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成本辦學
1.標准成本的概念與性質
標准成本是根據不同類型高等院校的教學計劃,或者是根據教育部門不同的評估要求計算的成本,是高職院校在正常生產技術水平和有效經營的條件下培養一名學生的預計成本〔1〕107。
論文百事通它是以高職院校正常運營情況下的成本支出為基礎,通過科學調查、分析與技術測定而制定,用來評價教育實際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種預計成本。標准成本已經基本排除了實際消耗中的各種偶然性和意外情況,又保留了目前條件下不可缺少的成本支出,代表了正常情況下的高職教育成本水平,因而具有正常性;標准成本也是控製成本支出和考核成本中心工作業績的標尺,為各類成本支出幅度提供依據,因此具有目標性。
2.標准成本測算依據及說明
標准成本測算的依據是專業教學計劃和高職院校合格辦學水平評估標准,是理論上的辦學成本,由於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實際因素變動情況,所以,可以說標准成本是專業辦學的最低成本。進行標准成本測算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科學、可靠的成本信息,為合理配置校內教育資源提供依據,提高有限經費的使用效率。測算內容是圍繞完成人才培養計劃過程中所發生的所有費用。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院校類別、所在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規模、經費來源、生員比、時間價格差異等因素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成本的大小,為使測算與核算更具體,本文主要抽取了某地方高職院校的兩個專業(群)為樣本進行分析,因此數據本身可能並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對於同類院校在同期內的培養成本應該有可參考性。
對標准成本測算需要作幾點說明:
(1)作為高職院校,常規的成本分類均屬於維持高職院校基本運轉的經常性開支,沒有包括高職院校進一步發展的新投入費用。而在當前狠抓內涵建設時期,有關三項建設等新投入費用在高職成本中佔有相當的分量,因此測算項目應包括:工資、公務費、業務費、修繕費、折舊、三項建設費(以專業建設為龍頭的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和其他〔3〕。鑒於目前樣本院校財務科目中暫無三項建設費用,因此將其納入業務費中,實際測算依然是對上述六項分別進行的。
(2)測算是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評估標準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方面要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核定教師編制數目,以確定直接人員費用,即工資;同時以文獻〔2〕的標准為依據測算公務費、業務費、修繕費等其他成本項目。核定教師編制的公式為:
專業教師編制數=(h×p)/(r×q)[JY](1)
?て渲?h:某門課程的總學時;p:修這門課程的學生數;r:班級規模;q:教師額定工作量。同時根據文獻〔2〕的要求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成本做標准測算。
(3)文中所測算的只是教育成本中的院校直接成本,即會計成本,是以貨幣計量的財務成本。
(4)測算是針對生均成本來講的,這里所計算的學生數,均是指該專業標准學生數。
標准學生數=(期初學生數×8+期末學生數×4)/12 〔4〕[JY] (2)
(5)固定資產是高等學校辦學的最基本物質條件,學校教學相關固定資產耗費的價值,是教育成本的重要項目之一。但由於目前學校並未真正實行固定資產折舊制度,而是根據收付實現制直接將當期購置的固定資產費用化,不能完全真實反映各個高校的教育成本的實際水平。同時,各高職院校的規模不同,相應的固定資產價值也不同。因此,測算是在目前高等院校財務管理制度規定對房屋、土地不計提折舊的前提下進行的,即折舊只是對基本的教學設備(包括專用設備和一般設備)、圖書資料等計提。
(6)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校內管理和分配等體制因素對成本的影響雖會逐漸弱化,但目前不同的管理體制和分配機制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成本。文中對樣本專業成本的測算是在院系兩級管理的條件下進行的。
二、專業標准辦學成本測算
(一)測算項目
1.工資(Salary)S
工資是教育成本中最大、最主要的項目。為充分反映人才培養過程中所發生的主要成本,文中對工資的測算以當地事業單位平均工資水平為基準工資,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上核定所需專業教師編制數,按照文獻〔2〕的標准,管理人員是專職教師人數的1/2,值得指出的是高校教師是一個高學歷、高職稱的群體,平均學歷要比社會平均水平高很多,收入水平自然要高於平均水平。雖然樣本高職院校設立於地市州等,但大多仍都在市區內,而當地平均工資水平一般是包括了周邊縣的收入水平,所以普遍較低。因此,這里用浮動權數K來處理這一問題,K必然是一個大於1的系數,據當地統計結果顯示1?QK?Q2.5,這里取K=1.8(平均值)。所以:
