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股指期貨套利的風險有哪些
一、套利交易過程中因為某個交割月份出現單邊行情而可能被強制減倉的風險
套利交易的基本原則是交易者同時進行數量相同、方向相反的交易,同時平倉並同時開倉。但按照股指期貨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當某個交割月份出現連續單邊行情時,交易所有權對該合約的持倉實行強制減倉。由於股指期貨收盤的時間比股市晚
15分鍾,如果在股市收盤後,股指期貨市場啟動了交易所強制減倉措施,由於交易所執行股指期貨的強制減倉對套利頭寸並沒有優惠待遇,那麼在股指期貨市場持
有的套利頭寸就有可能會被交易所強制減倉。如果套保者或期現套利者的期貨頭寸被強制減倉,就會導致股票現貨頭寸的風險暴露。
二、由於保證金追加不及時而被強行平倉的風險
套利交易需要在期現市場、同一個市場不同交割月份、同一市場相關交易品種或者同一品種不同交易市場同時進行方向相反的交易,由於截止到目前為止國內股指期貨
交易規則中並未對套利交易在手續費和保證金方面給予優惠,因此套利交易相對於單純的投機在交易保證金和手續費方面成本要增加一倍。此時,如果股指期貨出現
行情大幅波動,無論交易所提高保證金水平還是套利交易者彌補浮動虧損都需要追加大量的保證金,此時,套利交易者追保的壓力要明顯大於單純的投機交易,如果
該套利交易者不能及時將保證金追加到位,該交易則面臨某個交割月持倉被強制平倉的風險,一旦某個合約被強制平倉,另一個期貨合約就變成單向投機交易,套利
交易者就需要承擔相應的投機風險。
三、套利交易過程中可能產生較大的沖擊成本,沖擊成本可能沖抵套利利潤甚至導致套利出現虧損
跨期套利交易者需要在同一個市場上兩個不同交割月份上同時進行數量相同、方向相反的交易,從目前國外股指期貨的實際運行情況看,股指期貨往往集中在某一個交
割月份,其他交割月份交易往往比較清淡。在股指期貨個別交割月流動性出現不足時,如果在該月份交易可能出現要麼不能及時成交、要麼成交價格距離自己的預想
差距很大,這種情況可能會加大套利成本,影響到套利利潤,甚至導致套利出現虧損。
四、期現套利時,由於現貨股票組合與指數的股票組合不一致可能產生模擬誤差
股指期貨市場上,期現套利是一種主要的套利形式。准確的期現套利要求賣出或買進股指期貨合約的同時,在現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與其相對應的股票組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兩者很難做到准確對應。
Ⅱ 黃金ETF套利交易有哪些風險
黃金ETF套利交易存在如下風險:
1、流動性風險
指由於市場流動性不夠,導致無法成交帶來的風險。由於ETF的流動性較弱,這一風險反映在實際交易中就形成了較大的沖擊成本和等待成本。
2、跟蹤誤差風險
使用簡單套利方法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跟蹤誤差,簡單套利是先使用跟蹤ETF價格誤差最小化方法,獲得兩只ETF比例,存在一個二次跟蹤的問題。
3、結算與平倉風險
由於黃金ETF實行每日結算以及強平制度,必須保留足夠多的資金。一般情況下70%的倉位,基本能夠覆蓋ETF價格40%的不利波動。結算和平倉風險必須與資金杠桿使用情況,以及其他風險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慮。杠桿套利投資者尤其應該注意對該風險的控制。
4、價差的反向擴大風險
很多情況下,雖然價差到達了無套利區間之上,但價差不會立即發生收斂。對於使用較高杠桿進行套利的投資者,價差波動方向與預期相反時,容易出現較大虧損甚至爆倉。盡管長期來看價差總會重新收斂,但短期內的價差反向擴大的風險不容忽視。
5、ETF停牌風險
ETF基金出現停牌的頻率雖然較低,但參與股指期貨期現套利時,必須將該風險考慮在內。
6、極端行情的風險。
主要是指出現極端行情時,交易所可能會強制平倉的風險。隨著期貨市場的日趨規范,這類風險已經越來越小,而且,該風險還可以通過申請套期保值等方法來迴避。
除了以上套利交易風險,黃金ETF還存在著一些跨市套利的風險,主要有比價穩定性、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時間敞口風險、政策性風險等,希望投資者在進行套利交易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風險的存在,利用合適的技巧來規避掉風險帶來的虧損。
