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工具类书籍
工具类书籍简称工具书,是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
工具书按内容分有综合性的、专科性的;按文种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编辑体例与功用分有辞书、类书、政书、网络全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地图、名录等。辞书。是以汇集和解说词语为目的的工具书,包括字典和词(辞)典。
工具书主要特点:
1、从编辑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检索而非通读。
2、从编排方法而言,工具书总是按某种特定体例编排,以体现其工具书性,易检性。
3、从内容而言,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比较成熟可靠,叙述简明扼要,概括性强。
(1)工具书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如何选择工具书
1、以教学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提高他们在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利用工具书解答疑难和独立检索文献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结合教学要点介绍常用的、重要的和最新出版的工具书,如:《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等。
2、以普及工具书知识为目的:既给读者提供有关文献和工具书的基础知识,同时,或以工具书类型为纲重点介绍重要的工具书,或以问题为线索,重点介绍常用的工具书,如:《参考工作与参考工具书》等。
3、工具书的工具书:读者按它的指引,知道解决某一门有什么工具书可供查考,从而开拓视野,提高学习与科研的效率,如《中国工具书大辞典》等。
B. 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为什么要查阅工具书
当然需要。比如古代有不少生僻字词。你需要查阅。还有一些字,看着不生僻。但古今意思不同。比如古代有这么一句话“熊虎丑,其子狗”。看起来不生僻。小孩都能读。但不查阅,你一定会觉得,是说的,熊和老虎都很丑恶。它们儿子都是狗。(这不是瞎说吗?)狗怎么是熊和老虎儿子。查阅工具书你才明白,丑,在这里不是丑恶之一,实际是类别的意思。而狗啥意思。狗在这里不是动物里狗的意思。而是古代,凡是兽类的儿子,都统称狗。它的意思是,熊虎这一类动物,儿子都叫“狗”。所以你必须查阅工具书!
C. 书籍类型分类
按照学科划分,书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图书和自然科学图书;按照文种划分,书可以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按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小说、儿童读物、非小说类、专业书、工具书、手册、书目、剧本、报告、日记、书集、摄影绘画集。
按用途图书划分,可以分为普通图书、工具书;按特征划分,可以分为线装专书属、精装书、平装书、袋装书、电子书、有声读物、盲人书、民族语言书。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一般指装订成册的、印刷有文字的纸张集合体,也是人类交融感情,传承知识,获取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传播和记录知识的重要工具。
书的保养主要是防老化、防虫、除污和其他的综合保养。防止书籍老化变脆主要是除去纸中的酸,当前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把书放在碳酸氢镁或碳酸氢钙溶液中浸润,然后晾干,这样做可以去除纸中的酸,并防止以后再发生酸反应。防虫的方法主要是藏书的文章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书架、墙壁或地板上都不要有裂缝;收藏的书籍要经常挪动一下,即使是不常用的书籍,也应该定期翻动。除污主要是除油迹、墨水迹、霉斑、手指印和苍蝇便迹的话。综合保养一般是指只限于纸质书皮的,用水轻轻涂在书封面上,有利于书保存。
D. 收进工具书的网络词语有哪些
工具书按内容分有综合性的、专科性的;按文种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编辑体例与功用分有辞书、类书、政书、网络全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地图、名录等。 辞书。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而如果它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很快的被网友抛弃。
(4)工具书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词意变异型:
在网络上,以文字、词组或英语单词等原生词衍变而来的谐音化用语相当普遍,变异后的网络词,其表达的含义与字面原意已相差甚远,但它的流行程度和使用环境决定了多数网民不会产生歧义。
这类网络词比较常用的如:粉丝——英语fans 的音译,对某人或某物超级迷恋的意思;果酱——过奖;稀饭——喜欢;斑竹(或板猪)——版主;腐竹——服主;群猪——群主等。谐音词的大量运用,克服了网络交流时文字的生硬和呆板,增加了文字的灵性,因此很受网民喜爱。
E. 书籍是如何分类的
图书分类法又叫图书分类词表,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的原理,采用逻辑方法,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每一大类下分许多小类,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
中国图书分类基本分为马列主义毛邓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 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综合性图书等这些类别。
1、哲学(缩写:Phil)(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哲学分支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2、政治:它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
3、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泛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4、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5、艺术: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F. 工具书恋恋不舍的意思
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出自司马迁·西汉《史记·范睢传》: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间,故释公。
译文:但是你之所以会不会死的,以件茧绸袍,有朋友的机会,所以释放你。近义词有流连忘返,依依不舍和依依惜别。