生均工資成本S=B×P×K/N〔5〕 [JY](3)
其中B為專業所需教職工編制數,P為基準工資,K為工資浮動系數,N為標准學生數。如表1所給樣本專業編制情況,可得:
兩專業生均工資成本分別為:會計專業(群)33.21×18007×1.8/N=4002元;
數控技術專業(群)29.895×18007×1.8/N=4326元。
2.公務(Official)費Q
公務費亦是指學校的基本管理費用,由於這部分成本經常變動,很難給予量化考察。根據統計結果,一般取生均教育事業費(生均成本)的5.8%作為基本管理費用進行分析〔4〕。
3.業務(Business)費B
業務費是學校為完成教學業務所支出的消耗性費用和低值易耗品購置費,相當於文獻〔2〕中的教學經費。此項經費包括試驗實習費、畢業設計費、講義材料費、體育維持費、教學儀器設備維修費、教學儀器設備購置費、圖書資料購置費(專業),以及教學改革專項經費和專業、課程建設費(即三項建設費)〔5〕。由於業務費是高職院校財務科目中事業費支出的主要部分,在培養成本所佔的比例自然較其他成本項目大。按照評估合格要求,教學經費應占學費收入的20%以上,目前國家規定的學費收取標準是按照培養成本的25%~30%收取〔6〕,但由於政府財政投入比例的下降〔7〕,加上地方高職院校所處地理位置、辦學性質、制度等因素的特殊性,使得實際學費佔地方高職院校培養成本的比例較高,因此本文按照業務費占培養成本的50%進行測算。
論文百事通
4.修繕 (Renovation) 費R
修繕費主要指房屋和建築物及輔助設備的維護和修理費用。在院系兩級管理的情況下,一般教學儀器設備的維修費用從所在系的業務費用中支出,因此修繕主要是院級大型建築物的修繕。按照文獻〔2〕中的要求,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為8平方米/生,每平方米按10元維修費計算,每生每年修繕費可按80元計算。
5.折舊(Depreciation)費D
考慮到高等院校目前財務管理中不計提折舊,而且大多數院校建造時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的價值不易摺合為現價以計提折舊,因此折舊只能針對基本的教學設備(包括專用設備和一般設備)以及圖書資料計提。按照文獻〔2〕的要求高職高專學生生均儀器設備合格標准分別為:4000元/生(理工科)、3000元/生(文科);圖書資料折舊費按照文獻〔2〕中規定的合格辦學條件指標,綜合類高職院校圖書佔有量為80冊/生,生均年進書量為3冊/生•年。若儀器設備按平均使用年限6年來計算(即兩屆學生使用),圖書資料按20年折算,則生均儀器設備折舊費為:4000/2=2000元(理工科)、3000/2=1500元(文科),圖書資料按20元/冊平均價格計算,折舊費為(80×20/20+3×20)×3=420元。考慮到目前電子圖書比較普及,所佔比例也較大,因此取圖書資料折舊費為210元。
6.其他(Other)T
其他經費是指不包含上述各項的,與學生培養過程相關的經費,按照實際支出經費的2%計算。
(二)標准成本函數
通過以上分析,標准成本函數為:
標准成本Y[ZK(]=(工資成本+公務費+業務費+修繕費+儀器設備折舊費+圖書資料折舊費+其他)/標准學生數N
??=(S+Q+B+R+D+T)/N
?ぃ?B×P×K/N+0.058Y+0.5Y+240+D+0.02Y.[ZK)]
因此Y=〔B×P×K+240+D〕/(N-0.422) [JY] (4)
三、樣本專業標准成本及分析
以文中所列樣本專業為例,則專業1當年的標准學生數為269人,標准成本為:
標准成本Y[WB]=B×P×K/N+0.058Y+0.5Y+240+生均儀器設備折舊費+生均圖書資料費+0.02Y
[DW]=[ZK(]4002+0.058Y+0.5Y+240+1500+210+0.02Y[ZK)]
則Y=14104元。
專業2當年的標准學生數為224人,標准成本為:
標准成本Y=B×P×K/N+0.058Y+0.5Y+240+生均儀器設備折舊費+生均圖書資料費+0.02Y
[DW]=[ZK(]4326+0.058Y+0.5Y+240+2000+210+0.02Y[ZK)]
則Y=16056元。
四、結束語
由於所選樣本專業分別為文科和理工科專業,測算結果表明專業不同培養成本是有差別的。這種差異來自於人才培養計劃和儀器設備投入的不同,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多少都直接影響著培養成本。另外實踐教學的周數在摺合為學時的演算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成本,當然文中對兩專業的摺合演算法是一致的。但由於所選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是2005年制定的,課程體系並非學習領域課程,因此所測算的成本自然會明顯低於目前在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下的培養成本。除此之外,在高職院校內,文科與理工科專業在設備儀器投入、專業建設專項經費、課程改革經費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由於本文僅限於對一般文理專業標准成本的測算,所以業務費雖然比例較大,但未能反映出專業群內不同專業的差異性。
