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经济增长与波动、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通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国民收入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即总需求决定。其中,消费需求由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决定,投资需求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利率由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决定,在流动性陷阱状态下,利率不再下降,无法刺激投资需求上升。
2.消费理论
消费理论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的情况下,消费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认为,短期消费取决于居民当期的绝对收入,并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取决于与他人或者个人历史最高水平比较的相对收入,即存在攀比效应和棘轮效应;莫迪利亚尼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取决于家庭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收入;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可划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
3.投资理论
投资理论主要解释投资需求的决定,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之和。该理论认为,投资需求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二者对比关系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长期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时,投资随利率下降而增加,随利率上升而减少。但当陷入流动性陷阱时,利率无法进一步下降,也不能再刺激投资。
4.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主要解释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决定。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对流动性存在偏好而持有货币,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是资产的一种形式,货币需求取决于持久收入、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以及财富持有者的偏好等。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涉及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等概念。
5.失业理论
失业理论首先对失业进行定义和分类,一般认为失业者是那些正值工作
6.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理论将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定义为通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和解释。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后,总需求继续增加将引发通胀,失业与通胀存在一定的交替关系。货币主义将通胀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认为是由货币供给增长太快超过货币需求导致的,同时预期在决定通胀水平中起了重要作用。
7.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周期看作是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总产出、总收入和就业的波动。经济周期可划分为扩张、收缩两阶段或者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阶段。按照时间长短,经济周期可划分为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等。
8.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理论。它运用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各种经济模型,考察在长期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稳定状态的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均衡条件。具体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9.开放经济理论
开放经济理论是指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加入外贸、外资因素,一国国民收入不仅受国内居民消费,私人投资以及政府消费或投资的影响,而且会受国外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净出口和国际收支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小国和大国所受到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也发生变化。
10.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是关于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的理论。广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覆盖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国际经济政策,其中需求管理主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供给管理主要运用收入政策、价格政策、就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还注重分析这些政策的效应。
Ⅱ 宏观经济包括哪些方面
宏观经济包括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宏观经济就是指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反映的是一国的经济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像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是会决定国家在相关政策上做出一定的调整。
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宏观经济
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GDP)
2、高就业、低失业
3、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据有关统计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降低。
Ⅲ 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制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资和物价管理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胀)。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货膨胀。它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企业和工会都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必须据此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如果违反,则以税收形式以示惩戒。二是工资物价的冻结。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时期采用,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被采用。三是税收刺激政策。即以税收来控制增长。
2)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工资指数化。二是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自动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等。
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劳动的合理配置与劳动者人尽其才,也能减少由于劳动力的地区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困难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名 称: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音像解读)作 者:中共中央党校 韩保江 谢鲁江 梁朋
单 位:套
类 别: 党群组织— 音像
出版单位:中央文献出版社
其它介绍:2010年12月/3盘DVD光盘/3讲/每讲时长约100分钟
定 价:480元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2011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
为了配合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文献音像出版社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的专家、教授对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深度解析,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汇到讲座中,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第一讲: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韩保江
第二讲:2011年宏观经济走势及经济工作重点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导 谢鲁江
第三讲:新形势下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财政金融室主任、教授、博导 梁朋 韩保江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个人专着和编着20多部。对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等问题有独到研究。
谢鲁江 在中共中央党校长期从事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工业化道路及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着有多部学术着作。
梁 朋 国家税务总局特约研究员。在宏观经济、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有多部个人学术专着。
Ⅳ 宏观调控经济方面的工具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你讲的计划手段包含在行政手段中.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行政手段: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Ⅳ 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的重要工具有哪些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
Ⅵ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物价水平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二、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1、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
2、供给管理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
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3、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
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
(6)宏观经济工具有哪些扩展阅读:
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原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短期的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需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调整,不宜长期化,因为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国的经济形势,不仅取决于国内的经济走势,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走势。
“急则治标”是指运用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处理短期经济问题,如刺激经济增长,防止通货紧缩、应付外部冲击等;
“缓则治本”是指通过结构政策与经济改革处理长期经济问题,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远期战略相一致的政策组合。
Ⅶ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Ⅷ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有哪些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的工具: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公债,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社会总供给相均衡,从而使社会与经济既不发生经济萧条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财政政策有三种类型:扩张型、紧缩型、平衡型。 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每吸收一笔存款上缴到央行的那部分,占该笔存款的比例 2、再贴现率:即持票人将一张未到期的票据向商业银行请求变现,称为贴现;支付给银行的利息称为贴现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央行请求变现,称为再贴现,所支付给他们的利息称为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即央行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这是央行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Ⅸ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是什么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财政政策主要是税收、和财政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