G. 书籍一般分为哪几类
大致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思想类书籍。
比如像哲学类、宗教类。具体来说,比方说《论语》、《金刚经》、《道德经》等。阅读这一类书籍,是需要反复精读。甚至是需要背诵下来的。才能对书中的精髓内容掌握下来。
像自己10多年前开始学习《论语》,就断断续续地学了好几年时间。累计背了超过100遍,也默写了超过100遍。
当然,这样做对自己还是非常受益的。尽管现在对《论语》的理解尚属肤浅,而且很多内容已经忘记了。但字面的意思还是略知一二的。当看到与孔子相关的言语,是知道出自《论语》,还是《中庸》、《孟子》等地方。
总之,对于思想类书籍,是需要下很大功夫与精力的。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想把这本书读好。如果对此不感兴趣,也没有打算去研究这种书籍。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二类,工具类书籍。
比如像字典、地图等。这类书籍的阅读。采用分析法阅读。就是不用精读,不用知道所有内容。大概知道它的内容。知道它的目录,及涉及的范围。在用的时候,进行查找。
最典型的例子是字典,知道查找的方法。在具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单词时,进行查找。当然,现在是网络时代。字典用的少,基本上是直接在网上查。
记得在上学的时代。曾经听说过,有些猛人。把英语字典《牛津大字典》所有单词给背下来了。那确实牛的无与伦比,把工具书都可以背下来。所以即使是工具类书,因为目的不同,对于深入研究的人,也是可以精读的。
换句话说,即使是工具类书籍。对于不同人,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是不一样的。
记得自己10多年前离开学校,重新学习英语时。《新概念英语3》的前20篇,背诵、默写也至少超过100遍。而对于如果不学英语,或者不用这本书学习英语的人。可能就只是翻一下。
再比如说地图类、旅游指南类书籍。刚开始知道它的大概内容。在出门遇到查询路线或者某一地点时,再详细翻阅。所以,像地图类,可能会经常去翻阅。每次去翻阅自己要去的地方或者感兴趣的地方。不一定每次从头看到尾。
其它的,包括我们看的理财类、技术类、外语学习类。从不严格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归为工具类。因为是提供一个学习的工具。但这一类工具类,对于不进入这个领域的人,纯粹是工具,知道即可。对于要进入这领域的人来说,则类似于思想类,需要精读,变成专业人士。
第三类,消遣类资料。
比如像小说、杂志、报纸。对于很多人来说,可以理解为消遣类。当然,这篇文章的标题把杂志、报纸也用书籍类代替。严格来说,这里的书籍是读物的意思。实际也可以延伸到听的录音,看的视频,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现在是网络时代。纸质的书籍、小说、杂志、报纸等减少很多。很多时候,大家在网络上获取资讯。所以,可以把范围从纸质扩展到电子化资料。
这种消遣类资料。如果只是简单了解一下内容,不打算深入研究,也基本上用不到工作、生活上,则可以归为消遣类。对于消遣类资料,一般简视阅读,即简单浏览就可以了。
因为本身可能只是打发时间,或者简单了解一下。或许时间久了,细节内容都已经忘记了,甚至全部忘记了。
H. 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
“老师,这个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
“这个字我虽然知道,但是我不能告诉你,我现在直接告诉你,你会印象不深,你自己回去查查字典,然后回头我再告诉你。”
小时候听别人讲过这么一个段子,这个段子是在讽刺老师不认识学生问的这个字,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于是给自己找了个体面的借口,找个台阶下。
以后,在我的学生时代,每每听到有同学向老师提问,老师这样回答时,我就特别怀疑这个老师一定也是因为不知道,才找了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借口。
但是,在我当了老师以后,对这个段子的认识发生了一些改变。
有时候,确实有一些字不知道读什么,不知道什么意思,需要让学生回去查一查,自己也回去查一查才能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但也有时候自己完全知道读什么,也知道什么意思,却偏偏在写板书时,不把这个字或者这个词写出来,而是写上拼音,让学生查了字典或词典,然后让他们写到黑板上来。
比如,在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谈到“三味”,讲前人关于“三味”有这么个说法。
“读经味如dào liáng,读史味如yáo 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xī hǎi。”
虽然这几个词我会写,但是我偏偏把三个关键词空出来,写出拼音,要学生查了字典词典把这几个词填上。
“稻粱”、“肴馔”、“酰醢”
当某几个学生把这几个词都写到黑板上之后,我再组织全体同学来确认这几个词书写是否正确,为什么选这个字形(词形)而不选那个,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字义词义的依据,有什么样的语境的依据,有什么样的字源的依据?等等。
之所以要费尽周折,本来能直接讲,却偏偏不直接讲,实际上我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
在我的课堂上,《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必备的两本工具书,学生在听课时,要能根据需要随时翻查,使用工具书需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可能有人觉得这样做意义不大,不就是训练个什么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之类的吗?这些在小学一二年级就会了,没有任何必要放在初中的课堂上来训练。
而且,老师直接讲不是更快更好吗?干嘛大费周章,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让学生查阅和使用工具书呢?
甚至我在要求学生配齐一些基本的工具书时,还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学生家长拒绝给孩子购买,告诉孩子直接到图书馆或者别的同学那里借一本就行了,又不是经常用,买了没有必要。与此形成对比,给孩子买各种辅导书,各种练习册却眼睛眨都不眨,一堆一堆,一捆一捆地搬到家里来。
可见,不买这些工具书,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意识的问题,从心理上没有意识到工具书的重要作用。
那学会使用工具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绝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作用是可以查找某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如果再搜一搜,还可以查到诸如可以“提供文献线索,检索参考资料,掌握学术信息,获得各科知识“等等作用。
但是,我要说的作用,不止是这些。我不止是从工具书能直接给学生提供什么这个角度来看待其作用,而更愿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使用工具书的重要作用。
