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每次進貨單價不一樣,到底出貨時以哪個價出貨
你好,存貨一般有以下幾種計價方法:
1、先進先出,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2、後進先出法,是以較後購入的存貨先發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3、加權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收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收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確定存貨的發出和庫存成本。
4、移動平均法,指本次收貨的成本加原有庫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貨數量加原有收貨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單價,並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5、計劃成本法,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價」科目,登記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
6、個別計價法,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辯認法、分批實際法。
具體如何選擇要看企業自身情況,一般選定一種方法之後就不再改變,在確定存貨計價方法時,要堅持以下標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堅持客觀性原則,如實反映銷售成本與期末存貨價值;堅持謹慎性原則,保證企業所有者和潛在投資者作出決策時盡可能避風險,使風險收益最大化。選擇存貨計價方法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是存貨的特點及其管理要求。第二方面的因素就是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財務的影響。第三方面的因素就是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經營管理和業績評價的影響。
㈡ 有兩百多種貨,每種進價售價都不一樣怎麼算每天的成本呢,用什麼方法求救
每天成本的演算法:
把成本分解成兩部分組成。1)固定成本----把鋪面租金(固定資產折舊)、流動資金利息、管理費(水電費用、辦公費用、白領文員工資費用等)等等按日計算,攤入固定成本。原則上按進貨周期(或每月)不變。;
2)變動成本(按貨品進價計,累計每天銷售出去的貨品價格總和)。
把1)固定成本+2)變動成本=每天的成本。
本方法比較適合個體小型商貿企業。
㈢ 同一件貨物每次回貨價格都不一,運費也不一樣,是要怎麼計算出成本價格啊
可以選擇一次加權評論法,貨物的單位成本=(月初結余的貨物總額+本月總共購進時所發生的實際支出成本)/月初結余貨物的數量與本月總共購進的數量之和。這樣算出來是平均數,發出和結存就都按這個單價成本入賬
還有一種,叫移動加權平均法,貨物的單位成本=(原有庫存成本+本次購進支出的實際成本)/(原有數量+本次購進數量)。這樣每次購進都進行一次平均,也可以的
不過,到底選用哪種,還得看你的購進和發出業務是否頻繁,如果業務量多,就用前一種比較好,用後一種就比較麻煩了,具體情況我也不清楚,希望能對你有用。我分不高,望採納,多謝
㈣ 會計中每次進價不一樣單位成本怎麼計算 文庫
企業可採用先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提示】發出存貨不能採用後進先出法計量。
(一)先進先出法
是指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動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提示】期末存貨成本接近於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二)移動加權平均法
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依據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三)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購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四)個別計價法
採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是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
【提示】對於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通常採用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
㈤ 全月一次法一個月內每次進價不同出貨價格按什麼價格走
如果全月採用一次計價法,則是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公式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第一次進貨實際單位成本*進貨數量+第二次進貨實際單位成本*進貨數量+。。。)/(月初庫存存貨數量+第一次進貨數量+第二次進貨數量+。。。)
㈥ 有好幾種商品他們的進價多不同 怎麼來計算他們的成本
一)一般納稅人企業的會計核算
1.進貨的核算。某商業零售企業購進商品一批,對方出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註明價款100萬元,稅額17萬元。購進商品款項通過銀行支付。該批商品當月到達驗收入庫,進銷差價率為15%,適用增值稅稅率為17%。則:購進商品支付款項時:
借:商品采購100萬元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7萬元
貸:銀行存款117萬元
商品驗收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134.55萬元〔100×(1+15%)×(1+17%)〕
貸:商品采購100萬元
商品進銷差價15萬元(100×15%)
應抵稅金19.55萬元。
2.銷售收入的核算。若該企業本月實現銷售金額為93.60萬元(含向購買者收取的銷項稅額),收到的貨款已存入銀行。則:
借:銀行存款93.60萬元
貸:商品銷售收入80萬元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60萬元
3.結轉銷售成本、應抵稅金。在進行上述會計處理的同時,按商品不含稅的售價金額結轉商品銷售成本,按上筆分錄的銷項稅額(含稅售價金額與不含稅售價金額之差)沖轉「應抵稅金」科目。
借:商品銷售成本80萬元
應抵稅金13.60萬元
貸:庫存商品93.60萬元
4.結轉進銷差價。月末結轉進銷差價時,仍然採用《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和分攤,但需注意的是,應將期末「庫存商品」科目余額部分調整為不含稅的余額來計算差價率,即:差價率=月末分攤前「商品進銷差價」科目余額÷〔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貸方發生額+月末「庫存商品」科目余額÷(1+適用增值稅稅率)〕×100%。本月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本月「商品銷售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差價率。
假設本題無期初余額,則:差價率=15÷〔80+(134.55-93.60)÷(1+17%)〕×100%=13.04%。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差價額=80×13.04%=10.43(萬元),會計分錄為:
借:商品進銷差價10.43萬元;
貸:商品銷售成本10.43萬元。
5.結轉利潤。將「商品銷售收入」、「商品銷售成本」科目余額分別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和借方。
借:商品銷售收入80萬元
貸:本年利潤80萬元
借:本年利潤69.57萬元(80-10.43)
貸:商品銷售成本69.57萬元
6.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將「庫存商品」科目借方余額抵減「商品進銷差價」科目貸方余額,同時扣除「應抵稅金」科目貸方余額,然後再與有關項目進行合並,將結果數填入該表的「存貨」項目。本例庫存商品進價成本為30.43萬元〔(134.55-93.60)-(15-10.43)-(19.55-13.60)〕。
二)小規模納稅人企業的會計核算
若上例中該企業是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6%),則無需設置「應抵稅金」科目,其會計處理如下:
1.進貨的核算。購進商品時:
借:商品采購117萬元
貸:銀行存款117萬元
商品驗收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134.55萬元〔117×(1+15%)〕
貸:商品采購117萬元
商品進銷差價17.55萬元(117×15%)
2.銷售收入的核算。商品銷售收入=93.60÷(1+6%)=88.30(萬元),應交增值稅額=88.30×6%=5.30(萬元)。
借:銀行存款93.60萬元
貸:商品銷售收入88.30萬元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30萬元
3.結轉銷售成本:
借:商品銷售成本93.60萬元
貸:庫存商品93.60萬元
4.結轉進銷差價。差價率=17.55÷〔88.30+(134.55-93.60)÷(1+6%)〕×100%=13.83%。
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差價額=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貸方發生額×差價率=88.30×13.83%=12.21(萬元)。
借:商品進銷差價12.21萬元
貸:商品銷售成本12.21萬元
5.結轉利潤:
借:商品銷售收入88.30萬元
貸:本年利潤88.30萬元
借:本年利潤81.39萬元
貸:商品銷售成本81.39萬元(93.60-12.21)
㈦ 多商品進貨價不同,賣貨價相同,如何計算成本
如果三種商品一直是等重量采購進來的,按照的平均價結轉銷售成本。否則按照總金額除以總重量得出的單價結轉銷售成本(即月末一次平均法),無需分開核算。
㈧ 先進先出法 單價不一樣 如何計算出料金額
摘要 先進先出法
㈨ 每次進貨單價不一樣,到底出貨時以哪個價出貨
企業應當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