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什麼是作業成本管理
擴展閱讀
建築類成本崗是做什麼的 2024-05-18 21:52:55

什麼是作業成本管理

發布時間: 2022-01-20 09:29:20

❶ 作業成本管理

所謂增值作業也就是對企業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積累價值的過程,而非增殖作業也就是對企業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不積累價值的過程。一般而言,區別二者的主要參考系就是價值鏈。企業內部的價值資源都是沿價值鏈流動、傳遞的。這個鏈是由研發、采購、生產、銷售構成。凡在這個鏈上的活動一般都屬於增殖作業,相反,不在這個鏈上的人事、財務、行政等就不是增值作業。當然,具體工作中也需要對具體活動實行具體分析。

❷ 作業成本管理實施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作業成本管理實施的現實意義:
ABCM是以作業為成本管理的起點與核心,比之傳統的以商品或勞務為中心的成本管理是一次深層次的變革和質的飛躍。
1、適應新經濟技術環境的的客觀要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資本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朝著信息化方向迅猛發展,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現代企業商品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以及製造系統的復雜化是當前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這種新的經濟技術環境下,若繼續採用在商品成本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小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的製造費用,必將導致商品成本信息的嚴重失真,進而誤導企業的戰略決策。
而ABCM與傳統成本管理的顯著區別,在於將企業視作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企業商品凝聚了在各個作業上形成而最終轉移給顧客的價值,作業鏈同時表現為價值鏈。從而將成本管理的著眼點與重點從傳統的「商品」轉移到了「作業」,以作業為成本分配對象,這樣不僅能夠科學合理地分配各種製造費用,提供較為客觀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夠通過作業分析,追根溯源,不斷改進作業方式,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實現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因此,ABCM能夠很好地適應高新經濟技術環境對成本管理的客觀要求。
2、有利於加強成本控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企業間的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與此相適應,企業商品通常採用多品種、個性化、小批量的生產經營模式,以適應顧客日新月異的多樣化需求。使得傳統的以「商品」為管理的核心與起點,以標准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分析及控制為重點的成本管理,日益難以適應這種新的、動態的、不穩定的生產經營環境。
而ABCM則以作業成本為對象,以每一作業的完成及其所耗資源為重點,以成本動因為基礎,及時、有效地提供成本控制所需的相關信息。從而可極大地增強管理人員的成本意識,並以作業中心為基礎設置成本控制責任中心,將作業員工的獎懲與其作業責任成本控制直接掛鉤,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與合作精神,進而達到有效地控製成本的目的。
3、有利於提高商品的市場競爭能力。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現代企業間的市場競爭也逐漸趨於激烈化和國際化。而我國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只注重商品投產後與生產過程相關的成本管理,忽視了投產前商品開發與設計的成本管理,這已愈來愈難適應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極大地阻礙了企業商品市場競爭能力的提高。
ABCM則能很好地適應現代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發展需要,從一開始就特別重視商品設計、研究開發和質量成本管理,力求按照技術與經濟相統一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配置相對有限的企業資源,不斷改進商品設計、工藝設計以及企業價值鏈的構成,從而提高企業商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❸ 作業成本法與作業成本管理法有區別嗎

有區別。


傳統成本法的成本對象主要局限於「產品」層次,而且往往是最終產品,而作業成本法更關注產品形成過程和成本形成的前因和後果,成本計算對象具有多層次性,資源、作業、最終產品等都是成本計算的對象。

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理論基礎是:企業所產的產品按照其耗費的生產時間或按照其產量線形地消耗各項間接費用。因此,間接費用可以以一定的標准平均地分攤到各種產品的成本中。

這種方法,沒有考慮實際生產中產品消耗與費用的配比問題,只能算是一種近似的分配方法。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成本驅動因素論」。

作業既是成本形成的載體,又是成本計算的對象,當企業每完成一項作業,就會有一定量的資源被消耗,同時又有一定價值量的產出轉移到下一項作業,照此逐步結轉下去,直到最終把產品提供給顧客。資源、作業、最終產品之間是通過成本動因有機聯系在一起的。

傳統成本法比較關注產品成本結果本身,成本計算的對象是企業所生產的各種產品,產量被看作是產品成本的唯一動因,並認為它對成本分配起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按照這一思想,企業的全部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❹ 作業成本管理中的作業是什麼意思