Ⅲ 什麼是沖擊成本
偶給你轉了一下:
國際上通常用價格沖擊成本來衡量股市的流動性。價格沖擊成本也可稱為流動性成本,是指一定數量的委託(訂單)迅速成交時對價格的影響,因此是一個包含即時性和合理價格兩方面要素的指標。
上海證券交易所《市場質量報告》計算了相應的流動性成本指標(價格沖擊指數),即一定數量(如10萬元)交易對市場價格的沖擊程度。從流動性成本看,盡管近十年來我國股市流動性有很大的改善,但與國際市場相比,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比較上海市場與歐、美、亞洲等市場的流動性成本,可以發現,上海市場的流動性不僅遠遠低於德國、東京、紐約、泛歐、倫敦、納斯達克等成熟市場,也低於印度、墨西哥等新興市場。
再舉個開放基金為例說說沖擊成本:
如果開放式基金是由大量的小額持有人持有的話,每日和長期申購贖回的流量是均衡的,所引發的交易成本和沖擊成本較低。如果大額持有人頻繁申購將引發短期的流量失衡,所引發的交易成本和沖擊成本較高。開放式基金在美國稱為共同基金,是小額持有人資金的集合投資,不應該成為大額持有人甚至是大型機構投資人翻江倒海的工具。
在國內,目前對單一持有人的申購規模是不做限制的。基於此,如果大型機構持要頻繁進出,應該向這些機構收取費用以彌補長期持有人。應該給中小投資者補貼的贖回費並沒有全部計入基金資產做為對長期持有人的成本彌補。相反,基金管理公司提取了贖回費之後,反而有一定的財力變相減免機構持有人的交易成本。在贖回費和申購費「補貼」下,機構投資人更加頻繁進出開放式基金,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了中小投資人的交易成本負擔。
打個比方,開放式基金猶如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基金管理公司是船長,持有人是乘客。一部分乘客頻繁上船和下船,導致航行時斷時續,給還在船上的乘客造成沖擊。頻繁的申購和贖回讓基金資產處於不穩定狀態,而由此增加的交易成本由長期持有人即還在船上的乘客承擔。贖回費本來是作為對長期持有人的補償,卻被基金管理公司提取作為銷售費用。基金行業希望持有人長期投資,但結果卻是長期投資者負擔短線客交易成本並承受由此引起的沖擊。這背後暴露的是全球開放式基金「共同集合」理財存在的內在缺陷問題
Ⅳ 什麼是沖擊成本
沖擊成本是指在套利交易中需要迅速而且大規模地買進或者賣出證券,未能按照預定價位成交,從而多支付的成本[1]。沖擊成本被認為是機構大戶難以擺脫的致命傷。比如,機構大戶看好一組股票時,必須花很長時間才能實現自己的建倉目的,如果急於建倉,由於短時間內大量買進會抬高股價,勢必會使建倉的成本遠高於預期成本;同樣,如果急於拋股時,等於是自己在打壓股價,最後實現的賣出價低於原來的預期價格。對散戶而言,由於買賣交易量很小,沖擊成本幾乎為零。
報告顯示,2007年上海市場流動性進一步上升,交易的間接成本(價格沖擊成本)顯著下降。以交易10萬元股票的價格沖擊成本為例,1995年高達199個基點,2006年下降到31個基點,2007年進一步下降到了20個基點。但2007年滬市的流動性指數(使價格上漲1%所需要的買入金額和使價格下跌1%所需要的賣出金額)有所上升,2007年比2006年上升了119%,比1995年上升了369%[2]。
總體來看,上證50成分股流動性成本最低,上證180成分股(不含上證50成分股)次之,B股和ST股票(含*ST股票)的流動性成本最高。此外,流通市值越大、股票價格越高,則流動性成本越低。從按行業分組情況看,
金融、保險業及採掘業的流動性成本最低,傳播與文化產業及信息技術業的流動性成本最高。另外,2007年滬市的相對有效價差則進一步下降,訂單執行質量良好[2]。
沖擊成本的分析沖擊成本的大小,既與委託交易的數量有關,也與流動性大小有關。市場的流動性越小,沖擊成本越大。股票市場上每天的成交金額有幾百億元,看上去規模不小,流動性也可以。但那是上千隻股票共同交易的結果,如果細分到不同的個股
,不難發現其中一些股票的流動性還是很差的。相對而言,買賣股指期貨的沖擊成本就非常小。這是因為相應的股指期貨合約只有幾個,交易集中導致流動性非常強,即使是機構大戶,在其中進出也很方便。[3]
舉個開放基金為例說說沖擊成本:如果開放式基金是由大量的小額持有人持有的話,每日和長期申購贖回的流量是均衡的,所引發的交易成本和沖擊成本較低。如果大額持有人頻繁申購將引發短期的流量失衡,所引發的交易成本和沖擊成本較高。開放式基金在美國稱為共同基金,是小額持有人資金的集合投資