我们都特别熟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和能力,正是“授人以渔”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都有非常明确的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相关规定。哪怕每周再多十节八节课,我们老师能给学生讲的知识技能等等,总是非常有限。
我们更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要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不能一直背着抱着他们走,而是要扶上马带一程,剩下的路要学生自己去走,我们老师只是给指明了一个方向,养成了一种能力而已。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就像教会农民使用锄头,工人使用扳手,战士使用枪支一样重要。
一定意义上来说,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自觉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和能力,从而真正引导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比现阶段教给他们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都更重要。
【后记】关于工具书,计划写一个系列的文章。本篇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后面还会写到工具书的选择,工具书的使用等。关中小学阶段工具书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有什么疑问,大家可以在本文后留言,如果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我会尝试着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更深入更系统地做一些回应。
I. 可以通过查什么工具书知道作坊的意思是什么
可以通过汉语大词典工具书,知道作坊的意思。
J. 什么是图书
图书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将知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地记录于一定形态的材料之上,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工具。
(一)图书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着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
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着作物;图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围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创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着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她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
在我国古代,人们曾对图书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着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显然,这些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可能对以后的发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义已经正确地揭示了当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并且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指概念,把它与原始的文字记录区别开来。经过了长达数千年演变,作为图书内容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记述和表达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质载体和生产制作的方法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图书的各种类型、着作方式、载体、书籍制度以及各种生产方式。 所有这些,便促使人们对图书有了较系统而明确的概念。
直到今天,图书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迟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等概念来说,“图书”是广义的,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徽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而在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又要把图书同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技术标准、视听资料、缩微制品等既相提并论,又有所区别。在前者与后者有所区别的时候,图书所包括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这是狭义的“图书”。
(二)构成图书的要素
从竹木简牍到今天的各类图书,不管其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只要认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析,就可以看出它们都具有下面这样几个要素:
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三)图书的类型
图书按学科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按用途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
(四)图书的特点
与其它出版物相比,图书的特点为:1.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成熟,可靠;2.出版周期较长,传递信息速度较慢。
(五)图书的种类
<1>按书的内容划分:
小说
儿童读物
非小说类
专业书
工具书
手册
书目
剧本
报告
日记
书集
摄影绘画集
<2>按书的特征划分:
线装书
精装书
平装书
袋装书
电子书
有声读物
盲人书
【图书】 码洋、实洋
这是出版专业术语,其它行业都不这么用。“码”就是 指数量的多少,“洋”代表“钱”,“码洋”就是“多少钱”。书刊的每一本上面都列有由阿拉伯数字(码)和钱的单位(洋)构成的定价,相乘得定价总额,一本书的定价或一批书的总定价,其货币额俗称码洋。“码洋”是图书出版发行部门用于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的词语码洋主要是指出版物价格的总和。图书出版发行部门指全部图书定价的总额。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就是实洋,实洋就是打折过后的价格。
怎样确定图书的定价?