標准成本函數式表明標准成本與專業學生數成負相關性,在人才培養計劃、基本投入一定的情況下,隨著專業學生規模的增加,標准成本是減少的。但這種相關性並不是線性相關,而且隨著規模增大,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教學質量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② 邊際成本和成本函數的關系
當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即每增加一件產品的總成本增加金額大於總成本平均分攤到每一件產品上的成本。此時,平均成本因為增加的單位成本的上升而上升,邊際成本也同樣隨著平均成本的上升不斷遞增。一般來說,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的關系是: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邊際成本上升;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下降。
拓展資料: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簡寫為MC或MPC,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邊際成本的計算公式為MC(Q)=△TC(Q)/△Q。一般而言,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遞減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下降,也就是說的是規模效應。
邊際成本和單位平均成本不一樣,單位平均成本考慮了全部的產品,而邊際成本忽略了最後一個產品之前的。例如,每輛汽車的平均成本包括生產第一輛車的很大的固定成本(在每輛車上進行分配)。而邊際成本根本不考慮固定成本。邊際成本法是管理會計的一種方法。用於計算企業一定時期產品或勞務的生產成本,對製成品和在產品、存貨計價,計量企業獲得的利潤。
在邊際成本法下,企業所有的成本都要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按照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工會定義;邊際成本法是一種會計制度,在此制度下,成本單位僅包括變動成本,某一時期的固定成本全部由邊際貢獻毛益中銷記。這樣處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理由是:每生產一件產品,變動成本都會起變化,而固定成本則不管產量多少都支付。因此,貢獻毛益首先用於彌補固定成本,如補償有餘就是利潤,補償不足就是虧損。
③ 什麼是教育成本費
教育成本是指從事教育活動所耗費的社會資源的總集合,其多寡之衡量通常要全部摺合成貨幣來加以計算。
教育成本的主體是人力成本。人力成本又稱為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力資源的引進成本、開發成本和人力資源的使用、管理、維護成本等方面的內容。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觀點,就一般意義上講,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類在教育、保健、為取得良好的就業機會而進行的國內遷移所花費的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成年人、接受培訓的工人所放棄的收入和其他提高人力質量的投入的總和。
教育機構及其各級各類管理和維護人力資源險、工資、福利、使用、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員成本占成本的絕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相比,其生產率的增長一般較慢,並且是有極限的。以汽車產業為例,從過去年產幾千輛汽車,到現在年產幾百萬輛,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率的提高不可能像汽車那樣。盡管班級授課制產生之後,教育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而且從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降低生師比,縮小班級規模似乎是一種改革的趨勢,其結果是教育所耗費的人力成本不斷上升。
④ 辦學成本和教育成本、教學成本有什麼區別呢~~希望能得到大家幫助~~盡量得通俗易懂,回答好的話還有加分
辦學成本和教育成本、教學成本的關系,辦學成本包括教育成本等費用,而教育成本又包括教學成本等費用。可以說,它們是從大到小的分類。
詳見下面資料
1)哪些因素會導致高校辦學成本增加?