,不應該成為大額持有人甚至是大型機構投資人翻江倒海的工具。
在國內,目前對單一持有人的申購規模是不做限制的。基於此,如果大型機構持要頻繁進出,應該向這些機構收取費用以彌補長期持有人。應該給中小投資者補貼的贖回費並沒有全部計入基金資產做為對長期持有人的成本彌補。相反,基金管理公司提取了贖回費之後,反而有一定的財力變相減免機構持有人的交易成本。在贖回費和申購費「補貼」下,機構投資人更加頻繁進出開放式基金,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了中小投資人的交易成本負擔。
打個比方,開放式基金猶如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基金管理公司是船長,持有人是乘客。一部分乘客頻繁上船和下船,導致航行時斷時續,給還在船上的乘客造成沖擊。頻繁的申購和贖回讓基金資產處於不穩定狀態,而由此增加的交易成本由長期持有人即還在船上的乘客承擔。贖回費本來是作為對長期持有人的補償,卻被基金管理公司提取作為銷售費用。基金行業希望持有人長期投資,但結果卻是長期投資者負擔短線客交易成本並承受由此引起的沖擊。這背後暴露的是全球開放式基金「共同集合」理財存在的內在缺陷問題
(南方財富網SOUTHMONEY.COM)
(責任編輯:張曉軒)
Ⅳ 黃金期貨套利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有哪些
1、基差風險
基差是指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間的價差,因此基差的變動反映了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相對走勢。基差的變動會對套期保值的效果產生一定影響,通常稱之為基差風險。為此,套利者需要形成一定的風險意識。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盡量提高股票組合同滬深300指數的擬合度,做好期貨頭寸的資金管理,真正使股指期貨期現套利交易成為「無風險」的獲利途徑。
2、跟蹤誤差風險
構建的股票組合通常不能完全同指數構成相匹配。首先,由於滬深300指數樣本較大,構建相應的股票組合需要大量的資金。其次,按照權重匹配的原則,在構建時通常會出現不滿一手(100股)的股數。此外,套利者正向套利時,如遇到某權重股漲停或停牌,構建組票組合需進行調整。因此構建的股票組合通常並不能和指數構成相吻合,從而形成一定的跟蹤誤差。
3、強行平倉風險
當我們考察期貨市場時,建立股指期貨頭寸所產生的風險也不可忽視。由於期貨交易的杠桿機制和強行平倉制度極有可能使套利者面臨被強行平倉的風險。例如,套利者進行正向套利(買現貨賣期貨)後,指數向上收斂。此時,現貨頭寸盈利,期貨頭寸虧損。盡管總和為盈利,但是套利者的期貨頭寸處於不利地位。如果指數持續上漲,套利者需追加足額保證金,否則就有可能被強行平倉。
4、沖擊成本風險
在構建股票現貨的組合時,可能產生一定的沖擊成本,即成交價高於(買入時)或低於(賣空時)計算套利時的股價,從而使指數產生一定偏差,影響套利收益。事實上,套利者往往會對沖擊成本形成一定的預估,以拓寬無套利區間。然而沖擊成本的預估精確度與套利決策仍高度相關,體現為錯失一些套利機會或者套利後收益為負。
Ⅵ 股指期貨的期現套利與跨期套利的特點有哪些
無alpha策略的情況下,完全跟蹤滬深300指數 也就是tracking error可以做的很小 按照點數計算可以低於0.2個點 就是小於IF的波動最小區間
交易成本最大的地方在印花稅,千一,還有沖擊成本,因為要迅速的掃單購入股票組合,為了防止時間上的風險暴露,基本就是現價對手價在掃,有什麼價 拿什麼價(基本可以做到幾秒鍾完成所有交易)。交易成本按照點數計算的話 大概是8/9個點一手(對應股指期貨一手)
套利區間 純粹的無alpha的 完全復制滬深300的套利區間 基本就是 IF股指和CSI300的指數的spread,隨便弄個交易軟體 拉一拉就看到了。套利區間在市場資金緊張或者市場波動大的時候會有。比如上次光大出事的當天 價差就拉大了很多。屬於開著機器交易系統掛上 不用管 躺著都可以賺錢的。
現貨擬合好不好 這個不是重點,擬合可以擬合的非常好。
一個稍微大一點的組合,擬合的會更好。因為對應的股指期貨的手術多,資金量大,股票組合精度高(因為股票只能100股為精度 有的時候會出現算出來需要買150股的情況)。