可以是生產,可以是操作,簡單說就是業務操作的具體環節。

❺ 什麼是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管理(ABCM)是基於作業成本法(ABC)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過作業成本計量,開展成本鏈分析,指導企業有效執行作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作業成本法是個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學和流程管理的企業,一定要以客戶和作業流程為中心來對工作任務進行管理,即開展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是以提高客戶價值、增加企業利潤為目的,基於作業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產品成本,同時將成本計算深入到作業層次,對企業所有作業活動追蹤並動態反映,進行成本鏈分析,包括動因分析、作業分析等,為企業決策提供准確信息;指導企業有效地執行必要的作業,消除和精簡不能創造價值的作業,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許多國際性的大型製造和IT企業如惠普公司都已實施了作業成本管理,中國的一些領先型製造企業如許繼電氣集團等也在嘗試開展作業成本管理,作業精簡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顯。

圖1 作業成本管理要素體系

圖2 作業成本管理八大實施步驟

實施作業成本管理的基礎是建立作業成本核算模型。而作業成本要素是構成作業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本期講座就重點介紹作業成本管理中的核算要素及實施的主要方法。

四大核算要素體系

作業成本管理涉及的四大核算要素是:資源、作業、成本對象、成本動因(見圖1)。其中前三個要素是成本的承擔者,成本動因則是導致生產中成本發生變化的因素,只要能導致成本發生變化,就是成本動因。

資源
作業成本管理中的資源,實質上是指為了產出作業或產品而進行的費用支出,換言之,資源就是指各項費用總體。作為分配對象的資源就是消耗的費用,或可以理解為每一筆費用。資源如果直接面向作業和成本對象分配,就是傳統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作業
作業是指在一個組織內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的耗費資源的工作。它是作業成本管理的核心要素。根據企業業務的層次和范圍,可將作業分為以下四類:單位作業、批別作業、產品作業和支持作業:

(1) 單位作業:使單位產品或服務受益的作業,它對資源的消耗量往往與產品的產量或銷量成正比。常見的作業如加工零件、每件產品進行的檢驗等;
(2) 批別作業:使一批產品受益的作業,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的批次數量成正比。常見的如設備調試、生產准備等;
(3) 產品作業:使某種產品的每個單位都受益的作業。例如零件數控代碼編制、產品工藝設計作業等;
(4) 支持作業:為維持企業正常生產,而使所有產品都受益的作業,作業的成本與產品數量無相關關系。例如廠房維修、管理作業等。通常認為前三個類別以外的所有作業均是支持作業。

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是企業需要計量成本的對象。根據企業的需要,可以把每一個生產批次作為成本對象,也可以把一個品種作為成本對象。在顧客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計算出每個顧客的利潤,以此確定目標顧客群體,這里的每個顧客就是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可以分為市場類成本對象和生產類成本對象。市場類成本對象的確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場渠道不同的顧客確定的成本對象,它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顧客帶來的實際收益,核算結果主要用於市場決策,並支持企業的產品決策。生產類成本對象是在企業內部的成本對象,包括各種產品和半成品,用於計量企業內部的生產成果。

成本動因
成本動因,指的是解釋發生成本的作業的特性的計量指標,反映作業所好用的成本或其他作業所耗用的作業量。成本動因可分為三類:交易性成本動因、延續性成本動因和精確性成本動因。

(1)交易性成本動因 計量作業發生的頻率,例如設備調整次數、定單數目等。當所有的產出物對作業的要求基本一致時,可選擇交易性成本動因,以家電製造企業為例,安排一次某型號冰箱生產或處理同一型號產品訂貨,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與生產了多少產品或訂貨的數量無關。
(2)延續性成本動因 反映完成某一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不同數量的產品所要求的作業消耗的資源顯著不同時,則應採用更為准確的計量標准。例如,工藝流程簡單的產品每次所進行的設備調整時間較短,而工藝流程復雜的產品所需要的設備調整時間較長,如果以設備調整次數為成本動因的話,則可能導致作業成本計算的不實,此時以設備調整所需要的時間為成本動因更為合適。
(3)精確性成本動因 直接計算每次執行每項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在每單位時間里進行設備調整消耗的人力、技術、資源等存在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則可能需要採用精確性成本動因,直接計算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

八大實施步驟

企業在開展作業成本管理的過程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分步驟實施。但不同企業的應用也有相當多的共性因素,我們將之歸納為作業成本管理的八大實施步驟,參見圖2。