學校的地理位置-地皮成本
教學質量-花錢請名教
學校環境-花錢搞裝修
管理人員的多少-都是要工資的
還有各地的辦校注冊 水電 稅收 等都不一樣都需要考慮!
不過可以看當地的生活水平 各地學費都不一樣 可以適當的提高學費收入來減輕壓力,我說是適當啊不要亂來!
2)什麼是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從事教育活動所耗費的社會資源的總集合,其多寡之衡量通常要全部摺合成貨幣來加以計算。
教育成本的特點[1]
一、教育成本的主體是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又稱為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力資源的引進成本、開發成本和人力資源的使用、管理、維護成本等方面的內容。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觀點,就一般意義上講,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類在教育、保健、為取得良好的就業機會而進行的國內遷移所花費的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成年人、接受培訓的工人所放棄的收入和其他提高人力質量的投入的總和。
教育機構及其各級各類管理和維護人力資源險、工資、福利、使用、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員成本占成本的絕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相比,其生產率的增長一般較慢,並且是有極限的。以汽車產業為例,從過去年產幾千輛汽車,到現在年產幾百萬輛,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率的提高不可能像汽車那樣。盡管班級授課制產生之後,教育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而且從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降低生師比,縮小班級規模似乎是一種改革的趨勢,其結果是教育所耗費的人力成本不斷上升。
二、教育成本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
教育部門的成本管理與企業的成本管理不同。企業消耗的成本必須能夠盈利,並且要以最少的費用獲得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一個企業沒有盈利,很快就會破產和倒閉。而學校是非營利性機構,教育成本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即使私人提供教育經費,興辦學校也不應以盈利為目的,收費可以高些,但也只能略高於投資,這同經營普通產品不一樣。就是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也沒有一個國家把教育當作營利性事業。如美國可稱得上是市場經濟發展最完善的國家,但被美國社會和政府認可的大、中、小私立學校一般都是非盈利性的,公立學校更不必說。但在我國對此卻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是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正在大力提倡和鼓勵發展民辦教育。因此,不少企業家紛紛投資教育,這些民辦學校的興起,既改變了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單一的國有體制,又對現有教育資源不足起到了良好的補充作用。但遇到的問題是:對投資教育的社會團體或個人來說,除了捐贈部分以外的那些投資是否可以有回報,如果有回報,是否違反了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原則呢?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有關規定,在目前情況下,由於教育資源不足,國家又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來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對於政府以外的投資者,一是要鼓勵,因為,我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投資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二是要求他們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因為教育雖然是產業,但它首先應該是公益事業,投資教育首先要想到的應該是為公益事業作貢獻;三是要允許他們有一定的回報,投資者投資教育獲得政府所允許的投資回報,不能算以盈利為目的。政府可以依法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決定投資者最高的允許回報率,如略高於銀行的利息率,決不容許他們有暴利,這仍然是堅持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原則。
三、教育單位成本呈遞增趨勢