1988年以前图书价格是国家规定的,按印张数计算,比如说每印张0。11元,考虑到很多学术性较高的图书或发行量不大的科研图书成本较高,之后是按利润上下限订价,1993年后国家放开了图书价格,除教材、课本外图书价格由出版社自行规定的,一般图书定价包括选题策划费,编辑费,审校费,印刷费等。
什么是图书的CIP数据?
CIP就是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它是英文Cataloguing In P publicntion的缩写,指依据一定的标准。为在出版过程中的图书编制书目数据,经图书在版编目产生的并印刷在图书主书名页背面的书目数据称为在版编数据。
从出版社里面出来的书都是正版书吗?
不一定,99%的出版社出来的书是正版,但仍有那么一部分比如,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没有任何借口》是新闻出版部署公布的第一批伪书,企业管理出版社的《蚂蚁军团》、《没有借口》《世界最佳公司大面试题》、《没有任何借口全集》;九洲出版社的《成交,谈判大师的独家营销秘方》,《气度;管理大师的独家领导艺术》等等这些书都是上了新闻出版部署的黑名单的,这里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着作权不清或是乱造外国名人当作者的。
什么叫做工具书,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码洋书吗?
工具书是为了满足人们随时查阅知识概念,事实与数据等的需求,将大量的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提炼、加工、浓缩和重组后而编制出版的一种文献类型。目的是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叫做工具书,目前有些人将那些大码洋。均价高的精装书误认为是工具书,其实那些只能算做是礼品书,精装书,有收藏价值的书。
最低折扣与最优价格是否成正比?
就一般而言,图书的最优折扣与最优价格。应该成正比。但是近年来图书不规范定价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图书发行市场最优折扣与最优价格倒挂的现象比较严重比比皆是。此外,一些图书供应商大量购进出版社的报废图书(按吨论价)转而以2-3成的价格向学校或个人倾销已经基本决有价值的废品,买方虽然花的钱是较少,而买到是却是一些垃圾,错别字连篇的书,如果我们在选书的时候就可以避免浪费我们有限的资金了。
我国每年出版多少新书?
据统计中国内陆的图书年出版量在16万左右(包括在版图书)这个数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而增加。有关权威人士预测国内年出版量在2015年有望突破25万种,这么多书里多以市场畅销书和专业书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教科书,真正适合学校的我想不会很多。
我国共有多少家出版社?
截至目前为止,2005年我国共有268家出版社,其相应级别如下:
一级: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
二级:其它国家级出版社等。
三级:省级以及大学出版社等。
四级:省级以下规模较小的出版社等。
当前。我国出版社正面临着全面改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保留人民出版社为事业单位以外,其余出版社将全部为企业,除了中央的人民出版社,各省都可以保留一家人民出版社或者其它一家政策性的出版社,加强为公共事业的服务,这些出版社不以赢利为目的,不能进行招商引资。也不能进行股份制改革。是纯粹的服务性事业单位在今后5到7年的时间里,其余530多家出版社将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转制,转制以后,国家将给予相应的扶持,在5年之内免收企业所得税,国有发行集团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单位在原有投资主体控主体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吸收国内其它社会资本投资。