成本效益分析有哪些方法其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分別適用於什麼情況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方法。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製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成本分析中鵬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在核算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提高企業和職工講求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確地查明影響成本高低的各種因素及其原因,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第三,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成本分析還可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條件的變化,正確選定適應新情況的最合適的成本水平

⑦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驟

在開始成本效益分析前了解成本現狀十分重要。你需要權衡每一項投資的利弊。如果可能的話,再權衡一下不投資會有什麼影響。不要以為如果不投資成本就會變高。許多情況下,雖然新投資可獲得巨額利潤,但是不投資的成本相對更小
對一項投資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驟:
1.確定購買新產品或一個商業機會中的成本;
⒉確定額外收入的效益;
⒊確定可節省的費用;
⒋制定預期成本和預期收入的時間表;
⒌評估難以量化的效益和成本。
前三個步驟十分簡單明了。首先確定與商業風險相關的一切成本——本年度主要的成本以及下一年度的預計成本。額外收入也許是由於顧客數量的增加或現有顧客購買量的擴大。為了解這些收入的效益,一定要將與收入相關的新成本考慮在內,最後就可以考慮利潤了。可節省費用顯得簡單一些,至少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利潤的增加,可直接計入利潤。然而,有時可節約費用也有微妙之處,更難確認。可節約費用可以來自各種渠道,以下列舉的一些渠道比較便於量化:
更有效的加工:這意味著減少加工過程需要的人數,或者說簡化加工步驟,甚至於縮短每一步驟所用的時間。
更精確的加工:要求減少修正錯誤的時間和盡量避免客戶的流失。
下一步,為以下兩個要素——即成本和收入或可節約費用——制訂出相關一段時期內的計劃。你希望何時該成本發生?成本的增量是多少?你期望何時獲得效益(額外收入或可節約費用)?效益增值是多少?
成本效益分析舉例
某公司為了改善經營,打算購買一套商業智能軟體,該公司用成本效益分析來判斷此舉是否正確。
1.在成本方面有:
軟體的價格成本,
僱用技術咨詢人員安裝和運行軟體的成本,
培訓軟體操作人員的成本,
2.在效益方面有:
提高了的業務流程(導致年度經營總成本下降),
由於信息供給更為有效,公司決策更為科學(導致額外的現金流),
由於使用現代化軟體,員工士氣得到提升。
水煤漿效益分析

1.8-2.2噸水煤漿代替1噸重油,1噸水煤漿到廠價750-850元左右,而1噸重油價3000元以上,使用2噸水煤漿其價格相當於1噸重油的50%,直接濟效益十分可觀。
節能效益
水煤漿燃燒效率高(95-98%以上),另外水煤漿燃燒系統(密閉儲存、運輸)損耗低,燃燒控制方便,負荷調節范圍大,節能效果顯著,燃用水煤漿具有與燃油基本相同而優於燃煤的低負荷穩燃性能和調節能力,可節約20%左右。
環境效益
水煤漿為洗選後的精煤製成,灰、硫等有害物質遠低於常規動力煤和其它工業用煤:水煤漿燃燒溫度比燃油和燃煤粉低的100-200℃,可大大減少SO2的析出和NOX的生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安全效益
水煤漿運輸,儲存和泵送的過程基本是在常溫下全密封狀態下進行,燃燒前的所有過程均因其含有30%左右水分為非易燃燒體,相對於燃油和煤粉的易燃,易爆性來說,其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效率效益
相對於燃煤鍋爐,由於不設置儲煤、上煤系統,可使企業在設備運行,檢修管理方面節省很大的工作量,減少人力和資金的投入。同燃油相比,水煤漿在御儲、供方便簡單、安全、可靠、便於管理。因此,可節省很多人力物力,提高生產效率。
場地效益
工業鍋爐燃用的煤共灰份大約28-30%左右,需佔用較大的灰場,佔用大量土地。並且灰場二次揚塵對大氣造成污染。而燃用水煤漿一般灰份7%以下,灰場佔地小,相當容量灰場僅為燃煤灰場的25%。

⑧ 什麼是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也叫成本效益原則,是指進行財務決策時效益要大於成本的原則,如果不能實現效益大於成本,則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應該否決這一決策。
成本效益的原則:
1.成本效益的原則規定,在會計系統中,一項活動的收益必須大於其成本。一項活動的成本和收益,會影響內部和外部使用者的決策。其他系統原則(控制原則、相關性原則、適應性原則以及靈活性原則)方面的決策同樣會受成本效益原則的影響。
2.在成本效益觀念下,成本絕對數並非越低越好,關鍵看一項成本的發生產生的效益(收入或引起的企業總成本的節省)是否大於該項成本支出。
3.成本效益觀念是戰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礎,戰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均體現了成本效益觀念。而傳統成本管理則強調成本絕對數的節約與節省,而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得不償失。
拓展資料: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驟:
1.確定購買新產品或一個商業機會中的成本;
2.確定額外收入的效益;
3.確定可節省的費用;
4.制定預期成本和預期收入的時間表;
5.評估難以量化的效益和成本。
成本收益分析的三種主要方法:
1.凈現值法:指在投資項目的壽命期內,將所有的成本和效益按照一定的貼現率折算為成本現值和效益現值,如果效益現值減去成本現值後的差額大於零,則該投資項目就是可行的。
2.現值指數法:指在投資項目的壽命期內,計算所有的效益現值與成本現值之比,如果該比率大於1,則投資項目就是可行的。
3.內含報酬率:指能夠使投資方案的凈現值為零的貼現率。這種方法就是通過計算投資項目的未來所有成本和效益的現值之差為零的貼現率,如果這一內含貼現率比要求的貼現率高,則該投資項目就是可行的。

⑨ 成本收益分析法適合單獨使用進行決策嗎

摘要 成本效益分析法與成本效用分析法是一對兄弟,根據確定的建設目標,提出若干備選方案,並通過評估對比備選方案的成本及效益,選擇最優方案,以優化資源配置的一種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結合預算支出確定的績效目標,比較支出所產生的效益及其所付出的成本,通過比較分析,選擇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實施方案。從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設計原理來看,其最適用於績效前評價。

⑩ 成本效益分析以什麼為測量標准

測量標准為要看具體使用的方法:

如果用比率分析法,有以下幾種指標:

1、相關指標分析法:

產值成本率=成本/產值*100%;

銷售收入成本率=成本/銷售收入*100%;

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

2、如果用構成比率分析法,有以下幾種指標:

直接材料費用比率=直接材料成本/產品成本*100%

直接人工費用比率=直接人工費用/產品成本*100%

製造費用比率=製造費用/產品成本*100%

(10)如何應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擴展閱讀: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

針對某項支出目標,提出若干實現該目標的方案,運用一定的技術方法,計算出每種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過比較方法,並依據一定的原則,選擇出最優的決策方案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首次出現在19 世紀法國經濟學家朱樂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義為「社會的改良」。

其後,這一概念被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重新界定。

到1940年,美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 ·卡爾德和約翰·希克斯對前人的理論加以提煉,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論基礎即卡爾德—希克斯准則。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成本—效益」分析開始滲透到政府活動中,如1939年美國的洪水控製法案和田納西州泰里克大壩的預算。

6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投資項目的增多,使得人們日益重視投資,重視項目支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就需要找到一種能夠比較成本與效益關系的分析方法。以此為契機,成本—效益在實踐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網路-成本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