從教育本身來看,教育是一個單位成本遞增的事業,教育單位成本遞增有其必然性。所謂遞增,就是教育培養每一畢業生的平均費用是不斷增長的。這是因為:第一,教育投資,主要用於支付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學生的助學金、獎學金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必須支出更多的教職員工的工資、福利等費用,學生的助學金、獎學金也會隨經濟發展而增長。第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培養質量更高的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必然要有更多的耗費。此外,教育產業與一般產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多數為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而這些人才也正是其他部門和行業所需的人才,教育部門與其他行業的人才競爭更為激烈,教育部門的勞動力成本自然要上升。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環境和條件必然要不斷改善,儀器設備也要不斷更新,這也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教育的單位成本必然要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而增長。這同物質產品的生產不一樣。物質產品的生產發展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其單位成本就會降低。而教育的單位成本則是遞增的。第四,不斷深人的教育改革強調教育要增加學生的體驗機會,增加學生對知識創新方法與過程的掌握,重視學生主體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作用。這樣一種教育改革趨勢也會增加教育的單位成本。教育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教育的單位成本應當是遞增的,在校學生人均教育費用應逐年增長。
教育成本的分類[1]
一、教育的貨幣成本和機會成本
教育的貨幣成本為直接用於教育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摺合成貨幣表示的貨幣總額。一般分為社會貨幣成本和私人貨幣成本。社會貨幣成本主要是指政府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以及社會集資、捐資的經費;私人貨幣成本主要是指學生右人及其家庭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
機會成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機會成本是為達到特定的目標而失去或放棄的資源的價值。例如,用於教育的資源如果不用予教育,在其他最佳的使用狀態下的價值。狹義的機會成本是為達到特定的目標而損失的價值。如學校的固定資產損失的利息或租金收入、學生因上學而放棄的收入等。教育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通常是狹義的機會成本。當然,因上學而放棄的收入對城市和農村的孩子來講,其差異是較大的,在農村家庭,決定孩子是否上學,不得不考慮到農村的兒童也是家庭的基本勞動力或輔助勞動力,也可以為家庭帶來一定的收益,所以農村的孩子在上學時,不僅面臨時間的機會成本,還面臨著由於上學而不再為家庭帶來收益的損失;而城市的孩子由於無事可做,損失的僅僅是時間。因此農村孩子教育投入的機會成本大於城市兒童教育的機會成本,農村家庭不太願意送子女受教育。
二、教育的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
教育的社會成本,亦稱「教育公共成本」。它是指國家和社會培養每名學生支付的全部費用,包括社會直接成本和社會間接成本。社會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各級政府對教育支付的全部費用;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集資、捐資、捐贈支付的教育費用。社會間接成本主要包括達到法定勞動年齡段的學生如不上學而就業時國家可能獲得的稅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築物、設備,如不用於教育而用於其他方面可能獲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機會成本);用於教育的土地、建築物、設備免除或可能課征的稅收。
教育的私人成本,亦稱「教育的個人成本」。它指培養每名學生由學生本人、家庭、親友支付的全部費用,包括個人直接成本和個人間接成本。個人直接成本主要指由學生本人、家庭、親友為學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學費、雜費、書籍文具費、文體費、交通費、住宿費、生活差距費等;個人間接成本指達到法定勞動年齡的學生因上學而未就業可能放棄的就業收入,即機會成本。
三、教育的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教育的直接成本指社會與受教育者個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它又可分為教育的社會直接成本和教育的個人直接成本。教育的社會直接成本,指各級政府通過財政支付的教育費用,各種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集資、捐贈支付的教育費用;教育的個人直接成本,指學生本人、家庭、親友為學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學費、雜費、書籍文具費、文體費、交通費、住宿費、生活差距費等。
教育的間接成本指社會與受教育者個人間接支付的教育費用。它又可分為教育的社會間接成本和個人間接成本。教育的社會間接成本,指教育使用的土地、建築物、設備等如不用於教育而用於其他方面可能獲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或用於教育而免除的稅收,達到法定勞動年齡的學生如不上學而就業時國家可能獲得的利息或收入。教育的個人間接成本指達到法定勞動年齡段的學生因上學而未就業可能放棄的就業收入。
四、教育社會平均成本和個剮成本
教育社會平均成本指培養一名學生社會平均的費用。由同一時期,一國或一地區培養每名同級同質學生的平均費用構成,如一國或一地區培養每名同專業同質大學生的社會平均費用,培養每名中學生、小學生的社會平均費用等。由於水平不同,不同學校培養每名同級同類同質學生的費用,即教育個別成本是不相同的。因此,教育個別成本低於或高於教育社會平均成本,表明教育投資使用效率的高低。