融資融券原來不太做 雖然賬戶都基本開了 不過不太做的原因是成本高 不劃算。每日持倉成本就將近一個點了。轉融通上線之前我就不在大陸了。所以上線以後也就沒關注。
再說點技術方面的吧。純粹的 跟蹤指數 做完全期現套的 技術難度其實不算高。
有潛在空間的是 被炒了很多很多的alpha策略 尋找alpha因子
就是通過 各種條件來進行篩選股票 比如說 行業的alpha因子 把股票組合當中的某些行業的佔比調高 某些行業的佔比調低 然後再輸出新的組合。這是一類方向 不過基本上持倉時間會久一些。
還有一類方向是做純粹spread的arbitrage的。就是調節組合 進而使得組合的波動增大,持倉不久,但是能夠比純粹期限套 拉大 spread 配合一定的杠桿 進而獲利。
其實兩者都是以一定的風險暴露來換得超額收益的。只是相比普通公募基金的手段可以更加靈活。
Ⅶ 目前,股指期貨套利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套利是指利用同一資產在價格上的差異,低買高賣並獲取利潤的投資行為。一般來說,套利是無風險的,或者是低風險的投資行為。與股指期貨有關的套利方式主要有四種,分別是期現套利、跨期套利、結算日套利和阿爾法套利。
股指期貨上市以後必將帶來很多套利機會,投資者在把握這些套利機會的同時也要區別它們的風險收益特徵。結算日套利是風險最小的一種套利方式,但它出現的幾率非常低,每次套利的收益率很少,可供套利的資金容量也較少。
股指期貨上市初期,預計期現套利每筆收益率為1%至2%,隨著股指期貨市場逐漸達到均衡,期現套利可能只會伴隨重大事件的發生才會出現。考慮到沖擊成本,採用股票組合構建現貨頭寸的期現套利單筆資金規模宜控制在3億元以內,而運用指數基金復制指數的期現套利單筆資金規模最好控制在500萬元以內。
股指期貨套利的方法:
1、結算日套利
2、期現套利
3、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因為存在一個轉換成期現套利,存在一個彌補損失的機制,風險略高於期現套利。考慮到合約間跨期的時間較長,預計上市初期存在3%至5%單筆盈利的跨期套利機會。
4、阿爾法套利:
它在套利中屬於典型的高收益、高風險套利方式。此種套利僅適合有能力挑選出具有穩定阿爾法證券產品的投資者,投資者在做阿爾法套利的時候應該與市場驅動因子監測體系結合起來分析。
阿爾法套利因其高風險、高收益特性,有可能在股指期貨市場回歸均衡,低風險套利機會減少的時候成為主流套利方式。總而言之,投資者要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套利方式,提升單位收益。
Ⅷ ETF與股票如何進行套利
一般資金量不夠,是沒法進行套利交易的。
首先要理解套利的原理:二級市場上ETF的價格是由其凈值決定的,但受二級市場的供求關系影響,從而出現價格偏離凈值的現象。當這種偏離足夠大到超過套利成本時,就產生了套利機會。我們所說的套利是指ETF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的跨市場套利。
一般ETF套利有四種形式:
1、瞬間套利(ETF市場價格與凈值瞬間偏離足夠大);
2、延時套利(正確預測當日行情走勢);
3、跨日套利(正確預測後期行情走勢);
4、事件套利(意外事件導致股票停牌或者跌停或者漲停之下的ETF套利)。
具有ETF真正普遍意義和獨特優勢,又切實可行的套利是延時套利。在此,就以它來舉例說明。以深100ETF159901在2012年4月5日的走勢為例,假如當天能准確預測深100ETF當日要大漲,那麼就可以在早盤買入數倍的一藍子股票申購深100ETF份額,在尾盤由二級市場賣出ETF份額獲利了結。因為ETF交易規則規定,當日申購的ETF份額不可以贖回,但可以在二級市場賣出。而如果不引入ETF機制,當日買入的股票是無法在當日賣出獲利了結的。
所以,這個延時套利充分說明了ETF套利機制的特點:
1、由於ETF的出現,使得股市T+0交易成為可能;
2、ETF套利是基於對市場的正確判斷,並非100%獲利。如果當日深ETF100大幅下挫,那麼這次套利交易將以失敗告終。
3、ETF套利交易是有套利成本的,主要包括:交易成本(手續費和印花稅),沖擊成本和等待成本。尤其是對於流動性比較差的成分股,沖擊成本和等待成本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