在實施生產作業成本管理的過程中,注重在這八個步驟的基礎上創新和靈活應用,是實現ABCM成功的關鍵。

作業調研:

了解企業運作過程、收集作業信息

作業調研目標是詳細了解企業的經營和作業過程,理清企業的成本流動次序和導致成本發生的因素,了解各個部門對成本的責任,便於設計作業以及責任控制體系。

作業認定:

掌握作業流程並分解歸並

作業往往分散在企業的組織結構中,隨著企業的規模、工藝和組織形式的不同而不同,認定作業可採用幾種方法:一是繪制企業的生產流程圖,將企業的各種經營過程以網路的形式表現出來,每一個流程都分解出幾項作業,最後將相關或同類作業歸並起來;另一種辦法是從企業現有的職能部門出發,通過調查分析,確定各個部門的作業,再加以匯總;最後一個辦法是召集全體員工開會,由員工或工作組描述其所完成的工作,再進行匯總,這種辦法有助於提高全體員工的參與意識,加速作業成本管理的實施。前兩種辦法可以較快取得資料,准確性高,不會對員工造成干擾。

成本歸集:

匯集和分析相關成本和成本動因

各類的資源成本在發生時,已由傳統會計進行了記錄,反映在應付工資、應付賬款、存貨等日記賬中,在本步驟要找出與各項作業相關的資源成本,可以通過現有的計量指標直接進行分配,例如將材料成本歸集到消耗材料的加工作業中,也可以通過分析某一職能或某一員工的工作時間在不同作業上的分配來估計該職能部門的成本或該員工的工資如何分配到不同的作業上。而後,根據作業的類型和資源成本的性質來確定成本動因。

建立成本庫:

按照同質的成本動因將相關的成本入庫

一旦選定作業成本動因後,就可按照同質的成本動因將相關的成本歸集起來。每個成本庫可以歸集然人工、直接材料、機器設備折舊、管理性費用等。如設備調整人員的工資、福利,調整所用的物料、工具的損耗等。有幾個成本動因,就建立幾個成本庫。建立不同的成本庫按多個分配標准分配製造費用是作業成本計算優於傳統成本計算之處。

設計模型:

建立作業成本核算模型

在對企業的運作進行充分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企業的作業成本核算模型,主要確定以下內容:企業資源、作業和成本對象的確定,包括他們的分類,與各個組織層次的關系,各個計算對象的責任主體,資源作業分配的成本動因,資源到作業的分配關系,作業到產品的分配關系建立。

應用軟體:

選擇/開發作業成本實施工具系統

作業成本管理中需要比傳統會計更豐富的信息,它是建立在大量的計算上的。因此作業成本的實施離不開應用軟體工具的支持,軟體工具有助於完成復雜的核算任務,有助於對信息進行分析。作業成本軟體系統提供了作業成本核算體系構造工具,可以幫助建立和管理作業成本核算體系,並完成作業成本核算。

運行分析:

作業成本運行和結果分析

在建立作業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輸入具體的數據,運行作業成本法。對作業成本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與解釋,如成本偏高的原因,成本構成的變化等。

持續改進:

開展相關改進工作以實現增值作業

對作業成本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採取相應措施,實現持續的效果改進,如考核組織和員工,重塑企業生產經營流程,消除不增值作業,提高增值作業運行效率等等。

美國管理會計學會90年代以來,一直調查了解美國企業中實施作業成本管理的情況,數據表明,實施和採納作業成本管理的企業從90年代初期的11%(1991年),中期上升到49%(1996年),目前評定並採用作業成本管理的企業比例已超過70%。這些企業將作業成本管理用於戰略決策和作業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對於中國企業來講,在了解和掌握作業成本管理的知識技能之後,利用其提高管理效率、控製成本、精簡作業的未來也會是十分光明的。

❻ 作業成本管理的概述

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
作業成本法是個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學和流程管理的企業,一定要以客戶和作業流程為中心來對工作任務進行管理,即開展作業成本管理。許多國際性的大型製造和IT企業如惠普公司都已實施了作業成本管理,中國的一些領先型製造企業如許繼電氣有限公司等也在嘗試開展作業成本管理,作業精簡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顯。
作業成本核算模型是實施作業成本管理的基礎,是對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的描述,在作業成本法的實施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業成本要素是構成作業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它們按照一定規則組合在一起形成作業成本核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