教育個別成本是指某一學校培養每名學生的費用。社會上總是有許多學校培養相同教育級別和類別的學生,由於他們的教育總投入量、教育管理水平不盡相同,培養每名同質的學生的費用也不相同。他們培養每名同質同類學生的費用,可能等於、高於或低於社會費用,表明他們教育投資使用效率的高低。
五、生均教育成本和邊際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綜合指標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擔的教育費用。可以學年表示,也可以全期表示。廣義指在同等教育條件下為實現或達到相同教育目標,培養一個學生所需的社會平均教育費用,即教育社會平均成本。狹義可以同級同類教育的每一所學校或教育實體在校生每人平均教育費用表示,即教育個別成本取決於教育投資總量、在校生人數和學制年限以及教育管理水平,最終取決於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一般而言,生均教育成本是呈上升趨勢的。
教育邊際成本,亦稱教育增量成本。它是根據增加1個學生導致總成本的增加量來估算的,因增加1個學生而追加的成本叫邊際成本。西方教育經濟學對於教育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的研究在於提高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率和經濟效益。邊際效益小於邊際成本,不應追加教育投資;邊際效益大於邊際成本,應追加教育投資。這一理論在經濟利益限度內,是人們進行教育投資決策的依據。當教育投資充足時,應使教育投資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益;當教育投資不足時,理論上要求各級各類教育投資收益率相等,即在各級各類教育投資收益率不等的條件下,作出對各級各類教育投資的選擇,以求教育投資收益最大化。
生均教育成本和邊際成本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學校之間是不同的,並且隨著成本函數的形式而定,即成本和規模之間的關系。顯然,如果入學人數增加,教育總成本也將增加,但生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隨著學生人數的變化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或保持不變。生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由於入學人數的增加而出現上述三種情況的原因是: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中,一些成本是固定的,而另一些成本是隨著學生的規模或人數而變化的,生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隨學生總人數增加而變化的情況取決於大多數成本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取決於所有資源是被充分利用還是有所閑置,這就意味著不需要追加固定成本就可增加學生人數。
當然,成本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取決於時間限度。從短期來看,教師和校舍一樣是固定的,而書籍的數量、文具和其他一些設備隨學生數而變化。從長遠看,聘用教師的人數可以是變化的。因此,短期的教育邊際成本大概比長期的邊際成本要低。增加學生導致的額外成本也取決於變化的大小,也許增加1個學生,不大可能增加額外成本,但若要增加50或100個學生,其額外成本的增加則是完全可能的。
六、教育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教育的固定成本與教育變動成本相對。這類成本的特點是: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學生數量的范圍內,其費用發生總額不隨學生數量的增減而變化,保持相對穩定。例如,學校的校舍、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固定資產及其按照規定計提的折舊費和修理費,以及學校許多項目費用發生總額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這些費用就屬於教育的固定成本。但是,教育的固定成本只是相對穩定不變,當培養的學生人數超過一定數量時需增加教育固定資產,如擴建校舍、增添設備或對原有固定資產進行更新改造,這時成本會相應地增加。教育固定成本是指固定的總費用。每個學生的平均固定費用隨著培養的學生數量的變動而變動,即單位固定成本隨學生數量增加而降低,隨學生數量減少而提高。將教育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對於加強教育成本管理,形成教育規模經濟,提高教育投資經濟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降低生均固定費用,可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盡量擴大在校生人數。
教育變動成本與教育固定成本相對。這類成本的特點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其費用發生總額隨學生數量增減而變化,而單位學生分攤的這類費用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這部分費用包括管理人員和納入正式編制的教師的獎金、超工作量報酬以及不納入正式編制的代課教師、兼職教師的工資;人民助學金與獎學金、在職學習的學生工資、職工福利費;用於教學科研生產實習的動力(電、煤氣)、燃料、材料費,教科書及教學用品費;按各級各類學校學生規定標准應配備的其他物資條件發生的費用等。其中一些費用雖然也隨學生數量變化而變動,但不成正比例變動,這部分費用稱為半變動費用。對於半變動費用可根據歷史統計資料用高低點或最小二乘法把它劃分為「變動」與「固定」兩部分。將變動成本作這種細分有利於作好成本計劃、分析和控制,明確各成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採取不同措施降低成本。降低教育變動成本,可從降低每個學生的耗費定額著手。
七、教青的資本成本與經常成本
教育的資本成本與經常成本是根據成本支出的時間來劃分的。根據西方教育經濟學的解釋,資本成本是指用於較持久的項目支出,如土地、建築物、設備等,投資較大,使用年限較長(一般在1年以上)。其價值一次全部墊支,在教育活動中因磨損、折舊而逐漸減少。其實物形態在報廢和更新前保持固定不變。教育經常成本是指財政年度內由教育的經常支出而發生的成本。其費用(成本)多少隨學生數量多少而變動。學生人數越多,成本支出越大。在中國,稱「教育經常費」,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比較教育成本,在其他條件相同下可按教育經常成本計算。
此外,從教育成本的性質和用途劃分,可分為物質成本和人員成本;從教育成本考核的角度可分為社會總成本、部門成本和單項成本;從成本核算的角度可分為生均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以貨幣標准來劃分,可分為貨幣成本和非貨幣成本等。
3)教學中要關注成本
聽課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課堂安排了很多內容,但是真正落實的卻是很少;課堂上的練習很多,但是真正有用卻很少,講到位的就更少;課堂上學案內容多,環節也很完整,但是很多都沒用好;教師整節課自己講得很豐富,講得滴水不漏,但能夠讓學生聽的卻是很少、吸引學生聽的卻是很少。總之,我覺得現在教學中成本很高:投入很高,但產出卻是沒那麼理想。
產生這一問題最根本的有兩點:一是教學目標不明確。這也是在前面的博文反復提到的問題。目標模糊,教師心裡就沒有一個標桿。每節課要做什麼,要做教到什麼程度,教師就只能跟著感覺走。結果只能是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沒用的地方,要真正重點培養的內容卻是蜻蜓點水。二是不能較好地按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比如教學中的主體性問題:課堂上教師還是主角,只管自己使勁地表演,學生當群眾,只有被動地收聽收看;比如策略運用不當的問題:有些不適合探究的內容拿去很認真的探究,有些該做實驗卻沒很好地做實驗等等。不能按科學規律做事,當然效果不佳,只能事倍功半了。
高成本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受害者。教師自己因此要多准備很多材料,很多練習,多講很多課。把自己累得身心疲憊,不小心就落下了職業病。這種教學對於學生的後果更是嚴重:辛苦就不用說了,效果又不好,結果把寶貴的時間給耽誤了。因此,希望教學中能有成本的觀念,既要考慮教師自身的成本,更要考慮學生的成本。防止出現以上問題,以盡量少的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對於學生對於自己都有好處。
⑤ 測量與分析教育成本收益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測量與分析教育成本收益的常用方法有:教育收益現值法;教育成本收益比值法;教育收益率法;收入函數法 。
教育經濟效益是指通過教育培養出具備社會需要之能力和素質的勞動者,他們在社會生產勞動中所獲得的國民收入的增加額,抵償了教育和培訓成本之後的余額或純收益。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教育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貢獻和促進作用及份額大小;二是教育給受教育者個人所帶來的收益及收益多少。
⑥ costfunction什麼意思matlab
在matlab中,costfunction是成本函數的意思。
成本函數(cost function)指在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成本與產出之間的相互關系。成本理論主要分析成本函數。成本函數和成本方程不同,成本函數說的是成本和產量之間的關系,成本方程說的是成本等於投入要素價格的總和,如果投入的是勞動L和資本K,其價格為PL和PK,則成本方程是C=L·PL+K·PK,成本方程是一個恆等式,而成本函數則是一個變數為產量的函數式。
在統計學中,成本函數(cost function)通常被稱為損失函數(loss function)。
生產函數:
短期成本函數反映了在技術、規模、要素價格給定條件下,最低成本隨著產量變動而變動的一般規律。技術水平是通過生產函數來刻劃的。因此,成本函數和生產函數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若給定生產函數和要素價格,就可以推導出成本函數。
⑦ 請教各位學霸經濟數學的成本函數中成本的定義是什麼多謝
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價格總和。
⑧ 關於教育成本的解釋
"教育成本" 英文對照 ecational cost; "教育成本"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為了培養一定熟練程度的勞動後備力量和專門人才,以及提高現有勞動力素質而耗費的教育費用。教育成本包括:(1)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以及學校支付的教育費用。(2)學生或學生家庭支付的教育費用。如學雜費、學慣用品費、往返學校的交通費以及其他與就學有關的費用。(3)學生達到法定離校年齡後,因繼續就學而放棄的勞動收入。(4)學...... 查看全文 "教育成本"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教育成本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但截止目前教育界對於教育成本如何定義及分類尚未達成共識,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定義是:教育成本是指用在教育上的投入的經濟價值 文獻來源 2、教育成本是指一定時間內為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而發生的用於培養學生的各種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的總和.對於教育界,社會公眾呼喚教育成本,強烈要求知道學生所付出的學費中,真正用於培養學生的支出有多少,實際耗費·57·水平有多高 文獻來源 3、(3)學校教育,它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而教育成本是指學習者直接用於教育的費用和學生上學期間所放棄的收入 文獻來源 4、廣義的教育成本是指培養一名合格人才,由國家、社會和家庭耗費的全部費用,包括社會成本、個人成本和學生求學引起的機會成本.狹義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培養每個學生所耗費的全部費用 文獻來源 5、廣義教育成本是指全社會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而花費和消耗費用的總和.即社會完全教育成本.促進社區事業發展的教育活動和過程 文獻來源 6、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一定時期內為培養學生所發生的各項耗費.教育成本的直接指標是教育事業支出,其相對指標是生均教育費用,按教育成本與被培養對象(學生)之間的關系,可將其劃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部分 文獻來源 7、教育成本是指企業所花費的培訓教育的支出通過教育可以增加企業職工的工作能力、技術水平及熟練程度為企業增加未來的收益 文獻來源 8、在幾年的實際工作中,我個人認為,教育成本是指學校為培養學生所直接消耗的教育費用,在我國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文獻來源 9、這既是指人們對該學說的了解不是直接閱讀翻譯的原文,而以間接介紹為主.也是指該學說的傳人途徑主要不是直接來自於歐美諸國,而是轉道於日本.(l)按成本收費.教育成本就是指培養一個學生所消耗的全部費用 文獻來源 10、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而言,所謂教育成本,是指培養學生所耗費的社會勞動,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如日本的原則,將教學過程延伸到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中去,讓學生在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中去學習科學知識 文獻來源 11、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消耗掉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以及培養對象自身耗費的價值總合.我校可以兼聘一些其他重點高校的高層次人才、科學院研究人員、大企業中有學術造詣的人才、國外大學的專家學者等,為我所用 文獻來源 12、教育成本是指用於培養學生所耗費的教育資源的價值,或者說是以貨幣形態表現的,培養學生有社會和受教育者個人和家庭直接或間接支付的全部費用 文獻來源 13、1 教育成本的涵義按教育經濟學的觀點,成本是指生產過程中實際消耗的人、財、物的費用.教育成本就是指在教育活動中為培養學生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價值總和 文獻來源 14、教育成本是指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耗費的資源的價值,它既包括以貨幣支出的教育資源的價值,也包括因資源用於教育而造成的價值損失 文獻來源 15、同理教育為培養學生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即培養學生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的總和稱為教育成本.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教育主要靠國家撥款投入且宏觀經濟處於政府的強有力的調控之下人們無需去考慮教育成本 文獻來源 16、教育成本具體是指培養1個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所需的教育費用,是衡量學校辦學經費使用效益的重要指標.通過對不同年度教育成本這一指標的比較,能反映出一所學校縱向的教育經費使用效益水平 文獻來源 17、教育成本就是指培養一個學生所消耗的全部費用.它可以指一個人一生的教育成本,也可以指某一階段的教育成本.按成本收費,在這里取後一種意義 文獻來源 18、教育成本是指學校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而開支的費用.它是確定收費標準的基礎.(答案:D)10、價格社會監督是指()對價格行為進行的監督 文獻來源 與"教育成本" 相關的學術圖片 圖1個人智力、受教育程度與教育成本關系圖 更多>> "教育成本" 在工具書中的參考閱讀 教育 教育成本-收益分析 與"教育成本" 相關的文獻總量年度變化規律圖
⑨ 什麼是教育邊際成本
教育邊際成本是獲得每單位教育產出增量所需增加的教育成本。通常表現為每多培養一名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產出增量 常數小組和班級)所增加的教育支出。教育單位產出增量稱為教育 邊際效益。通過比較教育邊際成本和效益,可考察教育投資的經濟 效率。當邊際效益小於邊際成本時,不應追加教育投資;當邊際效 益大於邊際成本時,則應追加教育投資;邊際效益等於邊際成本 時,是教育的最佳規模。其計算公式為: MC=TC(N)一了C(N一1) 式中,MC指邊際成本,TC(N)和TC(N一1)分別指培養 第N個和第N一1個學生時的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